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澳地理實察

 南方澳





南方澳
(亦指南方澳漁港)是一位於台灣東北部的宜蘭縣蘇澳鎮境內東南方,東臨太平洋的天然漁港,南方澳漁港除了是台灣三大漁港之一,而鯖魚則是四季皆有產,南方澳漁港因此又被稱為「鯖魚的故鄉」,並於每年度舉行南方澳鯖魚節的推廣活動。也是東部遠洋漁業的重要基地。南方澳六里人口數約7,318人(2019年12月統計),其中從事漁業的人口有80%。南方澳漁港三面環山,地形隱蔽且近漁場,為天然良港,與其對面的島以砂洲相連成陸連島,因而造就成一道天然防波堤。該港在1923年日治時期便是一個已完工的漁港,並引進大量的日本漁業移民及日本漁具漁法。全盛時期,南方澳的人口數接近30,000人,蘇澳漁港(南方澳第一漁港)附近南天宮則為當地的信仰中心。

南方澳是東台灣最大的陸連島,與蘇澳港相通,地勢天成。外海的黑潮行經之處洄游魚類豐富,形成漁場。南方澳地區海岸地形景觀,主要為海岬、海岸岩礁、海蝕崖、海蝕洞、陸連島、海灣與沙灘。 


南方澳附近海岸中的海岬、海岸岩礁、海蝕崖、海蝕洞、都是侵蝕作用形成,屬於侵蝕型海岸,奇妙的海陸分布也同時出現沉積作用的地形,因為沙洲的前方有一個小島,所以形成屏蔽的效果,後方風浪不及之處堆積了大量的漂沙,形成連島沙洲。小島後方的沙洲將小島與陸地連接,形成陸連島。


註:陸連島是指島嶼面向海岸陸地的地方,海浪沖擊力較弱,泥沙較易堆積,形成沙洲,當堆積的泥沙將島嶼和海岸陸地相互連接時,就稱為這個和陸地相連的島嶼為陸連島,連接這兩者的沙洲則稱為連島沙洲

從山邊望去陸連島是一列小丘橫臥海上,海拔高度不到100公尺,在地形上有明顯的鞍部,尤其是右側三丘,宛如筆架,所以當地人稱之為「筆架山」。

豆腐岬是南方澳一處風景優美的小海灣,由陸連島與連島沙洲連貫而成的沙頸岬地形,因擁有特殊的豆腐狀礁岩景觀而得名,吸引許多旅人慕名前來一睹岩石風采。

【豆腐岬】(海蝕地形) 

⊙說法一:其形成是由一陸連島和連島沙洲連貫而成的地形,又稱為沙頸岬,其地形呈孤狀,凹槽面向海洋,是台灣海灣中少見的奇特景觀,因狀似豆腐,故稱豆腐岬。

⊙說法二 :本來這裡是一處海水浴場,日治時代,建造兩塊看似豆腐的水泥平台,當地人稱「豆腐角」,後改稱豆腐岬。光復後,政府想將此地做為漁港的新出口,而豆腐岬每逢海水漲潮,兩個水泥塊隠沒於海水中,船隻稍為不察,很容易觸礁而擱淺。後來颱風來襲,巨大的風浪打進港內,造成漁船翻覆,計劃就此終止。

【內埤海灘】(沙頸岬地形)

南方澳的海岬與沙灘,是全台最有名的沙頸岬地形。南方澳原本是個離岸島,因砂石順著沿岸流到島嶼的南方堆積,使島嶼與陸地相連,形成陸連島。蘇澳灣南側之小島嶼,因連島沙洲的發育而與本島相連,形成典型的陸連島,連島沙洲與陸連島合稱沙頸岬。

