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台版朝聖之路!山海圳國家級綠道:177公里從台江內海、嘉南大圳登上玉山

 文/林珮萱 攝影/張智傑  主圖來源/大凡工程顧問提供

編按:台灣最新定勘的「山海圳國家級綠道」,全長177公里,從海拔0公尺的台江內海,沿著嘉南大圳,延伸至原住民的聖山3,952公尺玉山!如果對自己的體能不夠自信,或者時間有限,不妨分段走完,也是不錯的方式。

多數人聽過步道,但你聽過「綠道」(Greenway)嗎?這是近年國際當紅趨勢,也是台灣的新顯學!

美國步道協會(American Trails)指出,綠道就是「開放空間廊道」,可創造戶外休閒機會,保護野生生物及環境。英國永續運輸促進會(Sustrans)則認為,綠道是「無車輛交通的路線」,常沿著舊鐵路、運河、河岸、森林路徑,及通往都會區的細長開放空間。因此,許多綠道從都市紋理中穿梭而過。加拿大全國步道組織(Trans Canada Trail)更主張,綠道能讓國民與國際觀光客探索大城與小鎮,體驗多變地景,發掘豐富的歷史與多元的文化。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則有更美麗的形容:「如果台灣是一片葉子,中央山脈便是葉片的主脈,綠道連結了錯綜複雜、相互連結的藍綠帶,則是葉緣和微細葉脈。

山海圳綠道:從台江內海到玉山,全長177公里

在一群有志之士推動下,近幾年,台灣陸續推出了幾條國家級綠道,今年成形的就是山海圳國家級綠道。

50後挑戰台版朝聖之路!山海圳國家級綠道:177公里從台江內海、嘉南大圳登上玉山_img_1

↑作家小野早在8年前就參與山海圳綠道倡議行動,如今見證路線規劃成型,感動不已。

山海圳計畫主持人、大凡工程顧問主持人李嘉智說,許多國家及城市嘗試透過綠道的整合,連結因經濟發展而受到切割破壞的自然棲地。這股思潮如今吹入台灣。

近年全台各地廣設步道與自行車道,加上原本興盛的登山健行、戶外運動風氣,造就綠道風潮興起。以「山海圳」為例,一年前公私部門合作,從社區拜訪,路線調查到主題規劃,才在2019年完成定線探勘,全長177公里。

千里步道協會發起人之一、作家小野指出,2011年10月他就到台江海尾演講,參與提倡山海圳綠道,當年的台南市長賴清德也同意打掉1公尺寬的水泥地,擴寬自行車道,2人還在溪頂寮楝樹綠道,一同種下台灣紫楝樹,象徵攜手綠道倡議。

8年後,2019年10月初,小野舊地重遊,參加試走體驗大會師,與林務局副局長林澔貞、前奧運國手紀政等一行人,在曾文水庫搭乘觀光遊艇,遊歷山豬島、飛鷹峽谷、馬頭石等景觀,渡過山海圳最獨特的「水路」路段,體驗以水利遺產為主題的「大圳之路」

50後挑戰台版朝聖之路!山海圳國家級綠道:177公里從台江內海、嘉南大圳登上玉山_img_2

↑沿途看盡台灣過往400年歷史的山海圳

從海拔0到3952公尺,串連3大族群文化圈 

剛成形的山海圳有什麼特色呢?首先,它是一條貫穿海拔0到3,952公尺的路徑。

由海拔0公尺的台江國家公園出發,沿嘉南大圳,上溯至烏山頭水庫,經東西口健行路線到曾文水庫,再沿曾文溪經過阿里山,最終抵達海拔3952公尺的玉山。

其次,它沿途的多變樣貌更是精彩。跨越台南、嘉義2縣市,包含10個城鄉區生活圈;途經3個國家風景區、2個國家公園、3個國有林事業區、2座水庫,及3大河川流域。

人文景致更串連台江、西拉雅、鄒族等3大族群文化圈;環境特色則涵蓋5種氣候帶林相和4種水域,呈現平原田野至高山草原的千變萬化。

林澔貞忍不住讚嘆,山海圳涵蓋豐富的人文與自然地景,從山到海,充滿台灣生活和文化意象。

3大主題:內海、大圳、聖山一次飽覽 

山海圳沿線風土產業與族群特色,又可分成3大主題:歷史文化的內海之路、水利遺產的大圳之路及原鄉生態的聖山之路。起點由台江國家公園開始,也是整個「山海圳」誕生的「原點」。

