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開設駐萬那杜大使館 抗衡北京影響力

 記者廖子杰/綜合報導2024/07/20

 美國國務院18日正式在太平洋島國萬那杜開設大使館,標誌雙方關係取得新進展,也彰顯美國對萬那杜人民和印太區域合作夥伴的承諾,並盼以此抗衡中共持續在南太平洋地區擴展的影響力。

 美國務院新聞稿指出,在萬那杜開設使館,是為了在印太地區積極擴大外交布局,進一步與太平洋夥伴交流合作;期待未來能和萬那杜政府共同努力,聯手應對氣候變遷、經濟發展與確保海上安全等議題,同時延續「和平工作團」(Peace Corps)自1990年代以來的作為,持續深化民間關係。

 志願服務組織「和平工作團」創立於美國甘迺迪政府時期,旨在訓練和派遣志願者,赴合作國家展開相關援助活動。

 近年來,美國一直積極強化在印太地區的外交存在,藉此對抗中共與日俱增的威脅。美方去年已重啟駐索羅門群島大使館,隨後也在東加王國開設使館,並和紐埃與庫克群島建立外交關係;而除了萬那杜,美方也有意在吉里巴斯開設使館。

美警告俄中北極雄心 莫斯科、北京反駁

  

圖/德國之聲
圖/德國之聲

美國國防部周一(7月22日)發布2024年北極戰略。美國警告稱,俄羅斯近些年來重啟和現代化改造多個前蘇聯時期結束後廢棄的軍事基地和機場,加強了在北極的軍事存在,而中國則向極地探索和研究投入大量資金。

美國國防部副部長希克斯(Kathleen Hicks)周一(7月22日)向記者表示,中俄在北極的商業合作增加,而中國是俄羅斯在北極能源開發的主要資助方。

此外,雙方軍事合作也增加。希克斯表示,俄中在阿拉斯加海岸附近舉行了聯合演習。

希克斯表示:「因氣候變遷帶來的氣溫迅速升高、冰層變薄使這些挑戰加大,並使這些活動成為可能。」

莫斯科在大力推動「北方海路」,作為歐亞之間船隻貨運的替代航線。自稱近北極國家的中國對該地區也有雄心,提出「冰上絲綢之路」倡議。隨著氣溫升高、冰層消退,中國對該地區的礦產資源以及開闢新航線產生興趣。

五角大樓的報告稱:「儘管中俄在一些領域存在顯著分歧,但雙方在該地區加強合作引人關切,國防部將繼續予以監控。」

中俄反駁

隨著全球變暖、冰層後退,海面無冰期延長,北極路線越來越多地用於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主要經濟體。

中俄正在合作開發北極船運航線。在西方制裁之下,俄羅斯尋求向中國輸送更多油氣;中國則尋求一條替代航線,以降低對馬六甲海峽的依賴。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周二對美國的報告予以駁斥,稱中國是北極事務的重要利益攸關方,致力維護北極和平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安全問題學者以及地區軍方人員表示,中國對印度洋航運路線的依賴被視為北京的弱點,特別是在圍繞台灣發生衝突的情況下。

五角大樓的報告稱:「中國想要利用北極變化的動態,尋求更大的影響力和准入權,從北極的資源中獲利,並在區域治理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克里姆林宮周二表示,北極也是該國的戰略區域,「俄中合作只會有助於北極的穩定和有可預見性的氛圍」。

美、加、芬破冰船合作計劃

五角大樓報告稱,美軍方在北極地區實施「監控-回應」戰略,包括情報收集、與盟國合作以及軍事部署的能力。

本月,美國、加拿大和芬蘭將組成一個聯盟,建造破冰船,以加強自身造船能力,應對俄羅斯與中國在戰略意義增加的極地的影響力。

(法新社、路透社)

開幕式重點看這裡 融合古典與現代 展現法國多元文化

端傳媒攝影組

刊登於 2024-07-27

影像:塞納河上的巴黎奧運開幕禮,歌頌多元融合

厄多安:為助巴勒斯坦 土耳其可能進入以色列

  

土耳其總統厄多安今天表示,猶如之前在利比亞和外高加索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所為,土耳其也可能進入以色列。不過他沒有闡明自己指的是什麼樣的干預?