海蝕地形包括海岬、海底岩礁、海蝕崖等:海積地形則以細砂石礫混積而成的海灘為主。



南方澳屬於蘇澳層、現代沖積層,沙頸岬位蘇澳鎮南方澳漁港南側,是南方澳的海岬與沙灘,是台灣地區規模最大、全台最有名的沙頸岬(Tombolo)地形。南方澳附近海岸屬於侵蝕型海岸,原本不會出現沙洲的海岸地形,因沙洲的前方有一座小島,形成屏蔽效果,後方風浪不及之處便堆積了大量的漂沙,形成連島沙洲。 南方澳沙頸岬已利用闢為南方澳漁港。漁港東側的臨海小丘,原為離岸島嶼,經由沿岸流挾運沙礫在島的西南側與南方澳陸地之間逐漸堆積,最後將島陸相連,使離岸島成為陸連島,島陸之間的沙洲成為連島沙洲,兩者不但是今日南方澳漁港的天然防波提,沙洲南側海灘,更是遊客夏日弄潮的好地方。 海岸邊的島嶼,使前進的波浪產生繞射,而在島嶼的陸地側發育沙洲使島嶼與陸地相連,此沙洲為連島沙洲,被連接之島嶼稱為陸連島,此二者合稱之為「沙頸岬」。南方澳沙頸岬屬於沉降型谷灣海岸,白色沙灘為連島沙洲。南方澳沙頸岬已利用闢為南方澳漁港。腹地狹小的漁港,曾經孕育千來艘漁船的生計,跟漁業相關的產業,如造船、漁產加工、漁具行、海產街也在此蓬勃發展。

南方澳沙頸岬屬於沈降型谷灣海岸,右側沙灘為連島沙洲
南方澳文史工作者廖大慶說,南方澳陸連島何時形成已不可考,研判是東海岸花東懸崖峭壁崩落,被黑潮往北帶,在南方澳淤積形成,面積約兩平方公里。
廖大慶指出,五年前梅姬颱風帶來百年洪害,宜蘭幾乎都淹水,蘇澳最高淹到二層樓頂,南方澳全泡在水裡,陸連島的內埤賊仔澳、筆架山都山崩,淤積的砂石趕不上崩落數量,南方澳陸連島已不會再長大。
南方澳最早住平埔人,對外交通完全封閉,只能沿海岸跳礁石進出;西元一八七四年清朝福建提督羅大春開闢蘇花古道,才順道修築便道通往南方澳。
中日一八九五年簽訂馬關條約,台灣割讓給日本。日本人來到南方澳,看到天然陸連島地形,認為是開闢港澳的好地點,南方澳第一漁港在一九二三年闢建完成,陸連島的筆架山成為漁港最佳屏障,大浪打不進來,奠定南方澳成為日據時期重要漁港基地地位,漁業快速發展。
光復後大量漁民湧進南方澳,酒家、茶室、戲院一家接著一家開,政府相繼開闢第二漁港、第三漁港。南方澳大型圍網漁船就以第三漁港為基地出海作業,捕鯖魚量冠全台,讓南方澳取得鯖魚故鄉的美名。
民國六十年代,南方澳人口達三萬多人,相當熱鬧;現在因漁業沒落,設籍人口已低於一萬人,只有極盛時期的三分之一。

宜蘭南方澳漁港是台灣三大漁港之一,當然要來狂嗑南方澳美食海鮮啦,富美活海鮮、味珍活海鮮評價都很好。南方澳景點也非常精彩,情人灣、豆腐岬、南天宮金媽祖、祝大漁物產館、南方澳觀景台、南寧魚市場等,可以玩上一整天呢!先前意外崩塌的南方澳大橋預計2022年重建完成,會以當地名產鯖魚做形象設計

南方澳景點1:南天宮金媽祖

DSCF4667.JPG

1950年臘月,鄉紳簡阿祥發起媽祖廟籌建事宜,設立創建委員會,用以感謝媽祖庇佑1946年3月23日南方澳漁民在海上倖免於難。原意到北港朝天宮分香,後決定自行請神,神像木材是南方澳附近山上的樟木。1952年桐月,大殿完成。相傳有次南方澳漁民出海碰上巨浪,眾人誠心祈禱媽祖保佑,沒想到頓時風平浪靜,故籌建南天宮感念媽祖神蹟。南天宮內有數座媽祖神像,玉石雕琢而成的「玉媽祖」,和全世界最大的「金媽祖」尤其值得參訪,很特別喔。





