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教課綱原住民族議題融入課程工作坊(教師研習)

十二年國教課綱原住民族議題融入課程工作坊
一.課程日期及地點:9/7(六) 桃園市介壽國中活動中心
二.課程內容
時間 課程名稱
08:30-09:30 桃園火車站接駁
09:30-10:00 報到 介壽國中


10:00-10:10 長官致詞

10:10-11:00 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議題融入概述 
《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總綱》於「實施要點」明列八大領域課程設計應適切融入十九項議題: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品德、生命、法治、科技、資訊、能源、安全、防災、家庭教育、生涯規畫、多元文化、閱讀素養、戶外教育、國際教育、原住民族教育等議題,學校與教師可透過正式、非正式或潛在課程實施議題教育,以培養學生批判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面對議題的責任感與行動力,實踐「尊重多元、同理關懷、公平正義、永續發展」等核心價值。


12年國教課綱 深化原住民議題2019-02-17 聯合報 記者馮靖惠


12年國教課綱將於8月上路,這次新課綱在族群平等、原住民教育上多有著墨,包括各領域課程不應有對原住民族的偏見歧視,特別在國中歷史台灣史,更首次在各斷代都有單獨列舉原住民族條目,另也探討土地正義、自治權、狩獵權等議題。

東華大學原住民族課程發展協作中心彙整出「12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原住民族相關規範」,歸納出「課綱中的原住民」。
譬如,國語文領綱有關普高建議選文,不正面選列帶有不當文字(如「番」)或僅呈現單一族群史觀的建議選文;國中小普高社會領綱規定教科書內容「避免刻板印象、偏見、歧視與威權內容,文字敘寫不應落入單一族群觀點」,技高課綱也有避免出現族群偏見及歧視的相關規定。
東華大學原住民族課程發展協作中心計畫主持人陳張培倫表示,這次的課審委員規定要有原住民代表,課綱多很多原住民議題。多元文化面向上,國中小社會領域要求要介紹原住民族命名文化、傳統祭儀等,引導學生尊重生活周遭使用傳統命名的原住民同學,學習在各部落傳統祭儀做個有禮貌的客人。
陳張培倫舉例,在國中歷史台灣史,在各斷代都有單獨列舉原住民族條目,「這是以往歷史課程未曾有過的」,更導引學生認識各時期原住民族文化、土地空間受衝擊的情形,當代部分還要教授原住民族對統治政策的回應及權利復振行動。
「原住民最常抗議的事,主流社會卻不了解,因為以前課本不太教。」陳張培倫說,當代台灣原住民族權利訴求所涉及的常見重要議題,幾乎都明列於國中小社會領綱的學習內容。包括:土地權、部落諮商同意權、原住民族自治、狩獵權、族群平等相關法律與政策(包括原基法、原教法)等。新課綱改變,有利於未來社會公民理解,並有能力思索我國重大原住民族議題的解決方法。
社會領域高中加深加廣課程「探究與實作:歷史學探究」,還建議可選擇「探究澳洲、加拿大、紐西蘭或台灣的政治領袖向原住民族道歉的歷史淵源、內容及後續的政策。」
陳張培倫說,原住民族轉型正義的基礎知識,包括重新認識原住民族在這塊土地歷史上的傷痛遭遇,以及當代社會如何建構一套原住民族權利體系彌補歷史傷害,這兩類知識,都在此次課綱研定過程中,被巧妙地融入各科目中,主要是社會領域,「轉型正義不再只是空的概念」。





泰雅族簡介

泰雅族地理分布

    泰雅族分佈在台灣北部中央山脈兩側,以及花蓮、宜蘭等山區。又分為泰雅亞族(Tayal)和賽德克亞族(Sedek)。泰雅亞族又分為Sekoleq群和 Tseole群。賽德克亞族又分為東賽德克群和西賽德克群。
    泰雅族居住地域境內的高山相當多,例如插天山、棲蘭山、合歡山、大霸尖山、奇萊山等都是。河川則有新店溪、大甲溪、秀姑蘭溪等。以山田燒墾和和狩獵採.集為生。人口分佈以花蓮秀林鄉最多,分佈區尚有南投仁愛鄉、新竹尖石鄉、桃園復興鄉、花蓮縣萬榮鄉、宜蘭縣南澳鄉。總人口數約七萬九千餘人僅次於阿美族,為台灣原住民族的第三大族。

認識泰雅族
   
根據泰雅族的起源傳說,又可分成以下三個系統:
(一)為巨石裂岩所生:地點位於仁愛鄉發祥村附近名為「賓沙市幹」(pinsebukan)的地方,意即祖先之地。
(二)為大霸尖山上的巨石所生:相傳祖先來自大霸尖山。
(三)為萬大北溪上游之白石山上的老樹根所誕生。
    傳統的泰雅族社會以狩獵及山田燒墾為生,聚落以集居式的村落為主。大體而言,社會組織分成下列幾個團體:1.部落組織 2.祭祀團體 3.共負罪責團體 4.狩獵團體,這四個團體的成員有互相重疊的特質,在不同部落,祭祀團體可能大於狩獵團體,其他的部落可能狩獵團體大於任何一個團體。各地的差異性頗大,無法一概而論。
    在泰雅族的世界裡,有二個迴異於其他族群的觀念:(一)是gaga的觀念。(二)是rutux的信仰理念。茲分別說明如下:
    所謂的gaga是一種社會規範,是泰雅人日常生活,風習俗慣的誡律,觸犯了gaga表示觸犯了禁忌,可能受到神靈的懲罰。遵守同一gaga的人共同舉行祭儀、共勞共享。
    所謂的rutux是一種超自然的神靈信仰。一個人觸犯了gaga可能會受到rutux的處罰;rutux嚇到可能會生病;在戶外吃飯、喝酒時要彈一點食物在地上給rutux吃。在祖靈祭以後,泰雅人要離開祭祀地時必須越過火堆,以示與rutux隔離。種種跡象顯示對rutux的懼怕。
    泰雅族是一個平權的社會,由領導能力強的人出任部落領袖,狩獵、出草也由英勇的族人擔任領袖。但遇到部落有重大事情時,則由長老會議決策。
    泰雅族最富有特色的文化即為紋面,紋面對於男子而言,是成年的標誌也是勇武的象徵。對於女子,則是善於織布的標記,一位泰雅女子,在十三、四歲的時候,就跟著媽媽學習織布的技巧,也開始為自己準備出嫁時的衣裳,當少女的織藝精進,也就是准許在臉上刺青的時候了,這時也是尋覓如意郎君的好時機,一位不會織布與沒有紋面的女孩子在部落裡是沒有人追求的。但紋面的風俗在日本人佔領台灣期間也漸漸被禁止,目前仍保有紋面的泰雅老人已屈指可數了。
紋面的老人(圖片版權為「臺灣之美:意念影像圖庫系列」)
文化特質
(
)紋面的藝術:除了美觀、避邪以外,代表了女子的善織、男子的勇武,也是死後認祖歸宗的標誌。
()精緻的織布藝術:以苧麻為原料、植物染料為主的泰雅族織布是原住民族中最善於織造藝術的族群。目前因毛線材料的便利性及色彩多樣性,許多族人都樂於使用,反而使傳統的原料逐漸沒落。
()浪漫的口簧琴舞:口簧琴為九族所共有,但能將它發揮得漓淋盡致並配上舞蹈表現男女情意的只有泰雅族。
()貝珠衣:以白色貝類穿孔磨成細小如綠豆之貝珠,將它穿綴於整件衣服上,是泰雅族獨特的衣飾文化。貝珠衣有多種形式,最尊貴的一種是部落領袖或獵首英雄於凱旋歸來參加盛會時所穿,也是結婚時重要的聘禮。
    除了貝珠衣以外,珠裙、珠帽、綁腿亦以貝珠串成。珠裙常使用於訂婚或女子生產後男方送給女方家長的答謝禮。珠帽則為頭目所佩戴。
祭典生活現況
   
