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12/18! 一圖秒懂四大公投案主張及提案重點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原訂於8月28日舉辦的「重啟核四」、「反萊豬進口」、「公投綁大選」、「珍愛藻礁」等四項公投案,因而延至12月18日舉辦投票。《聯合新聞網》整理四大公投案主張及提案重點,讓您一次看懂公投內容。

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通過,政府仍決定續推非核家園。圖為核四廠。聯合報系資料照
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通過,政府仍決定續推非核家園。圖為核四廠。聯合報系資料照

▌重啟核四

主 文/您是否同意核四啟封商轉發電?
提案人/擁核能流言終結者創辦人黃士修領銜
理 由/
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通過,全國絕對多數民意否決政府的非核家園政策,蔡政府仍一意孤行,擁核團體發起重啟核四公投。

行政院長蘇貞昌以核廢料無法處理、核四重啟須耗時6至7年為由,封殺核電,實為誤導民眾。黃士修指出,使用過的核燃料97%仍是可利用的能源,而且美國曾表達有意移轉核廢處理技術,並非「不能被處理」;另依前核四廠長王伯輝投書內容,核四重啟應可在2至3年內達成商轉。

反核人士宣稱,核四有活動斷層,違反美國NRC法規。然而,根據中央地質調查所《核能電廠的區域地質概況》,核四地質區未發現活動斷層,廠址周遭的澳底斷層、貢寮斷層、枋腳斷層與屈尺斷層等,80萬年以來,已不屬於活動斷層;美國NRC前官員也曾於2018年來台澄清,反核團體所謂的「廠房S斷層」問題,並非事實。

政府開放萊豬進口遭質疑黑箱作業,國民黨領銜提案反萊豬公投。聯合報系資料照
政府開放萊豬進口遭質疑黑箱作業,國民黨領銜提案反萊豬公投。聯合報系資料照

▌反萊豬進口

主 文/你是否同意政府應全面禁止進口含有瘦肉精(萊克多巴胺等乙型受體素)豬隻之肉品、內臟及其相關產製品?
提案人/國民黨立委林為洲領銜
理 由/
政府宣布自2021年元旦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的美國豬肉進口,決策過程不夠公開透明,形同黑箱,透過「行政命令」方式刻意迴避立法院監督。

豬肉為國人最主要肉品來源,食用範圍包含豬隻內臟,國際組織《CODEX》雖訂有萊克多巴胺的殘留標準,但受試者僅6人,且未針對孩童、老人、心血管疾病患者等高風險族群測試,標準未必適用於國人。並且,根據研究指出,人體攝食過量的萊克多巴胺會造成心悸、嘔吐、頭暈、血壓升高等不適症狀,萊劑經加熱後也不易被破壞,長期攝食是否危害健康仍存爭議。

2018年的九合一大選合併10項公投案。聯合報系資料照
2018年的九合一大選合併10項公投案。聯合報系資料照

▌公投綁大選

主 文/你是否同意公民投票案公告成立後一個月起至六個月內,若該期間內有全國性選舉時,公民投票應與該選舉同日舉行?
提案人/國民黨立委江啟臣領銜
理 由/
現行法「專設公投日」會降低投票率,過低的投票率,即便公投勉強過關,結果亦缺乏代表性,不符民主正當性;另在行政成本方面,以2018年與九合一大選合併辦理為例,若單獨辦理公投,成本差距將暴增六倍,對人民、政府、公民團體而言是三輸的狀況。

「公投綁大選」原本就是民進黨的重要主張,但在2018年公投大敗後,挾執政優勢於2019年6月修正通過《公民投票法》,規定每2年才能舉辦一次公投,並錯開選舉年,此舉將降低公投的投票率,讓公投難以通過。是故,在此訴求依民進黨2017年提出的《公民投票法》修正案,復原《公投法》第23條,要求公投「應」綁大選,提醒民進黨「莫忘初衷」。

圖為大潭藻礁與施工中的中油天然氣第三接收站。圖/資料照片
圖為大潭藻礁與施工中的中油天然氣第三接收站。圖/資料照片

▌珍愛藻礁

主 文/您是否同意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遷離桃園大潭藻礁海岸及海域?
提案人/潘忠政領銜
理 由/
桃園藻礁是全球最獨特的大型淺海現生藻礁地景及生態系,其中歷經至少7000年才形成的大潭礁尤為珍貴,在大潭藻礁發現的24種造礁藻類,其中有19種是世界新種,且藻礁具固碳功能,可減緩地方暖化,更顯其珍稀度。

