【巴拿馬】世界七大工程奇蹟:Panama Canal 巴拿馬運河

  BY  

巴拿馬運河 Panama Canal 是許多人對中美洲最底端的國家— 巴拿馬唯一的印象。 學生時期這個名詞不斷在教科書出現,也聽說過它對現代經濟貢獻,不過真正了解它為什麼改變全世界的人並不多。 想想以前船隻如果要從美國東岸到西岸,需要一路航向世界底端— 阿根廷的烏斯懷雅再繞上來。 而打通巴拿馬運河意味著太平洋可以直接連接到大西洋,航線從兩萬多公里降成八千多公里!

巴拿馬運河的出現,不只減低運輸成本,也打通全世界的經濟動脈。 不過船隻通過運河的速度很慢,大約需要八到十小時才能經過全長 87公里的運河。 也難怪網路上的評價普遍寫著: 「雖然看貨船經過很無聊,但親眼見證全世界最偉大工程之一還是很感動!」 也難怪巴拿馬運河跟先前去過的伊泰普水壩巴西與巴拉圭共有)同樣被譽為「世界七大工程奇蹟」!

巴拿馬運河 panama canal

巴拿馬運河全長八十七公里,但最多人參觀的就是 Mirafores Locks 觀花船閘。

如何參觀 Panama Canal 巴拿馬運河 ?

許多人特地來到巴拿馬這個國家就是為了參觀巴拿馬運河。 巴拿馬市是拉丁美洲第一個跟 Google Map 合作的城市,所有的大眾交通只要上網查即可搜尋。 只要搭乘捷運前往 Albrook 通運總站,接著再搭乘公車到 Miraflores,即可參觀船隻從觀花船閘(Miraflores Locks)通過。

巴拿馬市 panama city

巴拿馬市的地鐵與公車都很有歐美國家的水準,完全不用怕會搞丟。

不過要提醒大家,船隻可不是全天候都有穿過觀花船閘唷! 由於運河運作的方式,船運輸的方向可是上下午相反。 因此通常早上最後一隻船隻經過是大約早上九點半,而下午兩點多則又重新開始。 如果在這中間的時間點去的話,可能什麼船都看不到! 不過這邊有些餐廳以及咖啡店可以供旅客解饞(雖然種類不多),但卻有個小電影院以及博物館讓你更了解 Panama Canal 巴拿馬運河 。

巴拿馬運河 panama canal

由於巴拿馬運河帶給巴拿馬極大的收入,觀花船閘 Mirafores Locks 的旅客中心正在擴建中。

為何稱巴拿馬運河為「世界七大工程奇蹟」?

在付完門票後,櫃台會給你一本關於巴拿馬運河簡介的小冊子。 建議大家來參觀之前先看過運河的紀錄片,才能了解其中偉大的程度。 不過就算沒看過也沒關係,這裡有個 IMAX 電影院,將會撥放巴拿馬運河的歷史以及對國家的貢獻。 旁邊則有個多層樓的小博物館,從一開始為什麼要建造這座運河,運河對周圍生態環境有什麼引響以及該國的經濟效應,一切都有英文解說。

imax 電影院

除非是剛好船進船閘的時間,不然強力推薦大家先看一下十分鐘的紀錄片。

其實早在十六世紀初時,西班牙帝國就想開拓中美洲地峽運河來減少西班牙秘魯的距離。 不過有閱讀我先前的中美洲遊記就知道,這裡的天氣炎熱,濕度高,再加上巴拿馬這帶有許多熱帶雨林,整個自然條件嚴格到不行!就連蘇格蘭本來想要搶下中美地盤,卻因此而在 1700 年放棄殖民計畫。 之後也有許多國家嘗試,但都宣告失敗。

panama canal route

從網上找的圖片,可以看得出來巴拿馬運河的開通幫運輸公司省多少時間以及距離。

最慘的一次應該是 1881年法國開始建造巴拿馬運河,還特地請了建造蘇伊士運河的負責人— 74歲的法國人斐迪南·德·雷賽布來設計。 可是雷賽布只有在旱季內造訪過巴拿馬,完全低估了雨季的暴雨以及洪水爆發。 每次旱季挖好的運河在雨季就被填滿。

觀花船閘 Mirafores Locks

博物館的一開始就用時間軸的方式呈現巴拿馬運河從一開始構想的不同階段。

再加上熱帶叢林遍布毒蛇,昆蟲與蜘蛛,潮濕又悶熱的氣候帶來了許多瘧疾和熱帶疾病,因此奪走數千工人的生命。 單單在 1884年以前,每個月就超過兩百名工人死亡! 最後這項工程在 1889年因破產而終止,1894年雖然有另一個法國公司接手,但也沒成功。

觀花船閘 Mirafores Locks

博物館內有許多機器的模型。 原來當時的工程師設計了許多專門開發運河的器械以及發明!

