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特色的極地研究:海冰全融了,我們得利或受害?

 2022-09-28 記者吳姿賢/專題報導

25年內北冰洋全融,地球將如何?

北冰洋即北極海,以北極點為中心,面積是中國的1.6倍大,海溫長年都在零度以下,洋面上有永久性冰層,最中央的海冰已存在三百萬年。

但受到氣候變遷影響,北冰海的冰層也加速崩解。

錢樺說,北冰洋冬天結冰、夏天融冰,九月中旬是融化最厲害的時候,但仍會存在很大一片冰,不會全部消失;然而,科學家近年發現,北冰洋融化速度變快,以前九月還有一千五百萬平方公里的冰層,近年剩下三百多萬平方公里。

科學家推估,最快2046年,北冰洋在夏季時就會完全無冰。但這也許只是保守估計,從歷史教訓看來,氣候變遷的速度總是比人類預測還要快。

1-7-2 冰川和冰山崩解後產生許多浮冰,在豔陽曝曬的海面上逐漸融化,一隻海鳥停在浮冰上休息。記者陳靖宜/攝影
冰川和冰山崩解後產生許多浮冰,在豔陽曝曬的海面上逐漸融化,一隻海鳥停在浮冰上休息。記者陳靖宜/攝影

當北冰洋的冰都消失了,會發生什麼事?錢樺說,海冰會反射太陽輻射熱能,也是地球海洋最低溫之處,對氣候變遷有重要指標象徵意義,此外冰將溶解出大量淡水,改變深層海洋的流動。

錢樺解釋,地球海洋有兩種不同尺度的循環,第一是海洋表面的「大洋環流」,例如台灣東岸的黑潮,第二是海底的「熱鹽環流」,北冰洋海水密度高,可以驅動熱鹽環流將表層氧氣帶到數千公尺以下的深海,是維持海洋生物生命的關鍵。

如今,北冰洋冰層溶解速度加快,意味海洋密度降低。錢樺說,熱鹽環流驅動力可能減弱、甚至終止,深海將失去氧氣供應來源,造成海底生物死亡,細菌分解過程再度消耗氧氣。反之,若沒有細菌分解屍體,厭氧過程又會產生具有毒性的硫化氫,不是留在海底就是跑到大氣,進而影響更多生物。

「這就是進行中的第六次生物大滅絕。」錢樺說。

台灣科學家前進北極圈 極地研究的靈感來自颱風

1-7-3 中央大學組成「台灣北極探索隊」,今年在冷岸群島建立台灣第一座極地研究站。圖/中央大學錢樺教授提供
中央大學組成「台灣北極探索隊」,今年在冷岸群島建立台灣第一座極地研究站。圖/錢樺教授提供

為了研究北冰洋的變化,挪威最北國界的冷岸群島有不可取代的關鍵位置,至今已有十一個國家在這裡成立35個研究站。

中央大學去年組成「北極探索隊」遠赴冷岸群島,首次以台灣團隊的形式進入北極圈,展開跨領域研究,今年又在冷岸群島成立台灣第一座極地研究站。錢樺說,冷岸群島西邊有一股大西洋暖流往北注入北冰洋,「熱水源源不絕」, 若溫度高、流量又大,將加快北冰洋冰層的溶解速度,冷岸群島則位於絕佳觀測點。

過去,科學家都是把船開到結冰的巨大冰層上,跟著冰在大洋慢慢漂,再鑽洞探測冰下海水數據,還需要利用直昇機提供補給。錢樺說,過去一百年做過41次這種研究,上一次是2020年,實驗成本令人咋舌,每次要價新台幣兩億元,「太貴了,台灣怎麼負擔得起?」

幸好台灣有自己的玩法,錢樺想到,大西洋暖流如台灣黑潮,就像「終年不停的輸送帶」,如果把浮球放到「輸送帶」上,可以透過洋流進入北冰洋中心,在輸送過程中,更能持續監測海洋特性跟變化。

這個靈感來自颱風。錢樺說,台灣是世界上研究颱風最理想的地方,吸引許多國際學者,台灣本身對颱風領域專業又熟練,他們原本打算要將浮球放到太平洋測量颱風,分析海洋跟大氣的交互作用,後來改為強化浮球,增加探測海浪的功能,並決定放到北冰洋。

為何要用浮球觀察北冰洋的海浪?錢樺說,全世界科學家對於融冰速度估算一直有很大的偏差值,不夠精準,後來在國際研討會上得到共識:「因為過去海浪對融冰的影響幾乎被忽略了。」