中油公司於2017年計畫在大潭藻礁建蓋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簡稱三接)的工業港,建蓋範圍將覆蓋大潭藻礁約230公頃的藻礁面積,直接衝擊大潭藻礁生態發展;又因突堤效應,也將連帶影響到鄰近的白玉藻礁和觀新藻礁,造成泥沙淤積。

環團認為三接將永久破壞生態,因而基於藻礁保育、能源轉型、氣候變遷、文化保存、公共安全、國防安全、國際形象、法治落實、深化民主等九大理由,訴求全民公投搶救藻礁。

根據公投法第29條規定,只需有效同意票達投票權人總額四分之一,且有效同意票超過不同意票,就算公投通過。

以2018年的公投綁大選為例,據中選會估算,總投票人數約1980萬,代表有效同意票要達到495萬票以上,才算通過。

據公投法第30條規定,一旦公投過關,有關法律、自治條例的複決案,原法律或自治條例在公告之日算至第3日起,就會失效;有關法律、自治條例立法原則的創制案,行政院、直轄市、縣(市)政府應於三個月內研擬相關法律,並送立法院、議會審議,應於下一會期休會前完成審議。

另外,如果是有關重大政策的公投,應由總統或權責機關為實現該公投案內容做出「必要處置」。

政府如果沒有履行公投結果,並沒有罰則,但不論是否履行,民主社會政治人物仍應向民意負責,民意也會在下次選舉反映在選票上。

年底12月4項公投齊登場,行政院長蘇貞昌之前曾表示,公投案如果通過,當然要尊重公投結果。至於有沒有人要負政治責任?蘇貞昌回應,「公投的結果對政治人物的政治衝擊會有」,但過去公投案很多,這次也很多,不是公投案有過、沒過,就追究政治責任。

‧ 7月2日 發布改定投票日期公告
‧ 8月8日 投票權人名冊編造完成
‧ 11月8日 公告投票所設置地點
‧ 11月13日至12月11日 辦理公民投票案意見發表會或辯論會
‧ 12月14日前 公告投票權人人數
‧ 12月18日 投票、開票
‧ 12月24日前 審定公民投票結果
‧ 12月24日 公告公民投票結果

日媒:日本薪資停滯30年 人均收入遭韓國超車

 2021/10/27

(中央社東京27日綜合外電報導)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泡沫經濟崩潰後長期通貨緊縮、企業獲利能力減弱,加上員工更看重維持就業而非提升收入,使平均薪資幾乎停滯30年,甚至在2015年還被韓國超車。

報導引述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統計數據指出,將日本的平均薪資依物價水準換算為購買力平價(PPP),2020年人均收入為3萬8514美元(約新台幣108萬2400餘元),只比1990年增加4%。

相較之下,歐美與韓國的人均收入則在30年來大幅成長,如美國成長50%、英國成長40%。

日本的人均薪資在35個國家中排名第22,不到榜首美國的6成,2015年還被韓國超越,目前比韓國少39萬日圓(約新台幣9萬6642元)。

報導說,日本被認為從1990年代中期開始持續通貨緊縮,企業為了壓低商品與服務售價而降低薪資,使民眾不願意消費,導致惡性循環;此外,薪資較低的非正式就業比例從30年前的約2成增至近4成,也造成薪資持續低迷。(譯者:顧荃/核稿:蔡佳敏)1101027

不只能「透視海底」還可判釋水稻田!淺談福衛五號的影像多元應用

福衛五號幫助研究人員算出海底地形、找出稻田分布。圖/fatcat11 繪

「透視」海底,用福五影像逆推東沙環礁水底地形

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中心的副教授黃智遠、副教授任玄及副教授曾國欣選定東沙環礁,測試福衛五號影像反演水底地形的能力。成果顯示,在訓練資料品質佳的情況下,以福五影像建置水底地形的精度與超高解析度衛星影像的成果相當,可協助內政部產製電子航行圖、環境監測、生物棲地研究等。 

