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02日國三彈性課程校外教學~大溪人文生態之旅
11:00校門圓環集合-11:35車子停在大溪月眉停車場-11:35~12:10經〈碼頭古道〉--和平老街-福仁宮-12:15~13:10午餐及自由探索大溪老街-13:10福仁宮集合-13:20~15:00和平老街、中山老街、建成商行、武德殿、四連棟、大溪中正公園、月眉河階地形)-15:00搭車返六和
大溪,泰雅族人原稱大姑陷,後由漳州人改名大姑崁,復因當地人士李騰芳高中舉人,又改稱大嵙崁,至民國九年再改名為大溪。大溪的位在桃園市的東邊,四周分別與新北市三峽、鶯歌和桃園區復興區、龍潭區、平鎮區、八德區相鄰。全鎮被大漢溪從中分隔為「河東」、「河西」兩部份,行政區大部份都位於河東,但隨著高速公路的完成,河西地區人口數近年來快速增加,目前來說已超過河東地區的人口數。大溪目前人口有八萬七千七百多人,面積則有105.12平方公里,居民以閩籍為多,是典型的農業鄉鎮區。
大溪位於大漢溪溪畔台地上,早年大漢溪接淡水河,是本省北部最長內河航運線,海洋大船載大陸各省及國外貨物到新莊或萬華,改以溪船接運上溯,以大溪為終點,再以陸運輸送內地,新竹、桃園內部各地產物亦即在此輸出,當時最大批外銷的是米、茶和靛青(染料),繼茶葉而興起的是樟腦業和採煤業。劉銘傳為建設現代化的台灣省,必需有大量的經費來支持建設,而採腦、挖煤均其新政之要項。
光緒18年至23年,是大溪船運的黃金時期,當時淡水河運可由淡水、新莊直達大溪,沿途萬商雲集、繁榮無比;當時的商行集中在碼頭附近,也就是現在的和平老街兩側。北台灣乃以大溪為其經營山地開發中心,許多國外商行在大溪設立分行,商務十分忙碌,大溪是當時桃竹苗地區最繁榮的都市。
大溪在日據時期稱為『大科坎』,意即大台地的意思,位於大漢溪溪畔台地上,曾是台灣重要的內陸港口,明清時期從可以從淡水、大稻埕、艋舺來的運輸船可以抵達大溪,『崁津歸帆』也成為大家心目中的大溪美景(大溪昔日為內陸河港,船停泊在崖邊,貨物沿階梯運送至市集或船上,故稱崁津)。咸豐年間,當時大溪的繁榮如日中天,1920年代因桃園大圳完工溪水枯竭及滬浘淡水港淤塞等,導致大漢溪航運的衰退,桃園縣內山水流東(今三民)一帶茶葉、煤礦等貨物因運費考量,不再繞遠路經大溪至桃園,而改由三峽至鶯歌銜接鐵路運輸;又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全球性經濟不景氣,尤其以1927(昭和2)年握有樟腦專賣特許權的鈴木株式會社宣佈倒閉連帶拖垮臺灣銀行的重大事件,更使大溪市況陷入谷底。大漢溪的河運斷絕,大溪的黃金歲月也隨之結束。桃竹苗的農產品、日用品、茶葉、樟腦等本來都藉由大溪轉運,「崁津歸帆」也成為老一輩人心目中的大溪美景。但隨著桃園大圳的完工,大溪河運斷絕,黃金歲月也隨之結束,儘管繁華不在,但仍可以透過大溪老街一幢幢的巴洛克式牌樓,遙想過去的繁榮盛況。
在大溪的河運沒落後,近年來積極爭取重大地方建設,極力推展觀光事業。由於大溪區的地理位置靠近山區,因此風景點相當多,假日時吸引了不少觀光客到大溪觀光旅遊。舉凡大溪古道、大溪老街、大溪公園、大溪橋、崁津大橋、李騰芳古厝、武德殿、慈湖與頭寮陵寢、齋明寺、蓮座山觀音寺等等,均是旅遊的好景點。此外,大溪水質甘美,出產的大溪豆干名聞遐邇。而雕工精緻的木器傢俱製造,亦是大溪一大特產。近年來也積極推展精緻農業,觀光果園及蘭花培植,已具名聲。 大溪擁有繁華的過去歷史和豐富的人文,留傳下許多精緻古老建築、古風遺址、古雅文物,加上山明水秀,民風純樸,是北台灣最具魅力的文化觀光重鎮。
大溪鎮在清末年間,因大漢溪與淡水河相連,河運帶動商業繁榮,當年商行大多集中和平路,迄今,老街仍保存著昔日雕飾精美的街廓。
大溪歷史
大漢溪(昔稱大嵙崁溪)將大溪分割為二,河西為桃園台地而河東則近山區。受地形影響漢人約在乾隆年間始陸續進入本區拓墾,在此之前本鎮為平埔族及泰雅族活動的區域,就行政區域而言,明鄭時期本鎮歸天興州管轄;清取台翌年設臺灣府,分置諸羅、台灣及鳳山三縣,原天興州改諸羅縣,故本鎮河西地區屬台灣府諸羅縣,河東近山區則尚在土牛界外,被視為「番地」。雍正元年(1723),設淡水廳,轄區從大甲溪以北至雞籠全屬之,由於漢人陸續在桃園內陸地區及近山區開墾,且漸形成聚落。大溪的地名原為「大姑陷」,根據日治時期地方志的調查結果與學者研究,原為平埔族稱大漢溪「Takoham」的譯音,同治5年李騰芳改名為「大科崁」,到光緒12年劉銘傳改名為「大嵙崁」,到日治時期改稱為「大溪」並沿用至今。
大溪原是原住民泰雅族分布地,只有河西之北部在漢人到來之時是平埔族霄裡社轄地,因之最早開拓者亦是河西,河東之開闢落後河西數年,一般以乾隆20年左右為準。但對大溪繁榮影響最大的當推富豪林本源家族和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
整理「大溪」地名的由來,從清初到現在可是換了五次地名
「大姑陷」==>「大姑崁」==>「大科崁」==>「大嵙崁」==>「大溪」
1.清初時期,早期平埔族霄裡社人稱此地為「大姑陷」,是「大水」之意。
2.乾隆年間,漳州人沿著大漢溪逆流而上,到此地開墾,因為認為「陷」字在漢語中是不吉利,而此地處河崁地形,取「崁」代「陷」成名為「大姑崁」。
3.同治年間,為於月眉里的當地住民李金興出仕,李騰芳中舉人,居民為彰顯科舉功名,再把地名改為「大科崁」。
4.光緒年間,巡撫劉銘傳在此設立全台撫墾總局,致力促進原住民和漢人的和平共生,並大力開發山地,所以將「大科崁」的「科」字,加上「山」字,改成為「大嵙崁」。
5.日治時期,日本人將當年抗日較激烈的地方加以改名,「大嵙崁」改為「大溪」,此名稱就沿用至今。
補充 講到大溪歷史得介紹林本源及李騰芳家族
林本源