祖靈祭(maho,泰安鄉後山用語):由於傳統社會組織及宗教信仰的瓦解,泰雅族目前只剩下祖靈祭還如期舉行。
    傳統舉行祖靈祭的季節是小米收割以後(大約在七月),由頭目或長老開會商議時間,全社男子都要參加,在天未亮時,到達祭場,每人手持竹棒,上面插有黏糕、豬肉,為獻給祖靈之供品。祖靈祭的祭品不能帶回部落,必須在祭祀地吃完。沿途回家時要越過火堆,以示與祖靈分隔。
    
傳統泰雅族社會的分工是依性別及年齡的分工,男女及各年齡階層有一定的工作分擔與範圍,但沒有職業上分工。泰雅族僅有依身心發育階段之長幼分級,分為幼年期(七歲以下)、青年期、老年期(六、七十以上),並無年齡階級之制度。幼年時期,男女並無分別,主要幫忙大人作一些零星工作,約在六、七歲時就開始生活技能的訓練,可約略看出其學習工作的傾向。到了青少年時期,男女開始有清楚的分工,男子開始參加出草出獵隊伍以及較粗重的工作;女子開始協助家事、農耕及紡織工作,直到中壯年甚至於老年時期都有嚴格的男女分工。
大體而言,泰雅族的社會組織可以分成下列幾個團體:
1.部落組織:泰雅族是個平權的社會,其部落的形成以血緣基礎,以父系中心,由諸兄弟形成聯合家族,財產與房舍共同擁有。由具聰明才智,有領導能力的人擔任部落領袖。遇到部落有重大事情時,則由頭目召集長老會議以決策之。(泰雅社會中原來沒有頭目,是日治時期日本人為其治理之便而產生的。)
2.祭祀組織:有共同祭祀對象的家庭組合,如為了祖靈祭之進行而組成的團體(全部落的男性)。凡農事祭典及農事活動都充分表現男女分工的態式,男性負責祭儀過程,女性則負責遵行祭儀的禁忌及準備祭品(早期祭祖祭女性是不能參與的)。
3.共負罪責團體(gaga):是共同遵守誡律和規範的團體。泰雅人稱之為gaga,泰雅族中的gaga意思為祖訓或遺言,指泰雅社會是應遵守祖訓的社會群體,而是以血緣、共約、共祭、共勞為基礎發展而成,深深存在於泰雅族人的生命之中。gaga是一種社會規範,是泰雅人日常生活、風俗習慣的誡律,也是最具有約束力與公權力的團體,可以算是泰雅社會中行為道德與社會律法的最高維護與審判者。又因泰雅族的分布地區遼闊,gaga之意各有偏重不同,但仍不出以下四個範圍:血族及地緣團體、祭祀團體、共食團體和制約團體。
4.狩獵團體:同一個獵團,集體狩獵時大家分工合作共勞共食共享。

gaga & rutux
泰雅族的神靈觀念,用rutux(包括:人死後的鬼魂、祖靈,自然物的精靈等,但其中也有屬於原來就是rutux的存在。)作為一種無形的超自然力量,使泰雅人在治病、消災祈福時,都會祭祀rutux請其保佑。
根據李亦園《南澳的泰雅人》 中記載「在南澳群泰雅人的觀念中,rutux的原義是指靈魂而言,或可說為生靈與鬼魂之意。據一位居於金洋村的泰雅人所言:「人在世時靈魂rutux與肉體hei同在,人死後hei沒有了,只剩下rutux。人作夢是rutux出遊;夢見死去的人,即是見到rutux。」
Rutux有善惡之分,善靈為在正常情形下死亡的靈魂,惡靈則為死於非命人的靈魂。惡靈常在其死亡地附近,而不得歸回靈界,也不受人祭祀,所以給人災害。然惡靈之數目並不多,其加害於人類似不甚嚴重,僅如迷人使失魂、致病、或其他惡作劇等。可是予人災害致病的並不單是惡靈,而最重要的卻是來自善靈。在泰雅族人的觀念中「善靈」才是最主要的rutux,才是與他們休戚相關,而時時應該奉祀的對 像。這一範疇的超自然存在很明顯的是泰雅族人宗教信仰的中心,也是影響泰雅族人生活的各面以及規範其行為的基本動力。
然而善靈這一範疇的超自然存在中,被族人所注意而加以崇拜者僅為死去祖先的rutux以及若干有關的靈魂(如被殺敵人的rutux亦被歸入崇拜之祖靈)。 祖靈之崇拜是以集體之祖靈為對象,而不是以個別的祖先為對象,其作用於子孫亦以集體行動為多,少有個別的執行。
泰雅族對於祖先的utux,特別在豐年祭(實為傳統的栗祭演變)時要隆重地加予供奉。相信天上的彩虹,這種神秘的幻影必定也是神靈的表現,所以稱為「hongo utux」,而且相信只有曾經獵取過敵人首級的人死後才能經過這座美麗的天橋,否則休想通過。至於女性死者的靈魂,必須擅長織布者才能通過。泰雅族的信仰上,特別稱彩虹為「mnanho na aliutux(意為神靈之橋)
傳統的紋面
 紋面等於是成年禮,男子必須狩獵多次成功後,才可在額頭上及下巴刺青,女子則須學會織布才得刺臉文,而完成紋面者才可論及婚嫁。
紋面不僅僅是個人生命禮俗中最重要的過程,也是傳統宗法制度中的重要規定。在祖靈信仰中,紋面與部落的吉凶也有關係。泰雅族人認為不紋面將會被祖靈懲罰;與沒紋面的女子結婚,不但不能生育,整個家族都會遭受禍害。
泰雅族的紋面具有多種文化上的意義:
1)紋面死後才能進入靈界
2)紋面可以求福避禍
3)紋面是族群的識別標誌
4)紋面是身分的標誌
5)紋面是族群的認同
6)紋面是英勇的標誌
7)紋面表示成年
8)紋面是審美的標準
9)紋面是尊榮與責任的象徵
10)紋面是代表至高的榮譽
11)紋面是能力的肯定
12)紋面是成熟的記號
13)紋面是生命的表徵
14)紋面是女子貞節的德行
*紋面的泰雅老人(圖片版權為「臺灣之美:意念影像圖庫系列」)