50後挑戰台版朝聖之路!山海圳國家級綠道:177公里從台江內海、嘉南大圳登上玉山_img_3

↑由玉山登山口往排雲山莊,路段不乏岩石峭壁,山友們行經此處,除了抬頭賞美景,也要小心腳下安全。

早在2007年,台南社區大學台江分校就發起愛鄉護水的公民參與行動,以海尾朝皇宮「大廟」為中心,規劃出45公里的自行車道。沿途可遊覽台江國家公園、曾文溪出海口、溪頂寮保安宮、茄拔天后宮等地。這是「山海圳國家級綠道」的前身。以此為基礎,沿嘉南大圳向上游延伸,一路串聯至玉山,進化成今日全長177公里的「山海圳」。

2017年8月,20多位來自台南社區大學台江分校、海佃國小「小台江」河流讀書會,及學校師生志工們,已搶先走完山海圳,見證這一條具台灣特色的朝聖之路。

當時參與全程的台南市社區大學台江分校執行長吳茂成分享,沿線可參觀漢人的祭祀圈、西拉雅平埔族的阿立祖信仰、鄒族的創世神話;玉山更是布農族和鄒族心中的聖山。「走在這條綠道上,沿途都有機會與神相遇,」他比喻。

50後挑戰台版朝聖之路!山海圳國家級綠道:177公里從台江內海、嘉南大圳登上玉山_img_4

↑登上曾文水庫觀景塔橋,可將360度美景盡收眼底。

山海圳中段經過的烏山頭水庫、曾文水庫等,也充滿歷史。

1920年代,日本工程師八田與一興建烏山頭水庫,為從曾文溪上游引水,在台南六甲區與楠西區間的烏山嶺開鑿引水道。靠近曾文水庫的這端入水口稱作「東口」,在東山區境內的出水口稱為「西口」。

吳茂成回憶,許多4、5年級生年輕時,都走過翻越烏山嶺的「東西口健行」。目前這段被遺忘多年的越嶺路,持續逐段修復中。李嘉智補充,從烏山嶺西口出來,地勢由丘陵進入平原,沿著水圳兩邊的自行車道看,農田都有不同景象。

而往玉山方向走進「聖山之路」,腳下步道的前世今生,常能引人遙想當年。

阿里山的特富野古道,早期是部落間往來的聯絡道路,日據時期為了運送阿里山的紅檜、扁柏,闢築鐵道,沿途可見樹頭、鐵軌、棧橋等林業遺跡。

今日,造訪特富野和達邦這2個鄒族大社,仍可看到部落保有重要的祭典場所,以藤木棚架和茅草搭建屋頂的Kuba(男子集會所)。

4大價值引人入勝,初學者分段完成也OK

山海圳還有一項特色是,多樣的體驗方式。

周聖心舉例,全程有步道、自行車道、堤岸道路、水圳、農路,途中亦能搭配不同運具,像是渡輪、社區接駁巴士,或是騎乘單車與徒步健行等。

50後挑戰台版朝聖之路!山海圳國家級綠道:177公里從台江內海、嘉南大圳登上玉山_img_5

↑鹽水溪出海口,遊客可搭船體驗渡河。

李嘉智歸納,山海圳國家級綠道有4大價值。

1.它濃縮台灣歷史文化的精華,從史前、荷據、鄭氏與日據時期至今日,堪稱是台灣歷史縮影。

2.它展現台灣水利工程的成就,嘉南大圳建造後,嘉南平原得以實施3年輪作,化為富饒之地。

3.它串聯台灣自然環境,有海、平原、丘陵、高山,地貌變化帶來豐富的生態資源。

4.它更蘊藏台灣族群文化的包容,高山族、平埔族與漢人等不同族群在此匯聚。

其實,推廣步道運動的核心精神,不在於「走步道」而已, 它只是一種媒介,如同人身上的血管,是為了把人引進山林,讓人發生連結,嘗試在陌生環境了解他方的人事物與文化,帶來日常不曾有的生命體悟。

初學者也不用怕,177公里不用一次走完,分7、8次來,分段走都沒關係。」李嘉智說。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如同千里步道協會的那句名言:人人家門口都是登山口!