路透社報導,向來對以色列在加薩的攻勢予以嚴辭抨擊的厄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在演講中先是盛讚土耳其國防工業,後來話鋒一轉開始談到這場戰爭。

他在黑海沿岸的故鄉里澤(Rize)會見執政的正義發展黨(AKP)成員時說:「我們必須非常強大,好讓以色列無法對巴勒斯坦做這些荒謬的事情。猶如我們進入納戈爾諾.卡拉巴赫(Nagorno-Karabakh)、猶如我們進入利比亞,我們也可能對他們做類似的事。」

他在電視播出的演說中提到:「沒有讓我們不能夠這樣做的理由…我們必須強大,好讓我們有能力採取這些作為。」

正義發展黨方面沒有回應置評請求;以色列暫未就此評論。

厄多安似乎意指土耳其過去曾經採取過的行動。

土耳其2020年派軍事人員前往利比亞協助獲聯合國承認的全國團結政府(Government of National Accord)。土耳其支持利比亞總理德貝巴(Abdulhamid al-Dbeibah)在的黎波里的政府。

雖然否認對亞塞拜然在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的軍事行動發揮任何直接作用,土耳其去年曾表示,將透過包括軍事訓練和軍事現代化在內的「各種手段」,助緊密盟友一臂之力。


火箭彈襲戈蘭高地12死 以色列控越紅線 真主黨否認攻擊

 2024/7/28 

(中央社耶路撒冷28日綜合外電報導)以色列外交部今天說,黎巴嫩真主黨發射火箭彈攻擊以國占領區戈蘭高地的行動「已越過所有紅線」。以國將這次造成12名年輕人喪生的襲擊歸咎於真主黨,但真主黨否認與此有關。

法新社報導,以色列外交部發布聲明表示:「星期六的大屠殺代表真主黨(Hezbollah)跨越了所有紅線。這不是一支軍隊與另一支軍隊的戰鬥,而是一個恐怖組織蓄意向平民開槍的行徑。」

伊朗支持的黎巴嫩真主黨昨天宣稱,在以色列向黎巴嫩南部發動致命突襲後,對以色列軍事陣地進行了多次攻擊,但否認襲擊戈蘭高地(Golan Heights)城鎮邁季代勒沙姆斯(Majdal Shams)。

以色列外交部表示,「一枚伊朗火箭彈」造成「我們的男孩與女孩」死亡;並提到,「真主黨是唯一在軍火庫中擁有這型火箭彈的恐怖組織…以色列將行使自衛的權利與責任,對這起大屠殺作出回應」。

以色列軍方表示,這次火箭彈攻擊擊中邁季代勒沙姆斯的一座足球場,造成12名年齡介於10歲至20歲間的民眾喪生。

邁季代勒沙姆斯是一座德魯士族(Druze)城鎮,許多居民自1967年以色列從敘利亞手中奪取戈蘭高地以來,一直沒有接受以色列國籍。

路透社報導,以色列總理尼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已提前結束訪美行程,預計今天稍晚返抵以色列,並將在下午召開安全內閣會議,討論以色列的應對措施。

以色列軍方一名發言人稍早告訴媒體記者,鑑識結果顯示,該枚火箭彈是伊朗製造的Falaq-1火箭彈。真主黨昨天宣布發射了一枚Falaq-1火箭彈,聲稱其打擊目標是一座以色列軍事總部。