南方澳景點2:內埤海灘(南方澳情人灣)

南方澳人口中的「內埤仔」,又稱情人灣、內埤漁港,漁港外側以沙丘堤岸與太平洋相隔,面對太平洋的沙丘,就是景觀優美的「內埤海灘」,山海相鄰的沙灘是賞海聽濤的絕佳據點。

這裡的地形背山面海,水質清澈,景色怡人,雖然沒有其他沙灘的交通地利之便,人潮較稀少,但也多了份恬靜舒適,運氣好的話甚至還可獨享整片海灘,享受這片清麗的海濱風景。

DSCF4712.JPG

內埤海灘位於南方澳第二漁港旁,因地形隱匿、人煙稀少,吸引不少戀人們來此約會,故又被稱作「情人灣」

DSCF4772.JPG

DSCF4749.JPG

情人灣風景雖美,但屬「陡降型海灘」非常危險,易有反捲流將人捲入深海,因此嚴禁戲水游泳,千萬別冒險喔!

DSCF4703.JPG

大家別沮喪,內埤海灘周邊有不少海景咖啡廳,像地中海CASA、海洋20M等,很適合和情人來約會欣賞美景呢。 


南方澳景點3:豆腐岬

DSCF4785.JPG


想玩水的話,到不遠處的「豆腐岬」就對啦!這裡有海堤保護,風平浪靜,還有浮潛、獨木舟等水上活動可以玩。

DSCF4833.JPG

豆腐岬是台灣少有的岬灣地形,因地理位置特殊,黑潮帶來許多海洋生物幼苗,豆腐岬的0.4平方公里內珊瑚種類就約有一百多種。1939年,台北帝國大學川口四郎來此,調查此海域的珊瑚覆蓋率達60%,僅次於綠島。他還在海域發現珊瑚卵塊,並將產卵現象用文字記錄下來,發表於期刊上,成了全世界最早發現珊瑚產卵的地方。

位於南方澳漁港東側防波堤旁,是由陸連島與連島沙洲組成、腹地比鄰近內埤海灘小的海灣為全臺灣少數的岬灣地形。雖為靜態水域,但因為有陡坡,被宜蘭縣消防局連同烏石港衝浪區、外澳沙灘和內埤海灘,同列為戲水易出事的水域


南方澳景點4:南寧魚市場

DSCF4684.JPG

愛買「現撈仔」的老饕們,來南寧魚市場準沒錯。每天3-4點漁船入港時熱鬧非凡,即使不買漁獲體驗氣氛也很棒。

DSCF4677.JPG


南方澳港邊社區

蘇澳北部濱海公路與嶺腳路交口,有一處濕地,占地約102公頃,原為一條位於蘭陽平原東南方的河流,因出海口河道淤塞,而形成一片海岸沼澤地,故名「無尾港」。溼地上豐富的水生動植物資源以及位經秋冬候鳥過境的必經路徑上,因此吸引了許多冬季候鳥選擇棲息以度過寒冬。於1993 年正式成為全台第一個水鳥保護區,是一處雁鴨渡冬驛站。每年十月到次年二月是冬季候鳥的停駐期間,也是賞鳥的最佳季節。

 無尾港原是一條幽靜河流上的小港口,位於蘭陽平原東南方,濱臨太平洋,南倚北方澳,四周有大坑罟、港口、港邊、嶺腳、岳明新村等聚落。而無尾港濕地位於新城溪(舊稱馬賽溪)出海口,在大坑罟與澳仔角之間。 多年以前,因為近海口的水道日益淤積,水流受阻,於是自然改道,舊河道形成沼澤。原本在清朝時期船帆點點的港口,在河口淤沙漸增後失去功能,溪流北移、河道被堵塞,成為沒有出海口的馬賽港,因此民眾便將「馬賽港」改口稱為「無尾港」。



