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萍/桃園報導〕「滑世代」的來臨,現代人似乎越來越少寫字!今天是農曆8月初3,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補助辦理「送聖蹟」祭典,於全國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市定古蹟─龍潭聖蹟亭舉辦,由局長何明光帶領民眾一起認識昔日客家文化中敬字惜紙、重視知識教育的送聖蹟古禮。
- 龍潭「送聖蹟」周邊活動傳承敬字惜紙美德。(記者李容萍攝)
- 學童參與送聖蹟行列。(記者李容萍攝)
- 客家事務局長何明光(中)、立委蔣絜安(何右前)、呂玉玲(何左),帶領大家一起「送聖蹟」。(記者李容萍攝)
- 中壢新街聖蹟亭距離新街仁海宮約70公尺,建築樣式充分表現出日本時代洋風建築的特色。(記者李容萍攝)
- 大溪蓮座山聖蹟亭。(記者李容萍攝)
- 中壢仁海宮利用殿內整修,把一旁聖蹟亭景點入畫永留存。(記者李容萍攝)
何明光表示,全台共有120餘座聖蹟亭,桃園保留6座,除了市定古蹟─龍潭聖蹟亭依例舉辦「送聖蹟」祭儀,還有中壢新街聖蹟亭、大溪齋明寺聖蹟亭、大溪蓮座山聖蹟亭、蘆竹五福宮聖蹟亭、龜山大湖聖蹟亭;「送聖蹟」已無焚燒字紙,在三獻禮和告河神祭儀時安排小朋友全程用客語恭讀祝文,周邊有拓碑、客家師傅話、成語接龍、迴文詩等文字互動遊戲攤位,象徵客家傳統禮俗文化永續傳承及向下扎根。
何明光說,古時龍潭送聖蹟祭典於農曆8月初3,由在地望族古家和徐家等五大家族共同籌辦,2016年起由市府結合在地協會辦理,將「敬字惜紙」的美德擴大傳揚,呼籲民眾珍惜物資、響應環保,感受千年漢字之美。
龍潭聖蹟亭建於清光緒元年(1875年),現貌追溯至1925年,為3層磚石造,格局完整,石雕精美,中西合璧並保存完整的歷代修建碑文和原始「聖蹟亭捐緣總抄簿」。
大溪齋明寺敬字亭,創建於清同治5年(1855年),為3層四方形的石作仿木結構,保存手工石製原貌,為台灣現存最古老的敬字亭,位於齋明寺東北方山坡。
大溪蓮座山聖蹟亭為客家族群祭拜觀音的重要寺廟,取名敬聖亭是祈求考運亨通必到之處,亭身保存名匠林德甘日昭和11年(1936)交趾陶經典作品,龍虎堵靈活生動。
中壢新街聖蹟亭昭和7年(1932)重建新街國小旁,為3層洗石子磚造,距離仁海宮約70公尺,因道路拓寬和緊鄰新街陸橋,壓縮原有祭祀空間和完整性,2016年7月整建。
蘆竹五福宮聖蹟亭創建於清同治6年(1866年),為兩層四方形磚造,是漢人與原住民南崁社合建的敬惜字亭,原址在山門,因道路拓寬移至現址。
龜山大湖聖蹟亭原為紅磚3層四方形,2000年遷至現址,去年配合新建金爐,保留原創建的「聖蹟」2字石板嵌在新建爐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