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旱之後暴雨,科學家警告全球蝗災將失控

 蝗蟲自古就是農民的惡夢,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描述沙漠蝗蟲為「世界最具破壞性的遷徙害蟲」。發表於《科學進展》新研究發現,氣候變暖後,蝗蟲爆發將越來越難預防控制。沙漠蝗蟲分布於非洲北部和東部、中東和南亞的乾旱地區,是遷徙昆蟲,會成群結隊長途跋涉,損害農作物,造成飢荒和糧食不安全。 科學家估計,一平方公里蝗群由 8,000 萬隻蝗蟲組成,一天就能吃掉 35,000 人份糧食作物。


科學家很早就知道,昆蟲的生命與天氣、氣候和生態密切相關。一般來說,蝗災往往和嚴重旱災相伴而生,有所謂「旱極而蝗」、「久旱必有蝗」說法。除了乾燥,也需要偶爾的傾盆大雨濕潤孵化卵的土壤,全球暖化剛好對這兩方面都有好處。

2019 年,當代最嚴重蝗災席捲東非到印度中部,起因就是 2018 年颱風為阿拉伯半島南部沙漠降下大雨,2019 年春季,蝗群從這些地區蔓延,到 2019 年 月向北至伊朗、巴基斯坦和印度,向南至東非,特別是非洲之角

聖嬰現象與蝗蟲豐度和空間範圍密切相關

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人員分析 35 年蝗蟲目擊事件和氣候數據,發現氣候變遷導致更頻繁和嚴重的極端天氣事件,可能會增加蝗蟲爆發的不可預測性,且會擴大蝗災的範圍。經歷過突然暴雨的乾旱地區最容易遭受蝗蟲爆發,但多半是孤立事件,隨著同時發生的風和洪水,導致多個孤立地區同步爆發蝗災,研究指出,聖嬰現象與蝗蟲豐度和空間範圍密切相關。

譬如印度和摩洛哥相距數千英里,然而研究人員發現,蝗災很可能在這兩個國家同時發生。巴基斯坦和阿爾及利亞也是如此。同時發生的蝗災有可能引發大面積農作物歉收,危及全球糧食安全。

聯合國蝗蟲中心列出的 48 個蝗災最嚴重的國家,十國占蝗蟲疫情總量 82.5%,包括摩洛哥、肯亞、尼日、葉門和巴基斯坦。由於暖化,可能出現的新蝗蟲熱點包括伊朗、阿富汗、土庫曼斯坦和印度西部。

氣候變遷使預防控制蝗蟲爆發越來越困難。越來越多地區經歷乾旱和暴雨的循環,導致蝗蟲群的出現,未來幾十年,氣溫上升可能會使全球受到蝗蟲威脅的面積擴大高達 25%,取決於地球暖化的程度。

研究警告,鑑於容易爆發蝗災的高風險國家通常是全球糧倉,且在應付乾旱、洪水和熱浪等氣候驅動的極端事件,這些地區蝗蟲風險的潛在升級可能會加劇現有的挑戰。

中國國營銀行不應支持東非原油管道建設

 2024年 11月 27日Hellen Huang

「我們正在進行鑽探。」烏干達能源部長近日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9)證實,該國政府已開始推動東非原油管道(EACOP)建設。這條全長1,443公里的管道將連結烏干達西部油田和坦桑尼亞東部的坦噶(Tanga)港口。作為全球最大開發中化石燃料項目之一,東非原油管道對人權和環境構成重大危害。

在烏干達政府堅定支持下,只要確保取得必要資金,這條管道的完工便不成問題。

該項目融資已遭包括非洲主要銀行在內的多家銀行拒絕。國營的中國進出口銀行尚未決定,但預期將在12月就其對東非原油管道項目的財政支持作出關鍵決策。

人權觀察曾於2023年發表報告指出,與該項目有關的土地徵收已嚴重破壞烏干達成千上萬民眾生計。為該項目失地民眾提供的賠償既不足夠又被拖欠,以致許多社區的糧食、醫療和教育均受影響。估計未來油田開發還將造成烏干達和坦桑尼亞至少10萬人被遷移。

人權觀察還記錄到烏干達政府經常騷擾和任意逮捕抗議管道建設的人權捍衛者和社運人士。從2024年5月至今,有超過80人因抗議東非原油管道項目被捕。

氣候問責研究所(Climate Accountability Institute)估計,東非原油管道項目的全生命週期溫室氣體排放量相當於3.79億噸二氧化碳,高於澳洲全年排放量。

人權觀察於10月致函中國進出口銀行,敦促其顧及東非原油管道的人權與環境風險而勿予融資。支持東非原油管道也可能牴觸該銀行2022年《綠色金融白皮書》所描繪的目標,包括與各大國際金融機構開展合作以促進環境保護與可再生能源。中國進出口銀行迄未答復該函。