以色列國防部長葛朗特(Yoav Gallant)前往邁季代勒沙姆斯視察並表示:「我們將對敵人進行強力打擊。」

伊朗今天則警告以色列,在黎巴嫩的任何新軍事「冒險」都可能導致「難以逆料的後果」。

伊朗外交部發言人卡納尼(Nasser Kanani)表示:「猶太復國主義政權的任何無知行動,都可能擴大地區的不穩定、不安全和戰爭的範圍。」

他還說,以色列將為「這種愚蠢行為所造成難以逆料的後果和反應」付出代價。(譯者:王嘉語/核稿:嚴思祺)1130728

未來三年…為科技業找水 日增30萬噸再生水

  邱琮皓/台北報導

因應枯水期供水風險,經濟部積極建置再生水廠,預計未來三年,從南到北,每日增加近卅萬噸再生水,支應全台三大科學園區及台積電高雄廠,確保用水無虞。

國際大廠相中台灣半導體聚落、接連來台設廠,包括台積電等大廠展開擴廠計畫,因應高速運算、人工智慧(AI)等爆發成長的新興科技,但半導體大廠一直都是用水大戶,特別是在二○二一年難得一見的百年大旱之後,更讓不少環保團體、當地農民憂心會與民搶水、與農搶水。

經濟部持續擴增再生水廠,目前已供水的,包括主要供應給高雄臨海工業區的高雄市鳳山廠與臨海場,提供南科台南園區用水的台南市永康廠與安平廠。

進度更新至今年上半年,桃園市桃北廠預計今年可加入供水行列,每日供水一萬噸給觀音工業區,後續二○二五年將供水四萬噸給桃園煉油廠、二○二九年提供八萬噸給桃園航空城。正在興建中的台中市水湳廠今年也可以開始以每日一萬噸的供水給中科台中園區使用。

台積電位於高雄楠梓產業園區的新廠,也分別由高雄市橋頭廠於二○二六年、楠梓廠於二○二八年提供每日三萬噸與二萬噸的再生水,同時也規畫二○二九、二○三○年可擴增十點五萬噸的再生水給台積電作為擴廠之用。

另外,看準未來科技大廠的新建與擴廠,五座再生水廠也如火如荼規畫中。包括新竹縣客雅廠與竹東廠,規畫於二○二九、二○三○年加入供水,每日可供應近十一萬噸的再生水給新竹科學園區;台中市豐原廠規劃在二○二八年以每日一萬噸提供中科后里園區。

看準中壢工業區與大園航空城的未來需求,經濟部規畫桃園市中壢廠於二○二九年展開供水;近期的明日之星、南科嘉義園區規畫二○二九年時,以嘉義縣擴大縣治廠來供應,中科台中園區則是規畫台中福田廠在二○二九年上線每日七點二萬噸的再生水,甚至準備了十萬噸作為二○三五年之用。

經部穩供水 增設再生水廠…三年內每日增近30萬噸

  邱琮皓/台北報導

氣候變遷加劇,為因應未來枯水期降雨偏少之供水風險,預防百年大旱窘境重演,經濟部積極建置再生水廠,預計未來三年,從南到北,每日會增加近30萬噸再生水,支應全台三大科學園區及台積電(2330)高雄新廠,確保用水無虞。

國際大廠相中台灣的半導體聚落,接連來台設廠,包括台積電等大廠展開擴廠計畫,因應高速運算、人工智慧(AI)等爆發成長的新興科技,但半導體大廠一直都是用水大戶,特別是在2021年百年大旱之後,更讓不少環保團體、當地農民憂心會與民搶水、與農搶水。

再生水廠未來三年供水資訊
再生水廠未來三年供水資訊

為確保產業用水,經濟部持續擴增再生水廠,目前已供水的包括主要供應給高雄臨海工業區的高雄市鳳山廠與臨海場,從2018年陸續擴廠至2024年,每日出水量上看16萬噸;提供南科台南園區用水的台南市永康廠與安平廠,目前每日可供水7.1萬噸,預計在2026年時還可以分別增加2萬與6萬噸。

進度更新至今年上半年,桃園市桃北廠預計2024年可以開始加入供水行列,每日供水1萬噸給觀音工業區,後續2025年將供水4萬噸給桃園煉油廠、2029年提供8萬噸給桃園航空城。