50後挑戰台版朝聖之路!山海圳國家級綠道:177公里從台江內海、嘉南大圳登上玉山_img_6

↑想要親眼見識到玉山雲海,除了要有體力爬上山,還需要有一些運氣。

(本文轉載自城市學,原文標題為〈走進「山海圳綠道」,帶你回顧台灣400年〉)

對等關稅衝擊遠洋漁業 小釣協會:越南等國退單

  

台灣鮪延繩釣協會理事長李明信今天說,小釣船捕撈魚種須經越南等國加工後才銷美,近日越南已退單,300多艘船在海上不知該不該捕魚,即使(對等關稅)緩徵還是人心惶惶。

對多國祭出對等關稅的美國總統川普(DonaldTrump)日前說,已超過75國聯絡美國希望談判且未採取報復行動,他已授權這項施暫停實施90天,在此期間僅實施10%對等關稅。


農業部漁業署在高雄市辦「因應美國加徵關稅我國遠洋產業支持方案座談會」,由農業部次長黃昭欽主持;台灣鮪延繩釣協會(小釣協會)、魷魚暨秋刀魚漁船魚類輸出業同業公會等出席。

黃昭欽會前接受媒體聯訪表示,遠洋漁業關稅面向較複雜,報表上雖直接銷售美國市場數量不大,但漁獲賣到第3國加工,商品終點市場還是在美國,須評估這些間接市場的影響。

李明信說,台灣出貨到越南、泰國加工,但越南方面已退單,通知漁獲不要再出,貿易商、加工廠都暫停收購,影響漁民非常大。現在是鬼頭刀捕撈季,「現在要捕撈也不是、不捕撈也不是,進退兩難。」

李明信表示,(對等關稅)暫緩90天一樣沒幫助,遠洋漁業要很多作業時間,包括加工、裝貨櫃等。

魷魚暨秋刀魚漁船魚類輸出業同業公會總幹事施教智說,產業最擔心關稅政策造成全球經濟衰退擴散效應,希望政府能協助漁民度過難關。

黃昭欽會後告訴媒體,除漁獲銷售難題,多數業者擔心銀行「雨天收傘」,業者本來就有貸款,希望銀行保持樂觀,不要抽銀根;農業部會轉達相關部會,也會持續幫助業者。


美媒:美中經濟脫鉤 全球步入無序階段

 

產業界 盼紓困上游供應商

  趙容萱/台中報導

美國對等關稅衝擊產業,台灣機械公會理事長莊大立昨與賴清德總統會談時,直言「真的要抱怨一下」,台灣機械產業對美國是順差,卻面臨遠高於日韓的對等關稅,承受非戰之罪。桃園產業界呼籲,紓困應擴及供應鏈上游,否則出口商撐過了,上游廠商卻先倒閉,供應鏈會出問題。

新竹縣工業會昨辦座談會,三陽工業、台惟工業呼籲,台灣出口到美國的零件僅百分之二,政府將進口車關稅作為談判籌碼,對國內汽車供應鏈是很大衝擊,擔心台灣產業被犧牲。


台灣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理事長陳伯佳表示,我工具機產業受訂單遞延、資金壓力與市場信心動搖等多重考驗,盼政府掌握暫緩期,助業者拉近與主要競爭國關稅差距,與產業攜手提升產業競爭力等。


