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0年農業要率先淨零排放 主力農產須標碳足跡

 

2040年全球升溫攝氏1.5度,恐重創農業。農委會今天的「邁向農業淨零排放策略大會」彙整出減量、增碳匯、循環、綠能4面向等措施,同年要達淨零排放,主力農產也要標碳足跡

氣候變遷下,農損近年擴大至一年達新台幣130億元,農委會去年9月率先成立「氣候變遷調適及淨零排放專案辦公室」,於全國召開27場座談會收集意見,今天召開「邁向農業淨零排放策略大會」彙整結論。

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說明,結論包含減量、增(碳)匯、循環、綠能農業等4面向,共19項策略59項措施,例如導入智能讓漁船精確找到漁場、減少用油,善用實名制推動精準用藥、施肥,建立碳儲量評估基準等,每一面向都交互影響,將進一步梳理成可執行方案。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並說,農業每年碳排放量約500萬、600萬多公噸,占全國2.6億多公噸的2%不到,又有林地、農地、海洋資源可運用,預計2040年農業可率先達成淨零排放,而行政院允諾的100億元預算將特別著重用於研發,59項措施要訂定法規推動,也會樂意來做。


針對淨零排放4大面向,他說,2040年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50%,相關貢獻來自有機友善耕地可達4.5萬公頃、農機電動化100%、完成高床式豬舍1000場設置,以及化學肥料50%改由有機肥料供應等。

增(碳)匯目標屆時會有國、公、私有土地新植造林達6.6萬公頃,老化竹林更新8萬公頃,並每年製成5000公噸燃料棒,國產材自給率提升至10%,增加土壤有機質達79萬公頃,及強化具碳匯效益的海草床棲地管理1080公頃等。

循環農業則將建立1000場農林漁畜低碳永續循環場域,500多萬公噸農業剩餘資材全部再能源化、資源化及材料化。

綠能農業發展則要100%由綠能發電提供農業用電,並建置農漁村公民電廠,提供全國40%以上的綠電,建立農業部門有效碳定價及碳權交易制度,以及主要農產品標示碳足跡。陳吉仲說,豬肉等農產品都已能算得出碳排量,近1、2年就要推動進口跟國產農產品標示碳足跡,需要修法規就修,可促進消費者支持購買國產農產,帶動糧食自給率超過40%。

關於農村能源自主,他說,農舍上架設太陽能板即是,不過發展綠能的綠電憑證,需要經濟部協助。陳駿季補充,關鍵是要完成電網的建置。

因應2040年全球升溫1.5度,總統蔡英文去年宣布2050年全國要達到淨零碳排。由於農業最受衝擊,且海平面上升,台灣會失去土地的問題全球排前十名。農委會長年研發抗高溫病蟲害品種及生產技術,近年建置農業保險,以相關調適策略穩定農業生產,並規劃淨零排放措施因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