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油查德採礦權 35%讓給陸企

中油為分攤投資風險,將轉讓查德礦區三成五的權益給大陸華信能源公司。圖為大陸與查德...

中油為分攤投資風險,將轉讓查德礦區三成五的權益給大陸華信能源公司。圖為大陸與查德石油公司的人員一起在查德南部的油井作業。 摘自紐約時報

歷史有時的確愛開玩笑。十年前,兩岸海外搶油大戰正熱烈,兩岸為了查德礦區的油源,外交、銀彈攻勢盡出。當時,查德是我國的邦交國。十年後的今天,我與查德已斷交,油價也已下跌低谷,中油昨宣布,為了分攤投資風險,將與中國大陸的華信能源公司合作,轉讓三成五的權益給中方。
中油在九十五年決定,由於查德礦區資料太少,為降低財務風險,將找尋合作夥伴、轉讓部分開採權利,並於九十六年中油董事會通過決議。只是當時恐怕沒人想到,最後這個合作夥伴,卻是當年競爭最激烈的陸資業者。
九月二日,中油與中國華信能源(China CEFC Energy Company Limited)子公司「海南華信國際控股公司」簽署「非洲查德礦區部分權益讓與書」,完成交割手續。中油昨發布重大訊息,點名對公司影響是「降低未來財務支出」。
中油副總張瑞宗表示,中油已經在查德礦區打了十二口井,「有些井好,有些井壞」。整體而言,礦區地形屬於盆地,是開發邊緣的邊際型油田,「雖然不是很豐厚,但是也有蘊藏量」。
中油總經理陳綠蔚指出,查德礦區面臨起碼三個風險,一是原油與天然氣蘊藏量估算不一定正確,二是國際油價起伏,長期效益難估計。第三則是內戰風險。
但是,中油曾在一百年宣布在查德礦區發現重大油藏,是近四十年來日產量最多的油井。在被問到是否先前預測太過樂觀時?張瑞宗說,「有時一兩口井很好,不代表整個礦區都很好,加上還有龐大的開發費用」。國際油公司也常常找尋合作夥伴來分攤風險。「對於未來,我們還是很樂觀」。
非洲查德礦區,是中油第一個在海外以獨資經營者身分經營的油區,背景故事跟中華民國外交史同步走。
民國九十年代初期,國際油價飆漲,兩岸不約而同在海外布局投資採油,也展開具有外交角力意味的「搶油大戰」。中油從九十二年起就開始評估非洲查德礦區,爭取與當時具有邦交的查德政府合作探勘油區,卻屢屢傳出對岸扯後腿,不惜破壞行情、出價一倍來搶奪,雙方短兵相接。
中油靠互利合作模式取得查德政府認同,九十五年一月簽約。不過同年八月台查斷交,讓情勢一度陷入緊張,時任行政院長蘇貞昌原出訪計畫也告吹。後來中油保住經營權,獨資經營至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