直到 1904年美國人接手,工程才開始有了進展。 有了法國人的教訓,再加上二十年後開始有蒸汽機械,大大加快了工程。 而美國醫師也成功發現許多熱帶瘧疾是靠蚊子傳染的,花了兩年的時間在工人住宿安裝紗窗以及噴殺蟲劑,在 1905年大約消滅了黃熱病。 美國人也設計出一套新的系統,

巴拿馬運河 panama canal

你們知道嗎? 為了巴拿馬運河,所挖的泥土可以建造 63座埃及金字塔呢!

那就是建造當時世界上最大水壩以及人工湖,並透過控制巨型閘門調節填滿船閘的湖水,以升高和降低船隻。 最後的巴拿馬運河是利用太平洋海面比大西洋海面高 24mm,船閘控制以及漲潮的高度差而推動船隻前進。 終於在 1913年10月10日把兩座海洋連接在一起!

巴拿馬運河 panama canal

很喜歡博物館的展示方式,例如這個讓我們了解剛開始船閘的運作方式以及新的不同。

巴拿馬運河帶來的經濟效應

「什麼? 通過運河居然一次要三十萬到八十萬美金?!」 在讀到牆上的數字時我忍不住傻眼。 「難怪要體驗船穿越運河的行程那麼貴,因為過路費不便宜啊!」 在巴拿馬運河蓋完的時候算是美國所有,直到巴拿馬人民開始叛亂,威脅會破壞運河, 在1979年美國將巴拿馬運河區主權交還巴拿馬,但仍然控制運河。

巴拿馬運河 panama canal

其中一個房間還可以讓你當船長,了解行駛巴拿馬運河其實不是一個容易的事!

當美國人在控制的時候,運河的收費只是為了保持運作。 但在 1999年12月31日美國把巴拿馬運河正式交給巴拿馬政府後,巴拿馬開始用運河來當國家的主要收入來源,而且每幾年漲價一次。 通常依船隻大小以及重量來計算,通過一次約三十萬到八十萬美金不等! 難怪巴拿馬市像是拉丁美洲的杜拜,到處都是高樓大廈。

panama city 巴拿馬市

巴拿馬市的其中一間百貨公司陽台,周圍環繞著高樓大廈,非常有現代感。

由於運河為這國家帶來了許多收入,巴拿馬人民還投票希望巴拿馬運河再次擴建,新的船閘在 2016年開始運作。 擁有了更大的水道,代表可以增加更多船隻。 不過運河的建造也代表生態環境被大肆破壞。 雖然在這裡巴拿馬政府一直強調他們做得多好,可是早期的工程跟當時的建造伊泰普水壩一樣,淹沒了許多動物們的家。

巴拿馬運河 panama canal

中間的藍色就是經由加通水壩的修建而形成的人工湖 Gatun Lake 加通湖,因此淹埋了許多與林。

另一個因為水壩帶來巨大收入而眼紅的國家是尼加拉瓜,這個中美最窮的國家有勇最棒的自然資產,那就是中美洲最大的湖泊— 尼加拉瓜湖。 只要能夠打通兩邊的土地,那麼就可以代替巴拿馬運河。 可是自從去尼加拉瓜旅遊後,也居住過湖泊中間的火山島嶼— 奧梅特佩島,就知道這對居民以及環境會有多麼大的破壞! 只要船隻不小心漏油,整個淡水湖泊就會受到汙染而引響當地的水源。

Nicaragua routes new canal

由於尼加拉瓜湖的水位比巴拿馬運河更深,更寬,其實可以載更多又更大的船隻。

由於原本的投資公司屬於香港,但開拓尼加拉瓜運河勢必影響到哥斯大黎加兩國界河的糾紛,因此中國提警企業切勿以任何形式參與。 就這樣目前運河計畫不了了之,但尼加拉瓜政府還是對外聲稱他們還是要如期進行。 當一個國家是如何窮苦,環境保護以及人民權益恐怕不再政府的考量上吧… 真的是非常悲哀! 想了解更多關於巴拿馬運河的歷史(連結)以及尼加拉瓜運河(連結)可以直接上維基百科查詢。

巴拿馬運河 panama canal

船進船閘的時候,建議大家可以到底層的參觀台就好了,不需要到頂樓跟大家人擠人。

巴拿馬運河的實際參觀

我們兩個人在巴拿馬時都睡到自然醒,很慶幸可以趕上最後一艘船通過。 說真的,看船通過運河確實沒有什麼刺激可言。 不過在了解背後的工程以及歷史後,看見船通過觀花船閘卻時還蠻興奮的,尤其當船從一個水位移到下一個位置時,真的很感動。 當船通過時,旁邊會有解說員廣播著每個步驟,讓你第一時間了解到底目前在發生什麼事。 如果有來到中美洲的話,又對於工程有興趣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這個景點! 雖然沒有像進去伊泰普水壩參觀那麼壯觀,但絕對值回票價!