錢樺形容,海浪就像威士忌裡的湯匙,不停攪拌、加快冰塊的溶解速度,當冰塊崩解、碎成小塊時,整體的融化速度又會進一步增快。

1-7-4 中央大學今年組成台灣北極探索隊,到冷岸群島施放8顆海洋浮球,研究風浪跟北冰洋融冰的關聯。圖/中央大學錢樺教授提供
中央大學今年組成台灣北極探索隊,到冷岸群島施放8顆海洋浮球,研究風浪跟北冰洋融冰的關聯。圖/錢樺教授提供

這次布放的浮球是中央大學團隊設計製作,錢樺說,一方面是為了省錢,一方面也是希望做出最符合研究需求、可以探測風浪或溫度等各式數據的浮球,這在北冰洋是不常見的實驗,且台灣布放的數量超出其他國家,去年第一次放八顆,今年一口氣放了十二顆,「像撒種子到海上」。

比對這兩年浮球記錄到的海洋變化,錢樺「嚇了一大跳」,一度以為浮球出問題,因為海洋表面溫度明顯增高,後來比對衛星遙測及其他國家資料,發現浮球沒壞,2022年七月的海洋溫度,真的比過去20年平均高了兩度。

海溫上升釀強颱 同時造就「藍色經濟」

「兩度對海洋是相當誇張的數字」,錢樺解釋,水的比熱非常高, 一點點溫度增減就會造成極大的熱量改變,颱風形成過程中,只要海洋表面溫度差了些,颱風強度就會截然不同。

錢樺說,今年極地大氣溫度也屢創新高,先前他在冷岸群島量到破紀錄高溫,本來很興奮,結果後來「每天量、每天都破紀錄」,最後反而感到非常不安,這跟七月的歐洲熱浪不無關聯。

根據統計,冷岸群島增溫幅度比北極平均高了2至2.5倍,陸地冰河、積雪因此溶解,今年兩個月內就有四百億公噸的水流入海洋,錢樺認為,這再次證實氣候變遷的速度愈來愈快,值得警惕。

融冰造成海平面升高,IPCC AR6報告推估,全球增溫兩度將導致台灣海平面上升0.5公尺,增溫四度將上升1.2公尺。錢樺說,台灣海峽潮差本來就很大,台中五公尺、桃園三公尺、高雄跟淡水一公尺,所以多0.5公尺影響不算劇烈,但海平面並非全球均勻上升,其他地區可能受到嚴重衝擊。

不過,融冰也會帶來正面影響。「任何事物都是一體兩面」,錢樺舉例,北冰洋若融化,將開出一條海運捷徑,從亞洲到歐洲、美洲將有「快速道路」可走,距離短又沒有海盜,省油省時間,台灣船運可望發展更興盛的「藍色經濟」。

氣候暖化對格陵蘭的漁夫帶來好處,同時也迎接新的困難。洋流變化帶來豐沛養分、吸引魚群。但冰山崩落與漂流程度加劇,航運受阻,連帶影響漁業出口。記者余承翰/攝影

錢樺說,有些國家因為氣候變遷得利,有些國家反而受害,很難一言以敝之,但問題是氣候變遷速度實在太快,整個生態系根本來不及因應變化,因此要盡量減緩氣候變遷的速度,生態系才有時間調適。

為了解氣候變遷,極地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錢樺說,極地對氣候變遷最為敏感,當台灣升溫一度,極地可能已經升溫三度,且極地反應速度總是比較快,每次在極地發生的事情,過幾年後也會在其他地方陸續「重現」。因此,藉由極地研究可以了解氣候變遷的影響程度跟未來效應。

「極地並不神秘,只是台灣人對它太陌生」,錢樺說,台灣位於亞熱帶,距離極地太遙遠,但現在全球有數以千計、萬計的科學家夜以繼日投入研究,他不敢說自己的研究能夠帶來重大影響,但台灣不能缺席,應善盡在國際科學上的責任跟義務,用台灣特有的研究專長跟全球合作,「讓極地在台灣不再神秘」。

尼加拉瓜獨裁政權 一周關閉1600個非政府組織

  

尼加拉瓜總統奧蒂嘉(Daniel Ortega)獨裁政權,22日下令解散包括美國商會(Amcham)等151個非政府組織,理由是沒依規定繳交財務報表。而該國19日才剛下令關閉1500個非政府組織,其中包括超過700個宗教團體。

儘管美洲人權委員會 (IACHR)以及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公署(OHCHR)都提出強烈批評,但奧蒂嘉政權不為所動,變本加厲,一周就下令關閉本國或國外總共超過1600個非政府組織。

中美洲媒體「新聞報」(La Prensa)報導,當地時間22日被下令解散的151個非政府組織中,包括在尼加拉瓜擁有47年歷史,300多家尼國與美國公司會員的美國商會(Amcham)。