在全球升溫預期將超越《巴黎協定》1.5攝氏度門檻的今年,繼續擴增新的化石燃料項目,例如東非原油管道,無異為災難火上添油。正因如此,中國進出口銀行或任何金融機構都不應支持這種對人權與環境帶來高度重大風險的建設項目。

能源︱東非電力共享新紀元:坦尚尼亞與尚比亞電網互連,助力區域穩定發展

 2024年10月21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坦尚尼亞正在與尚比亞建立一條電網互連,以幫助緩解尚比亞因乾旱引發的電力危機。

坦尚尼亞副總理兼能源部長Doto Biteko在新加坡國際能源週會議上表示,坦尚尼亞已經與盧安達、布隆迪和肯尼亞等鄰國建立電網互連,現在則是增加與尚比亞的連接。

這不僅能幫助尚比亞,也能讓坦尚尼亞在「東非電力池」(Eastern African Power Pool)中擁有更大的市場,出售多餘的電力給鄰國。

★什麼是電力池?

電力池是一個由多個國家或地區共同連接電網、互相共享電力資源的系統。當某個國家電力短缺時,可以從其他國家獲取電力,而電力過剩的國家則能將多餘電力賣給鄰國。這種合作方式能提高供電的穩定性,並有效分配電力資源。坦尚尼亞參與的「東非電力池」便是一個區域性電力交易平台,旨在促進鄰國間的電力流通。

長期計劃終於落實

這項電網互連工程預計需時36個月,並已於上個月開始施工。

早在2014年,肯尼亞、坦尚尼亞和尚比亞就曾宣布將共同投資14億美元,計劃在2018年前完成電網連結,創建區域性的電力交易平台。

然而,該計劃遭遇多年延遲,直到2024年才正式動工。這次合作是對當初計劃的延伸與具體落實,對區域能源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區域能源合作的未來展望

除了電網互連計劃外,Biteko還提到了坦尚尼亞LNG(液化天然氣)出口廠的開發進展。

該項目總值420億美元,目前坦尚尼亞政府正與合作夥伴進行最終談判,以簽署主協議(Host Government Agreement)。

政府此前對協議內容進行了修訂,目的是確保各方在項目中的利益分配更加公平。

這項LNG項目的運營商為Equinor和Shell,合作夥伴包括Exxon Mobil、Pavilion Energy、Medco Energi以及坦尚尼亞國家石油公司TPDC。

此次修訂有望推動項目的最終落實,進一步促進坦尚尼亞的能源出口。

電網互連與LNG項目的進展,對坦尚尼亞及其鄰國的能源供應和經濟合作將產生深遠的影響。這不僅能夠緩解當前的電力危機,還能加強區域間的能源合作,促進經濟增長。

南蘇丹和談在肯尼亞首都恢復

 06/12/2024作者:尼古拉

南蘇丹的和平對話已於2024年12月05日星期四在鄰國肯尼亞首都內羅畢(Nairobi)重新啟動。調解方對在聖誕節前達成一項協議持樂觀態度。

是的。據本台法廣(RFI)非洲組今天(2024年12月0日星期五)早上的最新法文報導。在東非國家肯尼亞首都內羅畢(Nairobi),南蘇丹的和平對話已於昨天12月05日星期四恢復。對話雙方是南蘇丹過渡政府與沒有簽署2018年和平協議的武裝團體。當年的這一和平協議結束了南蘇丹長達7年之久的內戰。肯尼亞是這些對話的調解方。

-- 肯尼亞調解人對南蘇丹和平持樂觀態度 -

本台法廣(RFI)非洲通訊員卡艾樂(Gaëlle Laleix)發自內羅畢(Nairobi)的消息說,具體主導這些和平對話的肯尼亞調解人是一名退役將軍(Gr. Lazarus Sumbeiywo)。他在啟動本次對話時表示,他看到予會代表們有繼續和平道路的決心。他認為,應該有可能在聖誕節前達成一項協議。

Data carte archive / Afrique : Soudan du Sud et sa capitale Juba.
存檔地圖 / 非洲 : 南蘇丹及其首都朱巴(Juba)。 carte archive / Afrique : Soudan du Sud et sa capitale Juba. © FMM RFI archive

據介紹,這一輪和談名為«Tumaini»,這是斯瓦希利語(swahili)“希望”(Espoir)的意思。這一南蘇丹和平對話在今年8月份被中斷。原因是有相關的和談參與方對議定書的某些具體內容存在分歧。


蘇丹內亂|人道主義狀況不斷加劇 蘇丹約1300萬兒童面臨糧食危機

 【橙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於當地時間周二(17日)發表聲明,指出蘇丹因武裝衝突影響,人道主義狀況不斷加劇,目前約有1300萬兒童面臨嚴峻的糧食不安全問題。