公會建議,盼放寬紓困條件,避免緊縮授信或抽銀根;成立跨部會小組,協助業者處理物流、融資、關稅障礙等,並在關稅暫緩期間協調國航加開赴美航班。莊大立說,他對政府有信心,應爭取避免關稅高於日韓等競爭對手,盼能爭取與美國合作代工,或邀請美商來台生產;政府在與工具機整機廠座談時,不要忘了照顧所有小型協力加工廠。


桃園市中小企業協會理事長蔡易潔說,中央提出八八○多億元紓困出口的業者,為什麼沒有補貼供應鏈上游的廠商?否則出口商撐過了,但上游供應商沒有政府的紓困補貼,恐怕已經先倒了。

黑面琵鷺普查 全球7千隻創新高

  葉冠妤/台北報導

「二○二五年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結果出爐,全球共七○八一隻,首突破七千大關,創歷史新高。農業部林保署指出,台灣共調查到四一六九隻,數量逼近全球近六成,穩居黑面琵鷺最大度冬地。雖較去年微增卅四隻,但總數未超過前年四二八八隻,顯示近三年黑面琵鷺在台灣的族群呈現停滯狀態。

來台度冬的黑面琵鷺。圖/林業保育署提供、郭東輝攝影

來台度冬的黑面琵鷺。圖/林業保育署提供、郭東輝攝影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表示,儘管黑面琵鷺全球族群有所成長,度冬範圍也看似擴大,但仍面臨棲地縮減、品質劣化、疾病威脅等環境挑戰,處境不容樂觀。


「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由香港觀鳥會聯繫各國定期於每年一月進行,台灣普查工作由林保署委託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統籌主辦,與全台各鳥會及保育團體等超過百名以上的調查員合力完成。

台灣的黑面琵鷺度冬族群,以台南市二四三九隻最多。圖為二○二五黑面琵鷺普查分布。圖/林業保育署提供
台灣的黑面琵鷺度冬族群,以台南市二四三九隻最多。圖為二○二五黑面琵鷺普查分布。圖/林業保育署提供

林保署指出,本次全球普查記錄到七○八一隻黑面琵鷺,其中台灣共四一六九隻,占全球總數的百分之五十八點九,其他主要度冬地為中國大陸一六七一隻,日本七一六隻,香港及深圳三二八隻,其他還包括越南、南韓、菲律賓及澳門。全球整體僅微增九十三隻,顯示全球族群的成長趨勢已明顯趨緩。

在台灣,超過九成的黑面琵鷺度冬族群集中於西南沿海,以台南市二四三九隻居冠,其次是嘉義縣七○一隻、高雄市四○八隻等,總計十一個縣市記錄到黑面琵鷺蹤影。與去年相比,今年台南市、雲林縣都增加;濁水溪口則減少一九九隻、嘉義縣減少一八六隻、屏東縣減少四十六隻、高雄市減少十五隻。

林保署表示,各地數量比例明顯波動,可能反映黑面琵鷺會依據覓食條件移動,或普查當下的環境狀況不同導致分布情況改變。

根據農業部生多所出版的「二○二四台灣鳥類紅皮書名錄」,黑面琵鷺仍被列為「國家易危」(NVU)等級,主要威脅來自於棲地的持續縮減。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表示,近年觀察發現,部分過往黑面琵鷺穩定的覓食魚塭,已逐步畫設為漁電共生光電專區,且光電板鋪設面積持續擴大,導致可供覓食的淺坪空間縮減,迫使其度冬分布範圍不斷改變。

據台南市野鳥學會統計,去年十月至今年三月的度冬期間,光是台南地區就接獲七十五起黑面琵鷺救傷通報,多數疑似肉毒桿菌中毒,案例數並未較去年減緩。這顯示棲地環境品質或其他未知因素,仍持續威脅著黑面琵鷺的健康。

黑面琵鷺數量變化 資料來源/農業部林保署
黑面琵鷺數量變化 資料來源/農業部林保署



東電排完2024年度福島核處理水 總量約5萬4600公噸

 