和美國商會(Amcham)同樣命運的還有韓國投資商會、墨西哥工商會、巴拿馬商會、哥斯大黎加和烏拉圭工商會及厄瓜多旅遊協會等。尼加拉瓜內政部表示,這些商會沒有依照尼國政府規定,繳交最長時間「35年」的財務報表,包括收入支出的細目,試算平衡表以及董事會的詳細資訊。

尼國政府也指控,有部分被下令關閉的組織,過去曾經捐款資助反對勢力,企圖推翻現任的奧蒂嘉政權。根據統計,總計從2018年4月後,已經有超過5400個非政府組織,商會以及宗教團體被下令解散關閉。

瓜地馬拉媒體「中美洲360」(CentroAmerica360)也報導,奧蒂嘉政權最新規定,除了對教會和宗教團體課稅外,非政府組織運作將由警方控管,同時可以對成員採取刑事制裁、沒收財產、驅逐或是取消國籍。

保育動物淪為政治玩物:馬來西亞「買棕櫚油送紅毛猩猩」計畫胎死腹中

2024/08/23 巫文滔

馬來西亞一處森林公園,婆羅洲母猩猩帶著孩子,遊客於背後圍觀。 圖/路透社
馬來西亞一處森林公園,婆羅洲母猩猩帶著孩子,遊客於背後圍觀。 圖/路透社

今年5月7日,馬來西亞種植及原產業部長佐哈里(Johari Abdul Gahni)計劃向棕櫚油購買國贈送紅毛猩猩,效仿中國的「熊貓外交」,此舉遭到多方強烈反對,引起國際關注。我們自然須關心瀕臨絕種的紅毛猩猩如今的保育狀況,並辯駁其作為國家層次外交玩物是否合情合理,更可以探討「猩猩外交」與「熊貓外交」的本質區別。然而,鮮少有人討論的是,為何該部長能將購買棕櫚油與紅毛猩猩相提並論。本文將探討馬國棕櫚業在國際市場上面臨的新規則與競爭,以及國內利益團體的壓力。

▌紅毛猩猩生存危機

生活於馬來西亞的紅毛猩猩(Pongo pygmaeus)又名婆羅洲猩猩,主要分佈於婆羅洲,與印尼的蘇門答臘猩猩同為猩猩亞科成員,兩者皆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危物種(Critically Endangered)。牠們適應熱帶雨林環境,並擁有驚人的智力與工具運用能力,如使用草藥治療傷口,或用樹枝、棍棒和石頭打開堅果等硬物。然而,現今婆羅洲(行政區為沙巴與砂拉越)的紅毛猩猩面臨嚴峻生存壓力,包括森林砍伐、油棕樹種植園擴張及非法捕獵,人類開發活動嚴重破壞了牠們的棲息地。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數據,全球紅毛猩猩的數量在過去50年裡急劇減少,沙巴與砂拉越地區僅剩不到10萬隻,而印尼蘇門答臘島上僅有約1萬4000隻。儘管如此,佐哈里似乎並未重視這一問題。他於5月7日出席馬來西亞棕櫚油綠色保育基金會(MPOGCF)主辦的活動時,宣布推行「紅毛猩猩外交」,旨在將紅毛猩猩作為禮物,贈送給主要進口棕櫚油的貿易夥伴,特別是歐盟、印度和中國,試圖藉此展示馬來西亞對保育生物多樣性的承諾。

佐哈里在X平台寫下:「這樣就能向國際社會證明,馬來西亞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決心。」

「馬來西亞不能在棕櫚油議題上採取防衛的姿態,我們必須告訴世界,馬來西亞是永續棕櫚油的生產國,且決心要保護森林和環境的永續發展。」

紅毛猩猩為智慧極高的物種,但生存處境堪憂。圖為雄性紅毛猩猩。 圖/法新社
紅毛猩猩為智慧極高的物種,但生存處境堪憂。圖為雄性紅毛猩猩。 圖/法新社

然而,這位馬國部長無法向大眾與國際社會解釋,如何在推動所謂「永續油棕樹園」的同時,也為紅毛猩猩等野生動物造福。對於大眾或動保團體而言,開墾與種植油棕樹本身就是在威脅野生動物的棲息地,他們否認部長的說辭,認為兩者不能並行。

首先,馬國聯邦政府與砂拉越州政府對猩猩外交的觀點並不一致。砂拉越旅遊、創意產業及表演藝術部長阿都卡林(Abdul Karim Rahman Hamzah)接受訪問時表達,紅毛猩猩最適合居住的環境是婆羅洲熱帶雨林,而非作為禮物贈送。其實,馬國的生態保護與外交贈禮,分別應由自然資源及環境永續發展部和外交部負責,總之都不是佐哈里主管的部門。但在截稿日前,這兩個部門的部長對紅毛猩猩一事尚未做出回應。