聲明指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及其合作夥伴在2024年前10個月里,為蘇丹510萬兒童篩查營養不良狀況,治療了28.8萬名兒童。同時,為890萬人保障了安全飲用水,並向46.6萬名兒童及其家庭提供了現金援助。

2023年4月15日,蘇丹武裝部隊與蘇丹快速支援部隊在首都喀土穆爆發武裝衝突,隨後衝突擴大至其他地區,至今仍未平息。依據聯合國的糧食安全評估,蘇丹目前已有超過一半的人口、約2560萬人面臨着極度糧食不安全或更惡劣的處境。


蘇丹北達佛州持續戰火 平民死亡破782人引國際關注

 來源:新華網 | 日期:2024-12-21

波新聞─陶泰山編輯

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20日表示,蘇丹北達佛州首府法希爾因持續圍困和敵對行動,已造成至少782名平民死亡,超過1143人受傷。

根據新華社報導,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在報告中指出,自今年6月衝突大幅升級以來,交戰雙方在居民區展開激烈戰鬥,不僅將民宅作為軍事據點,還對市場發動襲擊和搶劫。許多平民死於家中、市場、醫院附近及街頭。目前仍有數千名平民被困城內,面臨無差別攻擊的威脅,無法安全撤離。

人權事務高級專員圖爾克發表聲明,強烈呼籲立即解除對法希爾的圍困。他指出,持續的圍困和激烈的戰鬥對平民造成極大危害,局勢必須立刻停止。他敦促交戰各方遵守國際法義務,立即停止針對平民和民用設施的襲擊,並呼籲國際社會迅速採取行動,以防事態進一步惡化。

報導指出,自今年5月10日以來,蘇丹武裝部隊聯合地方武裝與蘇丹快速支援部隊在北達佛州為爭奪控制權展開激烈戰鬥。目前,快速支援部隊已控制西部地區除北達佛州以外的其他四個州。

自2023年4月15日蘇丹武裝部隊與快速支援部隊在首都喀土穆爆發武裝衝突以來,戰火已蔓延至全國,持續一年多的衝突造成約2.87萬人死亡,超過1206萬人流離失所。



南韓成功發射第3顆間諜衛星 監控北韓不再受天候限制

2024年12月22日ETtoday新聞雲

繼今年4月南韓將第2顆軍事偵察衛星從美國佛州發射升空後,昨(21)日再度從美國加州范登堡太空軍基地發射第3顆軍事偵察衛星,該顆衛星成功與火箭體分離,並在發射升空3個小時以內成功進入太空預定軌道,且成功與地面交換信號,預計未來投入偵察北韓(朝鮮)任務時,不再受天候限制。

根據《韓聯社》南韓於美國當地時間21日上午3時34分(韓國時間21日晚間8時34分、台灣時間晚間7時34分),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范登堡太空基地,透過SpaceX運載火箭「獵鷹9號」,成功發射第3顆軍事偵察衛星,發射2分18秒鐘後成功與第一節火箭分離,48秒鐘後又成功分離衛星整流罩(Fairing)。

在發射50分鐘後,第3顆軍事偵察衛星成功與第二節火箭分離,並成功進入太空預定軌道,在經過2個小時56分鐘,成功與地面取得訊號連繫,正式確認發射任務成功。

與搭載電子光學(EO)、紅外線(IR)攝影裝備的偵察衛星1號相比,第3顆衛星與第2顆衛星同樣搭載合成孔徑雷達(SAR),透過向地面上目標發射電磁波後,將反射回來的信號數據結合成影像,在執行偵察任務時能不受天氣條件影響。

由於韓半島(朝鮮半島)一年之內陰天就占了7成,因此3號、2號機能夠24小時全天候監控北韓,與1號機達成相輔相成的效果。

南韓軍方去年12月2日首度成功發射自行研發的軍事偵察衛星1號,今年8月起正常投入偵察任務;第2號則於今年4月8日成功發射,預計明年2月起投入任務。

南韓防衛事業廳長昔鍾健主導此次衛星發射。他在衛星發射成功後表示,「透過我國首度發射『偵察衛星集群』,可以增加影像獲得次數,並且符合標的物特性靈活運用感應器,未來更能快速辨別北韓發動軍事挑釁的徵兆。」


南韓國防部則表示,「隨著我軍成功發射全球最優秀、擁有獨家技術的SAR衛星,期盼未來更能完善『韓國型三軸防禦體系』。」

據悉,南韓軍方制定出「425事業」計畫,預計2025年以前發射5顆軍事偵察衛星,包括4顆SAR衛星、1顆搭載EO和IR裝備的衛星,屆時在偵察北韓境內主要軍事設施與蒐集情報時將以2個小時為單位,而至2030年以前更預計發射50到60顆小型或超小型衛星,以30分鐘為單位全面監控北韓。

