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風發威!太麻里39.9度極端高溫 17縣市熱爆

  胡瑞玲/台北即時報導

根據中央氣象署觀測資料,今天上午11時18分,台東縣太麻里(2)測站出現39.9度極端高溫,其次是台東縣金崙的39.2度、台東縣太麻里(1)測站38.7度。

西南風沉降影響,各地天氣高溫炎熱,台東縣已有焚風發生,今天台東縣為橙色燈號,有38度極端高溫出現的機率;台北市、新北市、新竹縣、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嘉義市、嘉義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為橙色燈號,有連續出現36度高溫的機率。基隆市、桃園市、苗栗縣、花蓮縣為黃色燈號。

避免非必要的戶外活動、勞動及運動,注意防曬、多補充水份、慎防熱傷害。室內保持通風及涼爽,建議採取人體或環境降溫的方法,如搧風或利用冰袋降溫等。關懷老人、小孩、慢性病人、肥胖、服用藥物者、弱勢族群、戶外工作或運動者,遠離高溫環境。地形影響,背風側小區域可能產生焚風或類似焚風的效應,可架設防風設施或噴水、灌水降溫,防範農損。

未來1周是高溫炎熱天氣,今明兩天東南部留意焚風發生情形。圖/中央氣象署提供
未來1周是高溫炎熱天氣,今明兩天東南部留意焚風發生情形。圖/中央氣象署提供

光電管制加嚴 15公頃山坡地、特定農業區農業用地須環評

  葉冠妤/台北即時報導

環境部預告「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其中增訂太陽光電位於國家公園、野生動物保護區、特定農業區農業用地等環境敏感區位、面積15公傾以上山坡地等必須實施環評。記者葉冠妤/攝影
環境部預告「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其中增訂太陽光電位於國家公園、野生動物保護區、特定農業區農業用地等環境敏感區位、面積15公傾以上山坡地等必須實施環評。記者葉冠妤/攝影

賴清德總統喊出二次能源轉型,加速地熱、氫能、生質能和海洋能等再生能源。外界質疑部分光電案場對環境產生衝擊,然現行卻僅規定位於重要濕地的光電系統必須進入環評,引發爭議。環境部今預告修正法規,增訂太陽光電位於國家公園、野生動物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特定農業區之農業用地、公有造林地等環境敏感區位,及在山坡地設置裝置容量2萬瓩以上,或面積15公頃以上應實施環評。法規預告期60天,預計年底上路。

環境部今預告「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其中最受關注的是太陽光電實施環評範圍。環境部環境保護司司長蔡孟裕說,修正草案自年初研議至今,這次主要檢討著重再生能源。

太陽光電部分,蔡孟裕說,增訂太陽光電位於國家公園、野生動物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特定農業區之農業用地、公有造林地等環境敏感區位,及在山坡地設置裝置容量2萬瓩以上,或面積15公頃以上者應實施環評,並為了利用分割土地規避環評,增訂鄰近用地面積合併或累積計算。

他解釋,日本規定40MW以上光電須環評,換算面積約40公頃,考量我國土地面積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因此把規範縮小至面積15公頃,並為避免分割土地規避環評情形,增訂鄰近用地面積合併或累積計算。

經濟部再生能源發展署再生能源推廣組副組長廖士煒表示,現已鼓勵開發單位盡量避開環境敏感區域,但若按新規定,目前受理案件中有兩成須進入環評,新規上路前,將會同環境部等相關單位研商,先做把關。

相對於光電環評加嚴,地熱發電環評標準則放寬。蔡孟裕指出,這次增訂地熱發電若位於部分環境敏感區位,設置裝置容量1萬瓩以上、或面積2公頃以上應實施環評規定;另調整位於一般區域應實施環評規模至裝置容量5萬瓩以上。他說,地熱發電真正影響的是抽水問題,地面建築開發面積相對小,對地表影響相對小,因此放寬開發面積小於2公頃不用環評,希望鼓勵盡量減少地面建築或開發面積。

小水力發電部分,則增訂須符合「引水點下游水量每秒2立方公尺以上」、「發電後尾水放回原地面水體」,並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審核確認者,可免實施環評。

此外,為鼓勵氫能、去碳燃氫技術等新興能源試驗性計畫研究發展,增訂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准的試驗性計畫可免環評。蔡孟裕說,考量這些新興能源都只是前期試驗性計畫,規模相對小,環境部會視新興能源後續發展,隨時滾動修正法規命令。