巴拿馬運河 panama canal

York 的背後是船隻前往人工湖的方向,我們剛到時剛好有一台要走,還好等一會後才是上午最後一艘船。

參觀費用: USD$15(以官網為準)

交通費:單趟捷運 USD$0.35,單趟公車 USD$0.25

官網:http://visitcanaldepanama.com/en/

備註: 巴拿馬運河還有其他船閘能夠參觀,詳情請洽官網。

通識導賞:爵士樂 追求公義的號角聲

 【明報專訊】鋼琴聲、喇叭聲、鼓聲、提琴聲,在當代爵士樂大都會如紐約,是居民的生活日常。

只是今次,音樂不是來自遍滿曼哈頓的爵士樂俱樂部,而是從Black Lives Matter的集會現場傳出來。

在布魯克林巴克萊中心門外,世界著名爵士樂鋼琴手Jonathan Batiste,跟友人戴着口罩和手套,演奏多首民運抗爭歌曲如We Shall Overcome、Down by the Riverside。

事實上,他們已經連續3星期不斷在抗爭現場,用爵士音樂為無權力者發聲。

6月初,跟Batiste一同示威和表演的色士風管樂手Caroline Davis,同時在敝校紐約新學院任教。

她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提到,爵士樂的歷史也是政治抗爭史,「因此這也是每個藝術家的責任,把爵士樂的抗爭帶進每一個時代」。

爵士樂,從新奧爾良說起

美國歷史學家Gerald Horne同樣認為,爵士樂跟公義的追求息息相關。即使創造了深受世界歡迎的爵士樂,美國黑人歷經二百年仍然是二等公民,仍得在當下爭取最基本的人權和尊重。箇中原因,且聽Gerald Horne娓娓道來。

Batiste的家鄉是美國南部的新奧爾良(New Orleans),這裏公認是爵士樂誕生之地。早在美國內戰前,南方州份已經有眾多來自非洲的工人和奴隸聚居。這些有色人種帶來的不止是勞動力,還有非洲不同地區的文化。其中在新奧爾良地區的黑人,多數來自西非的塞內加爾或者幾內亞,那些地方擁有極為豐富的音樂傳統,尤其是弦樂和敲擊樂。因此,每逢假日,廣場上充滿了音樂節奏和強勁拍子,大家載歌載舞,所以那裏被稱作剛果廣場(Congo Square),即今天紀念爵士樂大師的岩士唐公園(Louis Armstrong Park)。內戰後,許多隨軍的樂師把樂器賣到當舖,因此當地黑人也樂於以廉價購買這些樂器來玩音樂,加上新奧爾良有許多自由的黑人有機會到海外留學回來,眾多條件造就爵士樂的誕生。

白人天下 壓制黑人

受惠於科技的高速發展,如電網的建造、留聲機的普及、電台的出現之類,使得這種新興音樂迅即吸引廣大民眾的喜好,唱片風行全國。只是爵士樂作為非洲音樂的「美國化」,想當然並非容易一帆風順。在一戰前後,基於美國素來對黑人的恐懼,許多人極力排拒這種「毫不歐洲」的音樂。如婦女聯會俱樂部曾言,「爵士樂的即興,是對法律和秩序的抗議,那是布爾什維克精神在音樂的體現!」同時,惡名昭彰的三K黨和反黑人文化的流氓黑幫,也開始針對這些廣受歡迎的音樂會。例如在1925年,當一群觀眾正在欣賞爵士樂表演時,3名歹徒闖進去,以自動步槍亂槍亂射。著名爵士樂音樂家Miles Davis曾言,「我所認識的黑人,誰都無法忘記那些病態白人是如何對待他們」。即使到了1940年代初,色士風演奏家Charlie Parker在洛杉磯表演時,也被人當面排斥、取笑、以致遭受暴力對待,有些人甚至稱呼他們為「有麻瘋病的共產黨員」,一間電台也明言禁止播放他們的音樂。

即使爵士樂在20世紀初已經廣受歡迎,在芝加哥、紐約、洛杉磯以至在歐亞都有迴響,但黑人音樂人所面對的,仍然是一個極為不平等的世界。不論是待遇,還是工作機會,總是較白人差得多。黑人本生而自由,卻無處不在枷鎖中。在內戰後推行的吉姆.克勞法(Jim Crow laws),使族群隔離成為法律和制度,黑人因而在絕大多數音樂行業都受到不平等對待。例如白人工會基本上不歡迎非裔音樂人加入;在美國音樂家聯盟底下,只有紐約和底特律容許黑人音樂人加入成為會員,在673個成員團體,其中有超過630個只招收白人成員。同時,音樂家聯盟也禁止經理人為黑人音樂家招募白人樂手,基本上黑白人混合演出也是不容許的。二戰時期,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當時有近500名樂師,卻無一人是黑人,各大管弦樂團基本上不會有黑人樂手。

岩士唐唱起黑人平權聲音

爵士樂手面對社會上各式各樣的不公義對待,並且以音樂和政治行動來抗爭。如1957年由時任總統艾森豪威爾發起的爵士樂大使計劃,岩士唐(Louis Armstrong)便公開拒絕參與,且回應道,「在南方這樣對待我的同胞,這個政府去死吧!」另一位鋼琴家Thelonious Monk也拒絕作政府的嫁衣裳。事實上,從斯科茨伯勒男孩事件(Scottsboro Boys)、自由乘車者(Freedom Rides)到美國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NAACP)的抗爭上,都處處見到諸如Duke Ellington、Abbey Lincoln或者Clark Terry等音樂家的身影,尤其是1960年代的民權運動。