日本東京電力公司(簡稱東電)本月30日已排放完2024年度最後一波福島第一核電廠區內,含氚等放射性物質的「核處理水」入海。東電本年度共排放約5萬4600公噸「核處理水」。

TVU福島電視台(TUF)報導,東電本月12日起啟動2024年度第7波、同時也是本年度最後一波「核處理水」排放作業後,在3月30日上午排放完成,且於當天宣布此事。


這波排放量與先前單次排放量幾乎相同約7800公噸。這次排放也是東電2023年8月開始排放「核處理水」以來第11波。

東電計劃2025年度(2025年4月1日到2026年3月31日)與2024年度一樣,分7次排放約5萬4600公噸「核處理水」,平均每次排放量約7800公噸。

福島第一核電廠腹地內約有1000座貯存槽存放「核處理水」。根據東電「處理水入口網站」的資訊,截至2025年3月20日,廠區腹地的「核處理水」約128萬公噸,較2023年8月首度排放「核處理水」之前的133萬公噸減少約4%。

東電2023年8月起依照日本當局方針,使用海水稀釋核處理水至標準濃度以下後,持續分次排放入海。

而「核處理水」的源頭是污染水,由於污染水每天都會產生,儘管東電希望能在2051年完成廢爐的預設目標前,將所有積存的「核處理水」排放入海,但只要熔融核燃料團塊依舊存在,就會持續產生污染水。

世博最大木建築「大屋根」 蘊含福島震後復興希望

 

2025年世界博覽會將於13日開展,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為世界最大木造建築的「大屋根」將正式亮相。一圈周長2公里的巨大圓環,氣勢磅礴,絕對會吸引所有訪客目光。大屋根使用的木材,蘊含福島縣林業在東日本大地震後的復興希望。

木造「大屋根」(大屋頂)是大阪關西世博會場最具代表性的建築,高12至20公尺、寬30公尺,於今年3月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為全世界最大木造建築,象徵世博「多元而統一」的理念,下方是步道迴廊,頂上設有寬約8公尺的步道,可以一邊漫步,一邊眺望整座會場。


世博會場設計總監藤本壯介表示,「在當前世界局勢不安定的時期,能夠有160個國家齊聚一堂,是一件極為珍貴的事情。我們始終不忘要打造一個值得全世界齊聚的空間。各國展館都在這個大圓環中,象徵齊聚一堂,合而為一,並從這裡走向未來,傳達一個強而有力的訊息」。

藤本表示,「這是一個象徵大家團結一心的設計」,當然希望所有來場的人都能親身感受,但希望「沒來到現場的人也能夠體會」,「從直升機上俯瞰也能看到這個環形設計,不論是小朋友,還是爺爺奶奶,只要看到空拍照或影片,就會明白這個讓全世界團結、共創未來的訊息」。

基於永續發展的觀點,藤本認為,木造建築應該在全世界受到推廣,「日本擁有可稱為世界第一、近千年的木造建築傳統,這樣的技術應該好好發揮」。

能夠參與登上金氏世界紀錄大屋根的製作,也成為日本林業的驕傲。像是遭受311東日本大地震的福島縣雙葉郡浪江町,就把林業作為重振地方的希望。

浪江町原本是林業興盛的地區,全町約70%面積為森林,然而受到核電廠事故的輻射影響,樹木無法砍伐與運出,企業接連停業,當地林業產業受到嚴重打擊。

為了重振林業並創造就業,浪江町與郡山的集成材業者共同合資,於2018年成立了株式會社WOODCORE,2021年10月開始營運有兩個東京巨蛋面積的「福島高度集成材製造中心(FLAM)」,使用國產的木材,特別是福島縣產的原木,例如杉木、落葉松與檜木等,製造用於大型建築物的巨大集成材(將圓木鋸成板材後再構成的木質材料)。全面運作後,第一個承接項目就是大阪關西世博象徵建築「大屋根」。

大屋根共使用2萬7000立方公尺的木材,其中約6600立方公尺的集成材由WOODCORE製造供應。儘管福島產原木仍有輻射相關的風評被害(負面觀感),但廠方在製作時測量輻射劑量並進行嚴格管理,以確保產品的安全性。