正在興建中的台中市水湳廠,今年也可以開始以每日1萬噸的供水給中科台中園區使用。

至2027年,預計每日將會有28.63萬噸再生水加入供水行列,分別為將於2025年上線的台南市仁德廠每日供水0.8萬噸給南科台南園區;2026年時,桃園市文青水園廠每日供水0.53萬噸給華亞科技園區、台中市福田廠供水5.8萬噸給台中港工業專區;2027年則是規劃新竹市竹北廠上線,每日2.5萬噸支應新竹科學園區。

台積電位於高雄楠梓產業園區的新廠,也分別由高雄市橋頭廠於2026年、楠梓廠於2028年開始提供每日3萬噸與2萬噸的再生水,同時也正在設計規劃中未來2029、2030年可擴增10.5萬噸的再生水給台積電作為擴廠之用。

另外,看準未來科技大廠新建與擴廠,五座再生水廠也如火如荼規劃中。包括新竹縣客雅廠與竹東廠,規劃於2029、2030年加入供水,每日可供應近11萬噸再生水給新竹科學園區;台中市豐原廠規劃在2028年以每日1萬噸提供中科后里園區。

5大關鍵影響滯洪池功效

  

很多大型建設開發案在提出環評時,常以二、三十年間的最大洪水量來規畫滯洪池容量,現在卻都無法應付,安全係數可能須再加倍才行。滯洪池要能發揮足夠的抗洪功能,除了設計容量外,更有以下重要因素:

一、雨水收集面積不能僅以開發基地為限,須將基地外馬路、空曠地區逕流的雨水量也納入。

二、水流入與排出之系統須暢通。此又涉及滯洪池之區位,太高無法完全收集洪水,太低又排不出去。而後者更重要,必須有完善的公共排水系統,否則就難免產生災難。

三、管理機制。滯洪池是基地的附屬設施,不像汙水處理系統有經常性的操作,更不會配置管理人力。滯洪池要能發揮,須在預期大雨來臨時預先洩洪。水庫何時洩洪、洩洪量多少都有SOP,一般公共空間或建設基地的滯洪池卻很難做到。

四、對滯洪池認識不清。很多環評報告常出現個怪異的名詞「滯洪沉沙池」,也就是將汙水處理系統的沉沙兼作滯洪池;可是沉積淤泥後,哪還能滯洪?即使要兼顧沉沙與滯洪,也須定期清除淤泥,但實際能做到的少之又少。

五、滯洪池平常應淨空,才能在大雨來時蓄積洪水。但大家喜歡的是美美的池塘,認為是可散步遊憩之地,甚至當作消防水池功能;然而若經常維持滿水,大雨來時的蓄洪量就有限了。

滯洪池是將洪水短期間滯留,可提供的滯留時間愈長,防洪效果就愈大。而滯留時間取決於池子的有效空間及瞬間降雨量。進流的雨水在停滯後須趕快排出,才能持續接收雨水。

因此滯洪池是排水系統的中繼站而非蓄水池。災後應針對防洪系統整體檢討,除硬體設施外,應變管理措施是否能搭配,更為重要。

核三廠1號機今停機除役 環團:下個階段找出核廢料解決之道

  葉冠妤/台北即時報導

1984年7月27日開始商轉的台灣核能三廠一號機,終於在今天依法停止運轉,二號機也將於明年5月17日停機,屆時台灣將成為「非核家園」的國家。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說,核三廠將進入下個25年的除役作業階段,接下來台灣社會必須學會與核廢料共處,並找到核廢料解決之道,這任務任重道遠,但必須完成,完整的與核三廠告別,就相約2049年的恆春見。

綠盟細數核三廠一號機運轉40年來歷經的事故:包括1985年的七七火災停機一年兩個月;1990年4月7日三支控制棒掉落爐心急停;1996年4月5日排氣管爆裂,反應爐失水的「2A」級緊急事故;2001年3月18日因鹽害造成全黑事件,冷卻系統喪失功能的「3A」級緊急事故;2013年12月4日水泵數位控制系統微處理器故障跳機;2017年1月24日因線路沒接好,冒白煙跳機;2018年4月19日熱交換管出現裂紋;同年5月1日緊急柴油發電機跳脫停機。如今終於即將平安除役。