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曾言,「 爵士樂是把生命中最艱苦的元素帶進音樂,從而提煉出希望和勝利感的能力。」岩士唐主唱的《遍體鱗傷》(Black and Blue),可謂道盡了黑人的創傷與無奈,突顯了不平等的社會結構和實質傷害:

「我是白人─在內心─只是沒有幫助,

因為我不能隱藏皮膚的色彩……

我唯一的罪便是我皮膚的顏色,

我做過什麼招致遍體鱗傷?」

同時,也有大批歌曲反映和批判種族主義產生的種種暴力,如Charles Mingus的名曲《福布斯的寓言》(Fables of Faubus),便是批評阿肯色州州長福布斯(Orval Faubus)支持種族隔離政策,漠視黑人所面對的剝削和暴力。開首四句,更是黑人們無助的呼聲:

「噢,上帝呀,別讓他們射殺我們!

噢,上帝呀,別讓他們刺殺我們!

噢,上帝呀,別再有納粹黨徽!

噢,上帝呀,別再有3K黨!」

還有Billie Holiday控訴南方以私刑對付黑人的《奇異果實》(Strange fruit)、John Coltrane紀念4名女孩在教堂被炸死的《阿拉巴馬州》(Alabama)、Nina Simone紀念被殺民權領袖Medgar Evers的《天殺的密西西比》(Mississippi Goddam)等,數之不盡的音樂,訴說着美國黑人百年來受過的苦難、對自由和平等的嚮往、對公義和抗爭的追求。所以馬丁路德金提醒我們,「美國爭取自由的政治運動,大半的能量都是來自這類音樂」。

爵士樂把邊緣聲音帶回人世

德國法蘭克福學派哲學家兼樂評人阿當諾(Theodor W. Adorno)在1936年寫了篇〈論爵士樂〉(On Jazz),差不多20年後再寫了篇〈反覆出現的潮流-爵士樂〉(Perennial Fashion-Jazz),指斥這種音樂不過是文化工業的商品,作為貌似回應社會不公義的符號反抗的扭曲形態。但阿當諾當時並未有接觸美國黑人的爵士樂,更沒有接續討論後來愈發成為主流的即興(Jazz improvisation),特別是從Miles Davis到Ornette Coleman等追求自由爵士樂和即興的重要,大大改造了爵士樂的面貌,也令爵士音樂真正代表着自由和個體的綻放。

麻省大學教授Fumi Okiji則在近年重新詮釋阿當諾對爵士樂的想法,在《爵士樂作為批判》(Jazz As Critique)中提出,爵士樂作為藝術,是能夠把握到世界所不能容納的,因此它能夠為沉默的或者排拒在外的他者發聲,不管這排斥是出於故意還是無知。藝術的作用正是要把邊緣的聲音帶回人世,使公義得以可能。而爵士樂所示範的,正是一種差異的共處(gathering in difference),每個樂手表演爵士樂時,不斷通過新的即興演繹表現他獨有的藝術氣息,且不會把歌曲撕破,變成幾把互相衝撞的噪音,反而在即興演繹中豐富了整段旋律,同時大家仍共處在同一首曲目中。因此每次爵士樂的演出,都是同一性和差異性的奇妙結合,這特質不也是我們對社群的期許嗎?

Black Lives Matter運動歷經個多月的抗爭,帶來諸多改變:如4名涉案警員被加控起訴;逾20個城市禁用箍頸(chokehold)作為制服疑犯的手段;帶有種族壓迫色彩的雕像被移除或推倒;有些城市如洛杉磯或者明尼阿波利斯都提出削減警察撥款,改作投放到公共福利等。如今在紐約市和首都華盛頓的街上,更能找到以黃色油漆寫成的抗爭口號,讓後世永遠記住這漂亮的一役,記住種族平等的重要。運動漸漸偃旗息鼓,但改革路漫漫,種族平等從來沒有最後一戰。

文 // 李宇森

圖 // 法新社、網上圖片

2020年07月12日

祕魯進入緊急狀態 外交部籲暫勿前往

 許多民眾規劃在春節寒假出國,外交部今天(27日)提醒,出遊前可先上領務局查詢最新旅遊警示,例如近日外交部已將秘魯的燈號調為「紅色」,若無必要建議暫時不要前往。

祕魯進入緊急狀態  外交部籲暫勿前往

祕魯前總統卡斯蒂約12月7日遭到罷免下台,祕魯全國各地出現抗爭衝突。圖為支持者在北部高速公路上抗議。(美聯社/達志影像)

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司長謝妙宏今天出席外交部例行記者會時表示,祕魯前總統卡斯蒂約(Pedro Castillo)12月7日遭到罷免下台,祕魯全國各地出現抗爭衝突,秘魯政府12月14號公告全國進入為期30天的緊急狀態,並派遣軍隊維安。

謝妙宏表示,目前在秘魯的台灣人都平安,先前有11位民眾到秘魯旅遊,因機場關閉等問題行程受到影響,曾向駐秘魯代表處求援,經駐處協助,其中9人已順利離開秘魯,另外2人自行決定留在秘魯繼續行程,駐處也已請他們隨時保持聯繫,以便提供必要訊息。

謝妙宏表示,外交部提醒,現階段如果沒有必要,應該暫時避免安排赴秘魯的行程,如果正在秘魯的民眾也要注意自身安全,並與駐秘魯代表處保持聯繫,如遇到緊急急難需要協助,請撥打駐秘魯代表處緊急聯絡電話,或請國內親友撥打外交部緊急聯絡電話。

秘魯馬丘比丘天空之城,走入印加帝國遺跡!草泥馬作陪下,再咳也要爬完!

