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大雷達差分干涉 分析震災有一套

2018年2月24日
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第一時間即啟動緊急接收機制,接收多種衛星影像,並利用雷達差分干涉技術,分析地震前後米崙斷層及嶺頂斷層兩側的地表變形,發現從原先的正負7mm擴大至150mm,足足相差了二十一倍。
日前花蓮地震,造成十七人死亡、二八五人受傷、大樓急民宅倒塌或傾斜、以及多處橋樑道路損壞,災情慘重。
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資源衛星接收站一方面加強高解析力SPOT系列衛星影像的接收,並協調法國Airbus公司以最高優先拍攝災區超高解析力(Pleiades系列)衛星影像;另一方面聯合科技部駐法國代表處科技組聯繫歐洲太空總署,緊急動員平時不拍攝臺灣地區的Sentinel-1B衛星,拍攝災區的雷達衛星影像。
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主任蔡富安表示,利用雷達差分干涉技術,分析災前及災後的雷達衛星影像可清楚看到因地表變形導致的雷達相位差在米崙斷層和嶺頂斷層附近所形成的干涉環。差分干涉成果再經解相(unwrapping)運算後,可解算出沿雷達衛星觀測方向(Line of Sight,LOS)的地表抬升或沈降變形。根據分析成果,二月四日前震後,米崙斷層兩側的地表變形量只有正負7mm;但是二月六日主震後,地表變形擴大至正負150mm以上。將地表變形分析成果套疊災害區域,可見米崙斷層西側多處房屋倒塌及地表破裂的花蓮市區位於震後地表下沉區,而嶺頂斷層附近則是地表抬升最大區域。
這些因強震破壞的大樓、民宅、橋樑、路面等相關災害,可利用高解析及超高解析光學衛星影像判釋監測。而無人機等蒐集所得的空拍影像也可利用攝影測量技術建立高精度的3D點雲及數值表面模型,供救災及後續研判或拆除等決策與作業參考。這些監測及分析成果除發佈於太遙中心所維護之「重大災害資訊平台」外,亦提供給科技部及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等單位,以供政府單位及學界後續深入分析與研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