傳統常以船隻搭載聲納,或飛機搭載光達的方式量測水深,這兩種方式皆須現地量測,精度高,但成本也高,且淺海與爭議水區的量測會受限。多光譜光學衛星影像能穿透約 20 公尺深的潔淨水體,成為廣泛調查淺水域的潛力方式。

要以衛星光譜影像反演水深,仍需收集訓練資料(例如地形的現地量測資訊)當作「教材」,讓電腦建立正確的模式參數。「沒有太多人為擾動影響、卻又要有高品質的訓練資料 ,同時符合這兩個條件的就選東沙環礁了!」東沙環礁有精密的光達測深資料,還有海水潔淨、淺水域面積廣大等優點。

此項技術的訓練方式是,輸入衛星影像各波段數值(主要為透水較佳的綠光波段)及其對應的實際水深訓練網路,網路模式訓練完成之後,輸入目標區域的衛星影像數值,就能推算出每個像素對應的水深資訊。


為了衡量福五影像的表現,團隊也拿超高解析度商用衛星 WorldView2 的影像反演水深,比較兩者成果。福五反演的水深成果精度達 1.62 公尺,雖略遜於 WorldView2 的 1.26 公尺,但相差不遠。

黃智遠解釋,相較於房屋、橋梁等地物地貌,水下自然地形的局部變化通常較小,所以對於衛星影像空間解析度的要求也較低。在反演水深的應用上,使用福五或超高解析度衛星的差異不大,福五反演僅局部區域比實際地形略深。

光譜反演的挑戰在於訓練資料蒐集困難,不過,透過衛星影像產製水深還有另一種稱為「立體對測量」的方法。福衛五號可以對地「立體取像」——人的視覺因左右眼視角差異而能感知立體,資料也能整合不同角度的衛星影像產生視差,萃取出目標物的數值地形模型,再以此當作訓練資料,進行模式訓練、反演水底地形。

過去團隊與內政部合作,在東海南海的許多島礁進行水深反演,已累積起一套決策樹,考量目標區域具備的資料庫、資料品質、成本等,可為不同地區挑選、整合不同的水深產製方式。

雙衛星搭檔,提高水稻田判釋精度!

水稻田分佈判釋是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年度重要工作項目,農糧署與臺灣大學理學院空間資訊研究中心教授朱子豪、遙測及資料加值組組長張家豪合作,以福衛五號影像結合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影像判釋水稻田,正確性達 92%,大幅提高偵測精度。 

由於雲林有充足的基礎資料可供驗證與訓練模型,研究團隊選定雲林做為研究區域,試驗福五的影像用在水稻田判釋可達多少能力。 

團隊使用福衛五號影像,搭配 22 組歐洲太空總署合成孔徑雷達衛星「Sentinel-1」的開放資料,並試驗了三種方法:僅使用福五(光學)影像、僅用雷達影像、兩者相互搭配。結果顯示,整合兩者的效果最好,判釋正確性最高可達到 92%,高於單用光學或雷達影像的 90%、80%。

「光學衛星最大的限制就是雲!」雲會遮擋目標、影響判釋,而農作物判釋的取像時機又相當關鍵,取像時有雲就沒輒了;合成孔徑雷達衛星會主動發射微波到地面再接收反射波,可穿透雲層,不受雲覆與日照影響,可補強不同時期影像,取得水稻田從插秧、成長、結穗的時序變化資訊。

本研究的突破在於,只用了單一分類器全自動判別的條件下,偵測精度大幅提升,更是首度只用一個時間點、單張光學影像就達到了。團隊對此也相當興奮,「可能因為福五當時在 11 月取像,剛好是水稻結穗時,影像特徵與其他作物差異較大。」張家豪解釋。 

推測了面積,可以進一步推估產量嗎?「一公頃稻作能收成 1,000 公斤或 4,000 公斤,有太多因素影響了。」朱子豪說。溫度、溼度、施肥、天災、病蟲害等都會影響收成,此類研究在平遂的情況下可大致估產,尚難達成精確估產。