除此,認定標準修正重點還包括,配合去年礦業法修正,調整探礦、採礦應實施環評規定;砍伐林木免實施環評標的以「經林業主管機關公告之永續經營人工林」取代「平地之人工造林」;增訂屋內型變電所邊界與國民中小學(含編定用地)、醫院邊界之直線距離50公尺以上者,免實施環評,以及增訂海拔高度1500公尺以上,採小規模納骨牆型式設置骨灰(骸)存放設施,經原住民族主管機關及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同意者免實施環評規定。


整頓漁電亂象 陳駿季:媒合養殖或不改善就廢止

 The Central News Agency 中央通訊社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27日電)農業部長陳駿季今天表示,農電共生可用地的使用率仍低,絕對夠用,也絕不同意農業做不好就改做光電;且漁電共生要設改善期限,魚養不好就應廢止,或媒合改由漁青規模化養殖。

目前有輿論質疑台灣發展綠能的同時,造成農地流失,陳駿季今天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外界質疑發展光電好像用了幾萬公頃農地、農業部保護農地不力讓農地流失,實際上精準數字不是如此。

他指出,目前農地上的光電分4類,第1類屋頂型,最沒有土地流失爭議;第2類是漁電共生,農業部匡列了2萬980公頃,迄今使用1856公頃,僅占8.8%;第3類是匡定不利耕作區有2162公頃,迄今僅用694公頃,約占3成;第4類是農地變更做非農業使用,迄今約1710公頃。

他說,後3類合計4000多公頃,就匡列地總面積來說,提供發展光電絕對已經夠用。他並強調,「我們一定以農為本.綠能加值」。

對於漁電共生引發真種電、假養殖的質疑。陳駿季說,原本就規定漁電沒有養殖事實就會廢止,但比較麻煩的是,漁電養不好魚要改善,就會進入一直改善的無限循環,例如吳郭魚養不好換養虱目魚,再不行換養文蛤。

他指出,為此農業部已跟內政部在談,改善要有期限,不能永遠在改,未來的方向是改善期限過了,仍養不好就廢止這些漁電。

他並說,以上是比較消極的因應對策,積極面已經規劃要設置類似土地銀行的媒合平台,目前已在查核漁電共生實況,讓光電業者把魚塭釋出,且最好不要收租金,改由漁青來彙整擴大、規模化專業養殖,如此一來可確保養殖事實,並提高養殖效率與產出量、品質。

另外,屏東老埤農場400公頃原本申請茶葉經營為主,卻傳出要申請變更作為光電案場。陳駿季也明白回應,當初興辦事業就是種茶葉,不賺錢想變成光電區,那個是「絕對不會同意」,已經告知業者可以蓋溫室做其他農業,可再審查,但不能做不好就要種光電。

他總結指出,確保農電共生的對策策,農業部預計今年底會以「農地政策白皮書」呈現,這是一個比較上位的農地利用指導原則,會有宣示性做法在裡面。(編輯:陳清芳)1130527

為何漁電共生變成漁不聊生?神農獎漁民邱經堯:租金上漲、土地競爭,養殖戶陷生存困境

 位於嘉義縣義竹鄉與布袋交界的邱家兄弟養殖場,採友善生態養殖,水產供應追求有機的消費者,負責人邱經堯更在 2020 年獲得全國專業農漁民最高殊榮的第 32 屆神農獎,在水產界與消費團體間亦有相當的知名度,然而其一步一腳印建立的水產版圖,如今卻面臨空前的挑戰。

邱經堯感慨,漁電共生政策並未落實「養殖為主,光電為輔」的原則,開發由地主與光電商主導,尤其中南部漁民大部分仍以承租土地養殖為主,實際養殖戶「沒有說不的權利」,形同任人宰割。

邱經堯坦言,作為承租養殖戶要公開表示異議,他承受了很大的壓力,他也認為漁電共生的問題很多,公民團體應該在三年前就檢討這個模式,現在才面對為時已晚。亡羊補牢之策,應該是全面檢討漁電共生模式,他認為政府應公布現有已完工案場的土地使用率與產量,接受全民監督,藉此促使光電商建立有利於產業提升的養殖環境。

神農獎漁民邱經堯產品深獲主婦聯盟消費者支持,面對漁電共生大舉改變養殖環境,就連頂尖專業戶也忍不住批評漁電政策未考慮真實漁民處境。(攝影 / 林吉洋)