「板橋林家」曾是北台灣首富,與基隆顏家、霧峰林家、高雄陳家以及鹿港辜家,並稱為台灣五大家族。其祖先林應寅,福建漳州人,於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來台,定居於新莊,至第二代林平侯時,白手起家, 成為富商。嘉慶年間,新莊發生漳泉激烈械鬥,嘉慶23年(1818年)林平侯於是舉家遷往大溪,拓墾蠻荒,帶動了大溪的繁榮與發展, 林家事業蒸蒸日上,不斷拓展,在桃園、台北、宜蘭,擁有大片田產,而成為富甲一方的家族。
*林平侯有五子,為國棟、國仁、國華、國英以及國芳,分別以「飲、水、本、思、源」為家號, 18世紀中葉-第三代林國華商號「本」記,與弟林國芳商號「源」記,合稱「林本源」,自此成為林家公號。後來共同遷回板橋營建大厝,以「林本源」為商號。在國華、 國芳兄弟經營之下,「林本源」跨足米業、鹽業、航運業、樟腦業及錢莊,並在各地購置田產,而成為北台灣第一大地主。 當時「林本源」一年的田租收入高達二十萬石,為北台灣首富。咸豐7年(1857年)-第四代林維讓兄弟遷居板橋,從此被稱為板橋林家。**
林國華之子林維源,更將林本源的家業發展至巔峰。林維源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發展政商關係, 曾捐款興建台北城,亦曾慷慨捐輸50萬兩協助劉銘傳處理清法戰爭的善後重建,因而被朝廷封為太常寺少卿, 官居二品,並被授命為台灣團練大臣。台灣建省後,光緒十二年(1886年),劉銘傳設「撫墾總局」於大溪, 推薦林維源出任幫辦撫墾大臣,兼管北路撫墾局。大溪的老街及碼頭在這此期間達到了空前的繁榮。
李騰芳
李家原居於福建漳州府詔安縣秀篆鎮寨坪村,是來臺開基先祖李善明,由臺南登陸,初居楊梅,之後輾轉來到現今桃園市大溪區美華里的小角仔定居,善明公之第五子先抓遷至月眉開墾,先抓之子李炳生以屠宰業起家,後利用大嵙崁溪(現今大漢溪)航運之便使家業蒸蒸日上,家號「李金興」。炳生三子李騰芳本名有慶,字香閣,號蘭亭,官名騰芳,生於1814(嘉慶19)年。騰芳於1856年(咸豐6年)年43歲時中秀才,於1865年到福建參加鄉試中了舉人第二十一名,為同年台灣出身士子中最佳;三年後加捐內閣中書,在大溪文壇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大溪的地名也因此由「大姑陷」,改為「大科崁」,後來再改為「大嵙崁」。約在同一時間,李家武將李朝華是為義民軍出身,獲林朝棟重用委以主辦棟軍之棟字隘勇中營,子李家充為「分水崙戰役」主要將領。
興建於1860年至1864年間(清咸豐同治年間)的李騰芳古宅,宅邸落成不久,李騰芳至福建參加鄉試中舉,李騰芳古宅遂成為舉人宅。
經營米榖事業起家的李家先祖炳生、都生、振生三兄弟,不僅興建了古宅,並在上街(現今中央路99號)成立了公店「金興」,從事米穀買賣,躍升大溪富家,並開通「月眉通道」(現今和平老街38、40號之間)以便利李宅與街區及公店間的往來,這條連結老城區與月眉的古道,現已登錄為桃園市歷史建築。
具有百年歷史的李騰芳古宅,是桃園市唯一國定古蹟,於2017年加入無圍牆的大溪木藝博物館行列,宅邸典型紹安客家建築,門廳與正廳的大木結構,古宅的木雕精美,台灣少見的大宅第。也因為李騰芳精擅書畫,室內擺設有相當多的書畫裝飾,典型的文人雅居。
早年族群械鬥事件頻繁,李騰芳古宅具強烈防衛性,不僅護龍層層包覆、基地四周莿竹環繞,四個角落還建有以銃器為武器的防禦建築「銃櫃」,現遺西北角一座。鄰近的「內柵簡宅」、「梅鶴山莊」亦有相似設計。李宅主建築的規模為兩落四護龍,整體配置有一道明確的中軸線,格局相當工整;廳堂與門廳位於中軸線上,與兩側南、北廳圍繞中庭,形成建築群核心,剪黏、雕刻、匾聯及彩繪等裝飾皆集中於此;廳堂的屋宇和台基最高,其餘各空間則依儒家尊卑次序,向外漸次減低,皆顯示廳堂之重要性。至今,李家人仍會返回李宅,於廳堂舉行春、秋祭典。
早年大漢溪接淡水河,是本省北部最長內河航運線,海洋大船載大陸各省及國外貨物到新莊或萬華,改以溪船接運上溯,以大溪為終點,再以陸運輸送內地,新竹、桃園內部各地產物亦即在此輸出,當時最大批外銷的是米、茶和靛青(染料),繼茶葉而興起的是樟腦業和採煤業。劉銘傳為建設現代化的台灣省,必需有大量的經費來支持建設,而採腦、挖煤均其新政之要項乃以大溪為其經營山地開發中心,許多國外商行在大溪設立分行,商務十分忙碌,大溪是當時桃竹苗地區最繁榮的都市。
大溪在日據時期稱為『大科坎』,意即大台地的意思,位於大漢溪溪畔台地上,曾是台灣重要的內陸港口,明清時期從可以從淡水、大稻埕、艋舺來的運輸船可以抵達大溪,『崁津歸帆』也成為大家心目中的大溪美景(大溪昔日為內陸河港,船停泊在崖邊,貨物沿階梯運送至市集或船上,故稱崁津)。咸豐年間,當時大溪的繁榮如日中天,1920年代因桃園大圳完工溪水枯竭及滬浘淡水港淤塞等,導致大漢溪航運的衰退,桃園縣內山水流東(今三民)一帶茶葉、煤礦等貨物因運費考量,不再繞遠路經大溪至桃園,而改由三峽至鶯歌銜接鐵路運輸;又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全球性經濟不景氣,尤其以1927(昭和2)年握有樟腦專賣特許權的鈴木株式會社宣佈倒閉連帶拖垮臺灣銀行的重大事件,更使大溪市況陷入谷底。大漢溪的河運斷絕,大溪的黃金歲月也隨之結束,如今,我們雖然看不到舊日的繁華勝景,但從大溪老街斑斑的建築美景細賞,彷彿又回到從前。
大溪歷史整理
1.西元1863年中日天津條約,大漢溪是淡水河上游河港,大溪河運逐漸發達,成了國際貿易通商的重要港口之一。西元1890年,因專賣局設立,大溪成為茶葉、樟腦、木材集散地。
2.西元1892年至1897年,大溪河運全盛時期,船隻眾多,商賈門庭若市,大溪和平路、中山路和中央路商家數量多。
