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8日(日)尋訪桃花源選修課程『大溪復興區生態人文之旅』
7:45am中壢火車站附近光南書局集合→北橫公路→9:25am復興區文物館(介紹復興區泰雅族歷史文化、復興區的歷史及自然人文景觀、石門水庫興建與泰雅族遷移悲傷史)→10:20am-12:00角板山公園(蔣公行館、戰備隧道、思親亭、角板山自然人文景觀及曲流河階地形)→12:00-13:00角板山形象商圈午餐(以小組為單位,自行用餐)→13:20-15:20大溪老茶廠(位在大溪慈湖附近山上,是一棟磚造混合檜木屋架的茶葉製作工廠,參觀製茶及體驗茶文化)→17:10回到中壢光南書局
第一站 復興區歷史文化館
(桃園市復興區澤仁村中正路178號 03-3822980 預約專線:03-382-2770
成立於民國92年,是復興區泰雅原住民文化介紹中心,館內利用諸多多媒體介紹復興區泰雅族傳統文化及復興區的歷史,且有定時導覽及多媒體導覽等服務,此文化館對復興區泰雅文化的典藏富有重大意義。
這裡保存且展示了珍貴的泰雅族歷史文化及復興鄉人文、地理、典故等。有著豐富的照片及泰雅族各式各樣的器具,如:點火、農耕、狩獵、織布,等等。當然也有展示泰雅族別緻的手工藝品、富有特色的傳統住屋模型。除了照片、器具的文物展覽,這裡還有豐富的史料資料,影音多媒體展示系統,讓遊客可以更深入的了解泰雅的文化。
展覽:泰雅文物展、傳統工藝展、鄉史文化資料展
這裡保存且展示了珍貴的泰雅族歷史文化及復興鄉人文、地理、典故等。有著豐富的照片及泰雅族各式各樣的器具,如:點火、農耕、狩獵、織布,等等。當然也有展示泰雅族別緻的手工藝品、富有特色的傳統住屋模型。除了照片、器具的文物展覽,這裡還有豐富的史料資料,影音多媒體展示系統,讓遊客可以更深入的了解泰雅的文化。
展覽:泰雅文物展、傳統工藝展、鄉史文化資料展
另外館內有一特展是有關石門水庫與泰雅族部落遷移歷史展
特展:石門水庫與泰雅族遷移悲傷史
特展:石門水庫與泰雅族遷移悲傷史
民國46年,為興建石門水庫,泰雅族卡拉社聚落82戶被迫遷移至大溪中庄;民國52年又因葛樂禮颱風肆虐淹沒大溪住家,總計有46戶卡拉社人再被遷到觀音大潭新村;民國72年發生鎘米汙染事件,遷到大潭新村後,從原本硬硬的沙地種出農作物,最後還是因為汙染事件,使得卡拉社人再度被迫遷村,族人各自分散到桃園各鄉鎮,卡拉社部落也正式瓦解。
在石門水庫興建期間,政府曾將6個部落遷至平地。曾遭遷移的噶拉部落遺族、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董事伊凡‧諾幹表示,當時6個部落46戶人家先被遷到大溪鎮的中庄,結果葛樂禮颱風那年,部落全毀。
之後又遷到桃園縣觀音鄉的大潭移民新村,他說:「遷到平地後找不到工作,部落男人只能去漁船上討生活,女人從事特種行業,一到平地,男人出海、女人下海。」遷到大潭的族人之後歷經了鎘米污染、大潭火力發電廠開發,再度被迫離開家園。
2012年1月初石門水庫淤積嚴重,為了延長使用年限,水利署規劃在石門水庫上游興建高台水庫,協助攔砂、排沙和蓄水。然而,興建高台水庫的代價是淹沒新竹縣尖石鄉的秀巒部落和下田埔部落及族人的田地,沖毀長達8公里的道路,嚴重影響以觀光維生的部落。地方族人義憤填膺,1月11日進行封路抗爭活動,誓言只要水利署工程單位敢來,一律趕出去!