尊重生命本質的專業養殖戶:邱經堯

邱家兄弟養殖場位於布袋、義竹交界,邱家是超過 50 年的養殖家族,邱經堯接手後,在 2001年開始轉型無毒水產養殖,水產品受到許多追求健康和友善環境的消費者支持,也供應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長期獲得消費者肯定的不只是水產品質,也是邱經堯的生產理念。

邱經堯認為,農業面對最大的挑戰就是「工業化的生產思維」,講究控制,追求生產量與生產速度,以符合商業競爭機制,但他並不認同這種生產方式。「生命可以求快嗎?」他認為高密度的生產對生命是一種折磨,就像籠飼蛋雞一生過著悲慘的生活,工業化生產是當今農業思維主流,不僅造就疫病的根源,也降低面對氣候變異的適應能力。

一臉落腮鬍的邱經堯雖然外表陽剛,但說話卻十分柔和, 或許是因為原本的專業是社工,助人的天職讓他連養殖時都十分尊重生命本身的質地,堅持用低密度生態養殖的方式,提供消費者安全健康的水產食物來源。

邱經堯的魚塭,在冬天收成後曬池,水深跟留存的下雜魚,剛好提供給過冬的候鳥棲息覓食。(照片出處/邱家兄弟生態級無毒水產育成中心)

友善生態的低密度養殖,以生產面積來換取產量

邱經堯堅持,40 公頃、70 多座養殖魚塭,不用藥、不用抗生素與生長激素,連雜草都以人工除草,確保沒有藥物污染。魚蝦生病時,僅以停止投餵餌料、加開水車及換水等方式改善,藉由生命自身的能力來對抗疫病。

他的魚塭尊重生態原有環境承載力,不只不用藥,也不追求快速,生態相當豐富,除吸引黑面琵鷺等候鳥棲息,也有許多水產業的年輕人上門拜師學藝,成為他的團隊成員。

不過友善養殖也有缺點,相比慣行高密度養殖方式,邱經堯必須以更大面積的土地,才能生產足可供應市場通路的產量。但是最近邱經堯卻碰到的一個大難題:漁電共生。

他的 40 公頃養殖面積裡,有 38 公頃以上的魚塭來自於承租,但地主大多已簽約要進行漁電共生,預計在今年動工,若沒有養殖魚塭,他也擔憂能否繼續提供足量且安全的水產嗎?

政府掛保證,為何漁民有苦難言?邱:理論與現實落差太大

漁電共生是一種在魚塭上設置太陽能板的養殖模式,在開發程序上,除了地主、光電開發商雙方協商外,更需要取得現有養殖戶第三方同意,才能取得電業許可,但現實上承租土地的養殖戶「根本沒有說不的權利」,因為「養殖戶如果不同意,地主馬上就收回土地」。承租戶為了爭取生存的機會,往往只能先同意再說。

邱經堯也是諸多同意的承租養殖戶之一,地主將魚塭轉租給光電商後,魚塭將轉型為 20 公頃水面型漁電案場、16 公頃室內型養殖場。經歷施工建設後,再交由邱經堯養殖。身為頂尖的專業養殖戶,邱經堯也坦言必須重新適應,加上光電板之後的魚塭,必須改變養殖物種、摸索養殖方法,重新籌劃加工行銷方式,不確定性非常多,他也沒有充足把握。

大量的室內型案場導致養殖區破碎化,室內養殖與傳統養殖對土地使用需求不同,室內以塑膠池養殖力求土壤乾燥,土池養殖要蓄水抗蒸發,兩者實際上已相互干擾。(攝影/林吉洋)

漁電共生模式下,養殖戶需求被放在最後順位

邱經堯認為,理想的漁電共生在案場規劃設計時,應由養殖戶依操作需求與光電商進行縝密溝通配合。然而現有的案場,大部分地主與電商說了算,養殖戶的需求往往擺到最後,造成後續養殖者進場成本與風險大增。

邱經堯表示,魚塭改作光電,承租戶除了須先退場等待兩年工期,完工後也不能立即放養,還必須重新投資建置,水車、電力、抽排水設備、投料設施等成本,同時得撐過轉型期,才有機會回收。而且案場實際管理者是光電商,養殖戶作為第三方,處處被動、受到掣肘。

邱經堯說,每一塊土地的水土環境不同,漁民要經營一塊基地,從規劃建設、適應到回收成本,至少要二、三十年,時間與心力耗費對漁民而言是一場豪賭,如果不確定性很高,恐怕只能忍痛退場。