3.西元1895年,中日戰爭過程中,日本經大溪時,大溪所有街道毀損,因大溪居民努力修建,大溪逐漸恢復舊有的建築街道。
4.西元1912年,日本進行大溪實施街道改正修建,當時外商聚集首要街道為改建目標,於西元1920年施工完成。
5.西元1923年,桃園大溪引進大漢溪灌溉大溪台地。西元1928年「西元1928年桃園大圳開鑿後影響大漢溪河運,大溪水位下降,船隻無法如以往流通,大溪漸漸失去早期集散中心繁榮的樣子。「大溪逐漸失去產業集散中心的地位而停滯發展,致使大溪老街保留下昔日的樣貌迄今
大溪地理
大漢溪河流概述
大漢溪河流概述
大漢溪本名古大漢溪(又名為大科崁溪),它發源自大霸尖山,流經羅浮,經石門向北東流,經桃園大溪,在三峽分為三峽溪和橫溪二條支流,續流經鶯歌、樹林、土城、板橋、新莊,在萬華和新店溪匯合,就是我們常說的「淡水河」。大漢溪全長135公里,流域面積廣達一千多平方公里,是淡水河三大河系中流域面積最廣且主流長度最長的支流。
古時候大漢溪和現在的面貌完全不同,話說在明末清初時,大漢溪的出海口是桃園南崁,這可由南崁竹圍的五福宮附近有一大片石礫地佐證,當時這片石礫地是大漢溪的河床。大漢溪的改道,在近三百年來有二次,第一次是清初,一次地震使溪流改向至三峽,流經樹林、蘆洲及五股之間,到關渡出海;第二次改道則由樹林轉向板橋江子翠,也就是今天淡水河河道面貌。
大漢溪沿岸,從很早就是原住民平埔族人居住棲息的地方,清康熙年間,福建、廣東移民陸續到淡水開墾,在淡水港口周邊形成聚落,當時台灣政治經濟中心在南部,但在清朝末年,朝廷在列強船堅砲利的威脅下,不得不開放基隆、淡水等港口,因而淡水商業逐漸繁榮,商賈雲集,淡水河的支流--大漢溪沿岸人煙聚集的地方,也逐漸被開發成河口商港,例如萬華、新莊、三峽、大溪等地。
觀察台灣的都市發展過程,可以發現早期發展的市鎮,大部份是海港或河港,原因不外有四:
一、最初由大陸來臺移民,必須乘船過海,所以首先建立的根據地,必為可泊碇船隻的海港或河港;
二、隨後來台的移民,大都在已建成的港口上岸,逐漸形成聚落;
三、台灣土產、農產品輸出及日用品輸入,均依賴港口轉運,所以自然形成市集;
四、當時臺灣土地大部份草萊未闢,陸運困難,各個已開拓地區間必須依賴水運相互連絡,有利港埠發展。
大漢溪的發展也不外乎這個模式,早期大漢溪沿岸城鎮均因商業交易而興起,例如清朝乾隆時期,台北平原是福建的大米倉,許多運米的商船,經由新莊出口,新莊因而繁榮興盛了有數十年之久,後來河床淤淺,水運功能消退,新莊式微。又如緊鄰新莊的三峽。因為種有台灣輸出大宗貨品之一的大菁(植物,染料的原料),因此該地的染業特別發達,商人利用大漢溪由下游港埠運進布匹,發展染業,同時由於山林間種有樟樹資源及茶葉,帶動了三峽的商業盛況,直到河港淤淺,公路交通逐漸轉移,三峽商業地位沒落。可見早期的大漢溪帶動了河岸商業發展,也見證了河岸城鎮的衰微。
大溪境內之風景代表為石門水庫,風光明媚,為大溪區之重點風景區,帶動週邊觀光產業。大溪區之特產為大溪豆乾-及木製品為主,其中又以紅木神桌聞名。近年來,台灣開放農業觀光,而大溪又以山林為主,目前已開發許多休閒農莊,又鄰近台北都會區,週休假日遊客紛至。大溪區民對其境內之分法係以大漢溪為界,分為河東與河西地區,前者為傳統主要行政與經濟區域,後者因國道三號大溪交流道而逐漸發展。
全區面積105.1206平方公里,為桃園市第二區,面積大小僅次於復興區,統計至民國104年3月的總人口數為92394人。大溪鎮之地形大致為東部溪州山脈(丘陵區)、西部台地、中部階地及河流沖積地。大漢溪兩旁原為河階地形之代表,但在石門水庫建立之後,因為水位下降,下切力道不足,使現在河階地形之形成趨緩。
補充:所謂河階,指的就是河流的老河床面。當河流向下切割改道的時候,就會把原來的老的河床面,遺留在兩岸原處,形成兩岸對稱的河階地形
在台北盆地形成前,古大漢溪和古新店溪是獨立入海的兩條河,大漢溪自源地以降,河道多有曲折,在石門以上呈東西走向。早在台北地區還是一片山地時,大漢溪在石門流出山區後,就直接由石門直接向西逕流入海。台北下陷成盆地後,古新店溪轉往北流,同時加速了上游的向源侵蝕作用,源頭逐漸向南切割山谷,於是越來越靠近山谷另一邊的古大漢溪。大約三萬年前,由於新莊斷層作用,造成台北盆地下陷,古新店溪向源侵蝕,襲奪古石門溪〈今大漢溪〉的溪水,迫使大漢溪改道,流速加快,侵蝕能力加強,又因地殼間歇性的上升,河流下切作用增強,產生現今兩岸的河階地形,遂在大漢溪沿岸有數層與河流平行的直行河階地形;其中,面積較大、較明顯的河階台地稱為「坪」,如:阿姆坪、大溪坪、大灣坪 。
大溪河階
觀看大溪河階地形最好的角度是大溪對岸的崎頂或員樹林,由這兩個地方眺望大溪區,就可明顯的看見整個大溪的陸地分為層次分明的三層河階地形,最高的一階就是地名為「三層」的地區,地勢屬於山區;最低的一階也就是「月眉」地區,地勢處於河階低窪區;位於上下階中間的第二層,既沒有上層山區蜿蜒的交通不便,也沒有下層窪地的水患之虞,適合開發與居住,自然就成為最早開發、也是繁華所在的大溪區中心。
- 最高階:大約為大溪廣播電台所在的高度。
- 第二階:面積較小,大致位於大溪聚落南側的「上田心子」一帶,不易觀察。
- 第三階:面積最大,為省道臺3線所在地,也是人口聚集最多的河階面。
- 第四階:第四階面則位於第三階面下方,目前為主要的農作物栽種區,以「月眉階地」為代表,有二級古蹟李騰芳古宅。最低階則位於現今河道兩側
在大溪河階群之中,面積較大、較明顯的河階台地稱為「坪」,例如:阿姆坪、大溪坪、大灣坪。最高的一階就是地名為「三層」的地區,次一階的地區地名就是「二層仔」,最低的一階也就是「月眉」地區。位於上下階中間的第二層,既沒有上層山區蜿蜒的交通不便,也沒有下層窪地的水患之虞,適合開發與居住,因此成為最早開發、也是繁華所在的大溪市中心