綠盟指,自今年二月以來,在野黨企圖以修法使核三廠延役,搶佔媒體版面,但核三廠真正的問題「核廢料與斷層」,在野黨卻閉口不提。目前台灣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選址欠缺法源依據,而依台電計算,最快也要2055年才能完成高階最終處置場的建造與運轉試驗。

綠盟進一步說,依據台電最新的「核能三廠地震危害與篩選報告」,核三廠東側緊鄰恆春活動斷層,西側外海有逆衝斷層,廠內核島區底下的淺層地質也發現剪裂與背斜等地層變形。台電評估,倘若發生地震,地表加速度可達1.384g,不僅是三座老舊核電廠中最高,也已超過核三廠可以安全停機的耐震強度0.72g。隨著不斷發現地質新事證,核三廠必須一邊運轉,一邊花錢修補,宛如邊開車邊修車,尤其核三廠已是40年老車,安全風險與維修成本只會越來越高。運轉40年來未發生類似福島或石川地震規模的強震,可說是老天保佑,不代表未來可以倖免。

綠盟說,日本「每日新聞」昨天報導日本原子力管制委員會審查會議上得出結論,因無法否認敦賀核電廠二號機組(福井縣)反應爐正下方存在活動斷層,且不符合新的監管標準。新的監管標準禁止在活動斷層正上方建造核反應爐等重要設施。除非有相反的結論,否則二號機組無法重啟,除役不可避免。預計將在31日的例會上就二號機的審查做出最終決定。如果未能通過審查,不允許重啟,這將是日本原子力管制委員會成立以來的第一個決定。

綠盟說,當日本政府已經意識到斷層對核電廠的危害,進而做出除役選址不當的核電廠的決定時,台灣在野黨仍過度自信,不管不顧科學證據與安全標準,企圖延役核電廠,就是在放水核安,平台主張台灣社會應參考國際最新規範,但凡其他國家禁止興建核電廠的場址條件,台灣就不應在此處興建或延役核電廠。

今天過後,核三廠一號機將正式停機準備除役,那些紛紛擾擾的討論到此告一個段落,綠盟說,應學著優雅地與核三廠暫時告別,讓核三廠進入下個25年的除役作業階段,這25年間台灣社會必須學會與核廢料共處,並找到核廢料解決之道,這任務任重道遠,但必須完成,完整的與核三廠告別就讓我們相約2049年的恆春見。

聯合報社論/核電餘暉映供電,電價碳排進入黑暗時代

  

民進黨最有名的宣傳政治口號是「世界怎麼跟得上台灣」。昨天核三廠一號機正式除役,在全球多國重新擁抱核能,將核能視為穩定供電與電價和減少碳排的合理選項時,民進黨政府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世界怎麼跟得上台灣」。核三廠二號機明年除役後,民進黨的反核神主牌算是完成最後一哩路,但留給台灣的卻是供電不穩、電價走升與碳排難降的三個爛攤。

台灣能源供應走到今天令人憂心的地步,前總統蔡英文要負絕對責任,她的能源轉型計畫要讓綠進核退,核能確實要退了,但綠能的發展既讓國人付出了高昂電費的代價,風電國產化的成果也遠遠達不到她當初的承諾,甚至連綠能占比二成也確定跳票。核電退場後,取而代之的不是國人期待的低碳能源,而是讓國人用肺發電的火力發電。

上周一國內用電量創史上第二高,在龐大用電壓力下,不僅發電量僅區區八萬瓩的核二廠汽渦輪機上線發電,連除役的大林五號機也啟動救援。台電稱這是因應「天災、國安及突發性事件之臨時緊急因應措施」,實則供電不足,不只救援投手得上場,連退休投手都要上陣。

賴清德總統在政治上多個領域已展現「蔡規賴不隨」。賴總統宣布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邀請近年擁核的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和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加入,看似對核能態度轉彎,但若細看賴政府實際作為,已可預期這是虛晃一招,只是想安撫外界對政府能源政策的不滿。據報導,一位反核的民進黨立委私下詢問賴總統對核能的態度,賴稱他還沒下決定,只說「就讓童子賢、李遠哲講他們的,你們一樣講你們的,沒關係」。