 Jul 13 - 2019取自『帶著愛環遊世界的女孩』部落格

朝思暮想了整整5年,馬丘比丘終於出現在我們的眼前了!

為了來到這裡,我和阿伯一起努力上班、努力存錢、努力說服家人,出發前每週認真開會討論。

環遊世界的一路上,又歷經千山萬水...好多好多的努力都是為了這一刻完美的感動啊!看到馬丘比丘時,我們兩真的呆呆地站了許久,稀薄的空氣、狂跳的心臟,一切都那麼魔幻又新鮮。


我看見石砌的古老建築物鑲嵌在青翠的安第斯高峰之間。

激流自風雨侵蝕了幾百年的城堡奔騰下泄。

……在這崎嶇的高地,在這輝煌的廢墟,

我尋到能續寫詩篇所必需的原則信念。

——《馬丘比丘之巔》智利詩人巴勃羅·聶魯達


馬丘比丘的神秘面紗


在1911年以前,關於馬丘比丘這座位於印加帝國遺跡的存在與否,都只是個傳說,一直到1913年經過國家地理雜誌的報導,才讓世人認識這座,位於海拔2350-2430公尺高山上「失落的印加帝國—馬丘比丘」

在印加語中,馬丘比丘有「古老的山」之意。相傳馬丘比丘是印加帝國的統治者「帕查庫蒂」於西元1440年左右建立的,雖然海拔較鄰近的古城庫斯科3399低許多,但因為群山環繞、地點隱密,因而較晚被世人發現。現在它是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同時也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保護區。


相傳古代的印加貴族,將馬丘比丘作為鄉間修養場所,也可作為安息地、觀測站以及堡壘據點。圍繞著庭院建有一個龐大的宮殿和供奉印加神祇的廟宇。


不要看Yaya前面拍照好像生龍活虎的,帶著重感冒來馬丘比丘真的是要命!我帶著高山症狀,一路咳一路喘,水壺裡裝好多古柯葉茶,才勉強撐著,千里迢迢帶來的高山症藥因為自己覺得不太嚴重沒有吃,還被醫生朋友念了一頓哈哈哈(好孩子不要學)


馬丘比丘裡主要分為三個區域:膜拜太陽神的神聖區、南邊的通俗區,以及祭司貴族區,可以一窺印加建築的各種用途。

印加人堅信不該與大地爭搶石材,因此整個建築都是取四散的石頭,經過精準切割、堆砌,不用任何石泥黏著的「巨石石砌文化」,透過堆砌石頭還可以建造出門、牆壁等等壁壘,我在家堆石頭,踢一下就倒,印加人的古老智慧真的很強大!(膜拜)

下面這照片是不是超像行腳節目主持人(很敢說)


眺望馬丘比丘,只要頭歪一邊看,就像一個印地安人在仰望著天空的側臉,高挺的鼻子是「瓦納比丘山峰」,下面略高的則是下巴,你們覺得像嗎?(請發揮想像力~)


仔細看各種天然石材堆砌的建築,有坡道、樓梯、堡壘...還能保存至今將近600年以上,不得不讚嘆印加帝國的鬼斧神工啊!


馬丘比丘的巨星登場!!

可能有些人看看遺跡,聽聽歷史就快睡著,但在馬丘比丘最紅的巨星就是草泥馬了!牠們一登場所有遊客精神都來了!


但其實在南美洲的草泥馬有分很多種累唷!據當地導遊說法,後面那種白毛的名為「羊駝Alpaca」,前面這隻走路有風的叫做「駱馬Llama(西班牙文發音:呀嘛)」


牠們一般來說有固定的區域放養,偶然有像上面這隻突然叛逃的,一下就被工作人員趕回去的,主要是避免牠們跟遊客玩,我們幸運地拍了一張照,但我超。恐。慌!好怕牠對我吐口水啊!

千辛萬苦來到這裡,雖然因為入園時間的限制,只能待一個上午就要離開,但拍出來的每張照片都是深刻的回憶,非常心滿意足。

劈腿女孩Yaya在馬丘比丘,以這張照片來依依不捨跟馬丘比丘說再見....