桃園大溪是由大漢溪所貫穿的,大溪的地形是由河階台地為主,大漢溪的東岸(俗稱河東)的三層地區,是指抗底、三層、頭寮、尾寮、水流東等地區,都是屬於高位河階,因為大溪的地質形成的年非常的久遠,大溪地形表上的礫石已風化為鐵鋁化合物的紅土,有著強大的磷酸固定能力,而這樣的紅土非常適合種植茶樹,所以大溪早年曾大規模的種植茶樹,而大溪的紅土性質也成為燒製紅磚的上好原料,在日治時期的時候,大溪、龍潭這些地方有續多的磚窯場。
大溪的東南部山地高度都在700公尺以下,呈現東北~西南走向,這些地區包括金面山、白石山、草嶺山、頭寮山、溪洲山、枕頭山等地方,這些山地與丘陵的地方以前生長了許多的樟樹,地底下也蘊含了許多豐富的煤礦。
西元1860年淡水河開港後,大溪又開始大量的種植茶樹,當時的大漢溪是大溪上游最大、也最深入內地的河港,大溪擁有樟樹、茶樹、木材等自然的資源與產物,大溪也成為桃園對外交易的重要地區。
大溪碼頭纜樁
因為大溪早期水運發達,也是北台灣對外貿易的重要內港,而這一排看似香菇造型的纜樁則是當時用於固定船隻不可獲缺的部份。而水運在鐵路、公路的發達下漸漸失去原有功能,因而荒廢。纜樁則因多次洪水沖垮而僅剩目前數根。
大溪碼頭纜樁
石板古道
清末淡水河運時,溪船停泊的終點碼頭與商店街唯一通路。
清末淡水河運時,溪船停泊的終點碼頭與商店街唯一通路。
大溪早期對外交通以航運為主,石板古道聯絡大漢溪碼頭與和平老街,因此又稱為「碼頭古道」。 古道約建於晚清時代,當時的大嵙崁溪(大漢溪)桅檣林立,碼頭繁忙, 大溪山區的米、茶及樟腦等物資,經由這條碼頭古道搬運至碼頭裝載上船,運往下游的艋舺、 大稻埕,經由滬尾,輸往中國大陸及國外。這條短短的古道見證了大溪過往的榮華歲月。站在古道俯瞰大漢溪谷,已不見百年前「崁津歸帆」的美景,只能臨風想像而已。
大漢溪航運全盛時期,「碼頭古道」喧囂嚷擾,熱鬧繁忙。日據時代,大漢溪逐漸淤淺。 大正十三年(1924年),桃園大圳完工後,引大漢溪上游溪水灌溉桃園台地,大漢溪水量更為減少; 而台北、桃園間縱貫公路的完工,陸路運輸興起,大溪做為貨物集散與轉運的功能便跟著沒落了,碼頭古道也從此走進了歷史。
碼頭古道
大溪早期對外交通以航運為主,石板古道聯絡大漢溪碼頭與和平老街,因此又稱為「碼頭古道」,大溪所有物產都是經由這條古道搬運至碼頭輸往各地。「之」字形石板古道上的台階落差小,是方便當時挑夫行走的聰明設計。另外據說當時在碼頭從事苦力的挑夫們,大多住在古道附近的草店尾街,這石板古道是他們每天返家的必經之路,當地人俗稱「草店尾古道」。
五特色:石板是利用棄置的壓艙石;石板粗澀不生苔;石階的階距平緩低矮,減輕碼頭工人挑夫們的負擔,不必辛苦抬腳使力的頗富人性化考量設計;轉彎處寬廣,提供挑夫暫時歇息場所;全程呈「之」字形走向原理化解坡度。碼頭石板古道歷經一百多年的歲月,仍然維持著石板路的舊貌,實屬難得。
石板古道(碼頭古道),遠處為大漢溪及武嶺橋
大溪老街
大溪老街
大溪因位處北橫公路起點及鄰近石門水庫,成為交通轉運站,近來觀光業的發達,大溪老街的重整,使得舊日歷史的美貌嫣然再現。
大溪老街主要範圍涵蓋和平路(木器街)、中山路(藝文街)、中央路(傳統商店街)三條歷史老街屋,清光緒年間,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於大溪設立全台撫墾總局,大溪於是成為樟腦、茶業、木材、煤礦等貨物之集散地,因物產資源豐富,當時吸引了英、德、西班牙及華僑等商人在此設店於街上,包括互為平行的和平老街和中山老街。和平老街(舊名下街或草店尾街),因緊鄰大溪舊碼頭而成為繁榮的商業中心,洋行、茶館,各式商店沿街林立。而在日據時期的「明治維新」時代,1919年左右,日本總督府執行等同現代都市計劃的「市區改正」計劃,進行馬路的拓寬與拉直,街屋依沿街之建築線內拆除部份建築物,並規定商店必須採「巴洛克式」建築,居民就以牌樓立面浮雕圖案方式,呈現出巴洛克風格,造型卻採用大量弧線,牌樓中央最高的突點-『山牆』,有山尖形、半圓形、圓弧形等變化,頂端的『收頭』則有動物、植物、幾何圖形各種樣式,十分特別。由於大溪當時盛況繁榮,生活富裕,所以都花費鉅資聘請工匠,以紅磚砌築、磨石子、彩繪泥塑、還有台灣寺廟常見的剪黏和交趾燒裝飾在牌面上,上頭見有龍、鳳、獅、麒麟、鰲魚、旗、球、花瓶、琴、棋書、畫等等中國吉祥浮雕圖案,結合中西合壁的建築風格做法,在當今世上還真少見,這也是「大溪老街」巴洛克式立面牌樓之源起。而在這波改建當中,向日本人學習過泥匠技藝的陳旺來、陳三川兄弟,將常用於廟宇的剪黏與交趾燒應用在牌樓厝的立面上,引來其他人爭相仿效,而使得大溪老街的街屋充滿了繁複的裝飾。
大溪和平街保存了許多日治時期傳統沿街的商店建築,建築物的立面和騎樓採用當時最新的洗石子技術,但裝飾的素材卻採用台灣傳統的題材並配合西式的圖案,充分表現西風東漸的時代風格、有技術及藝術史的保存價值。
在老街上,會感覺道路兩旁的房子皆呈現戶戶緊緊相鄰,「亭仔腳」密密相連的景像,讓人感受到昔日商業氣氛之濃厚,時至今日,經過統一設計的商店招牌,亭仔腳無障礙空間及舖面美化,電線、管線地下化及美化整修後的立面牌樓並加裝夜間照明,一切皆是煥然一新的感覺。更凸顯老街巴洛克式牌樓立面上華麗精彩的裝飾圖案,真是美不勝收。
補充:巴洛克式建築是歐洲藝術創作派別的一種,結合了雕刻和繪畫十七世紀興起於義大利,而後流行於奧地利、德國、西班牙等歐洲國家。巴洛克建築的特徵,在於雕刻群和浮雕實體與建築本體融合,以強烈活潑的躍動敢表現藝術張力。
和平路老街
