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你分享立足台灣,放眼天下的豪情,願你我一起努力,成為一個視野寬闊、關懷世界的地球公民!(始自2013/12/21)
千年一嘆(AK0042)
類別: 文學‧小說‧散文>散文雜論叢書系列:新人間叢書作者:余秋雨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0年03月28日
四萬公里的跋涉、尋訪人類古文明遺趾,這是前無古人的一次旅行、也是寫作者從未經歷過的驚嘆與悸動──余秋雨說:「這是我的壓卷之作, 也很可能是我的最後一本書!」余秋雨從 1999 年年底開始實施歷時 4 個月的「千禧之旅──從奧林匹克到萬里長城」採訪寫作計畫,以完成古老的中國文明對世界其他四大文明的世紀拜會。整個活動行程有 3 萬多公里,幾乎囊括了世界所有的古老大河文明,包括了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印度教、佛教、道教……等各國宗教文化。途中,余秋雨每天以日記方式記錄見聞感受,這些日記及沿途所拍攝的數十幀發人思古之情的照片,構成了一本不同於傳統書籍形式的書。可以說是文化苦旅的國際版。這是一份真實的考察日記,記錄余秋雨在 20 世紀最後幾個月的數萬里行程。余秋雨與鳳凰電視台一行於 1999 年 9 月 27 日啟程,尋訪世界的古老文明。旅程開始時,5 輛吉普車從香港海運至埃及亞歷山大港,人員乘坐飛機至希臘雅典,考察完希臘本土和克利特島後至開羅,與吉普車會合,然後由吉普車走完全程,直至返回香港。此次訪察的重點旨在探訪古文明,考察團決定選擇荒涼,因此沿途所至之處盡是衰落與荒涼,危險、政府管不到的蠻荒之地。旅程由希臘為起點,探訪雅典、邁錫尼等古城;其次來到埃及,憑弔金字塔和法老王;接著,往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等中東地區而去,這些神祕的國家,人民常年飽受戰爭摧殘;再來,去到人口爆炸的印度,一探菩提樹與洞窟;最後,抵達終點尼泊爾,從此地回到祖國:中國。
作 者 簡 介
余秋雨1946 年生,浙江餘姚人,中國大陸著名的文化史論學者、作家。上海寫作協會會長、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復旦大學、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東南大學、寧波大學客座教授。所著《霜冷長河》、《文化苦旅》、《山居筆記》、《余秋雨台灣演講》等長期位居全球華文書籍排行榜前列,是目前世界各華人社區中影響最大的作家之一。
目 錄
.自序 出發.1 選擇荒涼.2 雨中的白髮 希臘.3 哀希臘.4 荷馬的 邁錫尼.5 閒散第一.6 永恆的座標.7 全場 一片哭聲.8 雅典地震.9 神殿銘言.10 畏怯巴特農.11 我一定復活.12 伏羲睡了.13 人類還 非常無知.14 掛過黑帆 的大海
延伸閱讀
千禧之旅路線圖說明: 旅程剛開始的時候, 五輛吉普車從香港海運至埃及亞歷山大港, 人員則乘坐飛機至希臘雅典, 考察完希臘本土和克里特島後至開羅, 與吉普車會合,然後乘吉普車走完全程, 直至返回香港。
藏著的中國
作者: 余秋雨 主編
余秋雨的眼光 中國歷史文化大散文在余秋雨筆下拉出長紅,牽動了許多讀者的味蕾,靈動的筆觸使歷史的風貌從陳腐的窠臼中蛻變出來,湧現前所未有的豐富、趣味、驚奇,當然也摻揉著滄桑與惋惜,但是無論如何與大師同行的境界,充滿了閱讀的愉悅。 最具魅力的挑選 中國有一千八百多個博物館散佈在各個省區,如果以中國地大物博、歷史緜長的角度來看,這一千八百多個博物館已歷經嚴格的篩選才得以設立,再經余秋雨及知名歷史、博物館專家的精挑,挑得近百座最具價值的博物館,中華文化從最初始到晚清近代,其間林林總總涵蓋了...
‧霜冷長河
作者: 余秋雨
本書行文典雅優美,在敘事中融合了淵博的歷史觀,娓娓道來格外生動,富含史學家之鑑往知來、洞悉透徹的精闢哲觀,在諸多現象中抽絲剝繭而呈現中國文化獨具之魅力,不斷地行遊中國各地,透過一次次直達古文明與中國心靈的苦思之旅,余秋雨將帶領我們共賞《霜冷長河》的文化美景。
‧鞦韆架
這是一個純淨的中國故事,既具有現代寓言價值,又具有古典的美麗。 劇情在一個蕩呀蕩呀的鞦韆架上展開,楚雲蕩在鞦韆架上幸災樂禍地看著牆外一批批趕考的人。楚雲兩度女扮男裝赴考,一次是代父求取功名、替父親壯膽;一次是為友作嫁、沒想到卻考中狀元,被皇上召為駙馬。最後幸虧公主解救了他們。 楚雲把鞦韆的繩索握在自己的手上,一會兒是男,一會兒是女;一會兒是高,一會兒是低;一會兒是死,一會兒是生。經過一次次大幅度晃蕩,才明白生命的重心在哪裡。於是她走下來,享受平地的滋味。
‧行者無疆
從《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千年一嘆》,余秋雨以走出書齋的儒者形象,對人類三大重要文明(中國、阿拉伯、歐洲)的過去現在進行考察,以獨特的散文風格為當代中文讀者勾勒出人類文化或磅薄或延綿或脆弱的風貌。2000 年余秋雨繼千禧之旅後再次與香港鳳凰台合作,進行一趟歷時五個月,遍及歐洲 26 個國家的旅程,相較於《千年一嘆》著重於對古文明的「發現」,歐洲行旅強調的是對現代文明的「思考」。正如作者所言「在文本文明之外接受時間文明」,也就是思考和研究歐洲如何在老文明的背景下把全新的文明推到新時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