      過去泰雅一年中最重要的儀式是播種祭(smyatu)和祖靈祭(maho)
        播種祭smyatu
        傳統上播種祭的日期由地方人士會議決定,會議中會選派去年收穫最好的兩家,由其各推派一人擔任祭主,以代表部落舉行播種儀式。兩名祭主必須每年輪流,不可與去年一樣。播種祭期間部落成員都必須回到部落中,非部落成員不可以參加儀式;各家戶內所生的火不可熄滅,也不可借火給他戶或向他戶借火,否則gaga會消失或變壞。祭祀中希望小米能夠發芽、豐收。相對於盛大的祖靈祭,播種祭較少有人聽聞,隨著時代習性的改變,再加上舉辦規模與時節都比不上祖靈祭,近年來播種祭活動漸漸沒落。
        祖靈祭maho
        祖靈祭通常選在七月小米播種之後舉辦,祈求豐收與祖靈保佑,因此也被稱為豐收祭。傳統上因為部落一直遷徙,沒有一定的祭祀場;日治後設置公墓,於是祖靈祭移至公墓進行。由頭目開始獻祭,懇求祖先護佑族人在耕作、狩獵中收穫更豐富。祭祀品不能帶走。祭祀後,年輕人用山刀戳刺路旁的小米糕,希望如刺小米糕一樣獵到山豬,並把小米糕吃掉、帶走。頭目和年紀大的會留下來跟lyutux(靈)繼續說話。
(圖片版權為「臺灣之美:意念影像圖庫系列」)
鳥卜
泰雅族出草或狩獵出發前或在途中,常根據一種鷦鷯的鳴聲來判斷此行凶吉。在路的左右任何一邊聽到第一聲鳴叫聲,走數十步後,在相反的一邊再聽到第二聲時,此為吉兆,也代表此次行程將會順利。但是若是在路的左右兩邊,同時聽到鷦鷯鳥聲(在同時可到的距離內),那就是凶兆了。那麼最好也別出門了。孕婦外出耕作或汲水,若遇見兩鳥相交作鳴,則不吉,都會半途而返。
夢占
昔日泰雅族進行出草、戰鬥、狩獵、祭祀時,為了要選擇適當時日,都會等到長老或祭主或其他領導者夢到吉夢,才決定進行。如果出草或戰鬥途中住宿時,夢見凶兆,則折返回等夢見吉兆再進行。如夢見水、被動物咬傷、穿新衣服皆為凶兆。夢見有人贈與肉類、獸類成群出現、死者贈與物品皆為吉兆。

衣飾文化
因為泰雅族無階級制度,在衣服上並未表現出個人的社會地位,因此其穿衣的主要功能及在遮體、保暖及裝飾。泰雅的傳統服飾男女大致相同,形制是綜合縫製式及披掛式服飾,主要差別在頭冠和掛前帶。男人服飾的基本配件是額帶、胸兜、上衣、披肩、前遮陰布及刀;穿上不及膝的傳統袍後,掛前帶以左肩右斜方式斜掛。女子則是額帶、胸兜、上衣、披肩、片裙和綁腿;片裙圍在腰間類似長裙,再加上手腕和腳踝的裝飾,搖曳生姿。傳統服飾的組成一般分日常、工作或禮用服飾。傳統袍的下襬、袖口和手臂處都會滾花邊,白長袍以紅黑色為主。
  
*穿著貝珠長衣的男子與盛裝的女子(引自李莎莉,1998104
*肚兜,五角形的麻布或絨織品,其上鑲有圓形白貝裝飾物或白色鈕釦。(引自李莎莉,199894)
以前用山上的苧麻,再用各種植物染色。整理苧麻有七個步驟,不可隨意更改,並且只有女人可以進行。
盛裝時族人會搭配各種裝飾品,早期有貝珠、貝板、骨、竹、薏米珠;晚期則多了鈕扣、塑膠珠、亮片、毛線等材料製成的裝飾品像帽子、頭飾、腰袋等。
在泰雅族的gaga祭團中有一種說法,因為惡鬼最怕紅色,所以她們將衣服染成暗紅色即具有嚇鬼的功能,後來多採紅毛線織衣服,也是有相同的道理。在衣服的前面,大多織成單一的菱形狀花紋,此象徵祖靈的眼睛,具有保護作用,而背面則常用複雜的花紋來嚇阻惡鬼。

以下是取自原住民族委員會網站


泰雅族社會盛行織布與紋面文化,族人遵守祖先訓示gaga,以祖靈祭為最重要的祭儀活動。近年,因為原住民意識崛起、文化復振運動興起,與原來在民族分類上劃歸泰雅族的太魯閣族與賽德克族,分別在民國93 年(2004)與民國97 年(2008)成為各自獨立的民族。目前,泰雅族人口約有90,788 人(民國107 年﹝ 2018﹞ 12月)。

