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模式」失敗?德媒以台積電為例 揭開德國經濟對陸依賴原因

  

德國之聲最近推出紀錄片指出,德國自總理梅克爾時代開始,即以技術換廉價商品,再加上誤判威權國家沒有創新力,導致經濟高度依賴中國。

德國聯邦政府去年7月發布「中國戰略」(China Strategie),強調「降低風險,但不脫鉤」的對中貿易策略。

德國之聲14日在網站上推出紀錄片「龍之顎—如何應對中國?」探討德國經濟長期依賴中國帶來的風險與挑戰,並借鏡台灣,思考如何減少對中依賴,增強經濟自主性。

紀錄片採訪多位專家及相關人士,舉德國正面臨風險的醫療、汽車與半導體產業為例,梳理自梅克爾時代以來的對中貿易政策,如何一步步讓德國經濟難以脫離中國 。

紀錄片從肺炎就醫的小男孩安東的故事開始,揭露如果來自中國的藥品供應斷鏈,不僅會造成經濟問題,甚至將危及人們的性命。

根據聯邦制藥工業協會(Bundesverband der Pharmazeutischen Industrie)數據,德國目前90%的抗生素來自中國,由於當前市場對抗生素的需求量龐大,短期內幾乎無法減少對中國抗生素的依賴。

受訪的藥劑師霍爾茲格拉貝(Ulrike Holzgrabe)向採訪團隊表示,德國有生產抗生素的悠久歷史,例如位於法蘭克福霍斯特(Höchst)的製藥廠自二戰以來即是青黴素與頭孢菌素製造中心。

然而近20年來,由於中國抗生素廉價傾銷,霍斯特不再生產抗生素。德國之聲評論:「現在的霍斯特工廠只是一座工業紀念碑。」

此外,紀錄片舉德國引以為傲的汽車工業為例,說明「德國模式」失敗的關鍵原因。


德國之聲指出,福斯汽車(Volkswagen)在中國的電動車銷量不佳,被比亞迪等中國本土品牌超越,當前德國汽車正面臨來自中國競爭對手的巨大壓力。

造成電動車等創新產業被中國超越的原因,專家分析可追溯至梅克爾時代「以技術交換廉價商品」的對中貿易方針。

德國外交關係委員會研究員呂利希(Tim Rühlig)說:「我們曾經以為威權國家不會允許像民主國家那樣的自由和創造力。」

「這就是為什麼德國過去與中國的貿易很容易,因為他們總是試圖模仿我們出口的東西。中國(在技術上)總是落後我們一步。」

對此,德國之聲援引智庫歐洲外交關係協會(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亞洲計畫主任歐特爾(Janka Oertel)解釋近年德國對中國進口增加、出口減少的現象,證明「中國無法在創新和自由度上與民主國家競爭,顯然『是一種誤判』」。

為尋找問題的答案如何降低風險,擺脫對中國的依賴及強化優勢產業競爭力,德國之聲紀錄片團隊來到台灣。

德國之聲舉台積電為例,說明台灣政府支持半導體產業發展,確保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核心地位,這使得台灣在面對國際挑戰時可以不受制於單一國家,擁有戰略優勢。

德國之聲採訪時任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顧立雄(現任國防部長),強調關鍵產業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性。

當被問及台積電目前投資的國家與台灣在政治上關係密切是否為偶然時,顧立雄回答:「不,這不是巧合。為了保護供應鏈,台積電只進入具有相似價值觀的國家。」

目前台積電在德國有高達100億歐元的晶圓廠投資案,其中50億來自德國政府補貼,紀錄片團隊好奇,這座將生產車用晶片的工廠對德國來說,是否為一筆划算的投資?

科技政策專家克萊漢斯(Jan-Peter Kleinhans)表示,德國對半導體的投資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自我安慰,半導體產業具有很強的穩定和延續性,目前的變化不足以在未來10年內改變半導體全球產業結構。

他也提到,縱使晶片可以在德勒斯登(Dresden)製造,但德國半導體仍然依賴亞洲的稀有金屬、焊接和包裝。目前德國在鎵和鍺等半導體製造關鍵原料高度依賴中國進口,2023年,中國對鎵和鍺的出口限制,更進一步顯示了德國對中國的依賴。

德國聯邦經濟部長哈貝克(Robert Habeck)對此相對樂觀,他表示:「首先,你必須先從某個地方開始。半導體很快將無所不在,我們將至少生產一部分自己消費的產品。」

德國之聲認為經歷長年對中國廉價產品、原料與市場的高度依賴後,德國已變得脆弱不堪,一旦台海發生衝突,國際對中國進行貿易制裁,德國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將使德國在國際政治和經濟局勢中處於被動地位。

或許正如基民盟(CDU)黨魁梅爾茨(Friedrich Merz)所說:「德國早已經從中國進口廉價產品、自俄羅斯進口便宜天然氣,與全世界貿易的同時還有美國為國家安全買單的好日子中結束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