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珮絨/綜合報導
半導體產業因高附加價值和外溢效應,被視為推動經濟升級的重要工具,而受益於美中科技戰及友好外包等趨勢的東南亞紛將半導體列為國家發展戰略核心,盼藉此擺脫「中等收入陷阱」。但半導體能否幫助中等收入國家突破瓶頸,關鍵在技術創新和人才培育,以及外資與本地企業發展能否平衡。
「中等收入陷阱」係指國家在經濟快速增長後,由於工資上漲導致勞動成本優勢喪失,又因創新能力不足無法與高收入國家競爭,最終經濟停滯不前的困境。根據世界銀行定義,平均每人國民所得毛額(per capita GNI)介於1146美元至14005美元之間即屬中等收入國家;東協6國中除了新加坡之外,馬來西亞、越南、泰國、印尼及菲律賓皆處於此一範疇。
儘管前景可期,但東南亞要靠半導體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首先,半導體是資本密集型產業,需要龐大資金投入和長期技術積累,新進者很難與既有巨頭競爭,人才斷層和研發能力不足可能限制產業的持續發展。
其次,過度依賴外國直接投資(FDI)也是一個潛在問題,不僅本土企業成長受限,相關供應鏈和周邊產業也難以受惠。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吉爾(Indermit Gill)指出,許多中等收入國家仍在沿用上世紀的經濟發展模式,將政策重點放在吸引投資上,而非提升技術實力,「這種策略相當於開車一直掛1檔,要花很久才能到達目的地」。
常駐馬來西亞的經濟學家威廉斯(Geoffrey Williams)則警告,由政府驅動的經濟轉型,如果過度集中在特定產業,可能會對產業發展造成限制,同時影響到其他攸關民眾的重要利益,「雖有大量投資湧入,但多數居民實際上並不會從這些投資中受益,當地目前面臨的低收入等結構性問題,可能因此失去應有的資源和關注,進而加劇社會經濟的不平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