泰雅族分布在臺灣中北部山區,包含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苗栗縣、臺中市、南投縣、宜蘭縣等七縣市的山區各鄉鎮,是臺灣原住民族中分布領域最廣的民族。泰雅族族名音譯自「atayal」,意思是人、真人或同族人,分為賽考列克(Seqoleq)與澤敖列兩群(Tseole);賽考列克群主要分布在新北市烏來區、桃園市復興區、新竹縣尖石鄉與臺中市和平區,澤敖列群主要分布於新竹縣五峰、尖石鄉、苗栗縣泰安鄉、臺中市和平區、南投縣仁愛鄉與宜蘭縣的大同、南澳鄉。
泰雅族人起源傳說是在遠古時代,由大石頭分裂爆開後走出男、女性的祖先,之後遷徙到各地建立部落。大石頭爆裂的起源地,泰雅族兩個亞群有不同看法,賽考列克群認為在南投仁愛鄉發祥村的瑞岩,又稱為賓斯布干(Piasebukan);澤敖列群則認為起源地在新竹五峰的大壩尖山(Papakwaqa)。
十八世紀漢族由臺灣西部平原向淺山地帶拓墾,加上西部平埔族(道卡斯、巴則海、巴布拉、貓霧束等族)移住南投埔里地區;泰雅族人為尋找狩獵與農耕土地,從今日南投仁愛鄉北港溪上游,往大甲溪移動而到達苗栗、新竹、桃園、宜蘭與新北市山區。十八世紀泰雅族人的拓墾遷移持續到十九世紀末,陸續在臺灣中、北部各地山區溪流中、上游,建立散村式的部落。
二十世紀初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實施「五年理番計畫」,強勢殖民各部落,並以「集團移住」政策勸誘位居深山的部落,往淺山地區遷移。日本政府強迫泰雅族人接受統治,部落與政府間的對立戰事不斷,發生了大豹社抵禦日軍進入的「大豹社事件」與「大科崁群抗日事件」、「石加路事件」等重大抗日事件。在日本政府優勢軍警力量與政策的壓制下,泰雅族人從原來自己建立的拓墾部落,被迫集中到指定地點或便於管理的地區。二十世紀中中華民國政府統治初期,大豹社族人林瑞昌(Losin‧Watan;樂信‧ 瓦旦,醫生、省議員)、高澤照等知識菁英,提出原住民族自治的理想,但與當時政府政策相衝突,兩人於民國41 年(1952)以匪諜名義被逮捕,稱為「高山族匪諜案」。
同時期泰雅族師範學院學生林昭明(林瑞昌之姪),也在民國38 年(1949)涉入「蓬萊民族自救鬥爭青年同盟」組織而被逮捕。二十世紀前半的泰雅族歷史,因外來的統治勢力有著劇烈的磨合與轉折。二十世紀後半,政府推動泰雅族人的「定耕農業」、「育苗造林」、「生活改進」運動,讓泰雅族人從生活習慣、經濟產業的文化面開始改變,與族外的接觸、交往也越來越頻繁。