和平路老街總計有七十六戶,是大溪鎮目前擁有「巴洛克式建築」的老街區(包括中山路及中央路),數量最多、保存最完整、樣式最多變的街屋,其牌樓立面大多完成於西元1918至1920年間,建築風格比較傾向中式。和平老街雖是較晚發展的區域,然而因為緊靠大漢溪河港碼頭之故,其繁榮與興盛的程度卻是後來居上。和平老街的建築本體早在1850年~1860年代便陸續成形,歷經多次增、改建,在1895年乙末戰役曾遭日軍砲擊焚毀,1918年市區改正實施拓寬道路時,又拆去舊店面重建而成今日所見的街屋立面,並增設亭仔腳,造就了大溪街屋的特殊性。自日治時代開始,和平老街就是大溪地區木器業者的聚集之地,目前仍有協大、協盛、新玉清、日月、新發、信發、朝陽、協新、協和、協達、鑫新、廣大、游東成、蘇永祥...等,經營至今逾數十載的老字號。
民國八十五年,和平老街因為「社區總體營造」的推動下,居民對於老街過去的風華也開始有所共識、有所期許。在居民與相關團體的努力下,一連串有關「老街再造」的相關工作陸續展開,和平老街的風貌逐漸形成、也逐漸豐富。而許多建築立面也跟著整修美化,還復它原本美麗的風華。其後電線、電纜地下化及騎樓舖面美化的工程與夜間照明,則賦予和平老街更乾淨、更完整的視覺景觀。
和平路15-1號 西元 1846 年完工
玉寶堂為兩落一過水,屋身為土埆壁,使用福杉楹仔,上舖厝瓦。牌樓面因增加「間柱」,看似三開間的格局。山牆表面為仿石材質感的洗石子,上有蝙蝠裝飾,兩側有花瓶及植物紋,背後則是用次等磚毫無章法的堆砌。
蝙蝠倒飛,咬著書畫象徵福到(蝠倒)
月下錢鼠(十二生肖中屬子)
芭蕉葉(焦的台語發音=招)招財(招錢)又招子
女兒牆→花盆插花,四季平安.富貴(牡丹),花瓶象徵平安。春:牡丹,夏:荷、蓮,秋:菊花,冬:梅花代表四季
2.和平路20號(KENKO)
特色:此為土埆壁、磚牆承重牆混合構造,屋子的立面相當華麗精緻,以洗石子工法塑造出石雕的感覺,並採仿柯林斯式的西式柱頭,整體而言異國風情十足。
西式花草圖飾,中間為荷蘭文。KENKO→堅固、金庫、健康。
3.松茂茶棧/和平路22號
山牆頂兩隻瑞獅口咬彩帶,鯉魚躍龍門。
內龍柱頂有葫蘆→避邪;有福(葫)有祿(蘆)。長發其祥,永膺多福對聯
店號上方一朵大菊花→大吉大利,花瓶插滿四季花卉,後有如意四季平安、如意。
兩旁女兒牆→獅子回首望月象徵思鄉、不忘本。
外龍柱頂各有一盆珊瑚→聚積財富。
4.永發/和平路24號
街上縱深最長的老房子
圓形山牆街屋立面頂是孔雀開屏→迎賓。黃家族姓氏。
下有鰲魚凸眼造型獨特。內捲雲端有麒麟獅象鎮守護佑。
永發店號上方一朵富貴牡丹花,左右兩方各有三朵牡丹花插在大花瓶裡,且放在小案桌上→富貴平安(瓶+案)。
左方配置連藤帶葉的南瓜;葉色黃中帶紅,表示南瓜已成熟→金瓜。瓜肚多種子→多子;連藤帶葉→瓜瓞連綿、子孫萬代。
右方配置盆栽梅花,意謂清高品潔、科考得意。
內龍頭柱頂有三朵牡丹花插在大花瓶裡→富貴平安。
外龍柱有一盆珊瑚→聚積財富。
女兒牆有三腳蟾蜍,蟾蜍在台灣發音與求錢同音,辛苦掙來的錢最好守得住不讓牠跳走,所以只有三隻腳,招來好運。
5.泰源/和平路38號
山牆頂上龍馬背太極→避邪。
蝙蝠咬著旗、球、戟、磬→祈求吉慶。三腳蟾蜍招來好運。
6.榮泰/和平路45號
典型剪黏做法,色彩鮮豔,造型生動。
山牆頂臥坐李鐵拐與葫蘆有止煞避邪之意,順便告訴過往的行人說:原先屋主也姓李,作藥舖生意(現住屋主姓簡,經營木器)。
剪黏作品雙鳳朝陽、龍鳳呈祥,假陽台→有更大的空間感覺,呈現宏偉的氣派。
雙龍護珠→護佑家業。
還有兩邊女兒牆有松鶴延年、加官晉爵傳統吉祥圖畫中的「松、鶴、竹、鹿」,用台語發音卻暗喻「尚好得祿」之意。
店號【榮泰】二字是磨石工法。左邊花團錦簇五顏六色,象徵繁榮茂盛。眾多水果:蘋果(平安)、石榴(多子)、蓮霧(連有)、南瓜(金、多子、大財)、靈芝、壽桃等象徵豐收,生意興隆。
右邊黃色大花瓶插滿杏花,後面還有一顆青色柚子;在科舉時代,殿試三元及第者(狀元、探花、榜眼)皇帝賜宴時,新冠上須佩帶杏花赴宴。有勉勵子弟向學,連(柚→又)中三元之意。內龍柱頂各有一盆老薑,意喻年老為將。外龍柱各貼有七組彩色磁磚,頂上有三朵牡丹花插在大花盆裡→富貴又平安。
7.KANG/和平路48-1號
羅馬拼音江(台語發音=剛)屋主姓江,草飾生動。
8.雅趣/和平路90號
山牆頂飛鷹展翅;英雄獨立。中間:屋主姓黃。
三角形基座有螭座坐鎮;螭吻:龍生九子之一,性喜攀高。雙白象馱護「雅趣」店號招牌。
兩旁對稱的吉祥瑞獸圖騰是「三王進壽」;獸王麒麟、鳥王鳳凰、花王牡丹在壽山石縫長出來。「雅趣」店號頂上是「歲寒三友」:松、竹、梅。松樹與白鶴:松鶴延年。竹:有節、有氣,步步高升。中間老梅樹,花開在樹頂末梢,正巧有隻喜鵲鳥剛好站在樹梢上,就是意喻「喜上眉梢」之意。
9.林本源租館和平路65、67、69號
三大開間,林本源租館。串珠算盤象徵金錢。
圓拱內之橢形勳飾圖騰,變形成為日本茄子。
立面介紹請參
http://daxi-oldst.com/home/index.php/landscape/2015-09-17-14-04-35/35-2015-09-27-14-01-57
中山路老屋的宏偉格局其來有自,因為在日治時代,中山路是名門望族、富賈巨商與書香仕紳聚居的高級住宅區,因此,其建築較有大宅院的氣勢。尤其「建成商行」圓隆式屋頂的獨特造型與華貴,曾是老街的顯赫豪邸。而由「燕居」、「蘭室」、「烏衣舊族」、「龍塘世第」等堂號,更可見文人雅仕與名門貴冑的氣息。「蘭室」主人是民初有名的留日畫家呂鐵洲先生,膠彩畫是其專長;「烏衣舊族」則是來自唐山(中國)江寧地區「烏衣巷」的名人之後。而論建築之宏偉,則首推「建成商行」的建築格局與中央屋頂的圓隆式凸起造型,這座西式豪宅的主人是當時大溪的樟腦及煤礦鉅子簡阿牛先生。由宅第觀其主人的財富與品味,皆有脈絡可尋。
中山路老街的老宅還有一特色,就是街道兩邊涇渭分明,單號門牌一邊為名門豪宅,迄今大多保留原貌,供後人觀賞緬懷。雙號門牌這一邊則為倉庫、工人住房與一般民宅,目前大多已改建為現代建築。在新舊並陳,現代與古典並存的老街裡,歷史滄桑與人文風華不言而喻。
中山路老街的老宅還有一特色,就是街道兩邊涇渭分明,單號門牌一邊為名門豪宅,迄今大多保留原貌,供後人觀賞緬懷。雙號門牌這一邊則為倉庫、工人住房與一般民宅,目前大多已改建為現代建築。在新舊並陳,現代與古典並存的老街裡,歷史滄桑與人文風華不言而喻。
