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綠洲不保 絲路就此斷頭
編者按:位於甘肅省武威市內的民勤縣,地處武威市區之北,是夾在騰格里、巴丹吉林兩個沙漠中間的一個綠洲城市。由於人口增加,民勤縣近年荒漠化問題逐漸嚴重。當地人如何治沙、如何珍惜水源、如何與大自然抗爭,不只關係到每年春季禍及他國的沙塵暴問題,更是人類如何與大自然相處的問題。本報特派記者林克倫前往採訪,做成系列報導。
民勤縣荒漠化的問題,現在刻不容緩,除了因為此地為中國華北、長江中下游與台灣、日本等沙塵暴的實際源頭外,若民勤綠洲不保,將導致巴丹吉林與騰格里二大沙漠在此匯聚合攏,沙塵南下將武威淹沒、數百萬人無家可歸,馳名千年的河西走廊「絲路」就此斷頭。
一九九三年五月五日下午四時許,一場無預警來襲的「黑風暴」迄今是武威地區民眾的難忘記憶,一堵高達四百公尺的沙塵風牆以每秒廿五公尺速度來襲,所到之處飛沙走石伸手不見五指、能見度為零,四個小時內穿越新疆、甘肅、寧夏、內蒙四地,共造成八十五人死亡,其中武威有十多名放學小學生被捲上天空、摔至溝渠溺斃。
觀看甘肅省地形圖可發現,小小民勤縣是巴丹吉林沙漠與騰格里沙漠的分界,然這道天然阻擋沙塵的的綠洲,卻因經年的人為過度開發導致地下水位急遽下降,翠綠湖泊化為沙漠,原保衛人民不受風沙侵害的綠洲,變成沙塵暴來源地。
超負荷開發 水位降湖消失
問題全出在「水」。發源自南面祁連山雪水的石羊河,是民勤縣主要地表水來源,中國著名荒漠化專家、前中國科學院沙漠所所長楊根生簡單明瞭地指出,「民勤荒漠化問題就是人為超負荷開發,石羊河上游祁連山過度砍伐林木導致水源含量減少,中游武威地區超量用水,位於下游的民勤無水可用!」
民勤縣政府官方統計顯示,一九五○年代石羊河水系來水量由每年五億八千萬立方米,急遽降至現在的八千萬立方米、足足少了五億,以青土湖為例,一九○○年水域面積一二○平方公里,隨著人口增加與農業灌溉發展,四○年代縮小為七○平方公里,至一九五九年完全乾涸,七○年代中國出版的地圖,已無「青土湖」一名。
天然地表水日益短缺,民勤地區農民開始超抽地下水,「以前地下水多,用人工挖個十米多深,就可以挖到水」,現年四十六歲在民勤務農的張前文回憶說道:「現在打一口井,沒有個兩、三百米深,根本抽不到水」,而事實上,民勤地下水位已由五○年代的一至二米,降至現在的八至十二米,部分地區更深達十八米。
地下水位急遽下降,綠洲天然植物無法得到滋潤、逐漸枯死,前所長楊根生無奈地警告說:「民勤倘若荒漠化,巴丹吉林與騰格里兩個沙漠在民勤會合,最終會將絲路起點武威淹沒」。
治理一條鞭 面對沙化問題
曾在甘肅工作廿多年的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瞭解情勢嚴重性,於○一年七月首次做出「不能讓民勤成為第二個羅布泊」的批示,然起源於人類過度開發的問題短期難以解決,甘肅省林業廳防沙治沙辦公室主任馬力鵬指出,全甘肅省有一千萬公頃沙化土地需治理,此外還有二百五十萬公頃正在沙化、任務十分艱鉅。
在中共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後,治理民勤荒漠化開始由「一地治理」,轉為石羊河的上中下游綜合治理思路,「不能再單打、要綜合治理」,前沙漠所所長楊根生指出,根本解決之道是「人進沙進、人退沙退」,「人類活動消失了,綠洲就會自然恢復生息,但民勤有卅萬人口,您說人退,但能退到哪!」
【消逝的古國】消逝的綠洲 直擊甘肅「沙漠化」
地球暖化,不再只是專家口中的警告,而是已經影響到你我的生活,大陸甘肅的「民勤」,是全球沙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過度開墾,水資源枯竭,短短半世紀,這裡的綠洲消失,導致巴丹吉林、騰格里,兩大沙漠合攏,沙漠也因此南移。TVBS從今天開始,推出「消逝的古國」系列報導,和你一起探討這場沙漠化的生態浩劫。
小心打開水缸,讓我們的鏡頭拍下珍貴的半桶水。民勤居民張前文:「畜牲吃水啦,還有這個人搞衛生啦。」 一家六口,加上牲畜,就靠這麼一點水生存。張前文:「洗澡呢,我們民勤人,很多人終生也沒洗過澡,一輩子都無水洗澡。」
一輩子都無水洗澡的缺水困境,正是民勤人生活寫照,甘肅省民勤縣,全球沙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TVBS記者尤美心:「這裡是巴丹吉林沙漠,另一頭就是騰格里沙漠,就在這兩大沙漠的中間,民勤綠洲就是插在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中間的一個『綠色楔子』,扼止沙漠南移。」