生育率繼續拉警報!南韓最新調查:63%女性支持、逾半民眾接受「不生小孩

 2024-12-21李靖棠

北亞三國的台日韓,各自都面臨高度相似的「棘手困境」,不只都步入高齡或超高齡化社會,各自的青年結婚數量、結婚平均年齡與生育率,都持續呈現負面成長狀態,面臨嚴峻人口成長考驗。其中南韓政府面對最多難題,因為該國不僅生育率高居「全球倒數第一」,即便政府加碼多種優惠,希望促使年輕世代願意成家生子,可是現實社會上無解的巨大隱形壓力,讓韓國男女青年缺乏結婚意願,甚至有很高比例人群接受不生小孩,讓當地生育率再次面臨挑戰。

韓國時報》引述該國健康與社會事務研究所(KIHASA),一則蒐集4000多名男女受訪者所做的調查報告,發現超過半數成年受訪者,接受「無子女」的生活方式;如果細分差異來看,認同無子女的人群當中,有很大比例是女性、而且是20至30歲年齡層的女性,以及剛出社會、就業狀態仍不穩定的人群,她們似乎更青睞這種狀態。  

這份調查總共蒐集4000份、來自南韓全境的男女受訪者問卷,年齡層從19至79歲都有,就是想最大程度地了解,當前韓國社會上對於婚姻、生育和家庭價值觀的變化。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半數(52.6%)的受訪者指出,他們同意、未來即使不生孩子也無所謂;同樣問題中,僅有30.2%受訪者認為生孩子比不生更好,而強烈表示人生「一定要有孩子」的受訪者只有10.3%。而如果以性別區分,女性接受「不生小孩」的比例高達63.5%,明顯高於男性的41.2%。  

在這次調查中,有沒有結婚也不會影響南韓民眾生孩子的意願,因為即便已婚,仍有多達69.3%的受訪者,沒打算生孩子或不考慮生更多胎。受訪者中有36.2%目前沒有子女,僅有19.2%比例會考慮生育,另外還有11.5%則表示尚未決定。

2017年10月11日。兒童在中國北京郊區的新希望基金會的寄養家庭上課。 (美聯社)
2017年10月11日。兒童在中國北京郊區的新希望基金會的寄養家庭上課。 (美聯社)

問卷中還提問到,假如不考慮其他個人因素,只以外在環境去判斷,哪些條件會影響你是否願意生育小孩時,以最高4分進行評比,「擁有充足收入」獲得3.41分,是所有外在條件第一名;其次是「穩定且安全的住家」(3.39分)、「擁有真正能自由使用的育嬰假」、「工作與家庭平衡的制度」(3.35分),以及「足夠的育兒時間」(3.33分)。這一點其實很先前政府對青年男女進行的婚姻調查類似,不想結婚的最主要「理由」,是認為自己手中沒有足夠的經費,能用做結婚資金。

負責分析這份調查的研究員金恩貞(Kim Eun-jung,音譯)表示,「如數據來看,很明顯能發現,就業、住房成本及育兒支出等現實經濟條件,對當下韓國社會的婚姻與生育意願,產生嚴重負面影響。政府在推行所謂鼓勵政策之餘,其實應該思考,怎麼創造更優質的就業環境,讓更多人有能力負擔購屋成本,以及減輕因為社會壓力、帶來的額外育兒支出負擔,這些項目才是最關鍵且重要的。」

事實上,近幾年以來,無論是韓國政府,或是首爾等大都會地區,雖然陸續推出加碼育兒津貼、讓父母有更多育嬰假或輔助的福利政策,但受限於社會與職場,真正能「享受」這些鼓勵措施的人依然沒有增加,更多青年男女是看得到但摸不到,也讓這些鼓勵政策淪為空殼,根本無法真正吸引年輕世代成家。

 


南韓冬至超冷!江原道降雪破10cm 首爾體感溫度恐至-10℃

 林采萱

南韓在冬至這天,天氣一樣冷颼颼,而且南韓氣象廳預估,首爾在周六入夜後氣溫將急速下滑,週日凌晨體感溫度,恐怕會降到攝氏零下10度。南韓各地這兩天也持續降雪,江原道甚至每個小時可以增加1到3公分的積雪,一度發出「大雪警報」。

示意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示意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冬至,冷的不只有臺灣,南韓各地路上積滿厚厚的積雪,不管是外出行走或行車,都要特別小心。

韓聯社記者:「中部地區和全羅北道,出現每小時1至3公分的大雪,江原道南部和全羅北道東部地區,降雪量將達到10公分。」

南韓氣象廳還特別提醒,這個週末要注意保暖,因為周日清晨,首爾體感溫度可能只剩零下10度。

韓國氣象廳預報員金東洙:「冷空氣從西北向南移動,22日週日氣溫將大幅下降,而且風力強勁,因此體感溫度會更冷。」

韓聯社記者:「首爾週日早上氣溫將為零下7度,是今年冬天最冷的一天,江原道鐵原市氣溫驟降至攝氏-13度。」

為了預防週末可能下大雪,首爾還在20日發布緊急除雪任務,透過監視器事先觀察路面積雪狀況,提前部屬人力和設備。

韓聯社主播:「在首爾降雪前,部署5,200名人員和1,116台除雪設備進行應對。」

為了減低積雪對交通的影響,當局部屬積雪設備噴灑除雪劑,因為道路上形成的薄冰又稱作「黑冰」,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韓聯社記者:「由於氣溫驟降融化的雪重新結冰,形成一層薄薄的冰,容易發生交通事故。」