高台水庫位於大漢溪石門水庫的上游,壩址海拔908公尺,根據水利署的「高台水庫可行性規劃」報告,高台水庫將開發1.5億立方公尺,每年可攔蓄87萬立方公尺泥沙,可使石門水庫平均每年淤積量降為61萬立方公尺。水利署指出,在持續淤積的情況下,高台與石門水庫的聯合供水量在高台營運50年後仍有159.2萬噸/日,超過目前的148萬噸/日,因此開發高台水庫將有攔砂與供水的雙重功能。
2015-07-27 【Yabung/Talu 原住民電視台 桃園市 】
政府建石門水庫 卡拉遭強制遷離
民國45年,政府要興建石門水庫,前來向QARA部落的人說將會補償他們十倍的幸福,位於淹沒區的卡拉部落泰雅族人,為了配合政府的國家建設,離開自己土地,八十公頃的QARA部落從此沈沒水底,族人也開始了他們的流浪遷徙日子,歷經三次遷村,部落族人因此被打散,現任議員蘇志強,同時也是QARA部落後裔,7月15號市政總質詢他向市長鄭文燦提出補償機制,鄭文燦表達善意,提出歷史造成錯誤,就該落實補償正義。
第二站角板山行館(角板山公園)
電話:03-3821678 地址:桃園市復興區澤仁村中正路133-1號
角板是復興鄉舊地名,也是台地名,因為地勢特別,形同算數用的角板,所以居民慣於用角板相稱這個地方,但也因為又叫作角板山台地,口口相傳的結果,人們嘴裡便習慣喊它做〔角板山〕;角板山,長久以來,即成為復興鄉的代名詞。角板山位於大溪鎮東南方大漢溪的上游,海拔640公尺,有「台灣盧山」之稱。位於復興區角板山西南側的「角板山公園」又稱「復興公園」,園區內有「角板山行館」及「樟腦特展館」、思親亭、梅園及生態池等景點,遠眺大漢溪及溪口台地,景色多變非常漂亮。
角板山行館簡介
角板山行館風景區位於大溪區東南方大嵙崁溪的上游,佔地5.7公頃,海拔六四O公尺,是群峰重疊中的一處高地。在公園可遠眺溪口台地,山光水色,景色絕美。由於風景區是在山區,園內有許多的巨大松木且遍佈著海老,四季遊人川流不息,是角板山首屈一指之勝地。
角板山行館特色
公園右側的角板山總統賓館,佔地6公頃,是昔日先總統 蔣公(蔣介石先生)足跡常至,戀眷其美景的寄居行館之一,李登輝總統就任後,整理園景,其陳設維持原貌,行館內的擺設令人感觸良多,尤其在極富盛名的思親亭旁,有一條通向下方河谷溪口吊橋的石階步道,遊客徒步順勢而走,單程約四十分鐘至一小時,可以訪視擁有近四十年歷史的溪口吊橋,站在吊橋中央可觀看壯觀的大漢溪水位與水庫豐沛蓄水量,景色極佳。
河階台地與曲流山色,為角板山最引人的風景之一
大漢溪在流經復興鄉南岸時,形成一塊三角形的溪口台地。此山區台地呈四層台階,上兩層為梯田、下兩層為草坪,第三層還有小公園。 據說先總統蔣公生前常在對岸角板山的復興台地,望著這岸的溪口台地,當年蔣公因為巡視大溪,看到角板山的景致與故鄉(浙江省奉化縣溪口鎮)相似,因此把復興角板山的溪畔台地,命名為溪口。
河水蛇行狀彎曲的流道稱為【曲流】
曲流形成是河水流動時 遇兩岸邊岩石或沙岸不同阻力
水向阻力較弱的一側侵蝕 受侵蝕側河岸凹入
另一邊因泥砂淤積凸出 日久而形成彎曲河道
【河階】在古代曾為河床地
後因地殼抬生或水位降低或泥砂淤積或河水向更低的地方侵蝕
而在河岸形成一塊較平坦的階地
台地台地是一種凸起的面積較大且海拔較低的平面地形。台地中央的坡度平緩,四周較陡,直立於周圍的低地丘陵。有人認為台地是高原的一種。但一般而言,海拔較低的大片平地稱為平原,海拔很高的山地上的大片平地,則稱為高原,如青藏高原。台地則介於兩者之間,海拔在一百至幾百米之間。
河階
河流地形的形成,同時受到侵蝕與堆積作用的影響,如河階、曲流。當河流侵蝕基準下移時,會在原有的氾濫平原重新下切侵蝕,使舊河床在兩岸成階狀地形,即為河階。
由於河階具有平坦、近水源、較無水患等優點,是許多聚落、耕地分布的地區,如桃園市大漢溪上游的角板山河階。
曲流
當河床上砂礫障礙使水流偏轉,或兩側岩層軟硬不一而造成差別侵蝕時,河道常呈彎曲。在彎曲處,逐漸形成以侵蝕為主的凹岸和以堆積為主的凸岸,這種地形稱為曲流。曲流兩岸因侵蝕和堆積作用持續進行,常使河流曲度增加,以致水流不暢而易生水患,在河川整治過程中,遂以人為方式加以截彎取直。
在台北盆地形成前,古大漢溪和古新店溪是獨立入海的兩條河,大漢溪自源地以降,河道多有曲折,在石門以上呈東西走向。早在台北地區還是一片山地時,大漢溪在石門流出山區後,就直接由石門直接向西逕流入海。台北下陷成盆地後,古新店溪轉往北流,同時加速了上游的向源侵蝕作用,源頭逐漸向南切割山谷,於是越來越靠近山谷另一邊的古大漢溪大約在三萬年前,於石門發生河川襲奪,古新店溪切穿山谷,地勢較低的古新店溪將古大漢溪襲奪,大漢溪於石門附近直角轉彎,下游的大漢溪改道北流,轉向北北東流入台北盆地,現今的桃園台地群是大漢溪被襲奪前所堆積的古石門沖積扇。大漢溪改向後流量增加,侵蝕基準下移,導致河流急速下切,原有的河道因而形成高起的河階地,遂在大漢溪沿岸有數層與河流平行的直行河階地形,形成規模龐大之大溪河階群
