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2 16:08
貿易與海盜,要生存還是毀滅(To be, or not to be),對一個天然資源缺乏的海島國家,是個好問題。還記得2007年電影《神鬼奇航3:世界的盡頭》(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At World's End)裡,周潤發飾演的南海海盜頭子「嘯風船長」,在劇中他的海上地盤,說出那句惹怒了部分新加坡人的台詞:
「歡迎來到新加坡(Welcome to Singapore)!」
我們能體會新加坡人的抗議,因為1987年的電影《致命的吸引力》中,男主角麥克‧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的傘,在大雨中打不開,狼狽的搞了半天,好不容易打開了,卻整把開花,女主角葛倫‧克蘿絲(Glenn Close)上前,邊笑邊問:
「是台灣製的嗎(Is It Made in Taiwan)?」
風雨飄搖時代裡的小國,好不容易由國際當紅一線大帥哥介紹,結果卻是令人心碎的貶抑,怎叫人釋懷。
2010年落成的新加坡濱海灣金沙度假假村,包含旅館、會議中心、展覽場館、劇院、娛樂設施、購物中心等,耗資美金60億。(圖:彭珮瑜攝、授權)
然而,2008年動工、2011年開幕的新加坡環球影城樂園(Universal Studios Singapore),是繼日本大阪後,亞洲第二座環球影城樂園,影城內雖然沒有迪士尼握有版權的《神鬼奇航》專區,卻有電影《水世界》改編的大秀可看。水世界裡眾海盜可是殺成一片,卻也沒見新加坡人怎麼抗議。由此觀察,人們對海盜似乎有著一些夢幻的異想,使其形象難言好壞,這或許跟文學與歷史有關。
從英國蘇格蘭小說家及劇作家詹姆斯‧馬修‧貝瑞(James Matthew Barrie)1904年的劇作、後為小說《彼得潘與溫蒂》(Peter Pan and Wendy)開始,虎克船長(Captain Hook)亦正亦邪的各種劇本改編形象,總與夢幻島(Neverland)內沒有大人(反威權)、能飛行(自由)、孤兒的應許之地(具主體性),交錯產生複雜的共同體聯想。
這種對於海盜稱謂的複雜情緒,台灣人最知道。在新加坡「真空的」歷史時期,1613年葡萄牙人焚燬了柔佛王朝(Johor Empire)建造的新加坡港後兩世紀,新加坡彷彿消失在麻六甲海峽。而歷史同時,正是台灣「延平郡王」鄭成功,與他的爸爸「海賊王」、「尼可拉斯」鄭芝龍(其喀爾文教教名為Nicholas)縱橫七海的時代。嚴長壽先生曾於《我所看見的未來》書中提及,1977年迪士尼樂園亞洲館曾考慮在台建置,台灣因觀光客過少,失之交臂此觀光建設機會的一段往事,若當時迪士尼真蓋在台灣,相信身著明朝官服的海盜「嘯風船長」,應有機會在其影業電影中對世界大喊:「Welcome to Taiwan!」而熟悉歷史的台灣人,應該是蠻歡迎這種情節設定,所創造出與自己傳奇身世的共感。
2011年開幕的新加坡環球影城樂園,是繼日本大阪後,亞洲第二座環球影城樂園。(store.sentosa.com.sg)
但新加坡,不僅瞭解自己的歷史,還懂得分析自己文化的DNA,並依此脈絡,隨時代快速轉化本身在世界五湖四海、全球化經濟體內的角色。而這點,不能不歸功於在新加坡國,被奉為神話般人物景仰的李光耀前總理。即便在其逝世一年餘,歷史、社會學者盼其專政所造成的政治高壓統治,能夠蓋棺論定、持平而論。然而,在當前的新加坡社會,仍然有很大的聲音認為,李光耀及其所創立的制度,是出於超然的政治立場、非為私人利益,而旨在追求國家永續性。支持者提出的有利證據,是2015年李光耀先生親筆撰寫的自傳《李光耀回憶錄:我一生的挑戰 新加坡雙語之路》,其中記載面對各種國家困難決策的反覆思量,到最後的堅決實行,慷慨陳詞,為己發聲申辯。
新加坡選擇英文作為官方語言,不僅解決了文化上,原先多語言移民造成的溝通、誤會障礙,也改變了它同世界連接起來的基本因素,將自己擺進了全球化經濟體的座標與浪潮中,創造了適合國際貿易的環境,也種下了有利於發展二十一世紀無煙囪、知識產業金礦「會展產業」的因。
新加坡在1974年就觀察到,會展於觀光旅遊產業鏈的戰略高度,而成立新加坡會議展覽局,全力開發相關的盛會活動旅遊(Event Tourism)。努力多年,1996年新加坡首度進入全球會議城市排名前十,並在2000年進入前五,與巴黎、倫敦、布魯塞爾和維也納等城市,共同成為世界知識菁英最常聚會、交換創意、做生意的地方。
新加坡觀察到會展於觀光旅遊產業鏈的戰略高度,成立新加坡會議展覽局,全力開發相關的盛會活動旅遊。努力多年,1996年新加坡首度進入全球會議城市排名前十,並在2000年進入前五。(www.yoursingapore.com)