建成商行
約興建於1920年代前後的「建成商行」,是大溪富商簡阿牛(1882-1923)的店面兼住居。說起簡阿牛,許多長輩都能講上一兩件與他有關的事,或是曾有機會進到門內一窺究竟;「頂(上)街仔簡阿牛,下街仔張阿狗」說的就是兩位大溪的富商。簡阿牛堪稱是一位傳奇人物,他從一介庄民、透過從事樟腦製造逐漸累積資本與人脈,而後投資樟腦與礦業致富,經營版圖遍及桃園、臺北宜蘭、基隆等地,曾任新竹州協議會議員,更是臺灣總督府評議會議員第一批、9位臺籍議員之一。在大溪的諸多公共事務,從文化、宗教、到慈善事業等,都可以看到簡阿牛的名字出現。日治時期全臺發行量最大的報紙《臺灣日日新報》,以「宛如水滸傳式人物」,來形容其戲劇性的一生。
日治時期的建成商行係大溪巨賈簡阿牛所創,建成商行為大溪街極盛時期的代表性建築物。面寬三開間,正中間設計為穹窿、雙騎樓柱,正面山牆的「簡」字團形紋樣及以羅馬字拼音之「Kensei Shoco、建成商行」字樣,分佈在兩翼山牆上的諸多洗石子之圓形幾何線條,反映
1920年代世界流行的、具有Art Deco風格的幾何形裝飾。
這是當時樟腦業與煤礦業鉅子<簡阿牛>的住所,屋頂採穹窿式凸出設計,有翼塔、雙柱式三開間,格局氣派雄偉,店號有外文。串珠算盤珠,做生意的。簡字是姓氏,也有日式草飾。KEN SEI SHO CO是<建成商行>日語發音的羅馬拼音,圓頂鱗片昔為黃銅板包飾益顯華貴,一棟充滿洛可可創作風格,罕見之精雕建築藝術。
簡阿牛 (1878~1923)是一位傑出的實業家,生於光緒四年,死於大正十二年。
白手起家,雖然從事煤礦業僅有七八年的時間,但其開礦範圍幾乎包括大溪所有煤田。
北自龜山兔子坑、鶯歌。南至北埔、南庄等廣大區域,且其投資事業包括煤礦、金礦、金融、
製腦、製茶、製糖、鋼鐵、電氣、運輸等各行業。 北部自羅東糖廠、九份金山,至南部屏東阿猴糖廠,遍及全省。礦業于大正五年陸陸續續取得礦權,約于大正七年開始生產,礦區約有八個,於大正十四年出讓,由〈台灣興業信託〉承受,復於昭和三年再由<台陽礦業>承受。由於<簡阿牛>英年早逝,經濟發生困難,所有礦區不得不拱手讓人,甚為可惜。
簡阿牛簡史
弱冠從事於父祖家業,腦丁莫不畏服。生性任俠,頗勇於義,乙未割臺,率義勇反抗日軍,未幾接受招撫。1912年臺灣總督府第一次任命9位臺灣人為總督府評議會員,他就是其中之一。日治初期擔任三井物產會社腦長,主管萬基公司腦務,1914年九份金礦採礦權所有人藤田傳三郎病故,簡阿牛和顏雲年合資收購,進行淘金事業。1910年總督府授佩紳章,1921年再被任命為臺灣總督府評議會員。1923年2月中旬不幸罹病,同月21日授頒敘勳六等,翌日逝世,得年45歲。
中山老街
街角館~「蘭室」中山路13號
為清末大溪秀才士紳呂鷹揚於1890年代所建之三開間街屋(11、13、15號),其子呂鐵州(1899-1942)為日治時期臺灣知名膠彩畫家。2015年,一群有心保存這棟極具歷史意義老屋的人士集資將它買下,經修整後做為對公眾開放的藝術、文創展覽空間和交流平台。
街角館~新南12(中山路12號)
大溪新南老街最近開始有了新的氣象,有別和平老街熱鬧與攤販聚集的情況,而是靜謐的巷道與老街特色傳統街屋相互呼應,漸漸有不同的行業進駐,特色逐漸成形。原本在康莊路的三禾木器行一群打拼的年輕人參與「建成商行」的「三手市集」,而後在大溪最具特色「建成商行」對面老宅整理後所呈現的「新南12」,凝聚書屋、民宿、餐飲及文創藝術家作品及不定期主題展覽,改變大家對老街原本印象,在豆干、木器之外另一種風格。
中山老街
「烏衣」就是做官的人,鳥衣舊族這是有典故的,在東晉的時候,他們時代有個地方叫做「烏衣巷」,那個地方出了很多很能幹的人,那他們在做這個的時候,很可能期許說「不要看我們這樣子,我們以前也是很不錯的!」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桃園市大溪區普濟路35號)
以「無圍牆」為概念的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2015年3月28日揭幕,木藝生態博物館並非以傳統固定面積為主,而是講究「沒有圍牆」的開放的博物館,市府更希望塑造「整個大溪就是博物館」的氛圍。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是基於保存文化資產與結合在地社群的理念下孕育而生。走訪大溪,處處可見兩百餘年的歷史縮影。1810年代,林本源家族聘木作匠師至大嵙崁建通議第,木器業開始紮根於此。經過兩百年的發展,今日之和平老街、康莊路、信義路及員林路,仍舊有許多木器行及製材廠林立於此,是目前臺灣木器產業重鎮。另一方面,由於1901年改制後的大嵙崁支廳設置於此,普濟路一帶陸續興建警察宿舍群,形成獨特的警察生活圈,見證日治迄今的大溪百年警政發展史。
無論是在地木器產業、百年警政歷史,或是遍佈大溪的街屋、古厝、武德殿及寺廟等古蹟,普濟堂關聖帝君遶境聖誕慶典及其傳承百年的社頭文化,此些有形、無形文化資產與生活於此的人們,形構出大溪獨特的生活形態與在地文化。
生態博物館的理念,是與居民共同致力於保存、記錄與展演「大溪木藝產業」和「大溪常民生活」兩大核心主題,推廣當代木藝生活美學。博物館將活化大溪國小及警察宿舍群等歷史空間,做為「公有館」-博物館營運中心。自2014年開始館舍修繕工程,2015年開放壹號館及武德殿,之後採分年分階段方式開放,2016年開放木藝常設展館及藝師特展館,預期在2019年連同廣場空間全區開放。此外,以公有館串連大溪各個街角館,藉此推動民眾參與地方文化事務。
15處街角館