以地形的角度來看,新城溪發源於蘭陽平原西南邊山地,屬於流短水急行的河川,雨季山洪下沖,帶來大量的泥沙。河川上游的沖刷以及下游的堆積,因而形成了今日的沖積平原或沼澤低地,而海岸一帶也多是沙丘的堆積。因此在無尾港濕地這個地方,自然以及後天人為作用以致多遍佈的濕地、農田、以及魚塭等景觀。此地區有海岸砂丘做為屏障,且有林投、黃槿、石斑木、草海桐、木麻黃等生其上。


此地區之海岸線相當穩定,除少數低窪地區外,一般而言潮浪災害甚為輕微,然而,原本在無尾港地區呈現穩定狀態的海岸線,近年來因受各種自然及人為因素影響,部分地區已呈現侵蝕現象,海岸線也有不等程度之內移。究其原因,除因受颱風影響使被搬運至外海之沙源無法全數回淤外,主要是因為長期開採河川砂石,致使蘭陽溪所能提供之沿岸漂沙沙源日益減少,以及近岸處興建人工結構物,造成波流場及地形上之變遷與部分地區超抽地下水,發生地層下陷等為主要因素。

因為北方澳山崖造成的突堤效應,使黑潮經過附近海域時,產生強勁的海流。隨季風與洋流產生的漂沙現象造成海岸地形多變,在新城溪出海口附近,可清楚地觀察到河口隨季節改變的景觀。 此外,颱風會造成海岸地形的嚴重改變,其引發的海水倒灌,對無尾港濕地有巨大的影響。例如:1997年溫妮颱風過境,造成沙地入侵,便改變了無尾港沒口河的景觀。 

根據清代《噶瑪蘭廳誌》記載,無尾港本名為「馬賽港」,位處蘭陽平原最南端,武荖坑溪(又名新城溪,清代舊名為馬賽溪)於此處往東奔流出海。據記載武荖坑溪於1830年氾濫,大量士石淹沒早期移民開墾的土地,故洪水退後先民於此築堤分流。

日據時代,本溪仍常氾濫,此外因應當時海防需要,引導部份河水從頂寮附近出海,而原紗帽山的溪水奪猴猴溪谷,從今天的白米溪出海,造成武荖坑溪原出海口的水量遽減、河道逐漸淤塞。

日據時代昭和17年(1942)一場颱風風災,使新城溪改道北移,這裡的舊河道溪水漸稀, 河道逐漸淤塞。民國57年(1968)時,颱風引發的土石洪流更使出海口完全淤塞,造就現今所見的一片沼澤地,因此本地便成了沒有出海口的河港,於是漸漸被人稱為「無尾港」。

因為近海口的水道日益淤積,水流受阻,於是自然改道,舊河道形成沼澤,周邊滿布蘆葦,加上原有的木麻黃防風林與黃槿,形成一道防護牆,此地因而成為雁鴨度冬的安全隱蔽區。

每年十一月,是冬候鳥大批湧入的高峰期,無尾港經常可見二、三千隻雁鴨到此度冬,這種壯觀場面,引來各地鳥友爭睹群鴨飛舞奇景,也為無尾港打開知名度。

由於無尾港地區位處秋冬季候鳥過境的必經路徑上,再加上其濱海型自然沼澤感潮溼地的特性,豐富的水生動、植物資源,提供了候鳥不虞匱乏的食物來源,因此成為台灣地區最主要的雁鴨度冬區之一。

