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伊朗疫情慘重?學者稱這風俗是關鍵

伊朗自從新冠肺炎首位病例確診後,疫情一夜之間忽然爆發,連該國副總統都染病,成為新一波新冠肺炎最嚴重的國家,探究為何伊朗短時間內疫情慘重,政大阿拉伯語文學系教授劉長政表示,穆斯林教非常愛乾淨,但因為他們的習俗,「朋友及家人見面,都會互相親吻臉頰,包括男男、女女, 所以極易造成病毒傳播」。

劉長政在臉書發文表示,他不是醫療專業人員或是公衛人士,但他盡可能提供中東文化的差異性來說明為何新冠肺炎在伊朗短時間內大爆發的文化及政治因素。
劉先就風俗習慣表示:穆斯林因為一天要禮拜五次,反而比台灣人更常洗手,且洗的很澈底。但因為他們的習俗,朋友及家人見面,都會互相親吻臉頰,包括男男、女女,所以極易造成病毒傳播。其次,穆斯林每天禮拜五次時,會習慣到住家附近的清真寺一起禮拜,清真寺雖然是一個廣大但屬於密閉式空間,數十人到數百人密集肩併肩同時一起做禮拜,所以很容易在近距離時造成疾病傳染。
針對伊朗的案例,劉長政指出,除了其神權政府隱藏疾病的危險性,所以造成人民沒有什麼防疫資訊及知識外,主要的是什葉派人會去清真寺裡禮拜時順道親吻聖墓,但每一個人親吻聖墓都在差不多的位置,況且沒有人在做立即消毒,所以只要有一個確診病人親吻過的地方,後面親吻的群眾即曝露在高度被傳染的危險中。
而穆斯林另一個遜尼教派,劉長政稱,遜尼派的清真寺裡沒有聖墓可以親吻,只有完全的開放大空間,但集體近距離的禮拜,一天在清真寺裡拜四次或五次,都是極易互相感染新冠肺炎,況且在中東及北非的人民公衛知識及一般的公衛環境其實是做的不好或不澈底的,所以說明只要有如SARS、MERS或新冠肺炎以飛沫傳染的病毒,在中東為何擴散開來的速度如此之快速。
再者,伊朗政府故意壓抑任何新冠肺炎的傳染訊息也是因素之一。劉長政直言,伊朗神權政府是從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已經創下人民支持度歷史新低,為了延續其政權,2020/02/21的290位國會議員選舉,政府為擔心人民不願意出門投票,造成此次選舉無效,因此故意壓抑任何新冠肺炎的傳染訊息,大力鼓吹人民出門排隊投票。官方目前發佈有42%人民參與投票,民間數據只相信15%的投票率,但不管投票率,在完全沒有防護意識之下,幾乎沒有伊朗人戴著口罩去排隊投票,因此這個也可以說明為何伊朗的新冠肺炎疫情數量忽然大爆發的原因。
最後,劉長政認為,阿拉伯世界還是有很多什葉派的阿拉伯人,會定期回到伊朗什葉派的聖地去朝拜。以每個人親吻聖墓的習俗,而缺乏公衛觀念的主事者雙重原因之下,造成疫情從伊朗帶進阿拉伯世界,並快速的傳染及擴散至其他地區。但截至目前為止,伊朗還繼續使用軍用運輸機載運醫療用品,免費送給中國。其神權政權完全罔顧其人民的生死,已經引起伊朗國內人民及臨近海灣國家政府的極大反感,目前其周邊國家都對伊朗封鎖邊界,不准進出,而土耳其、阿酋大公國、阿曼、科威特已經對伊朗實施禁航。 
中時電子報 

高一第二冊人口補充單元~印度新德里衝突死亡增至35人 514人被捕

印度政府今晚表示,首都新德里爆發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間連日暴力衝突,警方已逮捕514人。警方統計,這場因新公民法爭議引發的流血動亂,已釀35人死亡,但最後數字恐攀升。


衝突23日在新德里人口稠密的東北區開始爆發,印度政府聲明,昨天上午開始已未再出現新的暴力事件,政府也在衝突地區的清真寺附近部署更多警力,為明天的週五例行主麻日聚禮作準備。
隨著各方開始盤點連日衝突的傷亡和破壞情況,印度媒體引述未具名消息人士報導,死亡人數很可能超過40人。印度官員表示,警方仍在焚毀的排水溝和住宅尋找遺體。
這起衝突源於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領導的印度教國家主義政府去年12月修正公民法,讓鄰近國家的6種宗教信徒能成為印度公民,但排除穆斯林。
然而,不滿印度政府的人士,將本週動亂歸咎於莫迪的印度人民黨(BJP)黨員,但這種說法遭到印度人民黨否認。印度人民黨在月初的新德里選舉大敗。
原本抗議新公民法的行動,演變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間的街頭混戰,印度警方大致無法控制情勢。國際間對印度未能保護占人口少數的穆斯林,批評日甚。
伊斯蘭合作組織(Organisation of Islamic Cooperation)便對於印度的穆斯林遭暴力攻擊、清真寺和穆斯林擁有的資產遭到破壞加以譴責,並表示印度當局有必要將施暴和破壞的人士繩之以法,並確保全印度的穆斯林公民和伊斯蘭神聖地點安全無虞。 
中央社