桃園中壢台地範圍自淡水河流域以西至鳳山溪,包括桃園、中壢、平鎮及湖口等台地,以及沿海之小型沖積平原,沖積扇面被南崁溪、埔心溪等扇面上之放射河系切割成為一個合成台地。桃園台地群皆為臺灣地質學上第四季台地之一部分,其中以桃園台地所佔的面積最大,這些台地地形早期都是各大河川在流出山地時堆積成的廣大沖積扇,後來受造山運動影響,地殼慢慢抬升而形成現今的地形。桃園地區各台地分布有廣泛之紅土層,紅土因質密,故地面水不易入滲,此即為桃園地區地下水涵養不豐之主因之一。
角板山行館&角板山公園
角板山行館位於角板山台地上,佔地6公頃,共有四棟房屋,原是蔣公與夫人所居住的行館,有一棟具有客廳、主臥房與客房,另外三棟則是警衛與隨從人員的房舍。行館中展示著蔣公生前的老照片、文物以及蔣公在角板山的生活資料,以供遊客參觀。遊客中心旁的日式建築-樟腦收納所,現為全台僅存的樟腦廳舍,19世紀樟腦產業的繁盛風華,如今已靜靜成為門前老樟樹一圈圈的年輪軌跡。行館附近的樟腦展覽館(原護衛宿舍),展示樟腦提煉過程與相關歷史事紀。
其中,梅林後方的先總統蔣公行館,因建造年代已久,又不幸於民國81年遭大火焚毀,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已於94年4月18日起封館整修,暫不開放民眾入內參觀,但隧道及其他庭園等區域,仍維持對外開放。
行館中最為特別的就是全長一百公尺的戰備隧道,是當年指揮戰備與緊急避難的場所,洞中是當年的作戰指揮所,隧道內的防彈門相當厚實,防彈門並有機槍射擊口,看起來當年的設計還算是很細膩周到的,洞中的走道兩側現在被繪上象徵泰雅族的彩繪,熱陰涼的隧道增加了溫暖的色彩。
桃園縣復興鄉的角板山形象商圈,範圍主要集中在忠孝路、中正路與中山路,以親切、誠信、清靜為主題,使商圈呈現煥然一新的氣象,更利用原有的景觀,再配合泰雅族的人文特色、香菇等農業特產,統一規劃成「角板山形象商圈」,屬觀光型態的示範性商圈。
由於當地出產香菇,成為名副其實的香菇大道,各式品種的香菇模型齊聚街道兩側,店家招牌也以香菇為裝飾,該商圈推動甚早,現已具規模。
由於當地出產香菇,成為名副其實的香菇大道,各式品種的香菇模型齊聚街道兩側,店家招牌也以香菇為裝飾,該商圈推動甚早,現已具規模。
行館的附近是角板山的形象商圈,也是復興鄉 的農產品集散地
營業時間10:00AM~17:00PM (週一至週日)
茶廠影片介紹: 週一至週日 11:00AM~16:00PM,每小時整點於導覽室播放
以下文章摘錄自 大溪老茶廠網頁http://www.daxitea.com/
大溪老茶廠位在台灣大溪慈湖附近山上,是一棟磚造混合檜木屋架的茶葉製作工廠。
建於1926年、占地1,670坪的大溪老茶廠,舊名「角板山工場」。隱身在靜謐小巷弄裡,是座融合台、日、英式風格的綠建築,低調清新,近百年來風情依舊。
大溪老茶廠,起源於1899年日本三井合名會社來台開拓茶園,在1926年於大溪水流東地區興建新式機械製茶工廠,即當時的角板山工廠,後於1946年改名為現在為人熟知的「大溪茶廠」。在當時台茶興盛,外銷歐美達到巔峰,將茶奉為「黑金」的年代裡,大溪茶廠在台灣早期製茶產業中,十足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無奈1956年一場大火,茶廠幾乎付諸一炬所幸當年老蔣總統在前往角板山行館時,途中路經卻不見原本熟悉的茶廠,詢問原委後,下令工兵全力協助重建下,才得以讓這片寶貴的歷史遺產留存至今。
自2010年開始,台灣農林全面修繕整建,保留了老茶廠挑高建築的老滋老味,木造衍架、整排藍灰色窗櫺、被踩到平滑光亮的水泥地板,甚至在石牆及原木樑柱上都還能窺見斑駁的歷史痕跡,一切原汁原味,沒有多加修飾,處處流溢著古樸懷舊況味,就為了完美重現老茶廠百年雋永光陰。
午後時分,遊逛其間,在徐徐微風清拂下,悠哉坐擁滿山綠意竹林,呼吸來自林間光合作用的天然饋禮,在洋溢庭園逸趣的靜水池區,輕遊隨想;在樂音流洩的茶書屋內,染上一身的書卷茶氣;在老茶廠特意營造的靜美空間裡,有茶、有書、有人文,透過建築的無聲氣息與光影,將老宅的溫度傳遞給到訪的旅人,在推開門的瞬間,能一同領會做茶人對在地文化的真誠照顧,讓大溪重新演繹往昔令人懷念的茶聲、茶香與茶韻風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