區內水鳥資源豐富,每年11月至隔年3月候鳥過境期間,均吸引數千隻的雁鴨到此渡冬,鳥種記錄達140種,為台灣地區主要的雁鴨渡冬區之一。其中最常見的為小水鴨,尖尾鴨與花嘴鴨次之,數量多時達上千隻。此外本區因位於低海拔山區旁,故也可見低海拔山鳥。其他鳥類還包括罕見的棕耳鵯、巴鴨、佛法僧、禿鼻鴨等。防風林中有龜殼花、雨傘節、赤尾鮐、眼鏡蛇、百步蛇等爬蟲類出沒活動。植物有96247324種;在鄰近的山邊小溪,曾記錄稀有植物「水禾」。區內的植物分布,主要原生闊葉樹優勢植物,以黃槿、苦楝、小葉桑和血桐為主,防風林中由人工栽植的木麻黃為主,伴隨著月桃、串鼻龍,以及馬纓丹、槭葉牽牛等強勢外來物種出現。乾生草地主要以白芒、五節芒、蘆葦為優勢,草澤溼地則以蘆葦為強勢物種。


1988年無尾港被「國際水禽研究中心」(IWRB)及「國際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UCN)列為

亞洲重要溼地之一。1992年宜蘭縣政府向農委會提出「無尾港水鳥保護區計畫」,同年9月審議通過,1993924日宜蘭縣政府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將無尾港規劃公告為「宜蘭縣無尾港水鳥保護區」,這是臺灣本島第一個劃設公告的水鳥保護區。

無尾港地區位於宜蘭縣蘇澳鎮境內,就地理位置而言,保護區大抵位於蘭陽平原南端,東臨太平洋,西界岳明國小及港口、嶺腳、岳明新村等聚落,南至澳仔角崖邊接七星嶺山脈,北邊抵新城溪口南岸。包括有大坑罟、過港仔、港口、嶺腳、岳明新村以及澳仔腳等聚落,港口庄、嶺腳庄及大坑罟庄各有一座廟宇,是當地居民生活信仰中心。

由於東邊緊鄰太平洋海岸,早期居民係由平埔族及數個海洋特性族群組成,甚至琉球漁民也曾居住過此地,區內涵蓋兩個主要聚落(嶺腳庄及港口庄)及三個小聚落(澳仔角庄、三面城庄及過江仔庄)。住家戶數共有約300戶,居民1600人左右。此地居民早期以漁業為生及部份務農,是傳統小農漁村落。早期近海漁業資源豐富,多數居民靠近海漁撈及「牽罟」捕魚為生。

所謂「牽罟」這個宜蘭傳統的捕魚方式是指,過去無尾港村民在海邊守望的人發現魚蹤時,便趕緊吹螺通知村民。村民聽到螺響,便會放下田間工作,取出「牽罟」的裝備,趕來海邊一起「牽罟」捕魚。雖然隨著時代的進步,這種傳統的「牽罟」捕魚已經沒落,但無尾港每年都會舉辦類似的「牽罟」活動,以凝聚社區情感及 保存這項捕魚的傳統。

而近年來,由於社會的快速變遷,經濟型態的改變,村落內的年輕人口大量外移,導致人口結構呈現老化的現象,致使原來的產業型態不再,地區的發展與建設也跟著停擺。

民國75年(1986年),台電計畫在港邊里及岳明里一帶興建「蘇澳火力發電廠」,並在大坑罟設置工業港口,用以運送發電廠所需的動力原料-生煤,澳仔、嶺腳港口以及岳明新村的居民面臨了集體遷村的命運,再加上對火力發電廠可能帶來嚴重環境污染問題的恐慌,老一輩的居民,憑藉著對土地、河流,甚至是故鄉一草一木的愛護,開始了一段長達 8年的「反火力運動」,更讓出外工作的年輕人,陸陸續續的回到故鄉,積極的參與社區生活環境的種種改造計畫,這一開始就停不下來的愛鄉護土之情,在反火力事件得到政府善意的回應之後,自救會的階段性目標,便在此光榮的結束,也因此事件,讓更多家鄉的人聚集在一起,更進一步催生了以「自然生態保育、文化教育推廣」為宗旨的「無尾港文教促進會」。