來大溪的旅人,除了可以漫步這座沒有圍牆的木藝博物館,盡賞舊城老街的風華人文外,尋訪大溪老街裡的街角館,享受文青美好小時光,是午後的一大享受。沿著普濟路上還有壹號館(位於普濟路及中正路交會處)、大溪公會堂暨蔣公行館、武德殿、四連棟、藝師館。六連棟位於四連棟後方,而今業已重展風華。除了一覽博物館的文化歷史外,館外巷弄中的15處街角館,為遊客導覽大溪在地的工藝之美,每個街角館就是一個主題的小分館,散佈在和平老街上的達文西瓜藝文館、新玉清木器、協大木器行、下街四十番地工房、協盛木器等,都是一座座小鎮故事舘。
達文西瓜藝文館民國91年(2002年)創店,「達文西瓜」是「臺灣西瓜」的趣味諧音,同時具有「達文西—象徵文藝復興」、「西瓜—象徵臺灣」中西合璧的意義,發想自大溪老街日治時期街屋立面的建築特色,也突顯出店家負責人黃建義熱衷於地方文史,希望打造一處「認識大溪的窗口」,讓「達文西瓜」為在地文史紮根的使命感。
協盛木器行的外觀就是傳統的老街街屋,是超過百年的房子,在一些小角落或是小地方可以看到老屋歲月軌跡,大部份看到店舖內部都是十多年前重新裝潢呈現的風格,以木匠工藝及佛教元素為主。達文西瓜藝文館民國91年(2002年)創店,「達文西瓜」是「臺灣西瓜」的趣味諧音,同時具有「達文西—象徵文藝復興」、「西瓜—象徵臺灣」中西合璧的意義,發想自大溪老街日治時期街屋立面的建築特色,也突顯出店家負責人黃建義熱衷於地方文史,希望打造一處「認識大溪的窗口」,讓「達文西瓜」為在地文史紮根的使命感。
新玉清木器行原名玉清木器行,位於大溪美華里,由阿清師(簡玉清)於民國65年(1976年)創立,以神桌及傳統傢俱為主,現在由第二代簡登賀繼承家業。簡登賀(1965年生)16至19歲期間隨著父親學習木工、雕工等基本工夫,22至38歲開始進行各式木器傢俱的設計,同時也協助父親經營木器行,約於民國92年,玉清木器行改登記為「新玉清木器行」,並由第二代簡登賀正式承接經營,沿用父親之名「玉清」字號,除了深具不忘祖、重傳承的意義,同時,也是店家品牌的延續,重視店家信譽的展現。
輕便車足跡館由大溪區歷史街坊再造協會所經營,協會於1996年創立,今年度以展示在地木器匠師創作的木藝輕便車,一方面希望讓觀眾看到過去大嵙崁的重要交通運輸工具,另一方面也邀請匠師現場繪製藍圖、講解製造工藝,推展大溪木器工藝。
輕便車足跡館由大溪區歷史街坊再造協會所經營,協會於1996年創立,今年度以展示在地木器匠師創作的木藝輕便車,一方面希望讓觀眾看到過去大嵙崁的重要交通運輸工具,另一方面也邀請匠師現場繪製藍圖、講解製造工藝,推展大溪木器工藝。
大溪中正公園
中正公園位於大溪區西側處,位於大漢溪河階崖面上,佔地約2甲餘,佇立崖緣,可俯瞰大漢溪風光,是一個充滿歷史風味的老公園。原名崁津公園,建於西元1912年日據時代,為日治時期的台灣十二勝之一。1927(昭和2)年8月由臺灣日日新報讀者及專家票選的臺灣八景十二勝公布結果,大溪以「臨河臺地的眺望」榮登十二勝之一,連帶地面臨大漢溪的大溪公園也成為炙手可熱的觀光景點。1928(昭和3)年,大溪橋新建落成,大幅改善大溪與桃園的公路交通,於是于1930年起,一連串新的設施在公園裡建設起來,包括忠魂碑、大溪神社、第二代公會堂、武德殿等。光復後神社變成「超然亭」,相撲場成蓮花池,公會堂改成蔣公行館。中正公園以居高臨下之勢,擁有極佳的視野,蓮花池、涼亭等景致,加上參天古木及茂盛花草,大溪自然天成的風光盡在眼前。大溪仕紳呂傳命於園中做一形如台灣之水池,十分特別。
公園內的「復興亭」是日據時代「忠魂碑」的遺址,基石尚在,舊址已蓋了一座中國式的圓形涼亭。大溪神社的舊址,則已變成一座三層樓高的「超然亭」,拾階而上,可以登高眺覽大漢溪的景色。超然亭的基石正是昔日神社正殿的礎石。超然亭的入口左右側各有一座石獅子,屬於昔日神社所有,上頭刻有「大溪 加藤仁作」、「奉納」、「昭和七年十月」等字跡。昭和七年,為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大溪神社在該年落成。兩尊石獅子的外表略有磨損,但大致保存完整,石材則因七十幾載的風霜而泛黃變舊,外觀滄桑而古樸。大溪鎮公所在超然亭前,重新建造了一段參拜道,參道左右側各設五座石燈籠,以重現當年神社的情景。新穎的石燈籠,顯然還缺乏石獅子那種歷經過歲月錘鍊所蘊釀出來的魅力,只是添增公園新景,塑造一點神社的氣氛而已。大溪神社附近的大溪公會堂成了蔣介石總統的行館,而象徵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武德殿被保存了下來。
武德殿
大溪武德殿是日治時期興建的武德殿之一,昭和10年(1935年)落成。戰後,改為大溪憲兵隊隊部,現為親子活動中心及圖書館。2004年1月13日,指定為歷史建築。武德殿以鋼筋混凝土等新式建材建造而成,屋頂為「入母屋造」(類似台灣的「四垂」頂),正脊兩端的「鴟吻」具有中國唐代建築風格,與一般武德殿使用的日式鬼瓦不同。採洋式大木桁架支撐日本傳統社殿屋頂,大門設有「入母屋破風」。外牆用洗石子裝修,並以線腳模仿雨淋板壁的效果。內部正對大門牆面設置神龕,空間一半鋪榻榻米作為柔道練習場,一半鋪木板作為劍道練習場。戰後爲了憲兵駐紮需要曾拆除神龕,並將木造地板改為鋼筋水泥造地板,且於武德殿東南側另建1棟3層樓兵舍。
四連棟
四連棟推測建於日本時代昭和12年至15年間(西元1937至1940年),屬於丁種判任官舍,為大溪百年警政宿舍群之一部分;由於形式為一排四戶,故稱「四連棟」。後棟水泥房舍為戰後居民因應需求之加建空間,呈現不同時期使用風貌。它一方面見證了大溪近百年的警政沿革與變遷,一方面記錄著不同時代的居民生活軌跡。民國101年(西元2012年)登錄為歷史建築,修繕後再利用為本館之公有館,並於修繕時,特別保留了部分舊料以及居民的使用痕跡。