1. 產業
泰雅族的經濟活動以農耕與狩獵為主,生產作物有小米、陸稻、黍類等,狩獵所獲之肉類則提供蛋白質營養來源。農作物在與外界市場經濟接觸後,增加不少作物,二十世紀中葉開始增加稻米、水蜜桃(qzmux)、水梨、高冷蔬菜、椴木香菇、生薑等不同的經濟作物。
2. 飲食
泰雅族以小米、黍、稻米、地瓜等農作物為主食,搭配胡瓜、南瓜、野菜、豆類等果菜類,肉類、魚蝦是慶典時才會出現的菜餚。具有民族風味的食物,除了小米酒、糯米酒、醃肉外,還有馬告雞湯、山豬肉香腸等。
3. 服飾
泰雅族服裝布匹以麻為素材,二十世紀後逐漸加入棉線與毛線,以藍、黃、紅、黑、白色等為主要顏色。泰雅族男子服裝有額帶、頭飾、胸兜、無袖長上衣(背心)或有袖長上衣,以及遮陰布與刀帶等。女子服裝有額帶、頭飾、長袖對襟短上衣、片裙、護腳布等。服裝的圖紋樣式上,衣服正面多使用菱形紋,背面常用複雜花紋,傳說菱形紋是眼睛的象徵,代表祖靈的庇佑。 泰雅族傳統服飾 泰雅族的貝珠衣,是結婚時重要的聘禮,婚禮前男生需要送給女生一件到數十件的貝珠衣。貝珠衣為無袖長上衣的形式,白色貝珠橫綴或縱綴在背心上;貝珠衣主要作為寶物珍藏,在重要場合才由頭目、氏族長老、勇士穿著出席。
4. 藝術
◎織布傳統泰雅族社會以織布來評定婦女社會地位與才能,女性從小就要參與織布。泰雅族的布匹紡織以麻為主要材料,有紅、黃、黑、藍等各種顏色交織的條紋色布,以及常見的褐色條紋白布。近年,傳統織布花紋和技術成為復振部落文化的文創商品。
◎紋面(ptasan)紋面是傳統泰雅族人成年的標示,同時具有美觀、避邪等功能,代表傳統的文化價值。男子出外獵得人頭或狩獵後紋面;女子則在學會織布後,才能在臉上刺上花紋。族人相信靈魂在離開人世到達祖靈居所時,祖先會按照紋面判定是否為泰雅族人子孫,因此也具有宗教上的意義。紋面的位置包含臉、胸、腹部、手、腳,其中以臉部最重要。額頭部位的紋刺男女都有,主要為3 到5 條重疊的橫紋直線條;除了額頭部位之外,男性在下巴也刺紋直條紋路,女性則在臉頰兩側紋刺斜線平行紋、交叉紋。紋面在二十世紀初被日本政府禁止,中斷了流傳久遠的傳統文化。近年,紋面花紋應用在各類文創商品當中,成為彰顯民族的印記。
5. 建築
泰雅族人分布範圍廣闊,發展出多樣的住屋建材與形式,按照功能形式可分為家屋、家屋附屬建築、公共建築(望樓)三種類型。 以竹為建材的傳統家屋 高架式穀倉有利防潮、避鼠
◎傳統家屋泰雅族人分布區域範圍廣大,各地發展出不同形式的家屋,主要有半穴木屋及平地竹屋兩種形式。半穴木屋為半穴式的木造住屋,興建時由基地向下挖掘,屋體有一半位於地面之下,所以稱為半穴式家屋。平地竹屋以竹材為主,屋頂覆蓋茅草,建築時基地由地平面往上構建。竹屋是經過遷徙之後,因容易興建而發展出來的住屋形式。兩種家屋的空間配置類似,基地多為方形或長方形,屋內設有兩個火爐,分別作為烹飪與取暖時使用。家屋附屬建築方面有穀倉與耕作小屋,穀倉的建築使用木頭支撐,四周牆壁以劍竹、孟宗竹、五節芒莖及硬質木桿等編織而成,內牆使用原木皮為壁,屋頂覆蓋白茅。穀倉的功能是儲藏小米、黍、玉米、甘藷、芋頭等穀類,多半採用高架式建築,有利於防潮與避鼠。穀倉因為是家人食物與儲藏糧食的來源,開門取物時忌諱外人窺探。耕作小屋興建在旱田周邊或中間,以方便取水及看顧作物,也可作為堆放農作物與放置農具的地方,規模形式略小於家屋。
◎望樓望樓屬於公共設施,是原木搭成的高架建築,設於部落入口來監視周邊環境,夜間也會有青年在此警戒。早期望樓是防禦設施,之後慢慢演變為聚會、聯絡與交誼休閒之處。
1. 婚姻
傳統的泰雅族家庭是以父系血緣為中心,從夫居的父系社會,婚姻制度屬於一夫一妻制的嫁娶婚形式,有血緣關係的男、女雙方要在五代之後才可以成為婚嫁對象。
2. 部落(galang/alang)
泰雅族社會中,以部落為基本單位,泰雅族語有galang、alang 兩種說法。傳統的部落在二十世紀以前散居於深山,二十世紀後受到日本統治影響,位居山中的部落往淺山地區遷居,由數個散村部落集中成為集居型村落。傳統的部落是在同一地區內,以血緣親族為基礎,加上以祭祀、狩獵、負罪牲團、勞動等不同功能的組織團體所組成;部落具有首長、長老會議與土地主權,對內具有保護人民的義務,對外經常與同族之間保持聯繫,並結盟防守外敵。地域內的部落聯盟稱為mulaxen galang,目的是對抗入侵的敵人。
3. 頭目(maraho)
頭目的賽考列克語稱為maraho,澤敖列語稱為posiyn 或radan,意指領袖。泰雅族與清朝有所接觸後,清朝開始使用漢語的頭目一詞。頭目對內處理部落公共事務,對外代表全社與他社間保持聯繫。頭目的承繼與更迭有世襲制與選舉制兩種,世襲制是指部落頭目的繼承,由長子或同一家系之子繼承,有長子繼承與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原則,盛行於同一家系組成的部落內。選舉制是在頭目因征戰、疾病死亡,或因體弱無法執行任務時,由原來的頭目或長老們在會議中推選決定。
4. 祭祀團體(gutux gaga)
祭祀團體賽考列克語稱為gutux gaga,是執行同一gaga 宗教儀式中最重要的團體,範圍包括定期舉行的播種祭、收穫祭,以及不定期舉行的獵頭祭、祈雨祭、祈晴祭、祖靈祭等。祭祀團體由熟悉農耕曆法、祭典儀式的族長領袖主持,賽考列克語稱為maraho gaga,若是部落組織與gaga 團體範圍相同時,部落頭目即可擔任此職務。如果部落內有多個gaga 團體時,則由各血緣親屬團體各自的maraho gaga領導各自的祭祀團體;每個祭祀團體中的成員,以各祭團中傳襲的傳統進行儀式,並遵守各項禁忌。
5. 狩獵團體(inhoyan qutux linntan/inltan)
狩獵團體賽考列克語稱為 inhoyan qutux linntan,澤敖列語稱為inltan,是部落或gaga 中男子所組成的團體,戰爭時則成為戰鬥團體。狩獵團體的行動範圍是部落外的獵區,並且不能越界到別人的獵區,活動一趟常需要數天以上的時間。狩獵團體的禁忌,如果是在部落附近巡視陷阱的行為,屬於休閒活動,不會受到gaga 的禁忌規範,但是如果是在慶典或婚禮時,由同gaga 或全部落的獵團組織進行活動時,則需要遵守相關禁忌;婦女雖然不得參加獵團組織,但是男子狩獵團出獵時,她們也需遵守相關禁忌。狩獵團體在二十世紀日本殖民統治時期開始式微,原因是日治時期的勞動服務過多,加上農業經濟活動的發展取向,狩獵活動日漸減少。
6. 犧牲團體(牲團/共負罪責/分肉團體;qutux niqan)
犧牲團體,文獻上稱為牲團,賽考列克語稱為qutux niqan,是同一血緣親族共同飲食的意思,也就是共同分肉的團體。犧牲團體按照功能與性質可分為贖罪牲團與共食牲團兩種,贖罪牲團與宗教儀禮有關,同一血族中若發生違反gaga 的竊盜、通姦等情事時,必須出面認罪,避免觸怒神靈而導致災禍發生。認罪時需進行贖罪儀式,違反gaga者與同血族的人一同以珠裙、珠衣等物品交換豬隻,然後將豬隻祭祀後共同分食,目前贖罪儀式多數轉由教會儀式,或者藉由政治、法律協商尋求解決。另一種共食牲團與婚禮跟狩獵活動有關,婚禮的分肉共食,當男方娶入女方時,由男方作東而讓女方分肉共食,目前仍在生活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狩獵活動的共食牲團則是將狩獵所獲得的獵物分配給各參與成員,然後再分給未參與狩獵的近親及姻親家族。
7. 勞動團體(gutux kenuexgan)
勞動團體又稱為共勞團體,賽考列克語稱為gutux kenuexgan,是一個或一群人相互交換工作,有共同合作勞動的意思。勞動團體的工作並無一定組織與固定成員,主要考量勞動目標、工作量與成員居住地點等,通常以部落內的血緣親屬,以及姻親親屬為主要對象;若是工作量大且繁重,也能延伸到同一gaga 的成員,或邀請居住在部落外的親屬參與。勞動力的支援具有條件性的交換,以工作主題或天數來計算,所以賽考列克語又稱為obayox(交換工作日制度)。勞動團體執行前,由家長邀請各戶成員參與交換工具,並準備用具、材料與食物,並在工作時提供食物點心,完工時宰殺豬羊盛宴款待成員。家長若是進行建造房屋、收穫等重要的工作時,工作前會進行祭祀儀式,並在工作期間遵守相關禁忌。