WWF馬來西亞分會(WWF Malaysia)發表聲明指出,將紅毛猩猩送出國並不是理想的保護策略,尤其考慮到婆羅洲紅毛猩猩處於極度瀕危狀態。該會敦促貿易夥伴與國際社會向馬來西亞提供協助,改變紅毛猩猩的保育模式,以就地保護為主。美國杜克大學保育生態學主任皮姆(Stuart Pimm)也指責馬來西亞,一方面摧毀紅毛猩猩的棲息地,另一方面將它們作為禮物送給其他國家以討好他人,這種行為令人厭惡且極其虛偽。他強調,這完全違背了保護動物和地球的原則。

根據《AsiaNews》採訪,砂勞越當地教師馬林(Marlyn Madrod)認為,國外若支持購買馬來西亞的棕櫚油,只會鼓勵更多破壞猩猩自然棲息地的行為。她質疑:「外國會因為獲得紅毛猩猩作為禮物而購買更多棕櫚油嗎?沒有任何國家會被這種危害紅毛猩猩族群並導致其滅絕的行為所愚弄。」與這名教師一樣,多國生態學者都共同為紅毛猩猩的處境擔憂。

德國Dortmund動物園的紅毛猩猩Walter,號稱可以預測球賽結果。 圖/路...
德國Dortmund動物園的紅毛猩猩Walter,號稱可以預測球賽結果。 圖/路透社

德國Dortmund動物園紅毛猩猩Walter,預測2024歐洲杯足球賽中西班牙...
德國Dortmund動物園紅毛猩猩Walter,預測2024歐洲杯足球賽中西班牙在八強賽擊敗德國。最後比賽結果與其預測相同。 圖/路透社

事實上,「猩猩外交」主要推動者——馬來西亞棕櫚油綠色保育基金會,主要是由官方單位馬來西亞棕櫚油理事會(MPOC)管理,利害關係人還包括沙巴森林部門(SFD)、沙巴野生動物部門(SWD)、砂拉越森林公司(SFC)、馬來西亞半島野生動物和國家公園部門(Perhilitan),以及各大學、棕櫚業與非政府動保團體。

以上基金會成員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沙巴與砂拉越的機構,這兩州政府部門某種程度上默許了推廣「猩猩外交」。兩州政府首腦與部門並未對此外交政策提出反駁,這可能是因為他們與該基金會有直接利益關係,與聯邦政府的意見互相唱和。

MPOGCF總經理Hairulazim Mahmud在5月30日的文告指出,該基金會提出在國內執行紅毛猩猩外交的方案,例如棕櫚油買家為每隻紅毛猩猩貢獻10萬馬幣,成為該紅毛猩猩的「守護者」,以間接支持紅毛猩猩的保育工作。換言之,Hairulazim提出的倡議認為買家可以同時購買棕櫚油並支持紅毛猩猩的保育。然而,他仍未能解釋在增加棕櫚油出口、擴大油棕樹園種植的同時,如何真正有效地保育紅毛猩猩。

佐哈里部長5月於棕櫚油保育基金會活動宣布「紅毛猩猩外交」。 圖/Malaysia...
佐哈里部長5月於棕櫚油保育基金會活動宣布「紅毛猩猩外交」。 圖/Malaysian Palm Oil Council@Facebook

▌部長為何義無反顧推銷棕櫚油?

棕櫚油業在馬來西亞經濟中佔有不可動搖的地位,在2022年出口額為約177億美元(約新台幣5655億元),為全球提供了約三成棕櫚油。然而,佐哈里部長今年面臨來自兩大主要買家——歐盟和印度的壓力,使得馬來西亞在推銷棕櫚油上有不可退讓的理由。

佐哈里在社交媒體上也提到馬國政府需要在棕櫚油問題上採取轉守為攻的策略,即成為永續棕櫚油(Sustainable Palm Oil)的生產國,期望生產棕櫚油的大型企業與非政府組織加強合作,積極展現對森林保育的努力。2023年6月,歐盟開始實施《零毀林產品法案》(EUDR),禁止與森林砍伐密切相關的產品,包括棕櫚油、咖啡和橡膠等。根據該法案,任何在歐盟市場上銷售的商品(含棕櫚油)都必須證明不是來自近期毀林(deforestation)而來的土地。當年,歐盟共向馬來西亞進口約13億美元(約新台幣416億元)的棕櫚油。

長期以來,馬國棕櫚油產業被批評為大規模砍伐原始森林的罪魁禍首。環境調查媒體《Mongabay》報導,油棕園的持續擴張導致大面積森林遭清除,破壞了馬來西亞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為了符合新法規,棕櫚油生產商必須建立完善的追溯系統,以確保供應鏈每個環節都符合「零毀林」要求。這增加了生產成本,特別是對小型農戶來說可能無法承受,令他們進入歐盟市場的難度增加。