上個月,台灣會議產業經營先驅,同時也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位進入國際會議協會(International Congress and Convention Association)理事會成員的葉泰民先生,出版了《轉動城市行銷力》一書,藉由25年在國際會議產業圈內的綿密人脈,得以深度訪談3位全球業界大師、12座會展城市產業操盤手。筆者有幸,能在過去兩年參與此書的協同訪談,此書披露了,為何新加坡戮力經營會展與盛會活動產業的秘密:
「集貴客之地,就能是全球化時代下知識產業的重鎮。」
2008年,嚴長壽先生亦曾為文呼籲台灣社會,會議展覽能吸引金字塔頂端的族群,雖然他不是此行專家,但身為臺灣觀光飯店經營的模範總裁,強烈建議台灣優勢產業策略內,定要有發展會展產業的獅子心。新加坡深諳此道,且策略性地逐步從專責組織建立、完善設施、獵才留人為中心等,循序發展。
與台灣發展會展產業政策不同的是,新加坡的會展專責機構設在觀光旅遊業主管機關下,這與倫敦、巴塞隆納、維也納、馬來西亞等全球一線會議城市、國家有一樣的脈絡。這樣的安排,確保了政府部門,進行跨部會協調的政策視野相關性與效率性。
新加坡曾受英國統治,在1824年至1942年於二戰被日本佔據前,一百多年來,新加坡政治菁英、地方領袖多受英語教育,如李光耀前總理,曾在蔡英文總統的母校倫敦政經學院就讀,後又轉至劍橋大學修習,由此例可以得知,新加坡的知識份子、仕紳、地方領袖因此對英國有歷史上的認同感,也容易吸收英國對於會展產業的政策推動策略歷史,使其產業在本土試探下,仍能有明確清晰而快速的進展。
而會展產業政策促進組織,在曾被英國殖民的大英國協(Commonwealth of Nations)國家底下,多被歸類為新興服務業、拜訪者經濟(Visitor Economy)的一環,這也是英國倫敦自2012年來獨到的見解,將外人投資、會展盛會活動、遊留學、觀光旅遊納入同一組織全權負責,稱為「倫敦與其夥伴(London & Partners)」,直屬市長室,其下再成立各處專責各子產業發展。
新加坡曾受英國統治,在1824年至1942年於二戰被日本佔據前,一百多年來,新加坡政治菁英、地方領袖多受英語教育。(www.valueadd.sg)
料想新加坡將快速吸納英國等先進國持續發展的經驗,繼續邁向會展產業的下一個紀元。新加坡已連續八年奪得國際協會聯盟(Union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s)所舉辦之「國際最佳會議城市」榮銜,商務旅客佔總觀光人數超過20%,而商務旅客的消費力大過一般觀光旅遊團與自由行遊客甚多,其商旅消費金額占新加坡總旅遊消費的30%。其專業的、策略性地逐步發展會展產業,使得新加坡甚至成為後起之秀,絲毫不輸給原殖民宗主國首都英國倫敦。新加坡最驚天的會展產業戰略一舉,是2005年開放賭場與整合式博弈度假村,在連口香糖都不准吃的當時新加坡高道德標準社會,引發輿論激辯,最終李家總理父子拍版定案,只為謀求資源缺稀的國家長期發展,將功過交由歷史來評價。
10年來,隨著博弈度假村發展帶來的商務拜訪者,引資打造的兩座千億台幣整合式會展、飯店設施,加以環球影城樂園的爭取興建,所吸引到的家庭觀光客等,創造出數萬的工作機會。甚至發生在地人才不足,需要積極爭取各國一流會展相關產業專才的一片興興向容景象。新加坡以約600萬人口,經營至近年的觀光人次超過1,500萬,可以說是亞洲觀光史上的奇蹟,而這樣的政策奇蹟,是被逼出來的。1998-2002年期間,新加坡的觀光旅遊佔亞太旅遊市場人次,從8%的市佔率降至5%。而過去其經濟成長賴以維繫的科技製造業,當時就面臨中國紅色供應鏈的威逼,產業出走。但其緊急移轉著重的生物科技、製藥業進展緩慢、投資回收期長,且無法解決大量製造業出走形成的結構性藍領失業。
危機就是轉機,經過多次的專家政策會議,新加坡勵精圖治,重新定位國家、城市品牌,從自己商業城市、交通樞紐的文化歷史DNA重新出發,致力於成為全球知識經濟下的集客之地。新加坡瞭解到,會展產業不僅能直接對地方經濟產生高倍數的乘數效果,並可吸引全球各產業知識菁英前來,便能槓桿在地相關產業、國民、市民國際視野、連結與機會。筆者於德國柏林的友人,即曾表示,由於全球最大的旅遊展於該市,當地學子,自小便有機會能夠在展覽會中實習、工讀和擔任志工,藉由與各國商務、各行業領袖代表的接觸,擴大了他們的國際想像,使他們更敢於在未來將夢做大。而觀光與會展子產業龐大,從高階的經營管理至初階的一線服務人員職務均有,更可以有效安置白、藍領階層,因應結構性轉業的需要。
新加坡一路走來,實用主義至上的產業政策,或許能提供給同屬蕞爾小國的台灣,在面臨陸客緊縮,觀光客總量下降,如何策略性地質變、翻轉受箝制的產業,一些歷史上的經驗。從過去海盜橫行的麻六甲海峽小漁村,到留下買路財的博弈度假村與會展產業,新加坡的四周是海洋,他們確實敢於與過去不同,依託著海洋國家人民的冒險精神,勇敢的當個亞洲海賊王,與全球城市爭奪會展帶來的知識產業大秘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