在能源政策上,賴總統原本可以不延續蔡英文的路線,但從賴政府對核三廠一號機的除役態度可看出,賴總統施政仍在反核神主牌的框架下。核三廠沒有如核一、核二廠用過燃料棒儲存空間不足的問題,甚至連電廠所在的地方民意都支持延役,更別說童子賢等企業與學界人士多次呼籲核三延役,但賴政府一方面擺出對核電採開放態度,同時間行政部門以「不作為」送核三一號機最後一程。可預見明年核三除役,台灣自此正式進入非核家園。

非核家園的面貌已不難想像。少了核電這個基載電力後,台灣將進入供電打擺子、電價更昂貴、碳排難降低的新階段。童子賢日前隔空向經濟部長郭智輝喊話:「請部長努力發電,讓大家有冷氣吹」;童子賢婉轉表達供電不足的隱憂,但賴政府並不買帳,郭智輝甚至稱,只要努力節電,就可以省下一座核三廠的發電量。八年前蔡英文就任總統時,也曾說只要做好節能,台灣供電一定沒有問題,結果是她任內至少四次全國性大停電,其他區域大大小小停電更是多不勝數。

從國際角度來看,包括美國等不少外國智庫或前官員認為,台灣放著可以減碳的核能不用十分愚蠢,尤其核能對國家供電安全十分重要,台灣寧可使用夏季庫存只有一到兩周的天然氣發電,卻不使用核電,反而是把國安置於更危險的境地。對國人而言,上半年的電價大漲只是開始,未來電價只會愈來愈高;至於更急迫的減碳問題,連環境部長彭啓明都承認二○三○減碳目標難達成。

當國際間努力使用核能作為拯救地球免於升溫威脅的主要工具時,賴政府與民進黨卻歡欣鼓舞看著核電走入夕陽,憧憬非核家園的日出。但夕陽餘暉映照著台灣供電、電價與碳排即將進入黑暗時代,而日出美景卻仍遙不可及。

聯合報黑白集/台電把颱風當救世主?

  

風力發電在凱米颱風過境時,一展在夏季難得一見的發電能力,但這只是剛好的幸運。颱風仍是風電的風險,而非禮物。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風力發電在凱米颱風過境時,一展在夏季難得一見的發電能力,但這只是剛好的幸運。颱風仍是風電的風險,而非禮物。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強颱凱米襲台期間,綠媒報導,台電表示在強勁風力加持下,廿四日風電一舉突破二二○萬瓩,發電占比更衝破七%,不僅優於傳統夏季表現,更相當於核三廠機組發電量。凱米重創南台灣,台電卻是好「風光」。問題是,就算風電發電量再高,也無法當成基載電力,難不成台電要把颱風當成缺電的救世主?

再生能源最大致命傷就是不穩定,過去傍晚至晚上本是用電離峰,現在卻成了夜尖峰,關鍵就是光電一到太陽下山就歸零,導致夜間反轉成電力吃緊時段;至於風電則要面臨夏季沒風發不出電的窘境,夏季發電常態多僅在卅萬至五十萬瓩之間。

在賴政府一意孤行下,核三廠一號機正式解聯,不再供電,加劇缺電隱憂。而夏天風力發電實在太不給力,因此凱米颱風侵台期間風電發電大躍進,綠媒便迫不及待拿來大內宣,台電也樂得配合演出,營造風電發電量已可「比肩」核三廠的假象,還稱廿四日尖峰備轉容量率估為廿一點一九%,顯示「系統供電餘裕充足」,大有一出成天被外界質疑缺電的鳥氣。

但這也不過是颱風來襲的一時助力,拿來跟可以廿四小時穩定發電的核三廠相比不僅不倫不類,更無法改變夏天風電發電量低落的事實,何況颱風還是風機運作的風險,這有啥好拿來說嘴的?被罵也是剛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