歐盟新規範要求棕櫚油達到「零毀林」,馬來西亞棕櫚油供應鏈備受挑戰。圖為馬來西亞油...
歐盟新規範要求棕櫚油達到「零毀林」,馬來西亞棕櫚油供應鏈備受挑戰。圖為馬來西亞油棕園一景。 圖/路透社

另一方面,馬來西亞棕櫚油的最大買家之一印度,2023年進口約34.5億美元(約新台幣1107億元)的棕櫚油,約比前一年減少1億元。據《新海峽時報》報導,印度仍在持續減少進口棕櫚油,轉而進口更便宜的大豆油和葵花油。印度今年1月棕櫚油進口量降至三個月來最低水平,為78.7萬噸,而大豆油進口增加了24%達19萬噸。印度交易商Glentech Group首席執行官Vipin Gupta表示,印度3月交貨的棕櫚油原油(CPO)進口報價約為每噸930美元,而大豆油和葵花油的報價分別約為每噸915美元和910美元。

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植物油進口國,也是全球最大的棕櫚油進口國,主要即是從馬來西亞與印尼進口。全世界棕櫚油主要產自馬來西亞和印尼,而大豆油來自阿根廷和巴西,葵花油則來自烏克蘭和俄羅斯。

但印度轉向其他植物油,並非只出於價格便宜的緣故,更是國家經濟戰略之一。印度政府在2023年7月推出了國家食用油—棕櫚油計劃,目標是在2025-2026年將國內棕櫚油產量提升至112萬噸,以減少對進口的依賴。該政策推動擴大國內油棕樹種植面積,特別是在西南部安得拉邦和泰倫加納邦等主要農業區進行大規模種植活動。印度2022年出口棕櫚油貿易額僅3980萬美元,排名世界出口國第40位,但當年進口棕櫚油貿易總額共達111億美元,凸顯對外國棕櫚油的依賴程度。

此外,對於印度煉油商來說,目前棕櫚油的精煉利潤是負值,而提煉大豆油和葵花油可以獲得更高的利潤,因此後者更具吸引力。印度政府還實施了進口關稅政策的調整,降低了其他食用油的進口稅率,特別是大豆油和葵花籽油,進口這些油變得更加有利可圖,從而降低購買棕櫚油的動機。自2023年6月15日起,印度已將精煉大豆油與精煉葵花籽油的基本進口關稅從17.5%降至12.5%,此外,印度還允許2022年5月至2024年3月期間,每財政年度免稅進口200萬噸的大豆油和葵花籽油。

在歐盟新規定壓力下,馬來西亞若要銷售棕櫚油到歐盟,必須加強追溯系統,這會增加營運成本。同時馬來西亞的重要棕櫚油買家印度又祭出大動作調整戰略,棕櫚油出口一時難與大豆油和葵花油競爭,還要面臨其他國家加入生產戰局等多重壓力,犧牲紅毛猩猩的權益,或許成了政府眼中救濟棕櫚油業的吸睛之計。

印度期望擴大棕櫚油生產,圖為農民正在照顧油棕樹種苗。 圖/路透社
印度期望擴大棕櫚油生產,圖為農民正在照顧油棕樹種苗。 圖/路透社

▌印尼的棕櫚油崛起

前馬來西亞國會議員鐘少雲接受筆者採訪指出,棕櫚油價格波動極大,不如糖價或鹽價穩定。他認為,馬來西亞過去作為棕櫚油出口領頭羊,卻未能帶頭制定固定的期貨價格。

1990年,馬來西亞曾約佔全球棕櫚油出口的70%,而印尼總出口僅佔全球15%。自2007年以來,印尼超越馬來西亞,供應全球約44%的棕櫚油,而馬來西亞僅佔41%;到2022年,馬來西亞的市場佔比逐漸下降,兩國的總出口差距進一步擴大,印尼佔全球棕櫚油出口約5成,而馬來西亞僅有3成,可以說過去10多年來印尼的後來居上,讓馬來西亞逐漸失去在國際市場上談判價格的籌碼。

如今,馬來西亞受困於資源限制,在油棕園種植面積與棕櫚油出口總量上皆無法與印尼比拼。印尼在2023年的油棕樹種植總面積有1350萬公頃(約3.75個台灣島),遠大於馬來西亞的565萬公頃。同年,在棕櫚油總出口量方面,印尼為世界提供了約2750萬公噸(相當於18800個奧運級泳池),而馬來西亞約1479萬公噸。

印尼大規模種植油棕樹的關鍵時機,是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造成的經濟困境。為了應對此危機,印尼政府採取擴張政策。當時,擴大油棕樹種植不僅能增加出口外匯收入,還能緩解國內經濟困難、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特別是在發展較少的蘇門答臘和加里曼丹等地。此後印尼政府推出一系列扶持政策,如提供土地補貼、鼓勵外資進入和出口補貼等,加速了印尼棕櫚油產業發展,使其成為全球棕櫚油出口的領先地位。