祕魯的天空之城 馬丘比丘

 

位於祕魯的安地斯山脈(Andes)之中的馬丘比丘(Machu Picchu),是印加帝國(Incan Empire)的遺蹟。這座古城坐落於海拔2,430公尺的山脊上,四周群山環抱。由於地勢險要,加上是破地而起的屹立在烏魯班巴(Urubamba)河谷之上,因此有著「天空之城」之稱。

馬丘比丘印加帝國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學者稱為「失落的印加城市」。它是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同時也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保護區。很多人前往祕魯,無非是為了要親眼觀賞這座大有名氣和無比壯觀的古蹟。

馬丘比丘迷城的神祕故事

1911年美國歷史學者海勒姆.賓漢(Hiram Bingham)重新發現了馬丘比丘。它的歷史和故事一直充滿著神祕色彩,而當年建造這座印加山城的原因成了考古學界的研究焦點。

16世紀時期,西班牙人侵略南美洲,祕魯也遭受占領者劫掠。當年印加皇帝組軍頑抗,可惜戰敗逃到安地斯的維卡邦巴(Vilcabamba)山谷中。維卡邦巴在西班牙鏟除印加皇帝後便遭荒廢,因當時並沒記下它的所在位置,從此變成被遺忘了的印加最後避難所,相傳那裡藏有印加皇帝的寶藏。

賓漢一直渴望尋到這處最後避難所,在當地村民指引下他發現了宏偉壯觀的馬丘比丘,至死還堅信這便是維卡邦巴。但考古學家後來發現維卡邦巴另處他方,從此馬丘比丘的真正存在原因便成了不解之謎。

到底為何要將城鎮建造在崇山峻嶺當中、有何用途和最終為何棄城而去等謎團,現已無從稽考,就讓美麗的馬丘比丘給旅途增添絲絲神祕感吧!

祕魯和玻利維亞交界處美麗的高原湖泊——的的喀喀湖,印加人傳說太陽曾把一雙兒女送到此,當地居民直到今日仍保持著古老的印第安文化傳統。(Fotolia)
祕魯和玻利維亞交界處美麗的高原湖泊——的的喀喀湖,印加人傳說太陽曾把一雙兒女送到此,當地居民直到今日仍保持著古老的印第安文化傳統。(Fotolia)

印加神聖之地——馬丘比丘

這座彷彿橫空出現在地球上的古城,暫被公認為印加的宗教神聖之地,是神學和天文學的研究中心。馬丘比丘曾經是一所繁榮興盛的城市,遺址的規劃和結構被分為三個主要部分:神聖、貴族和平民區。

主要景點有太陽神殿(Temple of the Sun)、三窗寺(Temple of the Three Windows)、天文計時器拴日石(Intihuatana)、守護者小屋(Guardian’s Hut)、神鷹廟(Temple of the Condor)和主廣場(Main Square)等。

祕魯是個地震風險高的國家。馬丘比丘的建築採用了微妙的傳統印加建築技術,經打磨的方石塊疊砌起來,在沒有用上砂漿的情況下如拼圖般緊合在一起。石縫接合精確完美,連一條小草也插不入。

印加的石牆還有許多設計細節,如梯形門窗和四角向內微微傾斜的房間等,防止了建築物在地震中倒塌。這倚山而建的城市設計有序,印加人在此還開展了農業。雖然地形險峻,但卻有著完善的灌溉系統。◇

疫情後巴西首場嘉年華會

 

 巴西燦爛的嘉年華會終於再度登場。這是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巴西舉辦的第一場嘉年華會,也象徵巴西重回正常生活。圖為森巴舞學校的舞者昨天在聖保羅參加遊行。

文/黃聰俊 圖/美聯社 (2022/4/24)中央社

(中央社里約2022年04月22日綜合外電報導)巴西里約燦爛的嘉年華會,今天在著名的森巴學校舞者遊行下登場,也是COVID-19疫情肆虐巴西以來的首次嘉年華,象徵當地重新邁向正常生活。

法新社報導,這是2年來穿著五彩繽紛的舞者與鼓手再次重返里約著名的森巴大道(Sambadrome);專屬嘉年華遊行的森巴大道,先前在疫情最嚴重時變成一處「得來速」的疫苗接種中心。

這場2020年2月以來的首場嘉年華會,22與23日兩晚將在當地徹夜遊行,標誌著一度受疫情重創的巴西已邁入重回正常的轉折;COVID-19在巴西奪走66萬條人命,染疫病故人數在全球僅次於破百萬的美國。

48歲的教師維艾拉(Ana Vieira)身著巨大閃耀的白色服裝等待登場遊行,她參與嘉年華遊行已20年。

維艾拉告訴法新社:「真是太高興了,我覺得遊行一開始很多人就哭了,包括我在內。嘉年華就是生活,經過2年的居家與停辦,你們從人們臉上所見的表情就知道我們是多歡欣鼓舞。」

因擔心Omicron疫情,今年的嘉年華會較傳統舉辦時間的天主教徒齋戒前夕(通常為每年2到3月)順延2個月才登場。

里約當局去年停辦嘉年華,此前外界一度擔心今年也不樂觀。但隨人口2.13億的巴西已有75%的人完整接種疫苗,每週平均染疫病故人數也從一年前高峰時的3000人降至目前的100人左右,讓當局決定舉辦。