福衛五號的自然彩色影像,綠色標記為水稻;黃色標記為非水稻。圖/研究團隊提供

掌握物候特徵是判釋關鍵

未來若要擴大範圍,判釋全國水稻田面積,由於各地農民栽種時序、田間管理多變,如何選擇適合的取像時間會是一大挑戰;若要擴展到判釋其他作物,則得視其生長特徵進行更多的分析比對。

張家豪舉例,判別柑橘類的常年果樹、葉菜類極困難,果樹在光學影像上看起永遠是綠色一片,也無足夠的栽種方式差異、生長週期特徵和其他特性可區辨;檳榔、椰子、香蕉從空中看都是放射狀葉片,雖可參考栽種密度與高度,但影像的空間解析度也得提高至 60 公分才能精確判別;蔥、蒜皆屬旱作,需要空間解析度優於 60 公分的影像,搭配如地區性栽種時序、田埂排列鮮明的地表特徵,有機會判釋成功,「但要是田裡混作個青江菜,就分不出來了。」

梅樹是另個成功案例,它在 12 月下旬會落葉,隔年 2 月開花長葉結果。團隊曾執行判釋南投水里梅樹的研究,標定幾個時間取像,「若有某個區域在十月是綠葉、入冬出現裸露地特徵、然後變得白白的(開花)、四月又出現綠葉,那就很可能是梅樹!」但李子與梅樹的影像呈現類似,生長期也相近,要是沒在生長期重疊前順利取像,就會混淆兩者。

以衛星影像判釋作物不光是直白的「看照片」或分析光譜,掌握作物的「物候特徵」才是關鍵。


乾旱野火、濫伐樹木衝擊 澳洲無尾熊3年內銳減約30%

2021/9/21 17:20(9/21 18:11 更新)

 (中央社墨爾本21日綜合外電報導)澳洲無尾熊基金會表示,受到乾旱、森林火災、開發商濫伐樹木等影響,國寶無尾熊的數量在過去3年內減少約30%;基金會敦促政府盡快採取行動,保護無尾熊的棲息地。

非營利組織澳洲無尾熊基金會(Australian Koala Foundation)估計,境內無尾熊數量在2018年還有逾8萬隻,今年卻剩下不到5萬8000隻。其中新南威爾斯州(New South Wales)狀況最嚴重,無尾熊數量銳減41%。

路透社報導,基金會執行長塔芭特(Deborah Tabart)21日表示,無尾熊數量「降幅相當顯著」。

目前澳洲各地的無尾熊數量皆無成長趨勢。研究發現,全澳洲只有一個地區估計有超過5000隻無尾熊,部分地區甚至只有5至10隻。

塔芭特強調,國家必須立法保護無尾熊,「我認為現在就必須採取行動。我知道這種缺乏和破壞的故事,大家都聽過很多次了,但這些數據都是正確的,實際狀況可能還要更糟」。

2019年末與2020年初,新南威爾斯州飽受野火肆虐,這可能是加速無尾熊數量減少的一大關鍵因素。但在此之前,該州部分地區早已見不到無尾熊的蹤跡。

澳洲政府6月開始針對新南威爾斯州、昆士蘭州(Queensland)和坎培拉附近區域的國家復育計畫,以及是否將無尾熊從「易危」升格至「瀕危」物種,徵詢大眾意見,徵詢期限截至9月24日止。(譯者:施施/核稿:戴雅真)1100921

無尾熊將成瀕危物種?澳洲估數量大減三成

 【新唐人亞太台 2021 年 10 月 02 日訊】有澳洲國寶之稱的無尾熊,最近3年的日子很不好過。在乾旱、野火和人為開發的衝擊下,數量大減三成,少了2萬多隻,有可能被列為瀕危物種。

一隻隻受傷的無尾熊,躺在籃子裡,模樣令人心疼。事實上,澳洲無尾熊正面臨生存危機。過去3年,受到乾旱、森林大火和開發商濫砍樹木的影響,無尾熊數量已經減少三成左右。

根據非營利組織澳洲無尾熊基金會(Australian Koala Foundation)估計,2018年,澳洲無尾熊數量有8萬多隻,今年只剩下不到5萬8000隻。其中,新南威爾斯州的狀況最為嚴重,降幅達41%,當地部分地區已經沒有無尾熊的蹤跡。