印尼數十年來積極拓展棕櫚油產業,圖為蘇門答臘島上的油棕園空拍圖。 圖/路透社
印尼數十年來積極拓展棕櫚油產業,圖為蘇門答臘島上的油棕園空拍圖。 圖/路透社

▌環保承諾與市場壓力的兩難

由於面臨國際批評和市場價格波動,馬來西亞政府在振興棕櫚油產業上基本上陷入困境:即要限制棕櫚園的過度發展以保護森林,又要設法提高棕櫚油的銷售價格,兩者難以兼顧。

馬來西亞棕櫚油總署(MPOB)今年6月發布的2023年年度報告就指出,近年國際棕櫚油價格受俄烏戰爭影響,以及印尼2023年5月解除棕櫚油出口禁令後大量出口,導致國際原棕油價格大幅下跌25.1%,降至每噸約870美元,較2022年每噸約1162美元明顯下滑。結果,馬來西亞棕櫚油出口總收入從2022年的297億美元下降至2023年的216億美元,減少了約27%。

如今,馬來西亞的棕櫚園開發已達到飽和,甚至出現倒退現象。2019年是該國棕櫚油產業的巔峰期,棕櫚園面積達到590萬公頃,棕櫚油出口總量約為185萬噸。到了2023年,棕櫚產業規模有所縮減,棕櫚園面積降至565萬公頃,出口總量約為151萬噸。

這一變化源自2019年馬國政府的一項重要決策。前種植及原產業部長郭素沁在出席一場棕櫚油博覽會時表示,為了應對歐盟及反棕櫚油運動者對馬來西亞過度開發森林的負面看法,如普利茲中心(Pulitzer Center)長期批評棕櫚油的種植導致森林砍伐和生物多樣性喪失,政府於2019年決定,至2023年全國油棕種植面積上限設定為650萬公頃。

天然資源、環境與氣候變化部長聶納茲米(Nik Nazmi)今年5月6日出席第19屆聯合國森林論壇(UNFF19)時強調,馬來西亞仍堅守1992年里約地球高峰會上的承諾,維持至少50%、即1650萬公頃的森林覆蓋率。他補充:「過去30年間,馬來西亞依然保持54.58%、約1805萬公頃的森林覆蓋率。」因此,馬來西亞的棕櫚業多年來一直面臨早期承諾的限制,較難持續開發新森林。

馬來西亞農民正在採收油棕果,亦即棕櫚油的原料。 圖/路透社
馬來西亞農民正在採收油棕果,亦即棕櫚油的原料。 圖/路透社

▌「猩猩外交」與「熊貓外交」的本質區別

出於兩者都是以瀕危動物作為籌碼,輿論不免也將中國「熊貓外交」與馬來西亞「猩猩外交」一起比較,但由以上討論即可發現兩者本質上的迥異。自1972年以來,中國「熊貓外交」主要是為了加強國際層面軟實力,強化國與國之間的外交意義,遠大於經貿實際利益。而馬來西亞「猩猩外交」更傾向於追求具體經濟利益,背後更牽扯到執政黨面對的國內政治壓力,耐人尋味。

儘管佐哈里部長的國會議席位於首都吉隆坡的Titiwangsa選區,他仍然受到所屬的巫統(UMNO)黨內領導層壓力,以及棕櫚油墾殖區基層選票的壓力。這些墾殖區由馬來西亞聯邦土地發展局(FELDA)在1950年代至1990年代設立,目的是解決鄉村無地可耕的農民貧困問題,將他們搬遷到政府規劃的土地上居住並種植經濟作物。

一般來說,每個國會選區內擁有至少一個墾殖區,都會被列為「墾殖區選區」(Felda Constituency)。在222個國會議席中,墾殖區選區佔有54席(約四分之一),所有墾殖區共有120萬選民,相當於總投票人數的9%。自馬來西亞建國以來,巫統在墾殖區選區幾乎一直處於壟斷地位,這些選區長期以來都是該黨的鐵票倉。

直到2022年第15屆全國大選,由伊斯蘭黨與主張馬來人優先的土著團結黨共同組成的「國民聯盟(Perikatan Nasional)」竟在墾殖區選區中獲得了大量信仰伊斯蘭教的馬來人選票支持,共取得了26席,遠超過巫統的15席。

墾殖區選區為巫統的傳統鐵票倉,近年勢力卻受到其他政黨威脅。圖為2018年反對派領...
墾殖區選區為巫統的傳統鐵票倉,近年勢力卻受到其他政黨威脅。圖為2018年反對派領導人馬哈迪在Pahang墾殖區選區會見民眾。 圖/路透社。

