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與你何干?

 #今天討論CO2的增加與糧食安全

地球大氣中CO2濃度正持續快速的增加中,從夏威夷毛那羅(Mauna Loa)天文台開始運作的1958年的313PPM至今2023的 >420PPM,大氣中CO2濃度已足足增加了>100PPM 。
這些變化,科學界普遍同意是與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造就了大氣中CO2的大量增加,加上大量砍伐樹林(人口膨脹與畜牧業的需求),使光合作用回收大氣中CO2的量能大大減少。當然還有支撐持續增長的人類及畜牧動物的基本生存需求,也都是升碳的共犯。
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曾估算到21世紀末,CO2很可能達到 1000 PPM。這又會怎麼樣?
後果當然非常多元,其中諸多人類都已在親身經歷中。所以今天我們就不談:地球會更升溫,或海平面會更上升而導致某些大平洋島國會消失,或極端氣候導致頻繁的洪水、或森林野火,或任何未知的不幸事件。
我們要來談的是,科學已證實存在的與大家息息相關的糧食安全問題。不是與食物中毒有關的食安喔!而是糧食充裕與否,及糧食中的營養成分是否足夠供應人類健康所需的糧食安全議題。
首先,升高的大氣二氧化碳是有其光明的一面。提升大氣CO2可以提高植物的淨光合速率,(簡單說,就是化學公式中濃度所驅動的反應)從而提高植物生產力和產量。這一點,從近幾年來溫室種植科技,已廣泛利用提升溫室中CO2,即所謂的氣肥,來增加蔬菜的產量就可理解。研究也顯示,大氣CO2濃度增加會提升食物中的果糖、葡萄糖、可溶性總糖量、還有總蔬菜量可食用部分的類黃酮,甚至鈣含量,都會增加。
這一切看似美好!但,有正面接著當然就有負面作用了。
那就是,大氣CO2濃度增加會降低食物中蛋白質、鎂、鐵和鋅,還有維生素的濃度。以上這些影響涵蓋大米、小麥、大麥、馬鈴薯等多數人類所仰賴的主食。綜合上述,再看個清楚,大氣CO2的增加,讓我們的主食以降低蛋白質,還有重要的微營養素來換取較多的糖類(也就是碳水化合物),這樣的交易,合不合算其實不是一個主觀意識可回答的喔!
農作物蛋白質減少,首先受影響的是那些仰賴這些穀物的畜牧業動物,他們是地球上肉食者的蛋白質來源,他們生成蛋白質的效率變差(需較長的時間),導致畜牧業單位蛋白質排碳量的增加,如此也連帶影響食物價格。
以上影響的是吃得起肉的高收入族群。而對於絕大多數處與低收入國家者的影響又是如何?
根據聯合國農糧署與多個國際組織在2017年羅馬會議後的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全球有 8.21 億人處於糧食不足的狀況,其中22% 的兒童(1.51 億)發育遲緩,7•5%(超過5000萬)過瘦。而這些微營養素缺乏導致疾病負擔卻是遠遠大於糧食不足。全球大約有 20 億人體內缺乏鐵、鋅及其他微量營養素等。此類微營養素不足,會對認知發展有負面影響,還會有新陳代謝、肥胖、糖尿病等其他不健康的後果,這類慢性疾病,其實更會影響整個國家和人民的健康與福祉。可以想像,未來環境對人類慢性疾病的影響,將進入更惡性循環,除非人類儘速設法轉向可將其逆轉的可能去努力,而非坐以待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