京畿道,這個月曾就發生14輛車連環追撞的車禍,造成一名卡車司機死亡四人受傷。光是最近五年,南韓因為道路結冰引發的交通事故,就累積了3944起,總計造成95人死亡6500人受傷。專家建議駕駛在薄冰,上車速可能要降到速限的一半,尤其是橋樑、隧道口或是下坡路段,更要特別注意,另外還可以換裝防滑輪胎或雪鏈,來降低事故發生率。

日本44都道府縣開會 推動溫泉文化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視新聞/林浩博 綜合報導2024/12/18

日本溫泉文化世界聞名,就連猴子都熱衷泡湯。44個都道府縣的知事,今天開會決定,明年3月整理出報告,尋求首相石破茂支持,以日本溫泉文化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目標是2028年申遺成功。

日本44都道府縣開會 推動溫泉文化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
來源:熊本縣觀光旅遊官方網站

【人物筆記】12歲女孩的綠色希望| 從氣候行動到終結貧窮 長進脆弱社群裡的草根行動

 口述/Kehkashan Basu 撰文/余亞蘭

千禧年的末日號角 翻開地球永續扉頁

西元2000年,聯合國通過了「千禧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MDGs),」針對全球貧窮、疾病、教育和環境等問題,提出八項國際發展目標,幫助各國政府為實現美好生活共同努力。同年六月,「地球憲章」(Earth Charter) 在曠日費時的國際討論和磋商下誕生。這兩項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加速推動了全球朝向可續發展未來前進的步伐,並為後來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奠下基礎。

Kehkashan Basu是一位來自加拿大,年僅二十四歲的環境人權運動家,出生於千禧年「世界環境日(註1)」的她,因為與這些年份和日子的特殊緣分,從小總是被教導以「照顧地球母親」為己任,但年幼的她其實並不明白這意味著什麼。直到七歲那年,一張肚子裡滿是塑膠垃圾的信天翁照片映入眼簾,Kehkashan才真正深刻意識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這也讓還是個小女孩的她不禁開始思考:「世界是怎麼變成這樣的?」

因誤食塑膠而死亡的信天翁 / Kehkashan Basu 提供

在正式踏進為環境倡議這條路之前,家庭對Kehkashan更是有著深遠影響,無論是跟著父母親在深夜時,將糧食和衣物分送到需要幫助的人們手中,或是祖母那幾座有著多樣生態系統,還能夠自給自足的美麗花園,這些耳濡目染讓Kehkashan比起同齡的小朋友,有機會更早建立起關心他人、回饋社會的價值觀,並理解到不論身處何處,保護環境都是每個人應盡的責任。

超乎想像的力量 用基層行動走進聯合國

在八歲生日時,Kehkashan種下了人生中的第一棵樹,象徵承諾踏上保護地球環境旅程的起點。隨後,她開始積極發起各項環保倡議行動,號召同儕一起走進商家鼓勵其減少浪費及用水。2011年,年僅十一歲的她受邀出席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主辦的兒童與青少年國際會議,為環境議題發聲。

接下來的幾年內,Kehkashan陸續受邀參與了幾場國際大型會議,代表兒童及青少年族群提出在相關議題上的觀點及訴求,身為會議中年紀最小且極少數的出席代表,也讓Kehkashan更加意識到,在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孩童、青年、女性及發展中國家的聲音嚴重匱乏,而這些聲音其實同樣極為重要。

Kehkashan在聯合國會議上,為環境議題發表演說 / Kehkashan Basu 提供

2012年,眾所矚目的RIO+20會議落幕後,Kehkashan正式成立了「綠色希望基金會」(Green Hope Foundation),致力確保年輕族群及每一個人都能瞭解到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並有同等機會獲得必要的知識和技能,真實地參與到解決全球挑戰的行動中,以實現真正的改變。

隨著時間不斷推移,加上全球氣候危機急速惡化,越來越多亟待被解決的問題一一浮現。2015年,千禧年發展目標( MDGs )轉變為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在參與聯合國擬定具體目標的會議過程中,Kehkashan也回頭重新省視過去為環境所做的一切,她發現,那些看似基礎的在地行動,其實都與更高層級的永續目標息息相關。