但現在,卻因為綠洲過度開墾,超抽地下水,生態一夕改變。TVBS記者尤美心:「你一定無法想像,我現在所站的位置,半個世紀以前,其實它是個內陸湖,『青土湖的湖心』,現在應該是湖心的位置,卻已經完全沙漠化了。」
面績足足是半個台北市大的青土湖;連同民勤境內上百個湖泊,50年間,全部乾涸。兩大沙漠合攏、快速南侵。20世紀後期,沙漠化速度從每年1000多平方公里,加速到每年近2500平方公里。 等於每一年,都有近十分之一個台灣被沙漠覆蓋。大自然開始反撲,93年甘肅發生黑風暴,80多人罹難。這是沙漠化加劇、生態惡化警訊。大陸中科院沙漠所前所長楊根生:「人為不合理的利用,賀蘭山以西,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有一天,當民勤綠洲完全消逝,河西走廊攔腰截斷,沙漠進逼,整個北半球,都將面臨氣溫再上升的惡夢,沙漠化不再只是教科書上的名詞。
消逝的古國】阻流沙南侵! 甘肅人「與沙爭地」
「沙漠化」問題加劇 ,以全球沙化最嚴重的地區「甘肅民勤」為例,長達13公里的風沙口,流沙每年以8公尺速度南侵,如果不急時「治沙」,綠洲很快被變荒漠,甚至影響全球氣候,TVBS深入大陸西北荒漠之地,探訪民勤「與沙爭地」的治沙方式。
從河西走廊一路向前;翠綠景緻,轉眼變成一片荒蕪,我們的鏡頭,到了大陸西北最大的風沙口,甘肅省「龍王廟」。 若不是因為「治沙」奏效,眼前這道綿延數公里的風沙口,只要稍稍起風,捲起黃沙,沙漠就會迅速南侵。 不只在「龍王廟」,大陸官方在每個沙漠化的邊緣,都築起一道道「壓沙」防線,「壓沙」顧名思義,就是利用各種方式,先牢牢「壓住」流沙,再栽種耐旱的沙漠植被,讓滾滾黃沙中多了綠意,以此阻斷流沙進逼。
不過,壓沙畢竟只是治標的方式,對抗「沙漠化」,根本的作法是這個。
沙漠綠洲搭起溫室,轉型精緻農業,科學控制灌溉水量,減少日照蒸發,完全不浪費一滴水;就連原本長在沙地上的西瓜,也移到溫室栽培,接著有計畫改變經濟結構,綠洲大規模改種低耗水、高價值作物,讓大部份土地休養生息。
耗水的農作全部被禁止,綠洲不再開墾,實施退耕,無法將人類全部遷出綠洲,只好盡力降低人類活動對生態的影響,這場「與沙漠爭地」、與自然對抗的戰役才剛開始。
【消逝的古國】治沙英雄 對抗頑強沙漠半世紀
【消逝的古國】系列報導最後一集,我們要帶您看甘肅人,與大自然搏鬥的感人故事,甘肅一位高齡73歲的「治沙英雄」石老先生,他從開始被大家嘲笑,到最後帶領著群眾治沙,超過半個世紀的人生,都在阻止沙漠南侵,他發明的「壓沙法」,更是現在甘肅治沙的重要方式之一。
這天是民勤縣一年一度的「壓沙」活動,無邊的沙漠,突然湧進大批人潮,有老人婦女,也有學生,「萬人壓沙」很是壯觀,人類與沙漠抗衡、保衛家園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老人穿著慣常穿著的「中山裝」壓沙,身手俐落,看不出他年過七旬,老先生名叫石述柱,在甘肅,大家更常叫他「治沙英雄」。「治沙英雄」石述柱:「從50年代我們就就開始治沙,那時我們村子也特別窮,能把沙漠治好,就是讓老百姓過好日子。」
一部甘肅治沙史,就是石述柱的人生,他帶領大家治沙半世紀,動機不是偉大的「挽救生態」,而僅僅只是「想活下去」,沙漠很頑強,但老先生回憶剛開始投入治沙,最大的阻力卻是來自他的鄰居朋友。石述柱:「剛開始壓沙的時候,老百姓說,如果沙能被壓住的話,我的手心燒個駱駝能吃,這樣諷刺我們。」
好在這些都過去了,現在「治沙」是甘肅人共同使命,石述柱改良的「壓沙」法,被稱為「民勤模式」,先在沙丘鏟出方格狀溝槽,鋪麥桿、再壓沙,來年再種上植被,把沙捉得更牢,在沙漠生存,有像石述柱這樣挑戰自然的英雄,但也有另一群人,被沙漠逼得走投無路。甘肅居民陳天華:「沒有水賴以生存了嘛,就只好跑到內蒙新疆。」
被迫遠離家園的人,被稱為「生態難民」;不過,住在「煌輝村」的陳天華,不肯走。陳天華:「我們這些人,有些人家裡有老人,也走不開,走一步算一步吧。」
把這裡稱為「一個村」,言過其實,因為原本200多個居民,走了大半,現在只剩1/4,死守下來的人無水可用、生活困頓,沙漠故事兩種版本;治沙的工程不能停,因為「生態難民」的悲劇還在繼續。
- 留言者: 小猴子
- Email: belly4574554@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08-10-18 21:37:25
中國的荒漠化
越來越多
使很多地方
不能種植物
糧食也減少
204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