澳洲無尾熊基金會執行長 塔芭特(Deborah Tabart):「我認為現在就必須採取行動。但我知道這種缺乏和破壞的故事,聽起來無盡頭,但這些數據是正確的,實際狀況可能更糟。」

2019年末到2020年初,新南威爾斯州大片森林在大火中被摧毀,令無尾熊數量快速減少。目前,全澳洲只有一個地區有超過5000隻的無尾熊,有些地方甚至只有5到10隻。

澳洲無尾熊基金會執行長 塔芭特:「我們必須記住,無尾熊在 2012年被列入(受威脅物種),應該有一個復育計劃。」

6月,澳洲政府針對一個在新南威爾斯、昆士蘭和坎培拉首都特區的國家復育計畫(national recovery plan),徵詢公眾意見,並對是否將無尾熊由易危(vulnerable)納入瀕危物種(endangered)收集意見。基金會希望,政府能制定保護無尾熊的法律。

新唐人亞太電視 葉恩婕 綜合報導

澳洲大火的5個真相:火災原因?我們能怎麼做?

2020年3月3日更新數據 作者: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4個多月大火延燒,燙傷的無尾熊、袋鼠,讓人看得好心急,是什麼造成叢林大火?燃燒範圍有多大?氣候變遷、煤炭產業為何影響火勢加劇?澳洲總理與當局政府如何面對國之大難?我們又能做些什麼?

2020年3月3日 更新數據:

  • 3月2日新南威爾斯州鄉村消防局發布訊息,自2019年7月以來首次確認「目前新南威爾斯州沒有燃燒的大火,或地表火(grass fire),而這州過去發生大火已超過了240天。」
  • 大雨雖然緩解大火,但也同時伴隨著強風、洪水災情,豪雨可能造成污染及大火逕流(bushfire runoff)流入水道和水庫。這些都代表全球暖化導致我們的氣候更加極端、無法預測和更加危險。
  • 澳洲聯邦內政事務部(The Federal Department of Home Affairs)大幅上修總大火燃燒面積為1,710萬公頃,相當於4.7個臺灣。這場大火已造成至少共33人喪生,包括8位消防人員,其中3位為23日在救火中不幸墜機罹難的美國消防員。
  • 刊登於《自然氣候變遷》期刊的新研究發現,澳洲有超過21%森林被燒毀,但不包含塔斯馬尼亞(Tasmania)。隨著塔斯馬尼亞火季持續,這一數字將會增加。
  • 今年1月超過16國的公眾動員,遞交萬份連署於各地澳洲大使館,呼籲澳洲政府及相關企業,正視引起澳洲大火的氣候危機。
  • 2月10日訊息指出,部分地區數周前才受到大火威脅,如今卻發布水災警告。雪梨西北部哥斯伯斯山(Gospers Mountain)的「超級大火」(mega blaze)已被撲滅,該大火自去年10月26日以來持續燃燒,曾被認為「火勢太大而無法撲滅」,如今大雨已撲滅這起大火。
  • 2月8日,新南威爾斯州南海岸卡羅萬(Currowan)及肖爾黑文(Shoalhaven)地區的大火在正式燒了74天後,終於撲滅,但日前新南威爾斯州南部的貝加谷(Bega Valley)大火,已摧毀超過400間房屋,連續34天威脅當地居民。澳洲首都坎培拉面臨2003年以來,最嚴重的森林大火威脅,該政府於1月31日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 絕大部份火災並非人為縱火引起有關「200位縱火者」涉及這次森林大火而被捕的報導並不準確。被捕人數實為2019全年數字,而非火災季節,被捕原因包括亂丟煙蒂、於私有土地非法生火、任由火勢失控、違反「全面禁火令」(Total Fire Ban)等。因此,「縱火者造成大火」為蓄意散播的錯誤資訊。
  • 財產損失包括3,000棟房屋燒毀,遠超過2,500棟建築物被摧毀。根據澳洲保險協會(Insurance Council of Australia),目前至少有13,750起與森林大火相關的賠償請求,價值超過13.4億澳元(約臺幣276億元),經濟損失可能超過2009年維多利亞森林大火(又稱「黑色星期六大火」)。目前經濟損失及保險理賠保守估計在40至80億澳元之間,旅遊觀光業預計今年將損失65億澳元。
  • 澳洲科學院由於生物多樣性大量的損失,稱這次災情為「全球前所未有」的大火,估計已有超過10億隻動物(1 billion)在大火中喪生,許多都為澳洲大陸本土獨有動物生態方面,不包括蝙蝠、魚類或青蛙。同時還有數千億昆蟲死亡,6,000個蜂窩被毀,10,000個蜂窩受損,以及估計數十萬牲畜死亡。
  • 澳洲大火的煙霧籠罩了紐西蘭大部分地區,甚至遠飄到南美洲。美國太空總署(NASA)表示,煙羽(smoke plume)預期將會環繞全球一圈,至澳洲的西岸。
近4億動物因澳洲大火燒死,或失去棲息地與食物而喪生。
近4億動物因澳洲大火燒死,或失去棲息地與食物而喪生。 © Jimboomba Police / Shutterstock.com