不公平的氣候變遷 被世界遺落的那群人

在17項永續發展目標中,氣候行動( SDG13 )是影響其他所有目標的關鍵,氣候變遷正在加劇貧窮的發生。進入「人類世(Anthropocene)」(註2)後,我們的每次呼吸都在改變地球型態,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物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滅絕,這些因素不僅破壞了自然平衡,也破壞了社會平衡,導致大量人口被迫從鄉村、災區或戰爭地區遷移到城市。

氣候變遷是不可忽視的全球挑戰,它對每個人都有影響,將其加諸在環境和社會層面後,我們可以看見生態暴力(ecological violence)及社會不公平 (social injustice) ,正用難以想像的規模,對世界上最脆弱的族群造成嚴重衝擊,尤其在發展中國家,貧困、性別不平等這些問題被氣候變遷進一步放大,年輕人、女性及處於貧窮狀態中的群體經常是這些挑戰的首當其衝者。

氣候變遷對貧窮地區的影響甚為嚴重 / Kehkashan Basu 提供

轉向行動 走進社區裡 Grassroots Action

氣候變遷是一個錯綜複雜又難解的議題,它牽涉到人類生存對於健康、用水、糧食、教育、居住及經濟的各項需求,沒有任何一種解決模式可以神奇地同時套用到所有的問題上。因此,Kehkashan特別強調,我們必須根據各地區的實際需求,採取能夠解決問題核心的具體行動,才能從根本幫助地方好好面對這些挑戰。

自成立綠色希望基金會以來,Kehkashan與地方夥伴積極推展各項改善氣候變遷、減少貧窮、弭平教育落差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行動方案,這些行動遍及全球最脆弱的地區,從非洲肯亞的氣候教育、孟加拉的太陽能照明計畫、東南亞地區移動圖書館,再到印度的生態農業項目,綠色希望基金會將行動停留在基層,致力於改善脆弱地區的基礎建設,透過教育及各項培力措施減少貧困對婦女健康、兒童教育、水資源安全的影響,將全球挑戰轉化為實地行動。

綠色希望基金會在環境、社會及經濟層面展開全球性的草根行動 / Kehkashan Basu 提供

這些看似微小的行動,如同一株株充滿韌性的小草,踏實地在地方扎根,並長進了聯合國的大會裡,為全球永續發展和氣候行動提供實地視角。最後,Kehkashan Basu分享道:「這一切的努力,最終是為了創建一個更加可持續的世界,確保沒有任何人被遺落。正如我所堅信的,我們正處於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但這同時也是我們採取行動、改變世界最好的時機。」

Kehkashan Basu在金車年會上分享自身經驗,鼓勵青年展開行動 / 金車文教基金會拍攝

註1:「世界環境日」( World Environment Day, WED )定在每年的6月5日,由聯合國所訂定的重要節日之一,旨在提高全球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度,以推動全球環境保護的積極發展。

註2:「人類世」(Anthropocene)被用於指稱地球最近的地質年代,是一個尚未被正式認可的地質概念。此名詞於 2000年時,由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克魯岑(Paul Crutzen)在一次學術會議上提出,用以描述人類活動對氣候及生態系統產生重大影響的時期。

