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光島小旅行向右走】

【漁光島小旅行向右走】
向右走  15:00-17:30(兩個半小時)






漁光島
漁光島真的是一座島,位於台南府城安平港的南側,僅藉著漁光橋與府城相連,原本叫做三鯤鯓,是府城最僻靜的小漁村,但自從漁光島那1.5公里長的月牙灣海灘公諸於世,漁光島已經成為台南最熱血的景點,沖浪、風浪板、立槳沖浪都可以玩,也是最浪漫的景點,超級適合漫步、吹風、看夕陽。

註:
台灣縣誌中提到七個鯤身,但在1823年(清道光3年)7月一場暴風雨,曾文溪改道注入台江,泥沙淤積更甚,使台灣府城西門城外至鹿耳門間之台江成為陸地。1842年(清道光22年),「海漲暴作,湧為沙州 … 由安平鎮漸次砂漲,直抵大西門郭外」,海岸線已推移至安平鎮外海岸線。現在,滄海成桑田,七個鯤鯓為臺江內海中的沙洲和台南市區都已經連成陸地。

歷經四次的改道後,台江完全陸化,五條港也嚴重淤積,台江內海淤積後,最普遍的用途是闢為魚塭。在日治時期時,抵達海濱的二鯤鯓(億載金城)尚需撐竹筏。但台南市政府則於1990年代開發第五期重劃區,填平魚塭及遷移市政府至此後,目前已成一片市區至億載金城為止。

台江內海較大的遺跡是四草湖及鯤鯓湖,安平港、台南運河、安平工業區,都是昔日台江範圍。


曾文溪自古以來改道多次,因流量大、流域廣,在短期間內改變潟湖景觀,地形、地貌,猶如一條亂竄的蛇,在當時被稱為「青暝蛇」。 台江內海日漸淤積,使許縣溪沿著昔日海岸線流下成為鹽水溪。


鯤鯓:鯤為鯨魚,鯓為鯨魚隆起的背部,鯤鯓乃是比喻沙洲在海上遠觀有如鯨魚背部的意思。也用來形容海面上的沙洲,或叫做海翁線。



漁光島,是漁光里所管轄的範圍,這裡只有一個漁光社區,居住的居民也不多,反倒是來這裡的釣客漁工還比較多,放眼望去,漁光島被木麻黃給包圍住,以避免海風的吹襲。穿過防風林,映入眼前的是一望無際的大海,這片海,又稱為月牙灣,大大的弧形,就像灣灣的月亮,好美!

漁光路兩側有種植高大的木麻黃作為防風林,木麻黃之林緣或林下常伴生黃槿、馬鞍藤與馬櫻丹等植物,組成茂密而豐富之林相,形成自然而的綠色隧道。茂密之木麻黃更是各種鳥類與甲殼類之棲地,具有生態保育與光觀遊憩之雙重價值。


日落塔,在遠遠的那頭就看見它,這座塔是一個英國人搭的,以廢棄的蚵棚竹子和繩索為材料,花了兩年多的時間搭建,這座日落塔的高度有37米,完工後的日落塔與夕陽景色形成美景。


漁光里是臺灣臺南市安平區的一個里,管轄範圍即為整個漁光島(三鯤鯓)。過去是漁民活動的場所,但到了清朝光緒年間左右才有人定居下來。大部分的居民住在南邊的「新寮仔」,但也有人住在北邊的「管頭」。過去南北兩端曾先後與陸地相連,但現在均為安平港的港道,故陸上交通仰賴漁光大橋,與對岸的億載里往來。
日治初期的效忠里地圖,    色部分是下鯤鯓社(庄),由三鯤鯓與四鯤鯓組成。
漁光里一地舊名「三鯤鯓」,是臺江內海鯤鯓之一。於清代劃為效忠里的一部分,日治初期沿用堡里,為效忠里下鯤鯓社(庄)的一部分,大正九年(1920年)行政區劃調整後,效忠里下鯤鯓庄改為永寧庄下鯤鯓大字。後來在昭和十一年(1936年)10月1日,下鯤鯓大字從永寧庄分出,併入臺南市
二次大戰後,三鯤鯓一帶仍與四鯤鯓相連,劃為南區鯤明里,民國四十三年(1954年)設漁光里。後來因民國六十七年(1978年)南邊開挖安平港新港道,使得三鯤鯓與四鯤鯓分開,獨立於南區各里之外,遂於次年(1979年)改隸安平區。北邊的舊港道則陸化且修築馬路,與安平相連。
民國九十八年(2009年)漁光大橋完工通車,次年(2010年)舊港道重新打通。北側港道主要供安平漁港進出,南側港道則給安平商港進出。