泰雅族的超自然力量信仰觀稱為utux,當中最重要的就是祖靈觀念,祖靈是影響運勢興衰的守護者,遵守祖先留下的訓示與行事規範(gaga),可讓身體健康、農作豐收,若違反祖訓,gaga 會遭受祖靈懲罰而災禍連連。泰雅族重視祖靈與祖訓gaga,各項農務相關的播種、除草、收穫祭儀中,都有對祖靈的敬謝儀式。民國50 年代(1960 年代)之後,泰雅族除了傳統信仰之外,也逐漸接受了西方宗教的觀念,各部落普遍存在著天主教堂與基督教會,但農耕與祖靈祭儀仍保留其文化精神而存在。
1. 播種祭(smyatu)泰雅族播種祭的時間由商議後決定,會議中由前一年豐收的兩家各推派一人代表擔任主祭。播種祭由兩位主祭攜帶小米糕與小米酒前往耕地,途中不與他人交談,先前往其中一人的農耕地進行儀式後,再往另一人的農耕地點進行同樣的儀式。儀式由主祭在耕地中以鋤頭挖出四個洞,分別播下種子,每挖一個洞時就講一個小米收穫良好者的名字,或講出教導自己播種gaga 者的名字,讓善於種植小米者的gaga 能讓該耕地豐收。
然後,主祭將小米糕放在一邊,左手拿酒倒在小米糕上面,口中一面說出:「希望將來收穫的小米所釀的酒,多得讓我喝到吐出來。」同時一面喝小米酒並吐在小米糕上。祝禱儀式結束後,主祭將祭品留在原地,接著往下一個農園進行儀式,全部的儀式結束後主祭將製作的小米糕、小米酒分送給各戶,象徵將gaga 的靈力分享給各家,並作為各戶隔天祭祀的祭品。
同時部落內的男子會聚集在一起,共同分享醃肉,並且聆聽長者教導gaga。第二天每個家戶指派一人,攜帶從主祭那邊提供的小米糕、小米酒,在天未亮之前到達耕地進行播種儀式,儀式與祭主所進行的一樣,各家戶儀式結束後進行聯誼活動,並邀請女性與部落外的成員加入。播種祭典時各家戶內生火後不可熄滅,不向其他家庭借火,或者將火借給其他家庭,並避免接觸麻、針與砍伐植物。
民國50 年代(1960 年代)時期,小米種植面積日漸減少,水稻面積種植增加,播種祭也開始在水稻田中進行;民國90 年代(2000 年代)生薑成為主要的經濟作物後,因為種植生薑與小米在地點與每年收成上具相同特色,部分部落在種植生薑時也會以酒菜祭祀,取代了傳統的播種儀式。
2. 祖靈祭(maho) 祖靈祭 8 到10 月間小米收割完畢後,各家族人會在頭目家商討舉行祖靈祭的時間,決定日期後,成員會進行狩獵活動以製作醃肉,各家戶則製作小米糕、釀製小米酒,同時請派一人製作儀式當天要使用的大型小米糕。祖靈祭進行當天天亮前部落男子集結聚集,接著由各個不同祖先的後代推派代表,手上拿著插有獸肉、小米糕等祭品的竹子,其他人則跟隨在代表後面。前往祭祀地點的隊伍由頭目、副頭目帶領,沿途呼喊祖父、祖母、先母等過世祖先的親屬稱謂,以邀請部落與路途中所有過世祖先的靈魂一起前往。
祖靈祭由頭目主持獻祭,呼請祖先來享用族人準備的祭品,並保佑族人耕作狩獵豐收,祭祀結束後供品留在當地,並跨過火堆表示與祖靈分開。年輕人先出發返回部落後,頭目、長老會留在原地與祖靈(lyutux)說話,並倒酒給祖靈喝,最後將剩下的酒留在原地。回程時會預先將一個較大的小米糕放在部落外,讓年輕人以山刀戳刺食用,食用完畢後才繼續回到部落。傳統的祖靈祭因為室內葬的關係,祭祀地點位於部落外圍,二十世紀之後喪葬地點改在公共墓園,並禁止部落中舉行祖靈祭,因此祖靈祭也開始由各家在公共墓園中進行。墓園的祭祀是先在墓地獻花與點上蠟燭後,各祖先後裔聚集在放有祭品的樹下。近年來傳統祭儀重新受到重視,部落也重新舉行共同祭祀祖靈的活動。


 羅浮部落-泰雅族文化學習
11:00-12:00 【議題:原住民族營生模式Ⅰ】
主題:泰雅小米園區-農耕文化體驗

12:00-13:00 【議題:原住民族營生模式Ⅱ】 

主題:部落共獵、共食、共享文化學習
13:00-13:30 午餐
13:30-14:30 【議題:原住民族營生模式Ⅲ】
主題:羅浮部落-獵人文化學習
14:30-15:10 【議題:原住民族營生模式Ⅳ】
主題:原住民族議題融入課程教學分享
15:10-15:40 【議題:原住民族營生模式Ⅴ】
主題:課程設計工作坊

15:40-16:00 綜合座談

羅浮部落
族人稱羅浮為雅邦(Keyopan),原屬拉號社的領域。日治時期,日人占領拉號社,建置駐在所,因要在拉號社下方興建水圳,因此將社人分配梯田,為分配到者,移居到雅邦,另建一社。定居之後,日人為就近管哩,將駐在所移到雅邦,另至溪口駐在所治理。光復之後,所有譯名改為羅浮,雅邦社就被改為羅浮。kin-nyopan是由泰雅族語而來,其意是曾被明鄭滿清人留瓣子。
歷史沿革
清代光緒12年(1886),劉銘傳於大嵙崁(今大溪鎮)設立「臺灣撫墾總局」,該村屬於總局之「大嵙崁撫墾事務總辦」。日治時期,明治29年(1896年),屬大嵙崁撫墾署管轄;明治31年(1898年)改隸三角湧辦務署大嵙崁支署;明治33年(1900年)改屬大嵙崁辦務署;明治34年(1901年)屬桃仔園廳大嵙崁支廳;明治38年紛1905年)屬桃園廳大嵙崁支廳番地;大正9年(1920年)屬新竹州大溪郡番地。
二次大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民國36年(1947年)初屬新竹縣角板鄉(今復興鄉)角板村,同年分置獨立為「三民村」及「澤仁村」;民國64年(1975年)9月10日析澤仁村南部置「羅浮村」,之後該村村名及界線未再改變。直到2014年12月25日,桃園縣升格直轄市,才將村更名為里。

樂信‧瓦旦紀念公園:
樂信瓦旦紀念公園是為紀念昔日白色恐怖時代,泰雅族的政治受難者,被以叛亂罪罪名槍決的前省議員樂信‧瓦旦(漢名:林瑞昌)。樂信‧瓦旦是戰後首位山地籍省議員、泰雅族領袖、亦是最早接受現代醫學教育的泰雅族人。藉由樂信‧瓦旦當年留存下來的歷史資料,使大家不會忘記這位活躍在半個世紀前的先驅。




羅浮部落即常稱為「羅浮」,為北橫公路上一處聚落,位於台7線22.845公里處,是地處大漢溪上的一座河階平台地形。

補充說明


台北盆地形成前,古大漢溪和古新店溪是獨立入海的兩條河,大漢溪自源地以降,河道多有曲折,在石門以上呈東西走向。早在台北地區還是一片山地時,大漢溪在石門流出山區後,就直接由石門直接向西逕流入海。台北下陷成盆地後,古新店溪轉往北流,同時加速了上游的向源侵蝕作用,源頭逐漸向南切割山谷,於是越來越靠近山谷另一邊的古大漢。大約在三萬年前,於石門發生河川襲奪,古新店溪切穿山谷,地勢較低的古新店溪將古大漢溪襲奪,大漢溪於石門附近直角轉彎,下游的大漢溪改道北流,轉向北北東流入台北盆地,現今的桃園台地群是大漢溪被襲奪前所堆積的古石門沖積扇。大漢溪改向後流量增加,侵蝕基準下移,導致河流急速下切,原有的河道因而形成高起的河階地,遂在大漢溪沿岸有數層與河流平行的直行河階地形,形成規模龐大之大溪河階群