傳統票倉受到動搖的巫統署理主席莫哈末哈山(Mohammad Hassan),於是在今年6月一場黨內會議上宣布,下一屆國會選舉將在54個墾殖區選區中贏下30區,計畫奪回至少15個有高勝算的選區。這個政治目標並不容易,可以想見也使得同黨高層佐哈里部長倍感壓力,只能更加費心推廣棕櫚油。

因此,佐哈里利用「猩猩外交」推銷棕櫚油,是在國際市場的變化與競爭壓力之餘,又需要滿足墾殖區選區的黨內國會議員和支持者期望,即是受到政治、經濟與社會多重因素的結果;而中國「熊貓外交」則是以熊貓租借外國博取好感,並在兩國交惡時收回熊貓作為施壓籌碼的軟實力外交截然不同。

▌「猩猩外交」胎死腹中

總結而言,馬來西亞棕櫚油產業一方面面對國際市場的新規範與競爭,也要顧及國際環境公約的約束,另一方面則要承受國內墾殖區選區的政治需求。在此背景下,佐哈里試圖以「猩猩外交」為工具來緩解棕櫚油業的困境,或許是被逼急的「創意手段」之一,不過此舉已遭到國內外動保人士的強烈反對,最終胎死腹中。

紅毛猩猩的生存危機,與棕櫚油國際市場需求、及油棕種植園的擴張有不可分割的因果關係,因此在遭遇數月反對聲浪之後,佐哈里於8月18日在沙巴州出席活動時表示,考慮到動保人士強烈反對,馬來西亞政府最終決定擱置「猩猩外交」計劃,改為將所有被企業「認養」的紅毛猩猩留在國內。

佐哈里指出,該部門將重點放在鼓勵國內外棕櫚油企業參與動物保育捐贈,企業可象徵性「認養」紅毛猩猩,並將籌得的資金投入大馬棕櫚油綠色保育基金會,用於紅毛猩猩保育計劃。

此外,佐哈里還再次承諾不再開發森林作為棕櫚油種植園,並會維持馬來西亞現有54%的森林覆蓋率,這比1992年里約地球高峰會上承諾的比例多出4%。沙巴州旅遊、文化及環境部長劉靜芝也與佐哈里達成共識,承諾重視紅毛猩猩保育,防止其滅絕。雖然無法保證,馬來西亞政府在政治和經濟壓力下能夠永遠遵守承諾,但至少此次「猩猩外交」危機已暫時解除。

馬來西亞保育中心裡的紅毛猩猩寶寶與媽媽。 圖/路透社
馬來西亞保育中心裡的紅毛猩猩寶寶與媽媽。 圖/路透社

野火肆虐逾1週...危及聯合國教科文自然遺產 葡萄牙急求救歐盟

  

葡萄牙今天向歐盟夥伴求助,以撲滅大西洋度假島嶼馬迪拉(Madeira)的野火,火災肆虐超過1週,並危及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入自然遺產的森林。圖/歐新社

葡萄牙今天向歐盟夥伴求助,以撲滅大西洋度假島嶼馬迪拉(Madeira)的野火,火災肆虐超過1週,並危及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入自然遺產的森林。

法新社報導,一個政府消息來源告訴葡萄牙路沙新聞社(Lusa),該國將很快啟動歐盟民防機制(Civil Protection Mechanism),以2架Canadair滅火飛機來增加滅火強度。

當地政府首長艾布奎克(Miguel Albuquerque)表示,自從14日竄出野火,葡萄牙本土在派出76名消防員和急救專家後,又另外派出60名消防員和急救專家,都已抵達。

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在社群媒體平台X上發文指出,該野火截至20日已燒毀4392公頃的土地。並補充道,過去24小時,又有逾950公頃土地遭祝融侵襲。

當地民防機構領袖努尼斯(Antonio Nunes)告訴葡萄牙廣播電視台(RTP),火勢已蔓延到登錄在UNESCO自然遺產中的副熱帶常綠闊葉林(Laurissilva),也是目前最大的月桂森林。


「農漁民等到什麼?」賴正鎰:國土計畫法應延緩上路

 

全國商總榮譽理事長、鄉林集團董事長賴正鎰21日指出,多位縣市長近來接連出面反映明年即將實施的國土計畫法,仍存在爭議與隱憂,建議中央政府能夠再延緩二至三年,讓各縣市政府有更多時間辦說明會,同時完善施行細則與相關子法的訂定,再來實施。

賴正鎰表示,國土計畫法的立法目的是為了國土永續發展,但各地方政府在規劃過程中,面臨了一些共同的爭議點和挑戰,這些問題包括一、各地區在劃分土地使用分區時,部分地區認為劃分方式未能兼顧地方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