三鯤鯓過去是安平一帶漁民冬季捕魚避風、臨時棲息之所,他們大多是在東側搭寮暫住。直到清光緒年間,才有從白砂崙來的李姓、下茄定薛姓、灣裡廟後厝林姓、大甲邱姓、蚵寮洪姓的漁民到此定居。他們來此居住時,先在今天漁光里南端一帶搭建草寮,將當地取名作「新寮仔」不過也有一部分的人到北邊居住,因為該處相對於「新寮仔」來說在「上面」,所以稱為「管頭」(意指「上頭」)。
  
月牙灣
從月亮灣的藝術作品開始,先了解藝術家們從這座小島獲得的靈感、設計理念及感受「在海邊的美術館」。

(迷霧森林 游文富 2017漁光島藝術節作品  圖片來源:2019漁光島藝術節)
位於台南安平港南側、僅藉著漁光橋與府城相連的「漁光島」舊名「三鯤鯓」,過去是漁民活動的場所,除了特殊人文地景外,該地的沙灘跟著名的夕陽景色,讓漁光島一直是許多人放假會去走走的地方;更別提1978年興建於此的台南「秋茂園」更是四、五年級生的兒時回憶!而本次【2019漁光島藝術節】中,由游文富打造的《奇幻島》、「都市藝術工作室」的《回憶成山》、陳麗如與陳思涵的《回憶拼圖》,就是在訴說過去的這段「樂園回憶」!

▲ 游文富《奇幻島》
▲ 都市藝術工作室《回憶成山》
▲ 陳麗如、陳思涵《回憶拼圖》
前面說了「漁光島」舊名「三鯤鯓」,「鯤」是古代傳說中的大魚(以現在來說指的應該是鯨魚),而曾參與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建築繁殖場團隊主要成員鄭乘騏所帶領的「南藝大建築所 場域.結構.行動組」打造的作品《鯤》則呈現了漁光島沙洲因時間而歷經風與浪潮的景象變換。此外,「都市藝術工作室」的《海中絮語》則是結合了當地最重要的產業「蚵仔養殖」,用漁民採收牡蠣後的空殼打造了如「鯨魚」般的裝置,吊掛於防風林樹中,藉此展現島上居民生活風貌!
▲ 南藝大建築所 場域.結構.行動組《鯤》
▲ 都市藝術工作室《海中絮語》
漁光島周邊有許多定置漁網及養殖棚架,「有用主張」以此為意象,打造仿若林間的空間,並以彩虹色調創造出的《虹樹林》,作品內部設有四處吊床,讓造訪的旅客能在此休息。此外,該團隊的另一個作品《秘鏡》,將鏡面裝置擺設在防風林中,透過反射的交疊鏡像,形成奇幻的空間,體現了人類與自然密不可分的關係。
▲ 有用主張《虹樹林》
▲ 有用主張《秘鏡》
漁光島的海灘曾被評價為全台最美麗的沙灘之一,而榮獲德國、日本、金點設計獎等多項設計獎項的新銳設計團隊「彡苗空間實驗」所創作的《海風DISCO》像是個小小漩渦,隨著太陽與海風的韻律,帶動裝置光線位移與顏色變化,彷彿是沙灘上多彩堆疊的萬花筒!而鋼雕藝術家及台南「321巷藝術聚落」駐村藝術家梁賴昌的《彩色泡泡》讓人能站在彩色球體內,透過窗格望向海景,彷彿泡泡一般,將漁光島的歡樂風景盡收眼底。
▲ 彡苗空間實驗《海風DISCO》
▲ 彡苗空間實驗《海風DISCO》
▲ 梁賴昌《彩色泡泡》
▲ 梁賴昌《彩色泡泡》
連結漁光島與台南的「漁光橋」由藝術家徐婷與陳瑜辰以及億載國小漁光分校集體創作,億載國小漁光分校利用環境特色,設計探索、藝術及生活有關的手作課程翻轉學習,藝術節與學生共同使用壓克力板作為畫板,將想像塗鴉佈滿漁光大橋,透過孩子天真的眼,開啟人們對於樂園的想像。而橋上則是架設了徐婷與陳瑜辰創作的「風幡」──《想摸海平線上的雲》。
▲ 億載國小漁光分校《虹橋》
▲ 徐婷、陳瑜辰《想摸海平線上的雲》
而除了10件藝術家創作的裝置藝術之外,另外還有來自波蘭、荷蘭、巴西、澳洲於2018年與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台北教育大學與桑德基金會合作的「Ar/t/chitecture環境藝術創作展」作品;活動期間每週六日還有「海島新市集」、藍晒映像工作坊、漁光小旅行、漁網再生工作再生工作坊、舞蹈沙畫工作坊等相關活動。
2019 漁光島藝術節
展期:2019/3/30(六)~4/21(日)