 【2024年 #諾貝爾和平獎 頒獎典禮演講全文】



12月10日諾貝爾和平獎辦獎典禮在挪威奧斯陸舉行,典禮上出席的有挪威王室成員及多位來自廣島和長崎的原爆受害者(日文發音:Hibakusha)。日本原水爆被害者團體協議會(日本原水爆被害者団体協議会,英語:Japan Confederation of A- and H-Bomb Sufferers Organizations,日語:Nihon Hidankyo)的共同主席田中熙巳(Terumi Tanaka)親自出席並發表演講,綠盟與全球反核運動的夥伴感謝他們長期「為實現無核武的世界所付出的努力,並通過證詞展示了核武器絕不應再次被使用。」
以下為田中熙巳先生的演講全文:
陛下、殿下、閣下、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的成員,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所有在場的朋友們,為了實現廢除核武器而奮鬥的世界各地的朋友們,感謝主持人的介紹,我是田中熙巳(Terumi Tanaka),是日本原水爆被害者團體協議會的三位共同主席之一。我很榮幸代表日本原水爆被害者團體協議會在此發言,並感謝大家關注我們今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
我們於1956年8月成立了Nihon Hidankyo——日本原水爆被害者團體協議會。作為當年在原子彈爆炸中倖存的人,我們經歷了人類史上前所未有的極端傷害。我們發起這場運動,期望確保這樣的苦難永遠不會重演,並提出了兩項基本訴求。第一項訴求是,發動並實施這場戰爭的國家應該對原子彈所造成的損害進行賠償,這與日本政府所主張的「戰爭的犧牲應該由全國人民共同承擔」相反。第二項訴求是要求立刻廢除核武器,這些極端不人道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不應與人類共存。
.
我們的運動無疑在創造「核禁忌」(nuclear taboo)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今天地球上仍有12000枚核彈頭,其中4000枚已經部署,隨時可以發射。核武大國俄羅斯威脅要在與烏克蘭的戰爭中使用核武器,而以色列的一名內閣成員在其對加薩的無情攻擊中,甚至談到可能使用核武器。除了平民傷亡之外,我無限悲痛和憤怒的是「核禁忌」正面臨被打破的危險。
.
我是一名長崎原爆的倖存者。當時我13歲,住在距離爆炸中心東方約3公里的家中。
.
那是1945年8月9日。我突然聽到轟炸機的轟鳴聲,隨後被一束強烈的白光吞沒。我驚慌失措地跑下樓,趴在地板上,用手捂住眼睛和耳朵。下一瞬間,一股強烈的震波穿過了整個房子。我對那一刻的記憶模糊不清,但當我回過神來時,我發現自己倒在一扇大玻璃拉門下。這是一個奇蹟,因為玻璃絲毫未破,而我也奇跡般未受傷。
.
三天後,我去找住在靠近爆炸中心點的兩位阿姨與家人。那時我目睹了長崎原爆的全部毀滅景象。我和母親走過一座小山,到了山頂,從那裡俯視,景象令我們驚恐萬分。被燒焦的廢墟一直延伸到約三公里外的長崎港。位於東方的最大磚造教堂——浦上天主教堂已經夷為平地,無影無蹤。下山的路上,沿路的所有房屋都被燒毀,屍體散落在周圍。許多重傷或被燒傷但仍活著的倖存者沒有獲得任何幫助。那時我幾乎感覺不到情感,似乎封閉了我的人性,專心地走向我的目的地。
.
我在離爆炸中心點約400公尺的地方,發現了我一位阿姨的焦屍,旁邊還有她就讀於大學的孫子屍體。
另一位阿姨的房屋已經倒塌,成了一堆木材。我的爺爺蹲在地上,身上滿是重度燒傷,瀕臨死亡。我阿姨也被燒傷,死於我們到達之前。我們用自己的雙手火化了她的遺體。最初基本未受傷的叔叔離開了現場去尋求幫助,然而我們後來得知,他在一個救援站倒下,並因高燒持續一周後死去。就這樣,一顆原子彈無情地奪走了我的五位親人的生命。
.
我當時所目睹的死亡,幾乎無法稱之為人類的死亡。數百人正在痛苦中掙扎,卻無法得到任何醫療援助。我強烈感受到,即使在戰爭中,這樣的殺戮與摧殘也不應再被容忍。
.
長崎的原子彈在距地面600公尺的地方爆炸。50%的能量釋放造成震波,摧毀了房屋;35%的能量釋放的熱輻射,使得在戶外的人遭到重度燒傷,並點燃了倒塌的房屋中的火災。許多人在家中被壓碎或燒死。剩下的15%的能量作為中子和伽馬射線穿透人體,從內部摧毀人體,導致死亡並引發原爆症(atomic bomb sickness)。
.
到1945年底,兩座城市的死亡人數分別為廣島約14萬人、長崎約7萬人。據估計,約有40萬人暴露在原子彈輻射中,遭受傷害並存活下來。
.
這些倖存者——Hibakusha,遭受了佔領軍的沉默壓制長達七年,同時也被日本政府遺棄。他們在原子彈爆炸後的十多年中,孤立無援,生活在病痛和困難中,同時也遭受著偏見和歧視。
.
1954年3月1日,美國在比基尼環礁進行氫彈試驗,導致日本漁船暴露在致命的輻射落塵中,或稱為「死亡的灰燼」(ashes of death)。其中,25艘漁船的所有23名船員都暴露於輻射中,並患上急性輻射病,捕撈的金槍魚被丟棄。這一事件激發了全國性的請願運動,呼籲徹底禁用原子彈和氫彈及其試驗,並迅速蔓延至全日本。這一運動獲得了超過3000萬人的連署支持,並於1955年8月在廣島召開了第一次反對原子彈與氫彈的世界大會,第二次大會則於隔年在長崎舉行。受到這一運動的激勵,參加世界大會的原爆倖存者於1956年8月10日在長崎成立了日本原水爆被害者團體協議會。
