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災之後的政治人禍:尼泊爾,被封鎖的內陸國
2016/01/08 11:20:35 謝承佑
大地震、頒布憲法和能源危機,這個國家經歷了最大落大起的2015。
你一定還記憶猶存,2015年4月尼泊爾發生規模7點8的大地震,逾8,000人喪生,加德滿都谷地和村落房屋倒塌、路面毀損,眾多國際救援紛紛湧入;而正當尼國還在從強震復原時,去年9月20日,尼國前總統雅達夫(Ram Baran Yadav)宣布正式實施新憲法,舉國歡騰——表面上看起來,這個捷報將帶尼國走出半世紀來王宮血案、政治鬥爭和地震的陰影,但它背後卻潛藏了另一顆政治動盪和種族對立的未爆彈。
在震災之悲、行憲之喜之後,情緒還沒有反應過來的尼泊爾卻又在2015年秋季遭到南亞強鄰——印度——下達禁運令,不僅重建物資短缺,尼國全境也陷入嚴重的能源危機...。
但究竟印度為何要「制裁」尼泊爾?震災之後,又遭禁運風暴重創最深的尼國人民,又得怎樣面對生活的艱難呢?
▎沒電沒油沒瓦斯:加德滿都的黑暗時代
能源危機之後我根本沒辦法回家,因為付不起車票錢。
在泰美爾(Thamel)酒吧(Funky Buddha)工作的服務生,月薪將近7,000盧比(約70美元),住在距離加德滿都約兩小時車程遠的他,表情無奈地向我道出這段話。
去年10月16號,我才剛抵達加德滿都,就立即強烈感受到能源危機所帶來的衝擊。加德滿都市中心幾乎有一半餐廳關閉,繼續開張的店家僅能限量供餐;部分旅館不供應熱水澡;大眾運輸停駛或縮減班次,民生物資價格也連同車票、機票全面飆漲。
尼泊爾是個貧富差距懸殊的國家,百分之10的高收入家庭,卻坐擁將近一半的全國總收入,能源危機直接影響到的,正是收入金字塔最底層的窮人。根據當地人,日前尼國汽油黑市價格已高達原價的2至3倍,一般家庭完全負擔不起,只能把汽機車停放在家中。
大眾運輸的限縮讓加德滿都的道路上充滿了危險「特技」,人們開始坐上公車頂,人身安危隨著路面的窟窿擺盪。教育體系也隨之受影響,許多學校因學生無法前往而暫時關閉。輟學已超過兩個月的青少年們,又會衍生出什麼樣的社會問題?想必會是尼國當局即將面對的難題之一。
此外,缺乏瓦斯燃料的市民開始把目標轉移到木材燃料上,公園、河谷、山丘上的樹木被大量砍伐,運送到市中心販售,以捆計價。加德滿都現今處處溢滿柴燒味,煙霧迷漫。能源危機正惡性循環地牽引出更多的環境汙染議題。
▎尼泊爾的民主憲章
直到2008年尼泊爾才正式廢除君主制,並在2015年9月才終於頒布第一部完全民主的憲章。前總理寇瑞拉(Sushil Koirala)的媒體顧問普拉德漢(Prateek Pradhan)向《路透社》表示:
即將頒布的憲法,是尼泊爾人多年來奮鬥的結果。
新憲法列明國家實行聯邦制,將全國分成7個邦,各設議會及首席部長。但象徵尼國走向共和之路的這部新憲,卻不是人人都額手稱慶——像是尼國南部的馬德西族(Madhesi People)就對這部憲法大表不滿。
從印度而來、分布於尼泊爾南部與印度交界的馬德西平原區(Madhesh Plain)的馬德西人,其族群人口約佔全尼泊爾的3成。此區地質肥沃、工業聚集,佔地約達尼國總面積17%,是當年英屬印度為了答謝尼泊爾在1857年印度民族起義(India Mutiny)時的出兵支援,才於1860年將此區「獎賞」給尼國。
但在新憲中,匯集於尼南的馬德西人,不但居住區域未能獨立成邦,在國會裡也沒有按照人口比例、被分配予應得的國會席次;相反的,在新憲制訂的7個全新行省中,馬德西平原被一拆為五,從東到西被配屬到了第一、二、三、五、七省裡——換句話說,新的聯邦制度不僅把馬德西人的聚落拆成五塊,地理配屬中他們也從在地多數,被拆成了各省中的少數族群。