高一第二冊人口補充單元~【人口危機1】死亡率首度超越出生率 今年起全台灣人口進入負成長

編按:台灣面臨少子化危機,但到底危機有多嚴重?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估算,2019年底台灣的人口就已經達到最高峰,2020年,台灣人口的出生率與死亡率首度出現交叉,死亡率超過出生率,人口進入負成長時代,也讓台灣人口老化速度加快。《蘋果新聞網》特別訪問年輕世代,為什麼不想生,政府要怎麼解決少子化、老化危機,學者又有什麼建議。

「全台灣有兩千三百萬人口......」這句話大家朗朗上口。台灣在2008年人口突破2300萬,近10幾年來人口也逐步上升,截至2019年底,台灣人口合計2360萬3121人,不過事實上,人口上升幅度已經趨緩,且台灣可能永遠無法突破2400萬人!根據國發會推估,今年死亡人數18.1萬人、出生17.8萬人,死亡人數首度超越出生人數,自然增加率從此由正轉負,台灣人口面臨嚴重的少子化、老化危機!

根據內政部歷年的人口統計資料,台灣的人口數雖然逐年增加,從2006年的2287萬人,到2008年突破2300萬人,再到去年底的2360萬人,但增加幅度緩慢,主因是新生兒人數逐年減少。2006年全國還有26萬新生兒,但到了2009年跌破20萬人,2010年適逢虎年,新生兒更低至只剩16萬人,2012年龍年新生兒人數回升到22萬人,但近年幾乎都只在20萬上下,去年底僅剩17萬名新生兒。

40年後全國只剩5萬多名新生兒

若照此出生率推估,十年後、2030年,全台灣全年新生兒將僅剩12萬名,2038年剩9萬,2062年更會跌破6萬、只剩5萬8千多名新生兒!

少子化的後遺症之一就是人口快速老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WHO)定義,全國的65歲以上人口若占7%以上就屬高齡化社會,14%以上是高齡社會,超過20%為超高齡社會。台灣早在1993年的65歲以上人口就已有7.1%,邁入高齡化社會門檻,2006年65歲以上人口超過10%,2018年14.56%,再邁入高齡社會。

更駭人的是,根據國發會人口推估報告顯示,台灣在2026年就會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超過20%。日本是全世界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達28.4%,但日本歷經7、80年才邁入超高齡社會,台灣卻只花了短短的3、40年,老化速度驚人。

若老化趨勢不減,國發會預估,203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增至559萬人,增長幅度約63.1%,2065年再增至715萬人,增長幅度108.4%,屆時老年人口將占總人口比重達41.2%;同時間,幼年人口數持續下降,預估2030年將減至268萬人,減少幅度12.1%,2065年將減少至159萬人,減少幅度48.0%。

隨之而來的危機是,年輕人撫養比將從2015年每5.9名年輕人扶養1名老人,增加到2025年,每3.4個年輕人扶養1名老人,2065年老年人口超過4成後,台灣每1.2位生產者需撫養1名老年人口。

45年後全台灣每10人就有4老人

試想45年後的台灣,人口約1880萬人,但高齡人口比例超過4成,舉目望去,每10人中約有4人65歲以上,其中還有一名85歲以上的「超高齡」老人。在職場上,近半數由45至64歲組成。

台大社會學教授薛承泰分析,台灣人口關鍵問題在於,生育率(平均每位婦女一生中所生育之子女數)多年低靡不振,自2003年降至1.3後,就被聯合國列入低生育率國家之列,即使政府不斷鼓勵生育,人口減少趨勢仍未能逆轉,相較西方國家1.3就是最低點,台灣1左右的生育率低靡的不尋常。
  
薛承泰指出,2010年馬政府時代即把少子化定調為「國安問題」,並提出一系列因應策略,但年輕世代的薪資無法存錢買房、結婚生子等因素,在在衝擊生育率表現。

年輕人不敢生,「養不起自己、養小孩負擔更大」

《蘋果新聞網》走上街頭實際採訪民眾想法,經濟考量、負擔很大、物價太高成為不願生子的關鍵字。一名李姓年輕學生直言,「都擔心養不起自己,養小孩負擔會很大」,也有林姓青年說,「物價太高擔心無法給孩子好生活。」

負責國家人口政策的國發會主委陳美伶坦言,人口結構出現重大警訊:少子化、高齡化成為不可逆的趨勢,但台灣人口必須維持在2千萬人以上,才能保有競爭力。

她說,政府近年積極提出降低年輕夫婦生育負擔的政策,例如「0到6歲國家幫忙養」的育兒津貼、幼兒教育,目前也評估如何透過醫學科技協助,解決工作壓力大導致不孕的狀況,希望到2030年台灣總生育率提升至1.4。她說,「這是一個極富挑戰的目標,但不得不做。」