.
在我們的創會宣言中,日本原水爆被害者團體協議會表達了我們的決心:「通過我們的經歷來拯救人類,並同時拯救我們自己。」我們發起了要求「廢除核武器」和「國家賠償原子彈所造成的損害」的運動。
.
我們的最初運動成功促使1957年《原爆醫療法》(A-Bomb Sufferers’ Medical Care Law)的制定。然而,該法律的內容非常有限:除了發放「原子彈倖存者證書」和提供免費的醫療檢查外,僅對經衛生福利部長認可為與原子彈相關的疾病提供醫療費用。
.
1968年,《原爆特別措置法》(Law Concerning Special Measures for A-Bomb Sufferers)制定,提供了幾種福利。然而,這些措施仍屬於社會保障體系的一部分,對於國家賠償的要求依然被拒絕。
.
1985年,日本原水爆被害者團體協議會進行了全國性的原子彈受害者調查,這揭示了原子彈對受害者生活、身體、心理及生計的深遠影響。他們的生活被奪走,遭受身體和心理的創傷,並且因病痛和偏見難以工作。調查結果強烈支持了原爆倖存者的基本訴求,並加強了他們的決心,世界上不應該再有人遭受他們曾經經歷過的可怕苦難。
.
1994年12月,頒布《被爆者援護法》(Law Concerning Relief to Atomic Bomb Survivors)將之前兩部法律合併。然而,這些法案並未對數十萬人死亡提供賠償,至今日本政府依然堅決拒絕提供國家賠償,只對輻射損害提供救助。
.
多年來,這些法律並未適用於居住在海外的原爆倖存者,無論其國籍如何。曾在日本暴露於原子彈輻射的韓國原爆倖存者,以及戰後移居美國、巴西、墨西哥、加拿大等國的原爆倖存者,不僅患有原爆倖存者特有的疾病,還面臨他人對原子彈損害的無知。日本原水爆被害者團體協議會與各國的原爆倖存者組織攜手合作,通過法律訴訟和聯合行動,督促日本政府行動,最終使海外原爆倖存者獲得與日本國內倖存者幾乎相同的支持。
.
我們的運動不斷呼籲立即消除核武器,並敦促我們自己的政府、核武器國家及所有其他國家採取行動。
.
1977年,在聯合國的非政府組織主辦下,召開了名為「廣島、長崎原爆的傷害與後果」的國際研討會,澄清了原子彈爆炸對人類造成的真實傷害。此時,歐洲核戰爭的威脅正在上升。許多國家發起了數十萬人的大型集會,並邀請原爆倖存者在這些集會上作證。
.
1978年和1982年,日本原水爆被害者團體協議會近40名代表參加了在聯合國總部召開的「裁軍特別會議」,並在聯合國大會廳發表演講,並在當地學校和集會上作證。
.
日本原水爆被害者團體協議會的代表還在《核武禁擴條約》復審會議及其籌備委員會會議中發言。在復審會議期間,他們在聯合國大會廳的主要大廳舉行了原子彈展覽,獲得了高度讚譽。
.
2012年,在核武禁擴條約復審會議的籌備委員會上,挪威政府提議舉辦核武器人道影響會議。原爆倖存者在2013年開始的三次人道會議上的證詞受到高度重視,並促成了《核武禁擴條約》的談判。
.
2016年4月,由日本原水爆被害者團體協議會提案,並由全球的原爆受害者發起的「支持原爆受害者要求核武器禁止與廢除的國際連署運動」迅速擴展,最終收集超過1370萬份簽名並提交至聯合國。我們欣喜地看到在2017年7月7日《核武禁擴條約》獲得了122個國家的支持並正式通過。
.
原爆倖存者的心聲是,與其依賴假設擁有並使用核武器的「核威懾理論」,不如讓我們不允許擁有任何核武器。
.
請大家試著想像,現在有4000枚核彈頭,隨時可以發射。這意味著,與廣島和長崎所經歷的傷害相比,損失可能大數百倍或千倍。任何一個人,隨時可能成為受害者或加害者。因此,我懇請全世界的人們共同討論我們應該做些什麼來消除核武器,並要求各國政府採取行動達成這一目標。
.
目前,原爆倖存者的平均年齡已經85歲。十年後,或許只有少數幾位倖存者能夠親自作證。我們期望,未來的世代能夠繼續努力,將我們的運動發揚光大,並進一步發展。
.
有一項非常重要資源,那就是「No More Hibakusha—傳承原爆受害者記憶的非營利組織」,這個組織與日本原水爆被害者團體協議會密切合作,致力於保存原爆受害者運動的紀錄、受害者的證詞以及日本各地原爆倖存者組織的活動記錄。自成立以來近15年來,該組織堅持不懈地保存和管理著這些草根運動的資料,並期望能將這些資料更廣泛地運用。我希望該組織能在推動這項運動方面邁出更大的一步,並將這些資源更積極地向外界展示。我也強烈希望它能將活動擴展到日本以外,並在國際上發揮更大作用。
.
為了進一步普及《核武禁擴條約》並制定一個國際公約來廢除核武器,我呼籲世界各地的人們在自己的國家創造機會,聆聽原爆倖存者的證詞,並以深切的感受理解核武器真正的不人道性。特別是我希望核武器不應該,也不能與人類共存的信念,能夠在核武器國家及其盟國的公民中深入人心,並成為改變他們政府核政策的力量。
.
讓我們不要讓人類因核武器自我毀滅!
讓我們共同努力,為一個無核武器、無戰爭的人類社會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