二、許多地方政府擔心國土計畫法對於農地保護的規定會限制都市發展,特別是在人口增長或經濟發展需求較高的地區,五年才能通盤檢討一次,這種限制可能會導致發展機會的喪失。

三、在一些快速發展的縣市,公共設施用地的劃定和規劃不夠充足,無法滿足未來人口增長的需求,可能導致交通擁堵、基礎設施不足等問題。

四、地方自主性與中央集權的矛盾:一些縣市政府認為國土計畫法給予中央政府過多的決策權,減少了地方的自主性,這可能導致地方需求,無法被充分考量。

五、各地區普遍擔心國土計畫法的實施細則複雜且難以執行,在土地徵收、補償及規劃變更等方面,缺乏明確指引,可能導致實務操作困難。

賴正鎰表示,國土計畫法中的農一建蔽率為30%、容積率為90%;農二建蔽率50%、容積率為120%。

但過去「區域劃分法」土地使用管制規劃,農產與水產加工廠土地,這些特定目的事業用地,建蔽率可達60%、容積率甚至可達180%,等於國土計畫法一旦實施後,可使用的建蔽率與容積率都直接砍半,也就是可以用來蓋建築的樓板面積縮水一半,這對有心發展農產與從事農業的農友來說,情何以堪?

他說,內政部國土署推動執行的國土計劃法是百年大計,但相對在農業大縣的彰化縣、嘉義縣、雲林縣、屏東縣等農漁大縣,當地的農漁民們可以說是「苦守寒窯一輩子」,但最終他們等到的是甚麼?

他表示,老人家跟他們的下一代,不該只是換來更貧窮的生活,而是中央應該透過多元化的補助方式,與地方政府共同一起維護農地與自然生態,才是真正的共同守護台灣這塊土地,盡量做到持有土地的公平性。

他建議政府可參考德、英的作法,被劃定為「農一」、「農二」的地主,政府應給予一定土地補償機制,土地獲利者須付出更多成本與代價,繳交較高土地增值稅或持有稅並將這些稅款收入專款專用,作為減稅或建設農村更多現代化建設或農業設施。

另外,在罰則與檢舉制度方面,政府也應思考一下,是否訂得過高、過嚴?像是現有「區劃法」違反分區使用,處新台幣6至30萬元罰緩,但現在的國土計畫法第38條雖符合地目,但使用項目未經許可,罰30至150萬元;若從事未符合國土功能分區分類使用原則,可罰100至500萬元,並不符合比例原則。

他表示,國土計劃法預計明年四月就要上路實施,雖各縣市政府密集舉辦公聽會與下鄉說明會,但多數地主仍難在短期內搞懂新法令,他建議政府應再延後二、三年,以求這段期間,地方與中央能密集溝通與協調,確保地方需求和意見能夠被充分納入國土計畫的制定過程中,以減少計畫實施後的爭議。

同時在土地使用規劃上應設立彈性機制,允許地方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土地用途,特別是在面臨快速變化的經濟與社會需求時,提供更多調整空間。

他說,政府也要建立更全面的協調機制,平衡農地保護與都市發展之間的衝突,並根據區域特性設計適合的發展模式;增加公共設施用地規劃,並根據人口增長預測進行前瞻性的基礎設施建設,以避免未來的資源短缺問題,才能確保在實施過程中能夠兼顧公平性與地方發展需求。

孟加拉雨季暴洪肆虐 450萬人受影響已13死

  

孟加拉仍在從長達數週的政治動盪恢復之際,又遭突發的暴洪嚴重侵襲。 法新社

孟加拉仍在從長達數週的政治動盪恢復之際,今天又遭突發的暴洪嚴重侵襲,有數以百萬計民眾受到影響,死亡人數則增至13人。

法新社報導,擁有1億7000萬人口的這個南亞國家境內有數百條河流縱橫交錯,數十年以來洪災頻仍。

雨季降雨每年都會造成廣泛破壞,但是氣候變遷正在改變天氣模式,增加極端氣候事件發生的頻律。

在災情最慘重的菲尼市(Feni),35歲救援志工布依雅(Zahed Hossain Bhuiya)告訴法新社:「這裡的情況是場災難,我們正試圖營救盡可能多的人。」

孟加拉大部分領土由三角洲沖積而成。發源自喜馬拉雅山區的恆河(Ganges)與布拉馬普特拉河(Brahmaputra)蜿蜒流經印度後注入孟加拉灣。根據當地媒體報導,這兩條跨國長河的所有主要支流皆已氾濫。

孟加拉災害管理部門公告的最新死亡人數為13人,包括在東南部沿岸城市喪生人員;共計450萬人受洪水影響,有近19萬人被撤到避難收容場所。

災害管理部門指出,全國64個縣當中有11個受洪水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