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膽戰役60年 老兵重返感觸深
今天是大二膽戰役60周年,60年前的今天,金門大二膽歷經大約18小時的浴血奮戰,我方駐軍3百人,以寡擊眾,殲滅或俘虜共軍7百人,歷經一甲子,如今兩岸關係和緩,國防部除了立碑紀念,還邀請當時參戰官兵,回到大二膽,重回當年戰場,讓老兵們百感交集。
他是82歲的退伍老兵薛沅發,60年前的7月26日晚間,金門大擔島與二擔島,突然遭到對岸砲擊,當時擔任大擔島60迫砲指揮所,觀測兵的薛沅發,趕緊通報,他的頸部也因為砲擊受傷。
共軍不但炮擊大二擔,還派出一個加強營,大約7百人的兵力,想要摸黑拿下大二擔,當時大二擔的指揮官,少校營長史恆豐只有3百兵力,只能以戰術想辦法取勝,等敵軍靠岸時,集中火力夾擊,在短短18個小時內,以寡敵眾,終於浴血擊敗共軍。
這場勝戰,不但守下了大二擔,也鼓舞了國軍士氣,當時擔任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的,前總統蔣經國,還在島上題字「大膽挑大擔、島孤人不孤」,並將大二擔改名為大二膽,高齡92歲的史恆豐有感而發的說,如果當時沒有守住大二膽,恐怕連金門和台灣都會失守。
大二膽戰役一甲子,國防部也特別邀請,當時參戰的駐軍官兵回到大膽島,當年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如今都已白髮斑斑,但談起往事,記憶還是宛如昨日般的清晰,侃侃而談,他們對國家的貢獻,也已經在歷史上,寫下光榮的一頁。
記者 張志雄 陳保羅 金門報導
補充說明
金門戰役
古寧頭戰役或金門保衛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稱金門戰役,是發生在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的一場戰役。
共軍於1949年7月上旬入閩,由第三野戰軍(三野)第十兵團負責。第十兵團司令為葉飛,先後發動了福州戰役、平潭島戰役、漳州戰役、廈門戰役、金門戰役等等。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宣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10月15日,共軍渡海發動廈門戰役,共軍先佯攻鼓浪嶼,成功吸引國軍注意力,造成國軍判斷失誤。之後,共軍分數路成功登陸廈門,開始攻取廈門,共軍擊敗守島國軍,10月17日國軍福州綏靖公署代主任湯恩伯棄守廈門,共軍成功攻取廈門。之後,共軍葉飛將軍將屬下的32軍船隻分發給28軍,決定集中船隻來進攻大金門,但是鑒於船隻數量還是不足,日期一再的延後,終於在1949年10月24日當晚決定下令渡海進攻大金門,結果登島共軍在島上苦戰三晝夜,因後援不繼全軍覆沒。
共軍以萬餘之眾,大舉進犯金門,慘遭全軍覆沒敗績,自是而後,雖不敢再越雷池一步,但仍於金門當面集結重兵,加強渡海作戰訓練,俟機蠢動,迨至1950年七月中旬,國軍放棄舟山、海南及粵南諸島後,井軍對臺灣海峽南北阻障,再無任何顧慮,遂決定再度進犯金門,惟基於上次慘重教訓,這次不敢逕犯金門本島,轉而先攻擊大二膽,冀圖逐島進逼,奪取金門。
大二膽戰鬥,規模並不算大,共軍實際投入戰鬥兵力,不過一個加強營,國軍僅為一個營欠一個連,歷時也不過一晝夜,但卻是一個典型的海島反登陸殲滅戰。守軍除對預想共軍登陸地點準備火力,並組成狙擊班,埋伏於海灘,準備近接殲敵於水際。因此共軍一近岸,便受到猛烈攻擊,除被擊斃者外,餘皆束手成擒,二膽戰鬥,前後歷時不過一小時餘,即以全勝而告終。
共軍經此慘重打擊後,懾於國軍威勢,始終未敢蠢動,金門列島防務,由是益趨堅強,威名遠播,而復興基地之安全,從此穩如泰山,日益繁榮茁壯,故大二膽之戰,規模雖小,但對整個反共形勢,卻具有扭轉乾坤之功。
八二三砲戰(又稱第二次台灣海峽危機、中國大陸稱金門砲戰)是指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之間,發生於金門及其周邊的一場戰役。國共雙方以隔海砲擊為主要的戰術行動,因此被稱為砲戰。開戰原因歷來有數種說法,中國共產黨官方稱此次砲擊係為攻取金門而發動之戰役,也有謂開戰不為攻取金門而是為防止台獨,另有認為毛澤東發動砲戰是為阻止蘇聯與西方國家和解,同時此戰反映了中國內部政局及毛澤東心理狀態者。解放軍在砲戰時(8月23日-10月5日)向金門射擊砲彈達47.5萬發砲彈,中華民國陸軍金門防衛司令部(金防部)司令陸軍上將胡璉要求國軍死守金門,並得到美國海軍護航,維持金門補給線。其後中華民國陸軍獲得八吋口徑榴彈砲,反擊位於廈門的解放軍。後來解放軍放棄封鎖,宣佈改採「單打雙停(逢單日砲擊,雙日不砲擊;單打雙不打)」的方針,逐漸減少攻勢。至此,中華民國成功守衛金門。
這兩場戰役保住台灣這塊土地,並使兩岸從軍事對峙,變成政治對峙,影響重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