自2019年9月至今,澳洲失控叢林大火(bushfires)受到各界媒體與社群關切,燒燙傷的無尾熊、嚴重的空氣污染、當地居民失去家園...,一張張令人心碎的照片,讓人看得心急,卻不知能怎麼做。綠色和平整理出5個火災真相,帶您了解火災發生原因、最新災情、以及您我可以怎麼做。

澳洲遭受超過四個月的失控大火,已造成嚴重損失,顯示氣候變遷正在眼前上演。
澳洲遭受超過四個月的失控大火,已造成嚴重損失,顯示氣候變遷正在眼前上演。 © Brett Hemmings / Getty Images

1. 是什麼原因造成澳洲叢林大火?

雖然澳洲每年都因自然現象發生森林大火,尤其是夏季期間(11月到 2月)屬於乾燥炎熱氣候,更容易引發野火。然而,澳洲南部正面臨嚴重乾旱,往年在同樣季節的期間,每個月降雨量約100至300公釐,但雨量已連續 3 年未達,甚至低於一半,使旱季提早展開,加上氣溫最高達到攝氏 48.9 度,形成一觸即發的易燃狀態。種種現象顯示氣候變遷正在發生,極端氣候影響野火更頻繁、更失控。(延伸閱讀:澳洲野火持續燃燒,無尾熊陷火海獲救

澳洲叢林大火失控,上千人被迫撤離住所。
澳洲叢林大火失控,上千人被迫撤離住所。 © VanderWolf Images_ Shutterstock.com

除此之外,澳洲是全球最大煤炭出口國,全國碳排放量連續五年攀升,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卻仍表明不會停止倚賴碳排高的煤炭產業,因此日前被聯合國氣候峰會列為是阻礙《巴黎氣候協定》的成員之一。

2. 澳洲大火災情有多嚴重?

從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7日,澳洲叢林大火已燃燒超過 840 萬公頃土地,範圍大於 2.3 個臺灣面積,造成 25 人死亡(其中包括3名消防志工),6人失蹤,超過 2,500 處房屋焚毀,估計4.8億動物燒死或因缺乏棲息地與糧食而喪生。嚴重程度超過 2019 年多人關注的亞馬遜雨林大火,當時焚燒土地約 90 萬公頃。重要生態環境毀於一旦,需要數以百年時間才能復原。

澳洲六個州當中就有四個州受到影響,以東岸最為嚴重,其中新南威爾斯州仍有148處火災,當中的60處尚未獲得控制。失控大火造成嚴重空污,雪梨天空一片橘紅,濃煙甚至飄散到 2,000 公里外的紐西蘭。

澳洲大火造成嚴重空氣污染,天空一片橘紅灰暗。
澳洲大火造成嚴重空氣污染,天空一片橘紅灰暗。 © SAEED KHAN / AFP via Getty Images

3. 澳洲總理為何受到譴責?