虱目魚主題館





154c0929a6a5c9.jpg
緊接著拜訪結合了虱目魚的「歷史文化介紹」和「精緻伴手禮」豐富內容的虱目魚主題館,虱目魚與臺南人生活超過四百年的歷史,稱它為『臺南人的家魚』實至名歸。

這裡本是伍角船板餐廳的舊址,只是經由在外漂泊二十年後,2012年底悄悄回到故鄉的「虱目魚女王」-盧靖穎女士,改造成為虱目魚主題館,並於2013年3月22日正式開幕。

002
而吃過魚丸,你知道魚丸由來的故事嗎?小廚師的巧手捏出與眾不同獨家特製虱目魚丸,保證讓你口齒留香,回味無窮!

154c09324eeccf.jpg

虱目魚是東南亞一帶的重要魚獲物,溫水性魚類,分布在亞熱帶或熱帶的海域。其他俗名有海草魚、安平魚、國姓魚、麻虱目、麻虱目仔、遮目魚、狀元魚、牛奶魚等。 在東太平洋由南美洲北部延伸到加州中南部都可見其蹤跡,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尤其由台灣南部沿海一直穿過巴士海峽延伸到印度群島〉其行蹤更為頻繁。因為不耐寒,所以魚塭水溫過低會造成大量死亡。除了臺灣養殖此魚以外,菲律印尼等東南亞國家也有虱目魚養殖。而臺灣的虱目魚養殖技術,被認為最早係由荷蘭人自印尼引入臺灣。



至於傳說方面,有說當鄭成功到台灣時,老百姓獻上虱目魚作為貢品,鄭成功用濃濃的閩南語泉州腔問:「啥乜魚(什麼魚)?」,由於「啥乜」聽起來音近「虱目」,百姓便以此為魚名。另稱國姓魚。。虱目魚之英文名為Milkfish,夏威夷原住民語稱作awa,在菲律賓叫做Bangus,在爪哇稱Ikan Bandeng,在台灣有時還叫麻虱魚。

虱目魚養殖為台灣水產養殖產業中,僅次於吳郭魚,養殖面積最大,生產量最高,影響面最廣的養殖產業,分布於西南沿海一帶的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等縣市,其中又以嘉義、台南、高雄縣養殖最多。 高雄虱目魚養殖年產量約13,949公噸,年產值約101,800萬元,年產量及年產值均佔全國第2位(2018年)。尤其以彌陀永安一帶生產最為大量。彌陀虱目魚文化節每年冬季在高雄彌陀舉辦,已有二十年歷史。