一夕之間變成「政治弱勢」的馬德西人,對於新憲的規範感到高度不滿,並指責加德滿都的政治菁英依舊不願分享政治權利。他們在尼—印邊境城市發動示威,進而演變為激烈抗爭,至今已有逾40人因而喪生。
▎禁運:印度干涉的手
尼國的石油、天然氣和民生基本物資,幾乎全數仰賴印度陸路進口。憲法頒布後,印度立即以和馬德西族有關的邊境局勢動亂為由,對尼國施禁運。石油相關物資價格立刻水漲船高。
根據《美聯社》報導:
尼國幾乎所有基本物資都由印度供應。許多尼國民眾認為物資供應中斷是新德里對加德滿都的報復,因為印度認為尼國新憲歧視居住邊界的印裔社群馬德西人。
然而這當中,政治因素的衡量卻遠大於對種族歧視的反抗:印度一方面暗中支持馬德西族政黨領袖,在憲法實施之後繼續進行抗爭;一方面卻又以抗爭失控為由,藉此對尼泊爾實施禁運,進而對加德滿都當局施壓。
從加德滿都的角度來看,印度以尼國歧視為由,實則想藉由馬德西人的國會席次,意圖「干涉尼泊爾內政」。
在過去,印度曾兩度對尼國實施經濟封鎖:第一次發生在1969年,起因為尼國政府決議撤除印度在尼國的軍事力量。第二次發生在1989年,理由則是尼國向中國進口軍備武器。
前兩次的軍事干預和此次的政治干預,也讓尼國前首相比斯塔(Kirti Nidhi Bista)在接受尼國《共和國報》採訪時,毫不保留地表示:
擺脫英國殖民獲得了自由的印度,對尼泊爾實施封鎖目的是要讓尼泊爾成為印度的殖民地。
▎尼泊爾的反「印」
從9月底的禁運到現在,無法自行產油的尼泊爾,正面臨著日趨嚴重的能源危機。目前除了軍警的應急儲備外,尼國全境幾乎滴油不剩。
禁運之下,尼國油價的飆漲也引發社會恐慌,並逐漸爆發成對印度的國族仇視。部分民眾甚至在推特上發起「#BackOffIndia」(#印度退後)的標籤;另外,尼國汽油走私商去年11月15號,甚至在邊境城市襲擊上前盤查的印度巡警,警員鳴槍示威但卻已造成4名尼泊爾人輕重傷,尼印兩國彼此猜疑的氣氛也更加劇烈。
另一方面,也別忘了尼泊爾才剛經歷過慘重的震災,如今受到禁運影響的物資、能源短缺,輔以國內族群、國際政治的動盪,在在也都衝擊回尼泊爾原本賴以維生的觀光產業。
觀光業大約占尼泊爾經濟產值的9%。根據世界旅遊與觀光理事會(World Travel and Tourism Council on Nepal)的報告,光是2014年,觀光產業對尼國的國民生產毛額,就貢獻了837億盧比(約8.37億美元),直接或間接影響了近百萬個工作機會,每年也有將近80萬名觀光客造訪這個亞洲的神祕山國。
當地一位導遊也提到,對比先前泰美爾街上比肩接踵的忙碌景象,如今卻僅剩慘淡氛圍,觀光客來訪的比例至少掉了5成。震災陰霾、能源危機、區域不穩等因素,都讓觀光客望之卻步,對該國的經濟發展更是雪上加霜。
▎捨「印」就「中」:尼泊爾的避險思考
解決日益加劇的能源問題,仍是如今尼泊爾的當務之急。
一方面,加德滿都當局正嘗試著與馬德西族政黨領袖理性溝通。尼國國會已於去年12月起展開政黨協商,並試著讓步、提出「再次修憲」的可能,希望能平息國內的不滿。但加德滿都版的修憲提案,內容卻已遭馬德西政黨領袖拒絕,至今雙方仍在憲法條文中交鋒不斷。
另一方面,作為印度和中國間的內陸山國,尼泊爾鑒於交通的便利性,幾乎所有基本民生必須品、燃料均由印度單方進口——畢竟要橫跨喜馬拉雅山脈的中國路線,風險成本都高出不少;但在這回的能源危機後,尼國政府也理解到過度依賴印度所造成的國安風險。
相關意見認為,與印度交惡的尼泊爾,未來可能會進一步「考慮中國路線」,並計畫在不遠的未來,將藉由中國進口來滿足尼國國內至少3成以上的能源需求,以逆轉尼國對於印度供給的單方面倚賴。
但印度當局對此又會如何反應?兩大國、一小國在這場能源遊戲中的政治、外交、經濟角力又將如何演變?震災之後的尼泊爾,在共和之路上,也仍充滿著不少艱困的重建變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