所有遊行者與7萬5000名參與嘉年會的人,都須出示疫苗接種證明。


巴西:森巴、嘉年華、殖民暴力的混合體,尋覓奇蹟和救世主的國家

  

,世界第五大國、拉美最大經濟體,

、咖啡、嘉年華聞名於世,

它是熱情舞動著森巴的南美巨人,卻也是飽受暴力創傷的混血兒。

奴隸制帶來的遺毒滲透其文化基因,成為民主發展的絆腳石,使它成為一位步履維艱的巨人…

文/莉莉亞.蘇瓦茲、海洛伊莎.史塔寧

巴西近在咫尺

巴西史有這麼多的來來回回、前進與後退,可能具有「混血兒」特徵,在某種意義上,像巴西的人民。這個提供多重的答案,有時模稜兩可,不能以傳統的節日和慶典闡明,也不能單憑客觀因素或明確的演化觀點探索。巴西的歷史是一種混合體,產生不同的「記憶」形式。巴西史是「混血兒」,不僅因為它是一種「混合物」,而且它顯然是一種「分離」。這個國家以地主的權力為特徵(許多地主擁有龐大的莊園,一座城市的規模),權威主義和個人利益始終根深蒂固,動搖公民力量的自由行使,削弱公共事業,爭取人權的鬥爭隨之減弱。巴西有一句流行的諺語:「如果你偷一些,你是小偷;如果你偷很多,你是首長」,彷彿使這個觀念合法化(現今備受爭議、被廣泛討論):有錢有勢的人被豁免,他們是不容置疑的公民。

還有一個特性,當作社會建構而非自然建構,不是民族特有,然而,令人震驚的是,它抗拒改進,始終存在於巴西史。暴力的邏輯和語言,深深嵌進巴西文化的決定因素。自從殖民化初期以奴隸制為顯著特點,暴力一直是巴西史的特徵。這種暴力史滲透巴西社會,擴展到各方面,幾乎自然化。雖然巴西不再實施奴隸制,但是奴隸制的後果投下揮之不去的陰影。這種暴力和痛苦的經驗,在現代的巴西社會重複、擴散並持續,在許多方面影響民生。


巴西是最後一個廢除奴隸制的西方國家,現今巴西繼續支持社會不平等和種族歧視,雖然加以掩飾,同樣悖理。儘管差別待遇不具法定形式,但是窮人、尤其是黑人,受到司法系統最嚴厲的處置,平均壽命最短,最難取得高等教育和高度勝任的工作。奴隸制難以磨滅的印記,對巴西文化起制約作用;這個國家根據膚色的層次自我定義。功成名就的人變得「比較白」,而貧寒的人變得「比較黑」。但是巴西人的自我認同,不止步於這種漏洞百出的民族意識,在這個國家,許多最著名的文化活動:卡波耶拉戰舞、坎東伯雷教、森巴、足球,有種族包容性。巴西的音樂與文化,起源和奇異點都是「混血兒」。儘管如此,不能忽視社會排斥的程序眾多;這些程序反映在有限享用娛樂和休閒、就業市場和保健服務(影響出生率),以及警方的日常恫嚇,以種族的相貌判定為基準。


在某種程度上,這種膚色與習俗的混合體,種族混合,塑造巴西的形象。一方面,這種混合靠暴力鞏固,各種民族、文化和經驗強制輸入這個國家。絕非所謂的社會和諧的嘗試,而是深謀遠慮地將不同種族混在一起。這起因於購買非洲人;用武力把非洲人帶進巴西的數量,比帶進任何其他國家的數量大許多。從非洲帶出來的全部奴隸,巴西接收四○%以上,在葡屬美洲的種植園工作,總計約三百八十萬人。現今,巴西人口六○%是黑人和「棕色人種」;因此,除了奈及利亞,巴西可以被歸類於人口最多的「非洲」國家。另外,縱使有許多爭論,據估計:在一五○○年原住民人口是一百萬到八百萬,與歐洲人「邂逅」後,其中二五到九五%被摧毀殆盡。


另一方面,不可否認,同樣的種族混合使其他國家相形見絀,產生一種社會以異族通婚、混合的節奏、藝術、運動、香料、料理及文學表現為顯著特徵。可以說「巴西的靈魂」五彩繽紛。巴西人有各種各樣的容貌、特徵、思考和理解這個國家的方式,是種族混合根深蒂固的證據,也是混雜的性質和形形色色的經驗產生新文化的證據。文化多樣性或許是這個國家最重要的面向之一,以「分離」和漫長的人種混雜(mestiçagem)過程產生的「混合物」為印記,並且受制約。


雖然這是數百年來遵照差別待遇行事的結果,但是巴西混合種族的靈魂(源於美洲印第安人、非洲人和歐洲人的混合物)提供新視角。這個國家未遵守統治者與被統治者(歐洲人與美洲印第安人,白人與非洲人)確立的相互關係,所產生的文化有多重意義。如同吉馬良斯.羅沙(Guimarães Rosa)最重要的小說人物之一 ——里奧巴爾多.塔塔拉那(Riobaldo Tatarana),曾經說:「這棵樹被禁錮在命運的小土堆裡,它卻張開那麼多臂膀」,所以,巴西有混合的靈魂,也有許多臂膀。巴西不能被歸類,把最顯著的文化實踐變得曖昧不明;這個國家既是世界的一部分,也與世界的其餘部分截然不同,但是永遠是巴西的。