公司取締役朝田英洋表示,「不論對WOODCORE、浪江町,還是整個福島縣來說,這都是非常令人高興且意義重大的事,希望能藉此讓更多人了解福島木材的優點與安全性」。

大屋根的建設經費為344億日圓(約新台幣77億元),建造時採用建造神社的「貫工法」,為了強化抗震性、耐久性,使用了金屬螺絲。

在強調與自然共生的理念下,大屋根在世博結束後預計會解體,把木材回收再利用。

大阪世博當中,受到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為全世界最大木造建築的「大屋根」將正式亮相。大屋根建造時採用建造神社的「貫工法」,為了強化抗震性、耐久性,使用了金屬螺絲。中央社
大阪世博當中,受到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為全世界最大木造建築的「大屋根」將正式亮相。大屋根建造時採用建造神社的「貫工法」,為了強化抗震性、耐久性,使用了金屬螺絲。中央社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對美關稅歸零 恐衍生新難題

 

如何因應川普政府侵略性極強的對等關稅,已成為今年各國最重要的經貿課題;對於高貿易導向,且出口近四分之一集中在美國的台灣,挑戰性更高。

由於台灣與美國沒有自由貿易協定(FTA),雙方適用一般的最惠國待遇(MFN)關稅。台灣目前對美國平均關稅為6.5%,而美國對台灣則為3.3%,幾乎高出一倍。不過美國先前宣布對台灣加徵32%對等關稅;而後又宣布暫緩90天,過渡時期則加課10%關稅,現行美國關稅反而遠高於台灣。

為了要由對等關稅中解套,在談判之前台灣率先拋出「零對零關稅」,推動台、美全面零關稅的建議,甚至還有以此做為建構台美FTA終極目標的基礎。

台灣雖然立意宏遠,但須客觀面對現實狀況。首先是台灣對美國關稅全面歸零的影響。台灣在經歷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洗禮,以及本身自由化下,目前關稅在全球已屬低水準;未來若全面歸零,對於國內部分產業仍會有衝擊。近來國內對於政府長期保護一些高關稅產業有不少雜音,認為應趁此時機加速自由化將關稅歸零;不過如果只是為了符合美國需求,則應審慎處理衍生的衝擊。

除了現有機制外,政府應擴大實施「因應貿易自由化產業調整支援條例」,主要是降低對外簽署經貿協定的衝擊,對產業及勞工所採取振興輔導、體質調整,及損害救濟等支援措施。過去主要適用於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而後由於台灣FTA進展不大,此條例實施範圍有限。為因應美國對等關稅,台灣將面臨自從2002年加入WTO以來最大規模的開放,對國內衝擊已不可避免,必須預先規劃準備。

其次,關稅歸零是否適用於其他國家,是台灣的另一挑戰。為了由對等關稅中解套,各國紛紛釋出只單獨對美國調降關稅的訊息,明顯違反WTO不歧視原則。在WTO無力約束下,預期未來各國仍會傾向只對美國開放,以美國為軸心的雙邊模式。對於FTA網絡綿密的國家,例如韓國、日本,甚至越南,並無懸念;但對於欠缺FTA加持的台灣,則會有更多的顧慮。

例如若是台灣只對美國開放,可能會影響我國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進展;因為一旦對美國零關稅,如果未來有機會進入CPTPP談判階段,CPTPP成員可能要求台灣必須付出「頭期款」,也先對CPTPP成員零關稅,這不但使台灣申入CPTPP幾乎毫無談判籌碼,對於國內產業衝擊也會更大,此為政府不可忽視的因素。

雙方立場差異大,是台、美談判另一問題。美國對所有國家主張必須多面向改善雙邊貿易失衡,美國才有可能調整對等關稅。換言之,台灣必須將關稅歸零、消除非關稅貿易障礙、增加對美採購、落實智慧財產權保護,以及降低對美國出口等多管齊下的方式,有效降低美國對台灣貿易逆差,美國才會評估調降對等關稅,但美國從未表達會調整最惠國待遇關稅的意向。