水鳥保護區目前正面臨多重的挑戰:濱海公路的開拓、河水受到鄰近工業區的開發及家庭廢水的排放所污染、蘆葦的增長使雁鴨棲息水域面積減少,且許多鳥類因危害附近農地而遭捕殺,顯示出相關的管理維護工作有待加強。

曾有人質疑,無尾港水鳥保護區的劃設,雖然讓政府撤銷了1986年興建火力發電廠的計畫,也阻止了一場可能發生的生態浩劫,但是102公頃的保護區劃設,居民卻沒有因此而受益,社區裡也沒有因為保護區的公告劃設,而帶來各項大興土木的公共建設,甚至有居民認為乾脆廢了水鳥保護區。

由於水鳥的季節性遷徒,造成了農民農作上的損失,尤其在插秧時節,水鳥為了覓食,常常會造成新插的秧苗遭到破壞,這使得「水鳥的生存」與「農民的生計」之間產生了極大的衝突。有些農民為了不傷害這些遠道而來的候鳥,不得已只好採取「休耕」的辦法,這對依賴土地為生的社區居民來說,也正面臨了一場生態保育與居民生計的拉距戰。

為了避免水鳥在農田裏覓食,造成農民的農穫的損失,無尾港文教促進會每年都募集民間資源的支持,推動「食源計劃」。促進會的義工朋友們,除了在水鳥保護區放置水鳥食源,定期播撒穀類和玉米,以吸引更多的水鳥留在保護區內之外,更積極推動水鳥保護區的經營管理工作,包括復育逐漸惡化的生物棲地、改善已接近陸化的溼地環境、生態環境的教育工作,以及生態資訊解說與自然觀察導覽等等,做好保育及棲地的經營管理,化解一場水鳥與人之間,「生存」與「生計」之爭。

港邊社區位於無尾港下游出海口處,居民早期以漁業為生、部份務農,是傳統小農漁村落。早期近海漁業資源豐富,多數居民靠近海漁撈及牽罟捕魚為生,後來因為社會變遷及癈水污染影響,漁業資源萎縮,社區人口面臨轉業、外流、老化困境。

但一群在地人與外地遊子開始集結並對這塊土地付出感情,他們舉辦文化活動,將70年代傳統海洋文化的「牽罟」發展成具文化特色的經濟活動,並推出牽罟舞蹈劇、腰操拔河比賽,古老的文化頓時增添許多可愛活力色彩。為了接待外地的訪客,特別規劃「接待家庭」、品嚐社區風味餐、牽罟等活動。

廟宇為無尾港各聚落的主要信仰中心,另有天主教堂與基督教堂各一座。無尾港地區信仰的海神為永安宮,位於社區的中心,是無尾港居民的信仰中心,主祀北極玄天上帝。另有移民所供奉的紅旗公、三山國王和岳明新村招寶寺內的眾多神祇。

兵將是無尾港地區特殊的民間信仰,在各村落的東西南北四方都有一小小廟,廟內安奉不同顏色臉  譜的小小草人,帶著一把小小竹劍,是村內神祇派駐四方守衛的兵將,負責保護村民的安全。



每個廟宇都會有兵將派駐四方,他們每年定時回主廟向神祇覆命,並接受居民酬謝,更換用新的稻草製成的新衣之後,會再被請回鎮守之崗位。

無尾港地區的居民廣泛使用「黑石板」(即頁岩)作為建材。舉凡房屋、水溝、圍牆、人行道等都可用黑石板舖設。因為黑石板在澳仔角海邊很容易取得,而且石板較茅草耐風,對早期居民而言,用石板搭建住屋兼具有防災與防敵的優點,因此被廣泛採用。

本地居民大都利用漁閒或農閒的時候,用罟艚或人力車到澳仔角附近採集黑石板,等累積到一定量後,居民們便相約「換工起厝」,於是一間間堅固的黑石板屋便在無尾港地區矗立起來。目前在村落中,仍可見到一百多年歷史的石板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