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與紅潮來襲的世紀挑戰

國發會發布最新景氣報告,四月份國內景氣掉到代表「低迷」的藍燈;主計總處上週亦大幅下修今年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台灣經濟警訊再現,主要的原因皆指向出口衰退,其中對大陸出口衰退更是長期隱憂。大陸是台灣最重要的市場,也是台商「中國夢」之所繫,如果兩岸貿易出現反轉,對兩岸關係的負面影響將難以估計,是以,找出問題癥結,尋求解決之道,已刻不容緩。
台灣的出口占GDP比重將近七成,出口及關聯的國內投資及消費對GDP成長的貢獻率,估計在六、七成左右,外銷對經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最近幾年,台灣經濟屢屢陷於二%到三%的「貧血式成長」,主因就是出口持續不振。從統計數字來看,最近三年,出口成長率介於負二.三%至二.七%,整體經濟表現自然不佳。今年一至四月,出口負成長六.二%,如果下半年不能扭轉出口衰退情勢,今年經濟前景堪憂。
我國對大陸出口,包括香港在內,占總出口比重高達四成,是台灣第一大出口地區。過去,我對大陸出口經常是二位數成長,但近年快速下滑,最近三年平均值近乎是零成長。今年一至四月對大陸地區負成長六.五%,衰退幅度高於整體出口。更令人擔憂的是,對大陸出口長期下滑趨勢,已嚴重衝擊馬政府以開拓大陸市場為主軸的貿易及兩岸政策。
倒帶至馬政府上任之初兩岸關係逐漸融冰,二○○九年兩岸展開全面直航,其後又正式啟動ECFA談判,當時南韓媒體創造了Chaiwan一詞,形容新崛起的「中國(China)+台灣(Taiwan)」的經濟合作。亦即,結合中國龐大的資金及市場,加上台灣卓越的產業經驗及人才技術,形塑的強大競爭力及龐大經濟效益,不僅讓南韓企業感受到很大威脅,也讓很多兩岸的貿易競爭對手倍感壓力。
台商的「中國夢」,在ECFA開啟的大陸對台灣開放市場和「讓利」的經濟思維下,不斷發酵與膨脹,也成為馬英九總統二○一二年成功連任的重要因素。然而,開放和「讓利」卻抵擋不了兩岸整體經濟情勢變化,這場「中國夢」也漸被形容為「紅潮來襲」的大陸競爭威脅所驚醒。
從整體經濟情勢看,大陸已進入成長減緩的經濟「新常態」,去年GDP成長率已降至七.四%,今年第一季再降至七%。實際情況其實比官方數據更差,專家估計,可能只有五%至六%的成長。預估未來十年,大陸經濟平均成長率頂多只有六%左右,因而進口需求亦將大幅減緩。這樣的「新常態」,勢必影響台灣出口,再加上外商在大陸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台商在大陸市場占有率亦將進一步削弱。
另一方面,大陸為突破困局,亦積極打造經濟升級版。很多大陸企業更抄襲台商成功經營模式,和台商搶錢、搶人、搶技術、搶市場。這幾年,紅色供應鏈快速崛起,已嚴重侵蝕台商競爭力,台灣主力出口產業包括資通訊(ICT)、石化業等皆飽受威脅,部分ICT業者甚至淪為大陸品牌代工廠,情勢變化令人唏噓。
大陸更不遺餘力發展進口替代產業,根據世界銀行最新報告,大陸進口零件比重已從一九九二年的六十%降至目前的卅五%,眾多在大陸設廠台商亦逐漸在地化,向台灣採購零組件比重大幅降低。台灣近年對大陸整體出口能夠勉強維繫,主要是靠台積電等半導體業的強勁出口成長,以及大陸觀光客來台等服務輸出大幅增長的彌補。現在,北京正投入龐大資源全力發展半導體產業,陸客來台亦逐漸飽和,對台灣經濟構成極為嚴峻的挑戰。
民進黨執政八年,在兩岸政策上被批評為「鎖國」,嚴重削弱台灣競爭力;但馬政府執政七年,缺乏完整的規劃和配套,一味強調開放和「讓利」的兩岸政策,也出現嚴重侷限性,和經濟現實差距愈來愈大。
中國大陸崛起,台商的「中國夢」絕不是空想而已;「紅潮來襲」也是全球競爭無可避免的現實。這兩者,都是台灣須面對因應的世紀挑戰。二○一六年台灣將進入新的里程碑,不論誰當選新任總統,能否從馬、扁的兩個極端走出第三條路,將是決定台灣經濟興衰的另一個分水嶺。

2015-05-31 02:2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