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模組低價銷台 太陽能上下游同床異夢

 2023/06/18自由時報〔記者張慧雯/台北報導〕「自二○二一年系統廠與模組廠大吵一架後,關係就很難修復了!」太陽能產業資深人士感嘆地說,原本產業上下游理應同心協力、互相幫助,如今二年多來心懷芥蒂、同床異夢,連主管機關能源局也常被夾在中間、左右為難。

二○二一年因太陽能上游原料矽(Poly)價格大漲,模組商因虧損過大,部分業者向系統商要求「加價」才能出貨,系統業者大怒,認為工程進度都是既定的,若不照合約走、違約就提告,而後紛擾不斷,當時也的確有系統廠告模組廠違約而成功拿到賠償。

當年系統廠在國內拿不到模組,要求能源局應盡速開放東南亞模組進口,受制於太陽能發電建置量連年落後,能源局只能加速開放海外模組的作業,不少業者看準海外模組價格較國內便宜,代理商紛紛崛起。

眼見不少大型太陽能電廠改用海外模組,開始擴充產線的國內模組廠焦慮加重。台廠認為,不少來台灣蓋電廠的外資,購買海外模組的狀況非常嚴重,手中擁有大型案廠,但沒有創造太多就業機會,投資的錢也是國內行庫聯貸案借來,等於利用國內的資源蓋電廠賺錢,但卻排擠到台製模組廠的生存空間。

系統廠則抱怨,東南亞模組價格比台廠便宜一成以上,用量越大、價差就越高,在原物料、人工成本大增、地方要求回饋的比例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報酬率直線下降,還得擔負土地、案廠「被卡」的高風險,系統廠也有為難之處。

能源局一方面被府院的太陽能建置量目標追著跑,拜託系統業者「趕快併網」,又同時面臨模組廠抱怨「海外模組傾銷」、「中國模組繞道第三地進口都不查」等質疑;廉價東南亞模組讓國內太陽能上下游緊張加劇,手心手背都是肉,格外考驗主管機關的能源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