事實上,以川普總統認為各國長期虧欠美國,對美國不公平根深柢固的觀念,與各國計算陳年總帳,即使各國將關稅歸零,並對美國全面自由化下,也只是剛好補償美國以往損失。美國至多只會消除懲罰性的對等關稅;不會觸及調降現行一般最惠國關稅,更不可能將其歸零。


過早表態亮出談判底牌,是國際經貿談判的大忌;特別是在雙方談判實力不對稱時,居於弱勢一方的台灣先宣示立場更是不宜,有可能陷入被美國予取予求的結果。然而在目前為避免被高關稅制裁,幾乎所有國家競相與美國談判下;台灣惟有利用早表態的機會,率先與美國達成協議,降低不確定性,並加速協助產業調整,才能將影響降到最低。

拿關稅削減入超 川普比土匪厲害

 

美國總統川普最近一連串的關稅政策,震驚了全世界。其背後推手總統貿易與製造業高級顧問納瓦羅,最近發表專文,說明川普採取對等關稅主張的原因,除美國貿易入超對手國採取不公平的關稅,各國還大量使用各種非關稅手段,不只壓制美國的出口,還不公平對美出貨,保護自家市場。這些手段包括操縱匯率、加值稅扭曲、傾銷、出口補貼、國營企業、盜取智慧財產權、歧視性產品標準、配額、禁令、不透明的許可制度、繁雜的關稅流程、資料儲存在地化要求,還有許多外國競爭者,仰賴血汗工廠及汙染天堂等。

納瓦羅以上所指係事實,但問題在美國明知這些不公平條件還要大量購買,造成鉅額貿易入超。美國並非笨蛋,而有其不得已的根本原因。美國原是全世界最大生產國,但其內需卻超過生產,每年總資源供需產生的缺口,必須要依靠入超來彌補。


美國內需包括民間消費、政府消費及投資,其中民間消費高占其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例,近十多年來都高占百分之六八左右,較歐盟國家、日本,都超過十多個百分點,較中國大陸幾超過三十個百分點,可見美國民間消費占GDP之比過高。

再就美國GDP占全球GDP之比,二○二三年為百分之二七點三,高居全球第一,而其民間消費占全球之比更高達百分之三二.但其人口僅占全球的百分之四.美國民間消費之高令人咋舌。

川普總統要削減美國鉅額入超,應從解決根本原因的正道著手,先設法降低民間消費,不再購買那些不合理、不公平的產品進口,美國入超自動減少或解除,那些出超國家也應檢討改進,一切都能合理合法的解決。可是川普不循此途,而採取旁門左道的「對等關稅」政策,威脅其入超對手國。川普還說,他們現在要來談,除非他們每年支付我們很多錢補償過去、現在的損失,否則沒什麼好談的。這種搶錢方式比土匪還厲害。

川普幕僚對川普說,威脅各國加稅後,在與彼等談判時,要其承諾削減對華貿易,各國不敢不從。美國官員霸權到如此程度,令人髮指。

如那些屈從美國的出超國家,對美國做出那樣的承諾,其國內不僅物價上漲,出口減少,經濟成長減緩,失業增加,更喪權辱國,如何面對其百姓。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直言,川普對等關稅風暴,對美國及全球經濟影響,將比引發一九三○年代世界經濟大蕭條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案」更嚴重。美國哈佛大學前校長、前財政部長薩默斯也警告,新關稅政策對美國經造成的風險,連普通學生都能理解,國內經濟會因此陷衰退,多達二○○萬人失業。他建議政府重新審視現行路線,及時調整錯誤決策,才有望拯救經濟「大幅恢復正常」。


雖日昨川普突宣布七十五國暫緩對等關稅九十天、獨對中國關稅提高至百分之一四五,只是臨時起意,說不定九○天後又恢復開徵。所以我希望川普能學習蔣經國「知錯必改」的智慧,懸崖勒馬,回頭是岸,放棄對等關稅,改採正道處理問題,為時尚未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