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Kehkashan Basu 撰文/余亞蘭
千禧年的末日號角 翻開地球永續扉頁
西元2000年,聯合國通過了「千禧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MDGs),」針對全球貧窮、疾病、教育和環境等問題,提出八項國際發展目標,幫助各國政府為實現美好生活共同努力。同年六月,「地球憲章」(Earth Charter) 在曠日費時的國際討論和磋商下誕生。這兩項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加速推動了全球朝向可續發展未來前進的步伐,並為後來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奠下基礎。
Kehkashan Basu是一位來自加拿大,年僅二十四歲的環境人權運動家,出生於千禧年「世界環境日(註1)」的她,因為與這些年份和日子的特殊緣分,從小總是被教導以「照顧地球母親」為己任,但年幼的她其實並不明白這意味著什麼。直到七歲那年,一張肚子裡滿是塑膠垃圾的信天翁照片映入眼簾,Kehkashan才真正深刻意識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這也讓還是個小女孩的她不禁開始思考:「世界是怎麼變成這樣的?」
在正式踏進為環境倡議這條路之前,家庭對Kehkashan更是有著深遠影響,無論是跟著父母親在深夜時,將糧食和衣物分送到需要幫助的人們手中,或是祖母那幾座有著多樣生態系統,還能夠自給自足的美麗花園,這些耳濡目染讓Kehkashan比起同齡的小朋友,有機會更早建立起關心他人、回饋社會的價值觀,並理解到不論身處何處,保護環境都是每個人應盡的責任。
超乎想像的力量 用基層行動走進聯合國
在八歲生日時,Kehkashan種下了人生中的第一棵樹,象徵承諾踏上保護地球環境旅程的起點。隨後,她開始積極發起各項環保倡議行動,號召同儕一起走進商家鼓勵其減少浪費及用水。2011年,年僅十一歲的她受邀出席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主辦的兒童與青少年國際會議,為環境議題發聲。
接下來的幾年內,Kehkashan陸續受邀參與了幾場國際大型會議,代表兒童及青少年族群提出在相關議題上的觀點及訴求,身為會議中年紀最小且極少數的出席代表,也讓Kehkashan更加意識到,在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孩童、青年、女性及發展中國家的聲音嚴重匱乏,而這些聲音其實同樣極為重要。
2012年,眾所矚目的RIO+20會議落幕後,Kehkashan正式成立了「綠色希望基金會」(Green Hope Foundation),致力確保年輕族群及每一個人都能瞭解到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並有同等機會獲得必要的知識和技能,真實地參與到解決全球挑戰的行動中,以實現真正的改變。
隨著時間不斷推移,加上全球氣候危機急速惡化,越來越多亟待被解決的問題一一浮現。2015年,千禧年發展目標( MDGs )轉變為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在參與聯合國擬定具體目標的會議過程中,Kehkashan也回頭重新省視過去為環境所做的一切,她發現,那些看似基礎的在地行動,其實都與更高層級的永續目標息息相關。
不公平的氣候變遷 被世界遺落的那群人
在17項永續發展目標中,氣候行動( SDG13 )是影響其他所有目標的關鍵,氣候變遷正在加劇貧窮的發生。進入「人類世(Anthropocene)」(註2)後,我們的每次呼吸都在改變地球型態,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物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滅絕,這些因素不僅破壞了自然平衡,也破壞了社會平衡,導致大量人口被迫從鄉村、災區或戰爭地區遷移到城市。
氣候變遷是不可忽視的全球挑戰,它對每個人都有影響,將其加諸在環境和社會層面後,我們可以看見生態暴力(ecological violence)及社會不公平 (social injustice) ,正用難以想像的規模,對世界上最脆弱的族群造成嚴重衝擊,尤其在發展中國家,貧困、性別不平等這些問題被氣候變遷進一步放大,年輕人、女性及處於貧窮狀態中的群體經常是這些挑戰的首當其衝者。
轉向行動 走進社區裡 Grassroots Action
氣候變遷是一個錯綜複雜又難解的議題,它牽涉到人類生存對於健康、用水、糧食、教育、居住及經濟的各項需求,沒有任何一種解決模式可以神奇地同時套用到所有的問題上。因此,Kehkashan特別強調,我們必須根據各地區的實際需求,採取能夠解決問題核心的具體行動,才能從根本幫助地方好好面對這些挑戰。
自成立綠色希望基金會以來,Kehkashan與地方夥伴積極推展各項改善氣候變遷、減少貧窮、弭平教育落差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行動方案,這些行動遍及全球最脆弱的地區,從非洲肯亞的氣候教育、孟加拉的太陽能照明計畫、東南亞地區移動圖書館,再到印度的生態農業項目,綠色希望基金會將行動停留在基層,致力於改善脆弱地區的基礎建設,透過教育及各項培力措施減少貧困對婦女健康、兒童教育、水資源安全的影響,將全球挑戰轉化為實地行動。
這些看似微小的行動,如同一株株充滿韌性的小草,踏實地在地方扎根,並長進了聯合國的大會裡,為全球永續發展和氣候行動提供實地視角。最後,Kehkashan Basu分享道:「這一切的努力,最終是為了創建一個更加可持續的世界,確保沒有任何人被遺落。正如我所堅信的,我們正處於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但這同時也是我們採取行動、改變世界最好的時機。」
註1:「世界環境日」( World Environment Day, WED )定在每年的6月5日,由聯合國所訂定的重要節日之一,旨在提高全球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度,以推動全球環境保護的積極發展。
註2:「人類世」(Anthropocene)被用於指稱地球最近的地質年代,是一個尚未被正式認可的地質概念。此名詞於 2000年時,由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克魯岑(Paul Crutzen)在一次學術會議上提出,用以描述人類活動對氣候及生態系統產生重大影響的時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