在復興區角板山眺望溪口台地,那是大漢溪流經復興區角板山南面時,河道大轉彎所形成的一塊三角形台地。新溪口吊橋連結大漢溪的角板山台地和溪口台地,利用原木材質來打造吊橋面板及護欄,結合當地原住民泰雅族圖騰與色系作為主索、防震索、抗風索的色調,兩岸錨碇座及護網上的祖靈之眼是吊橋特色
 
「溪口台」原名「RA-HAU」,是泰雅族語「半腰、平和、平坦」之意。先總統蔣介石覺得此處的景致像家鄉浙江省奉化縣溪口鎮,所以名之為溪口台。地形學的名詞:曲流、河階、劇場式河階、台地,在此處都有呈現。
曲流:
河流受地面傾斜程度,岩層軟硬不同等因素影響,河道常呈彎曲。 在河道彎曲處的外側,水流較急,侵蝕力較強,致使河道不斷後退,形成凹岸。 內側則因水流較緩,堆積較盛,致使河床平淺,形成凸岸。 由凹岸和凸岸共同形成的地形,稱為曲流。
河階(terrace:
如果陸地抬升,或河流的下蝕力量加強,向下切割造成一個新谷底(新河床)。 昔日河床變成高出現在河面的台地面,稱為河階。 如果這種作用相繼發生幾次,則在谷側上可形成多級階地。
劇場河階(amphitheater terrace):
在河谷彎曲處的凸岸部分生成的河階稱為劇場河階(amphitheater terrace),又名半圓形河階。
台地:
海拔低的廣大平面地形叫做平原;海拔高的稱為高原;台地海拔介於上述兩者之間,海拔一百公尺至數百公尺,是中央部分坡度平緩,周圍較陡的廣大平面地形。
泰雅文化景點攻略
義興吊橋
義興吊橋過去是義興部落和大利幹部落居民前往羅浮的主要連外道路,而這裡就是史詩鉅片電影賽德克巴萊拍攝時的場景之一的彩虹橋。從吊橋眺望的溪水與山巒感覺十分壯闊呢

羅浮雙橋奇觀
復興橋為北橫三大名橋之一,是光復初期所建,是橫跨大漢溪,一處視野極佳的觀景點,兩端設有刻泰雅傳說的石碑,富有原住民圖騰風味的新風貌。與復興橋呈現出一幅鮮亮生動,極富層次美的壯闊景致,就像兩道彩虹,引領著進入復興鄉的山林的懷抱。


紅色羅浮橋是東南亞跨徑最大的螺栓式上承鋼拱橋,與位於下方之紫色復興橋一拱一彎,相映成趣。羅浮光聽地名,有如輕奏歐式悠揚浪漫戀歌,紅色羅浮橋和夜色的彩色繽紛復興橋,一前一後橫掛再大漢溪上,真足美豔絕倫。雲霞坪流動咖啡屋,悠閒品耆香淳咖啡,遠望雙橋,可享受大半天時光。台灣高空彈跳發源地復興橋,過去假日常有人在此從事彈跳運動,近來較少看到,大概轉移陣地至深度較長大漢橋吧! 早期鳳飛飛拍MTV也就在復興橋拍攝,讓人印像深刻的彩虹橋。

復興橋是一座長一百五十公尺的吊橋,原本橋身為淡紫色,現在則為淡綠色,站在橋上不只可以俯瞰大漢溪的溪谷美景,還可以在這裡享受高空彈跳的刺激快感。羅浮橋為一座全長兩百三十公尺拱形的鐵橋,是為了紓解復興橋龐大的車流量所建的,主要功能為通車。

羅浮部落獵人學校 (引自桃園觀光導覽網)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對原住民而言,「狩獵」既是謀生本事,也是文化傳承。生活與山脫離不了關係的羅浮里泰雅族人,將「與大自然和平共存」視為gaga(祖先的遺訓);就地取材、不貪心多取、一切的獵物都是祖靈恩賜。羅浮部落獵人學校規劃多項豐富的體驗遊程,帶你了解隱藏在狩獵活動的山林智慧。

入口雕飾
來到羅浮部落,可別急著進入獵場,泰雅耆老會先以族語主持「淨身儀式」,約莫10-15分鐘的過程中,除了歡迎來訪旅客,也向祖靈祈求一切平安,男人們會跳勇士狩獵舞,整個祭儀隆重又莊嚴。而想要捕獲獵物,陷阱是一大關鍵!首先,必須得勘查地形,然後觀察獵物可能出沒的地方,竹枝、樹葉、石頭都是製作陷阱的好素材,「好的獵人要懂得安靜等待」,沉得住氣才不會空手而歸!當然,適時的主動出擊也是不錯的捕獸策略;在獵人學校,不論男女皆可體驗泰雅族人的自製弓箭,(泰雅傳統,女人不許摸狩獵器具、參與狩獵),享受當個部落神箭手的快感!

泰雅傳統穀倉
享受刺激又新奇的狩獵之旅後,接著登場的是原住民傳統風味大餐;把捕獲的山豬、飛鼠、山羌用櫻花木燻烤,不須多做調味,焦香酥脆的原始肉味,就使人大為驚豔!品嘗野味當下,還可聽族人分享部落特有的「共獵、共食、共享文化」,泰雅族男人青少年時期便會加入狩獵行列,藉此培養通過成年禮資格的能力。而部落族人不分彼此地享受辛苦得來的獵物,則是秀麗山色之外,另一美好風景。

泰雅小米園區

原住民泰雅族傳統作物文化逐漸消失,於復興鄉羅浮村規劃建置泰雅族小米園區,透過小米園區營運計畫的執行,種植出對泰雅族深具傳統意義的小米,藉由小米的生產過程重現過去傳統作物小米所衍生出的各項重要祭典,以回復部落傳統文化記憶,使部落族人與遊客能夠深度瞭解原住民傳統文化並享受部落生態之旅。
DSC06887.jpg 
DSC06979.jpg   
羅浮村海拔300至250公尺,泰雅族小米園區是桃園原民局推動的,過去小米是泰雅族賴以為生的主食,但因為種植和經濟效益不佳,加上一年一收,所以種的人越來越少,如今以小米園區為核心

DSC06943.jpg DSC06944.jpg   
小米園區的DIY教室裡,除了可以DIY體驗編織手作卡片之外,旁邊還有部落的傳統文物展示區,像是收成的小米、麻布、菸斗、織布等等 
DSC06948.jpg DSC06950.jpg   
還有比較少見出草前會用的笛,放人頭和山豬的網袋之背帶,在導覽人員的解說下,似乎能感受到當時的氛圍