漁電共生浪潮副作用:租金上漲與流浪漁民

為了及早應對轉型期的風險,邱經堯找到族中長輩約 10 公頃魚塭準備接手,希望藉由投資新的魚塭,維持原本的露天魚塭生產規模。但未料另一位親友承租魚塭被收回,長輩無奈解約、打算收回邱經堯的土地,礙於人情,他無法拒絕,但已投入的設備、土地改良成本幾乎泡湯,意外的損失讓他的經營壓力倍增。

邱經堯也提到,漁電共生上路以來,租金上漲與土地競爭壓力已讓沿海養殖戶苦不堪言。電商以十倍於漁民的租金徵求魚塭,不斷推升養殖經營成本,沿海每公頃魚塭租金從 5 萬元提高到 8 萬元,加上疫情、人事成本與飼料不斷提升,侵蝕所剩不多的利潤。


守護藻礁海洋生態 桃市府聯手海委會演練三接突發汙染

  鄭國樑/桃園即時報

行政院長卓榮泰上周到桃園市觀音區,了解中油第三液態天然氣接收站工程進度,市政府、海洋委員會及中油今天在三接舉辦「觀塘工業區海岸污染緊急應變現地演練」,海巡署等合計13個單位也加入,是歷年地方上規模最大的海汙緊急

中油三接汙染緊急應變演練包括如何防止油汙等汙染物飄向珍貴的藻礁。圖/桃園市環保局提供

中油三接汙染緊急應變演練包括如何防止油汙等汙染物飄向珍貴的藻礁。圖/桃園市環保局提供應變演練。


環保局表示,桃園市沿岸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與生態系統,涵蓋藻礁、濕地、沙丘及石滬等不同地貌,因此,針對不同海岸類型的汙染清理相當重要,而且是極具挑戰的任務;今天針對第三座天然氣接收站情境設定演練,模擬主題為突發地震可能引發火災、化學品及船隻加油時油料洩漏等事故,排訂相關應變措施演練。

演練由市府環保局主持,演練過程中各單位展示相關設備,並迅速應對各項任務,如中油公司偕同海巡署第12海巡隊出動海上空拍機與布設3道攔油索,完成海上油汙圍堵;海巡署北部分署第8岸巡隊使用遙控式動力救生圈與消防局聯手演練人員救護,最後環保局於岸際執行區域劃設及細沙灘油汙清除工作等。

演練現場動員約100人次,出動船艇5艘,各式應變車輛6輛及應變資材、機具。演練過程還聘請海洋汙染應變專家指導,海洋保育署副署長李筱霞也到場,各單位展現高度專業應變能力,確保在面臨突發性海洋汙染事件時能及時有效地反應,同時也提出相關建議作法,讓整體演練內容能更精進。

環保局表示,中油三接工程雖然還未完工,但是有必要先規畫演練,藉此有效提升各單位應變處理能力,與暢通跨單位協調窗口,為緊急應變海洋汙染事件做好充分準備。演練結束後還會檢討,進一步提出精進方案完善應變計畫,市府將持續推動各項防災演練,提升全市應對災害之能力與韌性,確保市民生命財產安全及生態環境的永續發展。

演練假想狀況也包括港區遭汙染,海巡等單位如何因應。圖/桃園市環保局提供
演練假想狀況也包括港區遭汙染,海巡等單位如何因應。圖/桃園市環保局提供

日本富士山7月1日開山 首度限制人數及開徵通行費

  

日本富士山靠山梨縣側的吉田口登山步道,今年將從7月1日開山進入夏天登山季。為因應大量登山客衍生問題,山梨縣政府今年首度採取限制單日入山人數及開徵「通行費」等新措施。

日本時事通信社報導,鑒於往年包括外國人在內的登山客持續增加,山梨縣政府為解決登山步道人潮擁擠的情況,已決定從今年7月1日起採取限制單日登山上限人數4000人,及徵收每人2000日圓(約新台幣400元)「通行費」等措施。

在日圓出現歷史性貶值造成訪日外國客增加的情況下,山梨縣知事長崎幸太郎表示,「觀光公害(overtourism,又譯超限旅遊)問題面臨關鍵時刻」,這些管制措施的效果備受關注。

去年夏天登山季共有約22萬1000名登山客造訪富士山,已接近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前水準。

富士山4條登山步道中,屬山梨縣境的是吉田口,屬靜岡縣境的有富士宮口、御殿場口及須走口,其中約6成登山客都集中在吉田口;大量登山客為欣賞日出在夜間聚集,讓山頂附近顯得十分擁擠。