專家建議:提升大家對家庭的重視,才能挽救生育率

薛承泰則認為,歐洲諸國祭出加碼補助育兒津貼、普設公托、友善職場托育環境等措施,挽救生育率,但當生育率下降到一定程度,這些政策就幾乎沒效果,面對這情況,政府仍應力求維持生育率,不讓其繼續下探。他並稱,要不要結婚生子,對個人來說是「選擇」,對社會來說卻可能是「危機」,提升對家庭向心力的重視度,才是挽救生育率的根本之道。(呂晏慈、吳紹瑜、林惟崧/台北報導)

南韓連兩日新增病例數超過中國 確診數逼2,400例

淪為中國大陸以外第二大疫區的南韓,連續兩日的新增病例數超越中國,目前確診人數直逼2,400人。
韓聯社報導,南韓28日確診病例數逼近2,400例。韓國疾病管理本部(KCDC)表示,南韓前一日激增571例確診病例數,累計2,337例,為目前單日最大新增病例數,也超過中國同日新增327例。在兩天前,南韓的病例數才剛突破1,000例。
KCDC表示,在571例新增病例中,有447例出現在位於首爾300公里外的大邱;約42%確診病例(相當於840例)皆與新天地教會大邱分會有關。
華爾街日報報導,南韓在截至周四(27日)中午的24小時內,新增505件確診病例數至1,766例,單日新增確診病例數首次超過中國大陸,成為中國境外疫情最嚴重的國家。中國大陸在周三全天新增433例。
世界衛生組織(WHO)坦言,目前新冠肺炎在中國境外的擴散速度已經超過境內,但呼籲尚未構成全球大規模流行病。世衛秘書長譚德塞說:「隨意使用『大流行病』(pandemic)一詞沒有任何實際好處,反而將不必要且未經證實的恐懼與汙名放大,並癱瘓相關系統,帶來巨大風險。」
南韓一周前僅有104起確診病例,可見疫情擴散之迅猛,使得總統文在寅成為眾矢之的。反對派批評當局未全面限制中國旅客入境,並譴責想要與中國交好的文在寅將外交利益置於國民生命安全之上。
政府目前僅限制來自中國湖北省的外國人入境,青瓦臺發言人姜民碩(音譯,Kang Min-seok)表示,當局的政策符合WHO的防疫指令,即未建議限制國際旅遊。他指出,入境的陸客數不多,像25日約莫1,800名陸客入境。 

關島二戰遭日軍施暴倖存者 獲聯邦補償

二次大戰期間,因日本帝國主義暴行在關島飽受苦難的3000多位島民,即將從美國政府獲得期待已久的賠償。他們都是關島遭日本占領近三年期間被迫勞動或遭拘禁、受傷或遭強暴、失去親人的戰爭倖存者;每人可領到1萬元至2萬5000元。

日本襲擊珍珠港同一天入侵關島,島上一小批美國部隊或被俘虜或遭殺害,但受占領影響最大的是當地查莫羅人(Chamorro),他們被拘留、遭酷刑、被強姦和斬首;據估計,占領期間有1100多人喪生。
經過了數十年的努力,3000多位島民得以領取賠償金,代表國會總算承認,關島人民在日本占領下曾備受苦難。

戰爭期間遭日本俘虜的美國公民依法可獲賠償,但關島一開始就被排除在外。前國會議員安德伍德(Robert Underwood)說:「當時的查莫羅人都覺得被拋棄了,這種感受後來並未消失。」
聯邦關島戰爭索賠審查委員會2004年發現,美國在1951年與日本簽下和平條約,因此,聯邦政府有道義義務賠償關島戰爭損失。2016年,歐巴馬總統簽署關島戰爭索償法案,提供占領期間被迫拘禁或逃脫拘禁者1萬元、被迫勞動或受人身傷害者1萬2000元、嚴重受傷或遭強暴者1萬5000元,子女、配偶或父母遇害者可獲賠償2萬5000元,金額與其他日本占領區倖存者賠償額度大致相同,但戰爭索賠程序一直到今年2月才獲得國會參眾兩院通過。
關島戰爭索賠辦公室2月初有數十人排隊申請,有人拄著拐杖、使用助行器和輪椅,他們對這筆錢充滿激動情緒;許多倖存者說,得到賠償他們感到內疚,因為死去的父母和兄弟姊妹得不到任何賠償。
現年76歲的朱迪思·佩雷斯(Judith Perez)戰爭期間只是嬰兒,她對申請索賠很猶豫。她說,要把支票寄給已去世很久的父母。話剛說完,佩雷斯就哭了。
現年85歲的安東妮雅·克羅斯(Antonina Palomo Cross)1941年日本入侵關島時,年僅七歲,後來她的家被日軍占走、妹妹因營養不良而死,家人被迫帶著妹妹屍體前往集中營
克羅斯如今依靠社安金和退休金度日,她說:「我很高興能收到這筆錢;多少有點幫助。」 