四連棟定位為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的常設展館,以「大溪人的生活與歷史」為題,在大歷史的架構下,結合在地人的生命記憶,述說大溪如何發展為蘊藏豐厚文化底蘊的老城鎮。除了靜態的模型與文物展示,也有動態影音介紹與互動遊戲。未來博物館將持續與居民共同進行各類調查與策展工作,結合不同小歷史,不定期調整、更換各主題項下的故事,讓四連棟成為一個訴說
大溪人故事的基地。
展覽分為七大主題:
「源自大漢溪」從地理環境與產業,了解大溪如何發展為繁榮市街;
「誰住在大溪」單元,則看到各時期大溪人多樣的聚落生活;
「人文化城」凸顯參與建設大溪的人物,以及呂鐵州、鳳飛飛等人在文化教育方面的精彩表現;
「產業協力」搭配藝師館的職人展,由不同面向形構出大溪木藝產業文化;
「眾志成城」追溯二十年前開始的社區營造,啟動在地參與公共事務、關心地方文史記憶的動能並延續至今,並在「傳動大溪協力精神」單元,寄託大家對大溪未來的想望。
木器指的是以木材做成的木製品,因為選料實在,手藝精緻,讓木器工藝成為大溪早期的經濟產業。更在當地形成一條木器街-和平老街。造就了大溪木器蓬勃的發展。如今藉由產業的轉型,試圖讓傳統工藝用另一種方式傳承下去,為台灣保留一項在地的傳統文化。
先民於大溪地區,採取種植五穀、茶,並兼製樟腦,功績卓著,為大溪奠定了產業發達的基礎。其中樟樹至今仍是大溪的主力產業。先民在伐樟鍊腦後,將荒地墾成田園、種植經濟作物(茶、大靛),達到提高產業經濟價值的目的。
大溪地形表上的礫石已風化為鐵鋁化合物的紅土,有著強大的磷酸固定能力,而這樣的紅土非常適合種植茶樹,所以大溪早年曾大規模的種植茶樹。淡水河開港後,大溪又開始大量的種植茶樹,當時的大漢溪是大溪上游最大、也最深入內地的河港,大溪擁有樟樹、茶樹、木材等自然的資源與產物,大溪也成為桃園對外交易的重要地區。
大溪公會堂
大溪公會堂建於1921年,日治時期作為地方民眾的集會活動中心,戰後徵借為蔣公行館,園區內主要有兩個時代的建築空間.
公會堂
大溪公會堂建於1921年2月,於日治時期為聚會所,提供市街住民集會、典禮等公眾活動使用的公共空間。洋風一層樓磚造建築物,曾為日裕仁皇太子派「御使差遣」巡視時,進餐與休憩的場所。建築屬於源自英國安妮女王樣式的「辰野式」(Tatsuno style)風格,牆面的造型,則有1920年代的藝術裝飾運動(Art Deco)的時代風格。
蔣公行館
大溪公會堂建於1921年2月,於日治時期為聚會所,提供市街住民集會、典禮等公眾活動使用的公共空間。洋風一層樓磚造建築物,曾為日裕仁皇太子派「御使差遣」巡視時,進餐與休憩的場所。建築屬於源自英國安妮女王樣式的「辰野式」(Tatsuno style)風格,牆面的造型,則有1920年代的藝術裝飾運動(Art Deco)的時代風格。
蔣公行館
在日本時代是公會堂的寢室與廚房,於1950年代改建為磚造平房,作為蔣介石總統的住所,室內設有會客室、餐廳、廚房、臥室及書房等房間。每個房間都設有大理石壁爐,有濃厚的洋味。其斜屋頂鋪日式黑瓦,外牆以洗石子與水泥粉刷裝修,外觀十分樸素。今保留蔣公書房為「蔣公紀念室」,憑窗遠眺可見蔣公許為酷似浙江溪口之大漢溪美景,盡收眼底。牆壁懸掛攝影大師郎靜山所攝之蔣公身影,以及出身大溪知名攝影家李鳴鵰所拍攝之蔣夫人照片。
本園區後經文建會與桃園縣政府列為「桃園縣地方文化館」,規劃成「大溪藝文之家」,開放為民眾休閒、觀光、學習之場所。從園區內的「志清亭」,可以一覽大漢溪的明媚風光。
讚讚^^J30603
回覆刪除能在畢業之前和大家一起出去玩,真的覺得很棒棒,感覺會很棒.
回覆刪除國30612
在畢業之前還能校外教學 真棒
回覆刪除J30604
好期待喔~~~~
回覆刪除J30601
爽啦 出去玩j30611
回覆刪除畢業前還能留個好回憶呢
回覆刪除J30629
畢業前和306的最後一次班遊真的很讓人期待,希望這次出去還能夠學到更多東西
回覆刪除J30642
YA~班遊ㄟ J30644
回覆刪除在畢業之前和大家一起出去,感覺非常讚,最後一次班遊很期待~,除了學到新東西還能帶回美好的回憶
回覆刪除J30615
希望大家能玩得開心~
回覆刪除J30633
希望畢業前的最後一次班遊可以很開心
回覆刪除J30638
希望大家能更認識大溪 體驗大溪的美與它的古色古香 最後祝大家玩得愉快喔J30627
回覆刪除我對於這個6/2的行程非常感到興趣,就跟吃滷肉飯一樣有趣,我覺得非常之棒J30602
回覆刪除這次的班遊,一方面很開心可以和老師及同學們一起出遊,另一方面也能讓我更認識大溪,真令人期待。
回覆刪除30614劉奕和
J30611 我們要去大溪玩,所以要先做疫點功課,我覺得議定會很好玩,我很期待
回覆刪除這真是令人非常之期待,非常之厲害!J30617
回覆刪除這次的班遊真得太棒了,連Steven都先去大溪作功課了J30610
回覆刪除我們終於可以了解到大溪之美,身為桃園人這是必須的
回覆刪除30612
這次去大溪,能學到有關大溪的地理環境跟歷史背景,期待去大溪的那一天J306 30
回覆刪除希望可以藉此更加了解大溪的文化也很開心能在畢業前有一個如此有意義的活動30628
回覆刪除很難得大家能在畢業前有班遊活動,希望能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並且學習到有關大溪老街的歷史背景!30624
回覆刪除這個彈性課程我覺得不僅讓我了解桃園~也更認識裡頭的大溪是如何從沒落的鄉鎮再度振作起來,希望我也能為家鄉添一分心力!30608
回覆刪除藉由這個活動讓我更了解大溪的文化和故事,也期待這次班遊可以有個美好的回憶 30623
回覆刪除最後一次一起跟地理老師打開地理眼 一定會很有意義的30635
回覆刪除這次班遊很有意義,不但能了解大溪的文化還能吃到美味的小吃30625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