大量登山客也帶來許多問題,例如在登山時危險超越他人、在登山步道小睡等有違登山禮儀的舉動,及以短時間登頂為目標的「彈丸登山」等。

山梨縣政府已在富士山5合目(合目是日本計算登山的單位,從山腳到山頂分成1合目到10合目)附近暫時設置閘門,發送腕套給已付「通行費」的登山客,除已預約山屋住宿者外,單日入山超過4000人就會關閉閘門。

為了防止「彈丸登山」,每天下午4時到隔天清晨3時也會關閉閘門。

根據規劃,每天4000個入山名額中,有3000個屬事前付費的預約制,另外1000個屬當日受理繳費名額。

山梨縣表示,他們從過去的統計數字計算出「不會造成顯著擁擠」的人數,所以設定出每天上限4000人;至於2000日圓的「通行費」,則是根據聘請保全及確保登山客安全所需經費進行平均後得出。

不過,去年富士山單日超過4000人入山的天數僅有5天,其他時候依舊發生擁擠情況,山屋相關人士說,「有人動彈不得,也有人躲在廁所裡取暖」。

日本富士山每年吸引大批外國登山客。(歐新社)

日本富士山每年吸引大批外國登山客。(歐新社)

儘管如此,山梨縣政府承辦人員表示,期待今年採取這些對策可以分流登山客,若有必要,未來也會考量修正標準。

而在預計7月10日開山的靜岡縣方面,雖然針對登山客採取事前自行登錄系統,但暫緩實施每日人數限制及開徵「通行費」。

靜岡縣政府雖然認為採取一定程度的入山限制有其必要,但因為轄內有3條登山步道,要採取跟山梨縣相同的管制方式有困難。縣府承辦人員說,將根據今年度兩縣的結果來檢討是否強化相關對策。


氣候暖化害的…珠峰融雪後逾200遇難遺體曝曬 成了最高墳場

  

每年有數以萬計的登山好手前往喜馬拉雅山挑戰登頂珠峰。隨着全球變暖,常年積雪的逐漸融化,登山者留下的垃圾也暴露出來,據估計,聖母峰上覆蓋著超過50噸垃圾和200多具屍體尼泊爾軍方人士表示「由於全球暖化影響,隨著積雪減少,遺體和垃圾變得更明顯」。

法國廣播電台報導,自從1920年代人類開始攀登聖母峰以來,已有超過300人在山上遇難,光是今年的登山季(3月至5月)就有8人喪命。估計目前仍有超過200具遺體未被運下山。

根據《BBC News》報導,近年來前往聖母峰挑戰攻頂的登山客眾多,為了解決垃圾堆積問題,尼泊爾軍方自2019年起,年年都會派遣人員進行淨山行動。

尼泊爾軍方表示,今年已從聖母峰及努子峰(Nuptse)、洛子峰(Lhotse)清出11噸垃圾、4具屍體及1具骸骨。而歷年來,迄今為止的5次清掃任務,一共清除了119噸垃圾、14具屍體和骸骨。

另據《CBS News》報導,尼泊爾陸軍少校阿迪亞·卡基(Aditya Karki)帶領由12名軍事人員和18名登山者組成的清掃隊伍。卡基指出,受到全球暖化影響,積雪減少,遺體和垃圾變得愈來愈明顯。

將遺體運下山是一項艱鉅且危險的任務,每次都要花費好幾千美元,還得動員至少8名救援人員,花費數小時把冰層鑿開,或是用沸水融化冰層,才能將一具遺體取出來進而回收,雪巴人Tshiring Jangbu表示:「這非常困難,把遺體弄出來是一回事,把他們帶下山又是另一大挑戰。」

儘管困難重重,阿迪亞·卡基少校強調,這項救援行動仍然非常有必要,「我們必須盡可能把他們帶回來。如果我們繼續丟下他們,我們的山將會變成墳墓。」他呼籲各界重視這一問題,避免聖母峰成為登山者的最終歸宿。

全球最高峰長年累積的許多垃圾和遺體更堪稱「最高墳場」,隨著候變遷加劇,冰雪逐漸融化,越來越多的遺體和垃圾暴露在外。(美聯社資料照片)
全球最高峰長年累積的許多垃圾和遺體更堪稱「最高墳場」,隨著候變遷加劇,冰雪逐漸融化,越來越多的遺體和垃圾暴露在外。(美聯社資料照片)