日本約束大型活動兩周 經濟衝擊恐超越311大地震

 
日本東京迪士尼28日宣布配合政府的防疫政策,29日起臨時休園,大阪環球影城及東京上野動物園之後陸續跟進。有分析師擔心,這波疫情短期內恐怕對日本經濟造成311大地震以來最大的衝擊。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6日召開新冠病毒對策總部會議,要求大型體育及文化活動,在未來兩周採取中止、延期和縮小規模等應對措施。
負責營運東京迪士尼樂園、東京迪士尼海洋的東方樂園公司28日宣布,自明日起至3月15日將臨時休園;這是自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以來首次的長期休園。目前暫定3月16日恢復營運,民眾若已購買在臨時休園期間入場的門票,可辦理退票或延長期限。
大阪環球影城之後也跟進,表示明日起至3月15日將臨時休園,恢復營業的時間「將慎重考慮後再行通知」。
東京上野動物院則宣布,因擔心人潮聚集有感染風險,因此決定29日起閉園,重開日期仍未定。上野動物園去年有496萬人造訪,是日本最熱門的動物園。
東京股市28日重挫,日經指數本周累計下跌2200多點,創下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最大單周跌幅。「消費稅增加的負面影響,加上新冠肺炎疫情,讓海外投資人感受到龐大風險,東京奧運是否延期似乎也是市場觀察拋售的話題。」三菱日聯證券分析師藤戶則弘如此表示。
日本政府宣布自我約束文化體育等大型活動,對經濟的衝擊或許可拿311大地震作為對照。當時不僅東北地區陷入混亂,東京首都圈也出現嚴重電力短缺,因此採取了一系列減少活動與外出的措施。
朝日新聞報導,第一生命研究所的分析師長濱俊宏估計,東日本大地震後,日本的家庭消費4個月內減少了約2兆2千億日元,約為兩周減少低於3000億日元的程度。他表示: 「這次日本政府呼籲採取約束措施,其影響可能會比地震後更大,兩周內消費減少超過3000億日元也不無可能。」

新冠疫情衝擊產業!科法斯報告:這三個行業影響最大

國際信用保險集團科法斯發表最新報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讓中國目前暫時在國際貿易中被隔阻,導致許多行業的全球價值鏈受到破壞,其中又以ICT(資通訊科技)的電子產品部門、紡織服裝、汽車等三個行業,受創最大。
報告指出,電子產品、紡織服裝、汽車,這三個行業在亞洲的價值鏈,所受衝擊最大。對中國的半製成品依賴程度最高的五個國家,均為亞洲國家。例如,從中國進口的半製成品占比,柬埔寨為36%,馬來西亞為21%。
全球其他各國也會被殃及,美國的進口半製成品當中,20%來自中國;秘魯也有18%;俄羅斯為17%。
電子產品、紡織服裝、汽車,受衝擊最大,因其行業特點。全球ICT行業高度集中在美國和中國的領頭企業,其大部分工廠都在亞洲。
以ICT行業的兩大巨頭,蘋果和阿里巴巴為例,本周均宣布,預估第1季財報將受到新冠病毒的影響。
根據2019年麥肯錫報告,中國消費者計占該年度全球奢侈品消費的36%。像蘋果公司這樣的ICT企業,不僅銷售依賴中國市場, 產品製造也一樣離不開中國。
科法斯指出,中國企業的庫存水平,對於彌補當前生產中斷造成的產能缺口至關重要。科法斯預估,全球從事電子產品的上市公司,最慢3月底或4月初,將很難依靠其庫存開展業務,小型企業和經銷商也會面臨重大風險。
紡織與服裝方面,世界貿易組織2018年的資料顯示,中國在這領域占了約32%的市場份額。此外,中國在紡織與服裝的半製成品供應,也占有優勢。
上市公司庫存數據顯示,中國的紡織服裝公司的庫存,已不足以支撐15天,預估紡織服裝業到3月中旬,經營情況將陷入困境,而這也與該行業的「快時尚戰略」的管理方式有關。
汽車方面,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樞紐和消費國,行業價值鏈在結構上趨向國際化,不同工廠間的合作使得整個生產系統互聯互通。
科法斯指出,對於汽車和運輸等已經處境困難的行業,新冠疫情的爆發無疑是雪上加霜。此外,用來衡量乾散貨運價的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BDI),今年以來至2月12日跌幅高達61%,也說明了有關需求下滑。 

新冠肺炎危機 全球觀光業估損至少6700億

世界旅遊觀光協會(WTTC)執行長格瓦拉(Gloria Guevara)今天說,受中國遊客支出減少影響,致命的新冠肺炎疫情將導致全球觀光業損失至少220億美元(約新台幣6700億元)。

格瓦拉告訴「世界報」(El Mundo):「現在言之過早,不過WTTC已與(研究機構)牛津經濟公司(Oxford Economics)合作進行初步估算,估計這場危機將讓業界損失至少220億美元。」
她說:「這項估計是依據先前危機經驗,例如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或H1N1,以及最近幾週中國遊客沒有旅行所造成的損失。」
「旅行花費最多的就是中國遊客。」
牛津經濟公司11日公布的研究預期最樂觀的情況是損失約220億美元,這個數字是假設中國人海外旅行減少7%。
但如果這次的危機像SARS疫情一樣久,損失可能超過兩倍,多達490億美元。SARS疫情在2002年11月爆發,2003年7月獲得控制。
牛津經濟公司表示,如果新冠肺炎疫情拖更久,損失恐怕會暴增到730億美元。
研究人員發現,最有可能蒙受損失會是那些最依賴中國旅遊業的經濟體,例如香港和澳門、泰國、柬埔寨和菲律賓。
中國去年底爆發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新冠肺炎)疫情,目前蔓延到將近50個國家和地區,全球有8萬3000多人感染,2858人喪生,絕大多數病例發生在中國。
法新社報導,世界貿易組織(WTO)昨天敦促各國避免採取會對「國際交通和貿易造成不必要干擾」的衛生措施,表示旅行限制必須適當,確保不會「對觀光業造成負面影響」。

