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臭氧層破洞漸修復 但別高興得太早

2018-02-07 11:36聯合報 記者許祖菱
美國太空總署數據指出,南極臭氧洞正逐漸縮小。取自NASA
美國太空總署數據指出,南極臭氧洞正逐漸縮小。取自NASA
1987年世界各國簽訂《蒙特婁議定書》限制氯氟烴 (CFCs) 產品破壞臭氧層後,南極洲上空臭氧層已漸漸修復,但最新科學研究指出,儘管南極地區以及平流層上層臭氧層已逐步恢復,但平流層底層臭氧正在變薄,科學家對此還未有一致說法。
距離地球約10至20公里的大氣平流層有一層臭氧,能保護人類及動物免於紫外線傷害。 近日有《大氣化學及物理》研究指出,《蒙特婁議定書》生效30年後,南極洲上方臭氧層破洞已漸漸消失。但有大氣科學家懷疑,氣候變遷、火山活動,以及反應化合物,造成平流層底部臭氧越來越薄。
澳洲臥龍崗大學大氣科學家威爾森(Stephen Wilson)表示,雖然大氣科學家們對此未有定論,但氣候暖化可能是其中主要原因。威爾森說:「如果你用氣候變遷來預測未來臭氧層變化趨勢,變化圖形可能與期望值相同。」
大氣中臭氧總量仍維持穩定,但原因是人類所居住地區上方對流層(在平流層底層之下)臭氧數量正在增加。這對人類來說可不是好消息。墨爾本大學環境科學家羅賓.斯柯菲爾德(Robyn Schofield)表示,臭氧不該屬於對流層,臭氧在對流層增加的原因是空氣汙染。
斯柯菲爾德表說:「燃燒化石燃料會產生氮氧化物,繼而產生臭氧。」她也提到,吸入臭氧會損害人類肺部,對農作物也會有不良影響。
斯柯菲爾德也說,導致臭氧在平流層底層減少的原因,也有可能是赤道地區的火山活動,因為火山噴發過程中會噴發出大量的硫。她表示:「火山噴發時,在平流層底層的臭氧會最先被破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