美日韓聯合軍演 北韓批已成「亞洲版北約」

  

北韓官方媒體今天報導,北韓批評南韓、日本和美國本月舉行的聯合軍事演習,說這類軍演表明這3國關係已發展成「亞洲版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

美航母羅斯福號抵釜山。(美聯社)

美航母羅斯福號抵釜山。(美聯社)

路透社報導,這3國27日展開名為「自由刀刃」(Freedom Edge)大規模聯合軍事演習,美國航母羅斯福號(USS Theodore Roosevelt)、日本護衛艦愛宕號(JS Atago)以及南韓KF-16戰機組都將參與其中,將聚焦於彈道飛彈、防空、反潛作戰以及網路防禦訓練。

美日韓領袖去年舉行3方峰會,並同意每年舉行聯合軍演,在面對平壤核武威脅及中國持續擴張區域影響力之際展現團結。

據北韓中央通信社(KCNA)報導,北韓外交部在聲明中表示,平壤不會忽視美國及其盟國領導的軍事集團的壯大,並將以積極和壓倒性的反應來保護區域和平。

北韓外交部表示,華盛頓正繼續努力將南韓和日本加入北約,還說南韓試圖向烏克蘭供應武器就是這項努力的一個例子。

南韓和美國指控北韓向俄羅斯提供用於烏克蘭戰爭的武器。俄羅斯和北韓都否認有此類交易。

釜山「滅絕中」!南韓首個超老化都市 65歲以上人口近四分之一

  盧思綸/即時報導

韓國時報報導,南韓就業訊息中心28日公布報告指出,坐擁南韓最大港口的第二大城釜山,由於出生率低下及人口老化問題,成為全南韓率先進入「滅絕」階段的都市。


報告提到,今年3月釜山65歲以上人口達到23%,將近四分之一,成為全南韓唯一一個超老化都會城市。


南韓各地平均滅絕指數是0.615,釜山滅絕風險指數為0.490,計算方法是以20歲至39歲女性人口除以65歲以上人口。指數超過1.5屬於低度風險,介於10.至1.5之間為正常,介於0.2至0.5被認為面臨滅絕,低於0.2的地區屬於高風險地區。


除此之外,南韓各地自去年3月起共11個地區被歸類為人口減少區,其中8個都位於大都市。

另外,釜山人口從1995年的388萬下降到去年的330萬,更有4個地區也被列為人口減少區。

世界最大規模 29國海軍環太軍演 示警中國

  

美國和28個夥伴國27日起夏威夷附近海域展開世界最大規模的「環太平洋演習」(RIMPAC),其中包括英國、法國、巴西和以色列等非太平洋國家,美國官員指出,「環太軍演」將向中國發出一個強而有力的訊息,督促北京停止霸凌近鄰。

美國之音報導,今年的「環太軍演」有29國參與,國際合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計有40艘水面艦艇、150多架飛機、三艘潛艇和2萬5000人。官員說,每2年舉行一次的「環太軍演」可以向中國發出一個強而有力的訊息,督促北京停止霸凌近鄰。

「環太軍演」副指揮官、智利海軍准將葛瑞羅(Alberto Guerrero)說:「非常歡迎世界上每一個在太平洋有著利益並將遵守同樣價值觀的國家參加」。

包括英國、法國、巴西和以色列等非太平洋國家也參與其中。但中國並未受到邀請。

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印太安全倡議主任加勞斯卡斯(Markus Garlauskas)說,這些國家有著共同利益,要威懾並對抗威脅著印太自由開放的中國侵略。

加勞斯卡斯說,2014年和2016年曾邀請中國,但是卻引起了反彈,因中國方面對此加以利用,「這絕對讓美國及其盟友覺得上當了」;中國實際上是把那當作一次機會,用來收集情報,並在國際水域建造了更多的人工島嶼並將其軍事化,最近幾個月在台灣進行咄咄逼人的演習,近幾天更用水砲攻擊菲律賓船隻。

據悉,南韓派出2艘飛彈驅逐艦,軍官受訪指出,艦上官士兵為此做好充足準備,將積極與各國交流。停靠珍珠港的忠武公李舜臣號(DDH-975)、栗谷李珥號(DDG-992)也開放媒體參觀。

栗谷李珥號配備神盾戰鬥系統,是南韓軍規模最大、最先進的驅逐艦。艦上擁有垂直發射系統、反艦飛彈、反潛魚雷、玄武三型巡弋飛彈等。

「環太軍演」定於8月初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