大火最嚴重的新南威爾斯州地方消防隊,因缺乏聯邦政府支持,甚至預算遭到大幅削減,導致無法及時作出減災與預防工作,火勢迅速蔓延。所幸消防人員(許多是消防志工),仍投入救災,保護當地人民與動物。然而此時,總理莫里森卻忽視在火場奮戰的消防人員以及失去家園的民眾,受災人民在傷痛之餘依然堅強地提出訴求,希望政府面對氣候變遷能有所作為。

大火最嚴重的新南威爾斯州地方消防隊缺乏聯邦政府支持,所幸消防人員(許多是義消),仍投入救災。
大火最嚴重的新南威爾斯州地方消防隊缺乏聯邦政府支持,所幸消防人員(許多是消防志工),仍投入救災。 © PETER PARKS / AFP via Getty Images

在環境與經濟之間,澳洲總理莫里森選擇了經濟發展,不願面對氣候變遷問題,拒絕縮減國內的煤炭產業,受到多個環保團體與公眾譴責。

贏得金球獎迷你劇視帝的影星羅素克洛(Russell Crowe)因留守澳洲保護家園缺席頒獎禮,並在社群網站分享影片,展示滅火及防火裝備,得獎感言則由珍妮佛安妮斯頓(Jennifer Aniston)讀出:「毋庸置疑,澳洲發生的悲劇是由氣候變遷釀成。」澳洲政府終於如夢初醒,日前宣佈部署3,000位後備軍協助救災。

4. 綠色和平做了什麼?

由於撲滅野火等消防救災工作危險度極高,必須受過專業訓練並配有足夠裝備,才得以進入火場。火災發生時,綠色和平第一時間關注和調查災情,發起募款支持當地消防機構(Rural Fire Service),並募得澳幣 75,000 元(約新臺幣 153 萬元)緊急救災款項,比聯邦政府全年撥款更多,以保護人民與森林安全。

而雪梨與布里斯本等大城市,因大火遭受嚴重空氣污染,引發公共衛生危機,綠色和平在中心商業區派發口罩,呼籲公眾關注叢林火災並加強防護措施。除此之外,綠色和平澳洲辦公室動員緊急連署,要求澳洲總理正視大火危機,立即提出因應氣候變遷的政策,停止發展化石燃煤,獲得近10萬人支持。(延伸閱讀:最後一場澳洲網球公開賽?澳洲大火觸發全球動員

2019年12月,澳洲總理無視失控大火,綠色和平與當地民眾於雪梨倡議要求政府正視氣候危機。
2019年12月,澳洲總理無視失控大火,綠色和平與當地民眾於雪梨倡議要求政府正視氣候危機。 © Dean Sewell / Greenpeace

5. 您我可以怎麼做?

遠在臺灣的我們,雖然無法親到現場,為受災的人民與動物做出實際幫助,但仍有一些事是您我能夠做到的:

  • 實踐低碳生活
    溫室效應影響全球氣候走上極端,為減緩氣候變遷,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我們可以選擇低碳排的生活方式:少肉多蔬、食用當季在地食材、多搭乘大眾交通工具、使用省電型家電、支持再生能源發展等,在生活中為環境盡一分心力。
  • 將資訊告訴更多人
    公眾的力量超乎您我想像,但這立基於足夠的公眾意識。氣候變遷的觀念對許多人來說,還是相當陌生,需要您我不斷將相關資訊分享給更多人,讓愈來愈多民眾知道氣候變遷已是全球必須面對的議題,需要每一個人投入力量,支持因應氣候的環境政策。(延伸閱讀:上萬名科學家連署 氣候緊急宣言為地球拉警報
  • 長期關注氣候危機
    氣候變遷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全球的極端氣候皆互相影響著,因此支持低碳排政策、守護森林、守護海洋,都是您我可以持續關注並投入的議題。邀請您支持綠色和平的各項專案,為地球上的生態與環境,增加正義的力量。
面對全球大火,您可以選擇低碳排生活,減緩氣候變遷。
(點圖可放大)面對全球大火,您可以選擇低碳排生活,減緩氣候變遷。 © Greenpeace

守護森林,您可以這樣做

全球森林陷入大火、非法砍伐危機,本次大火摧毀了上百隻無尾熊們無辜的生命,不管是珍貴的森林棲地及動物們的寶貴家園,都被無情地燃燒殆盡,造成十億隻以上動物死亡,損失難以估計。

森林對於抵禦氣候變遷有著極大幫助,同時也是維持許多物種生存的家園,因此守護森林是關心環境的您我必須堅持的目標。您可以加入關注森林大火以及毀林訊息,並實際支持綠色和平的倡議工作,一同要求政府與企業負起守護森林的責任。每個人的點滴付出,都將凝聚為巨大的影響力,讓珍貴森林得以世代留存。邀您一同捐款支持綠色和平的國際環境工作!

