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埔風情-躍動的先民身影特展

此展由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博物館主辦,國立故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合辦,以臺博館鎮館之寶「康熙臺灣輿圖」為主體,結合「番社采風圖」和文獻史料的記錄,運用數位科技以17米「康熙臺灣輿圖」全幅動畫展示及描述平埔族群風俗的動畫故事,重現清初臺灣平埔先民的生活型態及樣貌,透過跨越時空的文物、圖像及數位多媒體展示,讓民眾認識及瞭解平埔族群的文化內涵。
展覽海報圖片   
「平埔族」當初被用來泛指「一群居住在平地的人」,以便和高山族區分,因生活地域的分布和分類方式不同,族群的數量稍有差異。由於居住在平地,最早也最容易受到異文化的衝擊,平埔族群先後經歷了荷蘭、西班牙、清朝和日本等政權的統治,也曾經在臺灣臨近區域族群的往來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數百年來的「漢化」融合,讓這群曾是臺灣島上活躍的族群,幾近消聲匿跡。臺博館透過數位新科技的運用,推廣平埔文化及活化博物館典藏,希望能更貼近民眾的思維,也讓親子觀眾探索認識平埔族群的常民生活型態,落實文化部「泥土化」政策。

地點:臺博館本館 一樓101展室 一樓102展室      展期:2015/3/24 ~ 2015/11/1
補充
康熙臺灣輿圖 (局部)
康熙臺灣輿圖 (局部)
「康熙臺灣輿圖」是已知中國現存最早的單幅彩繪卷軸臺灣全圖,全圖絹本設色,橫長 536 公分,縱寬 66 公分。
原稱「 臺灣蕃社圖」,可能是中文臺灣古地圖中被翻印次數最多、流傳最廣的一幅圖。本圖的內容年代,一說為
首任巡臺御史黃叔璥康熙61年(1722)命人所繪,獻於朝廷。日據時期以來,多人陸續發現圖中描繪之內容其
年代無疑都早於黃叔璥來臺的時間。例如,康熙43年(1704)年清朝將諸羅縣治由目加溜灣(今臺南安定、
善化一代)遷到嘉義。但圖上所繪諸羅縣治的位置,卻位在目加溜灣。這表示本圖應是在遷移前的康熙43年
(1704)以前即已繪成,至少不可能是黃氏來臺的康熙61年之時的作品。近年來,諸如以上許多線索經人
指出後,目前學界已大致同意,本圖原圖的年代應可訂在清康熙38至43(1699-1704)年間。
本圖以中國傳統山水技法繪製,內容則以寫實手法描繪出17、18世紀更迭之際,臺灣西部由北到南的山川
地形、行政兵備部署、道路與城鄉生活等景觀,可說是當年臺灣社會文化生活及清初對臺灣地理知識的一個
縮影,兼具地理圖、兵備圖、風俗圖等特性。全圖筆法細膩,設色精美,被譽為臺灣古地圖之最,亦被公認為
國立臺灣博物館最重要的「鎮館之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