DSC06955.jpg   
現場也有複刻泰雅族的建築,有寮望台、米倉、雞舍、豬舍等 

如果你對於小米的認知還停留在只是釀小米酒的原料,那就太可惜了!在泰雅文化中,許多傳統祭典都和小米息息相關。來一趟園區,導覽員帶你深入了解小米二三事,還可以體驗泰雅古禮,並了解族人與自然共生的智慧,絕對讓你收穫滿滿!與泰雅文化息息相關的小米
看到彩繪鮮豔的搗米杵和臼的入口意象,就表示你已經到小米園區了!大片農地即是小米種植示範區,後方規劃傳統建築物展示區,包括每戶人家必備的穀倉、用來監視是否有外敵來襲的瞭望台、以及雞舍和豬寮等,走進一旁的多功能展示教室,牆壁上搶眼的黑白幾何圖紋,可是藏了泰雅男女文面圖案,仔細點瞧還有口簧琴!屋內展示狩獵工具、竹簍、竹笛、苧麻等泰雅族人生活器具,每一項都是就地取材,看似簡單,卻隱藏著善用環境的生活態度。
臼上鮮豔亮眼的彩繪
每年1至7月是小米栽種期;冬季燒墾、播種,夏季摘穗、採收,隨之衍生出的祭典,就是泰雅悠久文化的表現,儀式中都必須有耆老出席,向祖靈祈福。小米園區有當季遊程規劃,讓你不再走馬看花!捲起衣袖,體驗小米搓搓樂、小米酒DIY、大啖小米風味餐,發揮創意自製小米幸運吊飾,原來小米這麼好吃又好玩!每年9月的祖靈祭,是泰雅族最重視的文化祭典之一,族人將今年所收穀物獻予祖靈以表感謝,祭典分為僅限部落族人參加以及可開放觀光客參與之場次,有機會一定要來祖靈祭,體驗「原」氣滿滿的泰雅文化。     
每年9月舉辦的祖靈祭 開放觀光客參與

走訪部落,深度體驗泰雅族人文化
若想再多認識泰雅族的社會與文化,位於角板山復興區圖書館後方的歷史文化館,是個很好的起點。館內針對歷史、聚落、人口、產業、科技、教育、政治,乃至建築類型、音樂舞蹈等各個面向,都有極為豐富的圖文介紹。裡頭甚至還有一間以竹子搭建的泰雅家屋,擺設各種日常使用的漁獵工具,讓遊客得以一探泰雅族人傳統的生活空間。
北橫/泰雅族文化/桃園/復興區歷史文化館
不過泰雅族的傳統面貌多元,有些文化底蘊的東西不是光靠平面解說就能體會清楚,你必須得親自走訪部落,與族人面對面接觸,透過展演、體驗等活動行程,才能深入了解族人傳承自祖先的智慧。

北橫/泰雅族文化/桃園/部落山水輕旅行活動
圖片版權 / Ⓒ桃園市政府風景區管理處

為了讓民眾認識北橫泰雅部落文化,桃園市政府民族行政局特別舉辦「部落山水輕旅行活動」,安排多條不同的部落體驗之旅,行程範圍涵蓋大溪、角板山、羅浮及巴陵等區域部落,有的帶領遊客體驗射箭、佈置獵徑等獵人生活。北橫/泰雅族文化/桃園/部落山水輕旅行活動
圖片版權 / Ⓒ桃園市政府風景區管理處

有的教導遊客編織圖騰、吹奏口簧琴、搗麻糬等傳統技藝,有的和遊客大玩實境解謎遊戲,再搭配周遭景點與原住民風味大餐,完成一天的充實行程。透過這樣的方式,遊客不但玩得過癮,也能對原民文化有更全面且正確的認識,破除以往失真的刻板印象。北橫/泰雅族文化/桃園/介壽國小
圖片版權 / Ⓒ桃園市政府風景區管理處

如果是人數超過20人的團體,還有另外一種玩法。復興山區的三民國小、介壽國中、介壽國小、義盛國小、奎輝國小、光華國小等6所學校,為了讓外界能夠看見泰雅原鄉,聯合製作了一本「漫步台七讀泰雅」的微旅行手冊,手冊中規劃了一系列課程,邀請遊客前來原鄉「遊學」。有一百一十多年校史的介壽國小為例,他們除了能帶領遊客遊逛角板山外,也會聘請老師教導遊客將泰雅族菱形的祖靈之眼編織成串珠手環。至於其他學校,也有設計編製竹籃、釀小米醋、製作泰雅小點心等課程,有興趣的團體可以直接和這些學校聯絡,他們便會安排行程細節。

另一處熱門的體驗地點是在羅浮的泰雅小米園區,這座園區當初成立的初衷,是因為小米是泰雅族的傳統食糧,泰雅族的祭典文化都是圍繞著小米耕種而運轉,包括1月的開墾季、2月的播種祭、6月的摘穗祭與收穫季、9月的感恩祭等,然而隨著時代變遷,族人紛紛改種稻米,不但小米產量日益減少,連帶祭典文化也逐漸消失。北橫/泰雅族文化/桃園/泰雅小米園區
圖片版權 / Ⓒ桃園市政府風景區管理處

「阿美族有豐年祭,賽夏族也有矮靈季,可是我們泰雅族的祭典卻不見了。所以我們要把小米給種回來,這樣泰雅族的祭典也才會延續下去。」當時為我們導覽 Yahu 如是說
北橫/泰雅族文化/桃園/泰雅小米園區



這裡小米的種源來自宜蘭與司馬庫斯,由於是用最古老的方式播種,因此一年只有一次收穫,而在休耕期間則是種植花卉養地。另外在小米田的附近還有一座有機農場,栽種黑豆、紅藜等經濟價值較高的農作物。

北橫/泰雅族文化/桃園/泰雅小米園區

散客來到這裡,可以參觀小米田旁的那幾棟泰雅傳統建築,包括豬舍、穀倉與瞭望塔,園區裡的人員也會進行簡單的導覽解說。但若是15人以上的團體,就能預約各式各樣的體驗活動,像是在獵徑上佈置陷阱、在農場裡動手耕耘等。北橫/泰雅族文化/桃園/泰雅小米園區
圖片版權 / Ⓒ桃園市政府風景區管理處

同時這裡也有教導遊客如何釀造小米酒、製作小米串飾手鍊、編織卡片等較靜態的 DIY 課程,做好的成品都可以讓遊客帶回家做紀念。當然,一年當中的五個重要祭典,除了族內長老的祈禱儀式外,其他都開放讓遊客共襄盛舉,是外地人們了解泰雅文化的絕佳機會。
米路哈勇工作室tel 03-382-2628 FB  米路哈勇
復興區歷史文化館 桃園市復興區中正路168號之tel 03-382-2277 週三至週日08:00~17:00
桃園市原住民族文化會館 桃園市大溪區員林路一段29101號 tel 03-389-5039
泰雅小米園區 桃園市復興區羅浮里494號 tel 0976-450-313  0926-737-87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