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球大趨勢|金融】印度將取代日本成為亞洲第二大經濟體,但「印度衝擊」不太可能發生。
2010年,中國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隨後,中國成為全球最大製造國、大宗商品主要消費國,坐擁3兆美元外匯存底。中國對外國製造市場的滲透被稱為「中國衝擊」,購買安全的外國資產則被視為「儲蓄過剩」。
世界有可能再次見證如此驚人崛起。未來幾個月,印度料將超越日本,成為亞洲第二大、全球第四大經濟體(僅次於美、中、德)。印度人口已超過中國,經濟成長率在未來幾年內可望增加2到3個百分點。印度希望2028年GDP達5兆美元,2030年商品和服務出口各1兆美元。
印度還希望從中國崛起所引發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中受益。受中美緊張關係影響而感到不安的製造商,將印度視為替代選項。市場研究公司Canalys表示,到2025年底,將有超過五分之一的iPhone在印度生產。
印度衝擊比不上中國
印度的衝擊會像當年的中國一樣巨大嗎?答案是不會。因為兩者發展規模和風格都不同。2010年,日本經濟佔全球GDP的8%以上,等印度超越日本時,佔比將不到4%。
印度的勞動力規模僅中國四分之三,部份原因是女性勞參率低。社會趨勢可能轉變,但根據預測,印度勞動力規模要到2040年代才會超越中國。而且即使到時,印度在全球勞動力中的佔比還是比不上當今的中國。
這將使印度邁向「世界工廠」的路途更困難。花旗銀行預測,即使政府實現1兆美元目標,到2030年印度的商品出口也只會佔全球3%。南韓在10年前就達到這個比重。
印度在服務出口方面的表現較為亮眼。根據花旗銀行數據,到2030年,印度在全球服務出口中的佔比可能從2023年的4.6%上升到6%。跨國公司的法律和人資工作還是要自己來,但把據點移向海外,在印度設立「全球能力中心」。西方國家部份技術性工作可能因此受到威脅。PwC預測,2028年這些中心只會雇用340萬人。
因此,「印度衝擊」不太可能發生,也不會重現「儲蓄過剩」現象。印度的投資需求通常超過本國儲蓄率,所以也不會出現大規模淨資本外流。事實上,應該是資本會被吸引到印度。因為印度股市具流動性,債券則有可能被納入全球指數。
印度的崛起將不如當年的中國壯觀,也不太可能引起反彈。(Simon Cox《經濟學人》中國經濟主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