新冠疫情癱瘓中國物流 重創全球港口貨運


 
北京當局正努力促使工廠復工、提振因新冠肺炎疫情而陷入停擺的經濟。但紐約時報指出,一大障礙是中國大陸的物流業仍未脫離半癱瘓狀態,以致工廠生產線即使恢復運轉,把貨運到碼頭仍遭遇封路、隔離檢疫等障礙。
中國擁有一些世界級的大型、新式的海港與機場,但封路、檢疫和工廠關閉,已嚴重影響大陸港口和機場的貨運運能,導致大陸一些碼頭被進港的船運貨櫃或鐵礦砂給塞爆,碼頭倉庫也堆滿因卡車不足而無法出口的貨物。許多工廠被迫閒置,因為亟需的零組件久候不至。
全球海運業首當其衝。在世界各地的港口,舉目可見閒置的貨櫃輪,根據海運諮詢公司Alphaliner的資料,以噸位計,目前閒置未用的貨櫃輪,目前比全球金融海嘯時期還要多。
香港中國航運公司執行長Tim Huxley說,自1月初以來,油輪和散裝貨船出租運費每日費率已大跌70%以上,這是因為中國進口的石油、鐵礦砂和煤大減所致。
貨運代理商表示,各地港口和海關的運作仍相當平順,問題出在運送貨物往返碼頭之路受阻。
美國已受到波及。標普全球市場情報公司研究部門Panjiva指出,美國港口1月貨櫃吞吐量滑落2.7%,預料隨著疫情持續蔓延,降幅還會加深。
美國港務局協會(AAPA)主管Cary Davis說:「這類緊急事件造成的整體經濟衝擊,通常都在數百億美元之譜。」他表示,受新冠疫情衝擊,美國港埠的貨運量與2019年比較,可能陡降20%或更多。
香港貨運物流業協會(HAFFA)主席胡百浠(Brian Wu)說:「工廠農曆新年後重開,但年前已生產的貨物堆積如山待輸運,卡車運能卻不足。」他說,欠缺運貨卡車,使一些港口難以把卸下的貨物分送出去。
全球最大貨櫃航運公司丹麥馬士基集團(Moller-Maersk Group)27日表示,中國大陸約五分之三的卡車運能已照常輸運,但三大沿海港口 —上海、寧波和天津新港 — 都堆滿冷凍貨櫃,滿載進口的蔬果和冷凍肉品。
眼見眾多工廠產量銳減,卡車載運的成品數量又不多,許多貨櫃輪已取消航程。倫敦海事研究顧問公司Drewry貨櫃船運資深經理Simon Heaney說:「如果沒什麼貨運來碼頭,貨輪也就沒理由駛來。」
亞太地區港口明顯感受到衝擊。
洛杉磯港執行董事塞羅卡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洛杉磯港第1季總貨櫃吞吐量可能比去年同期下滑15%,是金融海嘯以來最大降幅。美聯社
西半球貨運吞吐量最大的洛杉磯港執行董事塞羅卡說,訂2月11日至4月1日駛達該港的船班約已取消40趟,約比往常農曆新年後的貨運量縮減25%。他估計第1季總貨櫃吞吐量可能比去年同期下滑15%,是金融海嘯以來最大降幅。
空運也受影響,但情況不同。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至今,往返中國大陸的航班已大量取消,以至於貨運代理商要找到還有空位的貨機載貨,簡直難上加難。
東京Nippon K &H物流公司執行長 Lin Zhenglong說:「航空公司直言:『抱歉,無法載運。』」