這個國家有許多特性。利馬.巴雷托的原文以激動的諷刺下結論:「我們繼續頑強地活著,盼望著、盼望著……盼望什麼呢?明天或未來的某個時候,可能發生意想不到的事;說不定,突然交好運?花園有寶藏?」歷史學家布阿爾克.德奧蘭達(Sérgio Buarque de Holanda)在一九三六年的開創性著作《巴西的根源》(Raízes do Brasil)說明:這是巴西的民族執念,一個國家費心尋覓每日奇蹟、或某個出乎意料的救世主。他把這個特性稱作「包法利主義」(Bovarism),用這個概念表示「對我們自己的現實難以克服的幻滅」。從此,卡里奧卡(Carioca,里約熱內盧)的文學家們採用這個概念,描述巴西對「外國習俗」上癮,「什麼都模仿,彷彿那是自己的原料」。


●本文摘自之《巴西:被殖民掠奪的熱帶天堂,以狂歡掩飾創傷的森巴王國》。

美國南部至少20個龍捲風肆虐 當局籲民眾避難

 he Central News Agency 中央通訊社

(中央社休士頓30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國家氣象局(National Weather Service)表示,至少20個龍捲風今天襲擊美國南部,造成電力中斷和房屋受損,呼籲民眾尋求避難。

法新社報導,氣象局稱,龍捲風襲擊密西西比州、路易斯安那州和阿拉巴馬州,造成道路損壞、樹木倒落、房屋屋頂被掀翻。

氣象局今天發布的一項警報,將一個席捲阿拉巴馬州的龍捲風描述為會「威脅生命」。

警報中說:「龍捲風在夜間極難看出和確認。不要等著看到或聽到龍捲風。現在就躲起來!」

氣象局稱,阿拉巴馬州和密西西比州部分地區在今天早晨6點之前都要慎防龍捲風。

該局預測,阿拉巴馬州受影響的一些郡可能降下「25美分硬幣」到「棒球尺寸」大小不等的冰雹。

11月第一週,一系列強大龍捲風襲擊美國南部的奧克拉荷馬州、德州和阿肯色州,造成1人死亡。

龍捲風在美國很常見,且往往造成破壞,位在大平原(Great Plains)的堪薩斯州、奧克拉荷馬州和德州受到的打擊最大。

去年12月,數十個毀滅性龍捲風連夜席捲美國5個州,在肯塔基州造成至少79人死亡,田納西州、阿肯色州、密蘇里州和伊利諾州也有人遇難。(譯者:楊明暐/核稿:林治平)1111130

北加州地震至少2人死亡、7萬戶停電 耶誕假期恐有餘震

2022/12/21 

北加州外海20日凌晨發生規模6.4地震,沿海的洪堡郡受創最嚴重,目前已有超過80起餘震。加州地質研究單位表示,本週耶誕假期可能還會有規模不小的餘震。

洪堡郡警方20日下午2點召開記者會,官員指出地震發生後有1名72歲和1名83歲的長者,因無法獲得即時醫療照護不幸身亡。

死傷增加之外,警方表示洪堡郡有超過7萬用戶停電,電力公司正在搶修,但沒有預計何時能恢復供電。另外,有15戶住家被貼上代表嚴重損害的紅色標籤、30人被安置到其他地區。


記者會召開時,洪堡郡的力拓戴爾市政廳(Rio Dell City Hall)現場還一度斷電。這場地震也破壞了力拓戴爾市的供水系統,官員表示24小時內系統都不太可能修復。力拓戴爾市議會將宣布市區進入緊急狀態。

美國地質調查所(USGS)指出這起地震發生在20日凌晨2時34分,震央在外海,距離洪堡郡的芬岱爾(Ferndale)約12公里處。

洪堡郡位於加州狹長地帶的北端,鄰近俄勒岡州;芬岱爾離舊金山市區約4小時車程、離南灣的矽谷約5小時車程。巧合的是,加州外海在去年同一天也發生規模6.2的地震,當時芬岱爾傳出建築窗戶破裂等災情。

加州緊急事務局局長吉拉杜西(Mark Ghilarducci)說,這次地震加州共有300萬民眾在地震發生前就透過手機接獲警報,並呼籲尚未下載app的民眾儘快下載。

北加州的喜瑞都(El Cerrito)17日凌晨才發生規模3.6的地震,喜瑞都距離東灣的加大柏克萊分校車程不到20分鐘,當天是學校的冬季畢業典禮,許多學生都說感受到劇烈搖晃,從睡夢中被搖醒。

這次的地震,住在舊金山市和奧克蘭市附近的民眾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

不過加州地質研究單位官員提醒民眾,未來一周有13%的機率會發生規模超過5的餘震,提醒民眾耶誕假期期間必須注意安全。(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