專以青苔有機垃圾等為食,故一般飼養於彰化至台南一帶的蛤子池,作為清除池內雜物之用,等到蛤子要收成前,先收費開放給民眾釣魚,釣不完的就竭池而漁。通常會控制在秋天天冷之前收成。由於虱目魚泳速快、爆發力強,因此學不會謹慎索餌,故相當容易上鉤,是台灣中南部釣魚人喜歡釣的魚種之一。

一歲以前的虱目魚約在600克以內,過冬的虱目魚可達到約5070公分、11.5公斤。也因為神經質的關係,所以人工養殖的虱目魚必須相當注重其生活環境,才不會產生白費苦心的現象,所以人工飼養的虱目魚在品質上是不太需要擔心的。


由於虱目魚的細小骨刺較一般食用魚類來得多,台灣南部的虱目魚養殖業者通常會先送至加工廠把魚骨頭挑出來,例如虱目魚肚粥。或是加工成虱目魚丸魚鬆以及罐頭。因虱目魚的肚子肉,味道肥美,台灣稱虱目魚肚。只需稍微料理,就是一道平民美食。

養蚵養魚

吃完點心後,我們還要帶你看漁光島民最重要的生計來源!島上不僅有養蚵養魚,還有特別的『單蟹套房』,看軟殼蟹如何脫身,也是漁光島私密的產業遊程。

秋茂園
講到漁光島,秋茂園更是多少人記憶中不可抹去的一頁,如今的漁光島滄海桑田早已有不同的面貌,讓導覽老師帶領大家一探秋茂園鐘樓遺址,和就在港邊的現場剖蚵秀!最後在觀海長堤的美麗夕照下,欣賞臺灣八大美景「安平夕照」開心賦歸。


秋茂園旅日僑胞黃秋茂博士獨資興建,分別於南北二處,一處位於北部苗栗縣通霄鎮北方5公里的新埔裏社區內;另一處位於南部台南市(1958年建成,位於台南仁德東門路三段附近,1978年遷建至鯤鯓海濱的木麻黃林區,又稱海濱秋茂園)。園內設有鄭成功孔子等銅像及神話故事如十二生肖、「西遊記」、「八仙」等塑像,早期還蓄養有猴子,園內不收門票,供人自由參觀,園中遍植果樹,可供遊客摘食。台南秋茂園由於疏於管理,到處充滿垃圾,逐漸褪去其光彩。黃氏後人將秋茂園交回市府管理。



感動!塵封30年秋茂園再現 台南人記憶湧現

2018-05-22 聯合報 記者鄭維真
位於台南安平區漁光島防風林內長達1公里的「林間步道」終於完工,貫穿舊有的馬場及秋茂園,走在步道上不但可體驗平地森林之美,也讓原來封閉約30年的秋茂園再次重現在台南人眼前。
台南市政府表示,步道從漁光橋往北串聯至安平舊港口堤岸,由於全程幾乎都在原始林下,成為民眾散步休憩的好去處,猶如台南市的世外桃源,民眾只需跨過橋就能來此地進行森林浴,十分難得。
市府指出,漁光島即台江內海的三鯤鯓,周邊雖歷經開港、設工業區及各項公共建設與開發的都市擴張過程,聚落生活卻始終保有寧靜純樸的風貌,而茂密的防風林自然景觀在平地都市更屬難得。漁光島有原始森林及半月灣等景點,沙灘更被評價為全台最美麗的沙灘之一。

除了新設的步道,城平路連接至永華路的安平漁港跨港大橋也即將動工,此外,漁光島周邊還有安平遊艇碼頭區、三鯤鯓觀光遊憩商業區、漁光島新生地等開發案,未來到台南的遊客不只能在市區吃小吃、看古蹟,還可以玩水上遊戲或坐船出海,增加台南觀光的縱深。
代理市長李孟諺表示,目前漁光島周邊建設持續進行,包括對面安平港的休閒遊憩區開發案,以及後續跨港大橋的建設,都將促成漁光島成為新的觀光指標,未來遠景可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