新德里30年來最大流血衝突:燃燒的印度教民族主義,莫迪政權加速撕裂社會

2月24日,印度首都新德里(New Delhi)爆發30多年來最嚴重的流血事件,延燒了3天的衝突,讓印度社會裡的宗教爭議一次炸了開來。從近年來印度聖雄甘地的雕像屢遭搗毀、畫像被噴漆寫上「叛徒」,到如今印度修正《公民身分法》、拒絕穆斯林難民成為公民,這背後難道只是不同信仰間的對立?還是政治人物有意識地引導和帶頭煽動?
「騷亂已經蔓延到我家那裡了⋯⋯」
派駐印度新德里7年多以來,我的剪接師凱利德(Khalid)和我一起處理過無數新聞,我卻是第一次看見他如此不安,只因為他是穆斯林。
從2月24日開始,新德里爆發流血騷亂,拿著木棍鐵棒的群眾,抓起地上的石塊丟砸。住宅區、工廠被丟了汽油彈火光熊熊,不時槍聲大作,多處清真寺被搗毀,插上了印度教的旗幟。衝突最初從新德里東北方的穆斯林區賈夫拉巴德(Jafrabad)爆發,那裡距離市中心約15公里。25日晚上,流血衝突一路向市中心蔓延,截至27日,死亡人數已經增加至32人,數百人受傷,穆斯林和印度教徒都在其內。
「你住在辦公室吧!現在穆斯林走在街上都不安全!」我的印度製作人薩普納(Sapna)擔心他的安全,凱利德卻堅持要回家,他說:「我的姊妹們在家不安全,等一下還有個女性友人會到辦公室來,我得和她結伴回家才不會落單被攻擊。」後來,薩普納要凱利德的女性友人在回家路上,把穆斯林的黑色蒙面罩袍給拿下,「我覺得很抱歉,但為了她的安全我還是說了。我和幾個穆斯林朋友通了電話,他們都攜家帶眷逃離新德里了。」
如今,在印度,身為穆斯林,成了一種罪,一種不許安全的原罪。

衝突緣起:《公民身分法》修正案,排擠穆斯林難民

新德里的衝突升級為大規模騷亂的24日,正是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John Trump)抵達印度進行國事訪問,局勢進一步惡化的25日晚上,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Damodardas Modi)、總統柯文德(Ram Nath Kovind),正在總統府裡設宴款待川普,杯觥交錯、奢華豪美的大國外交,與新德里其他角落的流血、恐懼、不安,形成了極強的對比。
從2019年12月11日,印度正式通過《公民身分法》(The Citizenship Amendment Act)修正案之後,印度各地的抗議與騷亂不止。這項法案以宗教為區分,排擠穆斯林難民取得公民身分,被視為具有排他性的印度教民族主義(Hindu Nationalism)再次推進,以單一意識形態,壓迫印度教以外的少數族群。
印度13億人口中,有約80%的人口是印度教徒,穆斯林則約佔14%,雖然是印度的少數族群,也有近2億人。長期在印度,許多社會議題最終都會回歸到「親印度教徒」(Pro-Hindu)或「反印度教徒」(Anti-Hindu);而過去2個半月來,因《公民身分法》修正引發持續的示威抗議,讓印度教徒與穆斯林的對立愈加激化。

被簡化的信仰爭議,被遺忘的世俗和平等價值

反對《公民身分法》修正案的不只有穆斯林,印度的在野政黨、大學生、知識分子與社會運動家也都參與其中,抨擊此修正案破壞了印度憲法的世俗精神,而以宗教做為區別,更是違背了宗教自由與平等的價值。然而,特定政治勢力卻持續將議題簡化成印度教徒與穆斯林信仰者的對立,也是在新德里這場騷亂中看見的衝突格局。
例如在12月中旬,當反對《公民身分法》修正案的抗議才起步,莫迪就在新德里的一場政治集會裡,刻意將矛頭指向穆斯林,宣稱:「那些製造暴力行為的人,光看他們的穿著就可以分辨他們是誰。」而莫迪陣營的政治領袖,包括內政部長沙阿(Amit Shah)、北方邦行政首長阿提蒂雅納特(Yogi Adityanath)與其政黨側翼團體,都不斷釋出極具爭議的煽動言論,包括「如果有人要來送死,你怎麼能讓他活?」、「是時候該教訓那些新德里反對《公民身分法》的集團了」以及「用說的沒用,子彈可以讓人民聽懂」,刺激仇恨穆斯林的極端勢力並發起暴力攻擊。
而2020年2月24日引爆的新德里騷亂,正是莫迪所屬的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 BJP)領袖米什拉(Kapil Mishra),在社群網站上,用影片號召民眾前往穆斯林區域賈夫拉巴德,隨後就引發印度教徒大規模的攻擊。兩派信仰者在衝突近乎失控之際,印度人民黨的新德里地方議員維爾馬(Abhay Verma)又被拍到,於25日晚上在衝突地區高喊著「射殺那些叛徒!(Goli Maaro Saalo Ko)」的口號

執政黨放任仇恨言論煽動暴力

仇恨言論的可怕之處,不只是在於能夠引導人們去做什麼,而是其所豢養的猛獸,最終完全失控、而走向未知的結局。帶有強烈印度教民族主義色彩的莫迪陣營,沒有處罰這些口出狂言、散播仇恨言論的政治領袖與激進團體,反而放任與默許他們煽動暴力,導致反對《公民身分法》修正案的抗議流血不斷,現在則在首都烽火燎原。
新德里高等法院法官莫拉利達爾(S. Muralidhar)在26日對仇恨言論表示震怒,並在法庭裡公開播映4個影片,裡頭是印度人民黨政治人物的仇恨言論如何激化此次騷亂,莫拉利達爾裁示警察,將釋放仇恨言論的政治人物立案調查。正當人們還在慶祝這是公開給莫迪政權的反制,莫拉利達爾隔天就被印度政府調職,離開新德里高等法院。
這種明裡放任默許、暗裡推波助瀾的策略,在2002年,莫迪所執政的古吉拉特邦(Gujarat)時也曾發生過。當時同樣是印度教徒與穆斯林的衝突,最終造成上千人死亡,其中以穆斯林為主。那是莫迪出現在印度政壇的第二年,在那之前,他一直在印度教極右派組織國民志願服務團(Rashtriya Swayamsevak Sangh, RSS)中活動。當時,擔任古吉拉特邦行政首長的莫迪放任衝突升級,被指控是印度教徒屠殺穆斯林的幕後黑手。
美國也因為這起事件而多次拒絕莫迪的美國簽證。時過境遷,莫迪在新德里騷亂之際,正以總理之姿迎接川普,為了不破壞印美高峰會的熱絡氣氛,川普甚至避開評論在他訪問新德里時爆發的騷亂,只說這是印度的國內事務,他也相信莫迪希望人民擁有宗教自由。莫迪的默許也體現在他的社群網站經營上。總是無時無刻在發文的他,卻遲至新德里騷亂的第三天,才終於在Twitter上發了一篇貼文,希望大家保持和平並恢復冷靜,讓情勢正常化。