經部指公投內容「前提錯誤」 藻礁聯盟反批:企圖影響環評審查

 2021/10/12 



〔記者楊綿傑/台北報導〕藻礁公投將於今年12月18日登場,中油所提外推方案今天下午將於環保署進行初審。而中油近日所提出調查報告,則直指藻礁公投提案方的前提錯誤,藻礁公投推動聯盟稍早回應,考量除了藻礁還有周邊生態系,批評中油及經濟部企圖以此影響環評委員審查。

藻礁公投成案以來,雙方攻防不斷,中油近日提出委託專家學者的調查報告指出,大潭礁體最多只到水深18公尺海域,測算離岸最遠1.7公里即無礁石存在,因此公投方指5公里皆藻礁,前提錯誤。

藻礁公投推動聯盟發布聲明批評,很難想像一個國家「部」級的單位如此大費周章,只是為了去證明台灣某一個海域是生態不好、生物多樣性不佳,可以直接進行開發。

聯盟表示,藻礁公投主文在去年10月應中選會辦理聽證會時的要求,提出具體的遷離範圍。公投小組當時依台大碩士生論文資料明定應遷離大潭海域低潮線外5公里範圍,考量的不只是藻礁礁體,也包含藻礁與其周邊之生態系。

對於經濟部指藻礁公投是「前提錯誤」,聯盟回應,真正前提錯誤的是經濟部和中油,他們明知藻礁是該保護的珍貴地景和生態系,卻運用不對等的部會權力現實,讓農委會、海委會保育失職,讓環保署成為放水署,製造出「環評史上的最後一天」,連帶把蔡總統「藻礁永存」的誠信一起送葬。

聯盟認為,藻礁生態系本來就不是單獨的存在,整體藻礁生態系的健康與否與整個近岸其他生態系之間的交互作用,不管是海底或是水層都是重要的。中油這樣「切豆腐」式的狡辯,是完全不懂生態系運作的說法。

聯盟也質疑,經濟部相關內容是為了要影響今天環保署專案小組委員之判斷,也企圖在公投前完成環差取信國人此為專業審查結果,讓藻礁公投無法過關。

聯盟呼籲,環評專案小組委員應發揮專業,堅持環境優先立場,為全民守護珍稀的國寶級地景及生態系。同時也在對外海有無藻礁質疑之際,向中油提出2大問題,包括「現在進行中的棧橋、沉箱之處是否有藻礁?」、「如果有,請告訴國人是如何通過環評的?」

獵風者衛星預估2022年底發射 2023年發射福衛八號

 2021-10-21 17:28新聞引據:採訪撰稿編輯:楊文君

獵風者衛星預估2022年底發射   2023年發射福衛八號

國家實驗研究院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指出,明年年底預計發射獵風者號衛星、2023年發射福衛八號。(資料照/取自TEDxTaipei演講影片)

國家實驗研究院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指出,明年年底預計發射獵風者衛星、2023年發射福衛八號、規劃2025年可發射第一枚台灣自製B5G通訊衛星,並希望有7、8成關鍵零組件是國產自製。

受到疫情影響,台灣衛星發射時程都有些延後,國家實驗研究院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指出,若順利的話,明年年底預計發射獵風者衛星。他說:『(原音)這是一個新型的氣象衛星,是利用GPS訊號打到海洋表面反射,然後去做演算,算出海洋表面的風速,風速預測的準不準對氣象雨量預測很重要,這是新的方式。』

至於傳承福衛五號本體設計的「福衛八號」,是一個先導型高解析度光學遙測衛星計畫,共有六枚衛星,第一枚與第二枚衛星分別規劃在2023與2024年發射;第三枚與第四枚衛星將在2025與2026年發射;第五枚與第六枚衛星則在2027與2028年發射。

吳宗信也提到,2025年規劃發射第一枚台灣自製B5G通訊衛星,將與工研院資通所合作,強化低軌衛星整體技術和系統,協助業界切入低軌通訊衛星蓬勃發展的國際市場,並希望有7、8成關鍵零組件是國產自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