不對等衝突,警察與中央的刻意不作為

在新德里騷亂的前線,頻頻傳出記者與攝影師遭到毆打甚至槍擊的消息,有的是被暴徒攻擊,有的則是指控警察暴力。一位記者朋友發來訊息:「現在不能相信警察,他們正在破壞監視錄影器,而且帶頭攻擊!」另一位穆斯林攝影師朋友則告訴我,警察已經在他家附近連續開火,監視錄影器全部都壞了,沒有證據。
「很多人說這是印度教徒與穆斯林的衝突,然而這完全是一個不對等的衝突,一邊有執政黨還有警察撐腰,另一邊則是極度脆弱的少數族群。」我與印度著名的社會運動家克里希南(Kavita Krishnan)在25日碰面,她對於警察的刻意不作為備感憂慮,特別是新德里的警察是由中央政府管轄,警察在騷亂現場被指控刻意不作為,讓原本相對脆弱的穆斯林,在遭到攻擊時無法受到應有的保護。
印度最高法院26日就質疑新德里警察的專業度,並質疑警察不在當下使用應有武力制止衝突,更故意讓暴徒逃離。在對警察毫無信任感的情況下,新德里行政首長凱傑里瓦爾(Arvind Kejriwal )26日表示,警察無法控制新德里的騷亂,是時候要求陸軍進入,印度國家安全顧問多瓦爾(Ajit Doval)卻,新德里有足夠的能力,不需要恐懼。

尼赫魯路線vs.莫迪路線的意識形態鬥爭

「現在是尼赫魯路線與莫迪路線的鬥爭,」印度著名的社會運動家,也是獨立機構印度評等研究中心(Center for Equity Studies)的主任哈什・曼德(Harsh Mander)表示,莫迪所代表的印度教民族主義,正在衝撞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與印度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所倡議的世俗主義、民主與憲政,「過去70年是尼赫魯路線,莫迪路線想要主導未來的70年。」
印度聖雄甘地的雕像,近年來屢遭不明人士搗毀,畫像還被噴漆寫上「叛徒」(Traitor),甚至傳出部分骨灰遭竊。更有愈來愈多人開始膜拜刺殺甘地的高德西(Nathuram Godse);莫迪所屬的印度人民黨下議院國會議員塔庫爾(Pragya Singh Thakur),甚至公開讚揚高德西是一個愛國者。即使莫迪上任之後,經常在公開場合對甘地表示敬意,主要目的也都是希望在政治上為自己加分,然而莫迪所代表的印度教民族主義,顯然與甘地的理念背道而馳。
印度教民族主義以印度教徒特性(Hindutva)為發展基礎,他們將穆斯林視為入侵者,並提倡印度應該屬於印度教徒所有,具有強烈的排他性反映在印度的當代政治上,則轉化為三大目標──廢除印度憲法370條、奪取阿約提亞(Ayodhya)的土地興建羅摩神廟、制定全國統一的民法典。
自印度獨立以來,在印度憲法370條下,印北的克什米爾一直享有高度的特殊自治地位。印度教民族主義的目標之一,是廢除印度憲法370條,代表印度國土適用一個憲法,也斬斷克什米爾獨立的可能性。2019年8月廢除憲法370條後,莫迪在新德里紅堡的獨立日演講高喊:「一個國家,一個憲法!」
位於印度北方邦的古城阿約提亞,被印度教徒視為梵文史詩《羅摩衍那》(Ramayana)中記載的傳奇英雄,也是印度教最重要的大神之一──羅摩(Rama)的出生之地,16世紀,在信奉伊斯蘭教的蒙兀兒帝國(Mughal Empire)統治下,興建了巴布里清真寺(Babri Masjid)。印度教徒相信,在巴布里清真寺下原本有一座羅摩神廟,1992年,極端印度教徒搗毀巴布里清真寺,這也成為穆斯林與印度教徒衝突不休的問題。
2019年11月,經由印度最高法院判決,將北方邦阿約提亞的爭議土地判給了印度教徒,修建羅摩神廟,另外給予穆斯林一塊土地重建巴布里清真寺。羅摩神廟建於巴布里清真寺遺址之上,有著印度教至上的隱喻,也就是「一個國家,一個宗教」。
至於制定全國統一的民法典,是因為印度現在仍有不同的宗教法,當「一個國家,一個宗教」確立,統一民法典就象徵著以印度教為主流的價值與規範,透過民法典正式地制度化,達成印度教民族主義的終極目標:「一個國家,一個意識形態」。
「莫迪風光連任後,就處理了查謨—克什米爾及阿約提亞這兩件糾結了數十年的爭議,原先預期可能引起的暴動並未出現,莫迪解讀人民的沉默,是實現印度教國家(Hindu Rashtra)的絕佳時刻,」哈什.曼德認為,但莫迪沒有想到的是,通過《公民身分法》修正案會掀起這樣的滔天巨浪,「他顯然被這個規模的抗議與騷亂給嚇著了。」
哈什.曼德認為,莫迪陣營有三大對策,一是將反對《公民身分法》修正案的抗議,簡化為印度教徒與穆斯林的衝突;第二是說謊,如同莫迪陣營一再強調《公民身分法》不剝奪任何人的公民身分,但實際上卻是一步步排除少數族群的公民權利;第三則是以暴力摧毀穆斯林與異議人士。

極端勢力抬頭,反催生恐怖主義

莫迪執政以來,無論是消極地默許容忍還是積極地滋養刺激,都讓印度教極端勢力日益崛起。諷刺的是,在印度有錫克教恐怖主義(Sikh terrorism)、伊斯蘭恐怖主義(Islamist Terrorism),唯獨印度教恐怖主義(Hindu Terrorism)這個詞碰不得,莫迪甚至曾公開說:「使用印度教恐怖主義這個詞是種冒犯。」為何獨獨印度教的極端主義不可以冠名?甚至連談論都是一種「冒犯」?莫迪所屬的印度人民黨,甚至讓印度教恐怖攻擊的代表人物塔庫爾(Pragya Singh Thakur),站上政治舞台成為下議院國會議員。
在新德里的騷亂中,印度教徒與穆斯林都出現了極端化行為,又以印度教徒攻擊穆斯林的情況最甚。一方的極端化很顯然地會刺激另一端的極端化,印度一直是伊斯蘭恐怖主義的受害者,官方2018年統計稱有748件恐怖攻擊事件,是全世界前七大最受恐怖攻擊影響的國家。這並非只是外來勢力的作用,印度教極端勢力的抬頭,不僅會讓印度教恐怖主義有機可趁,更會造成伊斯蘭恐怖主義蔓延。
2014年時舉著經濟大旗登上總理大位的莫迪,但他正在面臨年度GDP成長率守不住5%、失業率暴增與底層危機的窘境,政治議題取而代之成為莫迪展現強勢領導人形象的主要舞台,轉移了他經濟失敗的焦點,也進一步推進印度教民族主義,而2019年以壓倒性勝利取得過半連任的莫迪,沒有足以抗衡的反對黨勢力,更加肆無忌憚。
就國際環境而言,川普對於新德里騷亂以及《公民身分法》修正案的回應說明了一切。就經濟層面而言,即使經濟表現不如預期,印度依然是全球的巨大市場,成長速度也依舊領先群雄。就國際戰略而言,印度是印太不可或缺的重要夥伴,為了顧及印度的敏感性與確保大方向的合作,「不干預他國國內事務」成為了最佳的擋箭牌。

印度首都30年來最嚴重衝突,如何收尾?

新德里這場騷亂是印度首都30多年來最嚴重的衝突。克里希南說,她能夠想像的最類似情況,就是1984年,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被自己的貼身錫克教徒保鑣暗殺了之後,演變為錫克教徒遭到印度教徒屠殺。2020年的新德里騷亂若是繼續升級,恐怕會重演當年悲劇,「只是從錫克教徒變成了穆斯林。」
印度經歷過1947年印巴分治、1984年新德里的錫克教屠殺事件、2002年古吉拉特邦穆斯林屠殺事件,還有各式大小零星的宗教族群衝突。印度的2020年還是會重複這條老路嗎?面對要求撤回《公民身分法》修正案的聲音,莫迪政權目前並沒有讓步的跡象,這也意味著,就算這場騷亂最終獲得控制,類似事件可能一再出現,失控的風險愈來愈高。
印度教民族主義相信,印度必須成為印度教徒所擁有的國家,才不會分裂;然而,哈什.曼德說:「身為印度教徒,我們是意外(By Chance)成為印度公民,然而經過印巴分治,印度國內的穆斯林,他們是選擇留下來(By Choice)當印度公民的。」他認為,過去70年,甘地理念與尼赫魯路線,是將穆斯林視為印度的一分子,如今莫迪正在打造的「新印度」(New India)卻容不下他們。
我想起之前到新德里的抗議現場,參與靜坐抗議的帕梅拉(Pamella)告訴我:「印度是我的國家,我們生在這裡,也會死在這裡,無論如何。」這些遭到攻擊的穆斯林,往往是經濟能力最差、社經地位最低微的一群,他們不想離開印度,甚至沒有離開的能力,這場抗爭將是持久戰,他們不會離開。而這場抗爭是否能夠不要再流血,也是一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