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協加一自貿區形成 台灣面臨競爭壓力
(中央社記者林憬屏曼谷特稿)東南亞國家協會加中國自由貿易區2010年1月1日形成,無論市場在中國或東協,仍要課徵關稅的台灣產業例如石化業,競爭力勢必受到衝擊,而東協國家的產業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東協加一(ASEAN+1)自由貿易區逐步建立,雙方於2002年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後,2004年起逐步調降關稅,2006年起,水產與農產品即降為零關稅,東協國家與中國人民已明顯感受某些進口水果價格比以往下降。
貨物協定之後,雙方再簽署服務貿易協定,今年8月完成投資協議簽署,一個涵蓋貨物、服務與投資的自由貿易區明年1月全面建立完成,明年起雙邊有7000種產品將享零關稅,東協六個創始會員國先行實施,汶萊、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柬埔寨、寮國、緬甸、越南也將於2015年關稅調為零。
東協加一自貿區涵蓋19億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貿易區,僅次於歐盟、北美自貿區。 海運界感受到這股貿易、物流擴展的商機,陽明海運董事長盧峰海日前走訪泰國,準備擴大在東協地區的佈局,明年將拓展東協之間、東協與中國間的航線。
盧峰海指出,東協加一自貿區形成後,據研究顯示,東協對中國的出口將成長48%,中國對東協的出口將成長55%,到東南亞的投資勢必會增加,因此陽明海運已規劃新增航線。
中國出口東協主要產品包括電器、鋼鐵、船隻,東協出口中國主要產品則為石油、塑膠、橡膠等。根據台灣經濟部分析,東亞區域逐步走向整合,台灣石化、機械、汽車零組件業將面臨衝擊,尤其石化業,泰國、新加坡石化產品競爭力高,一旦關稅調降為零,將衝擊台商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
台灣汽車零組件業者東陽公司十年前就到泰國佈局,東陽泰國總經理陳萬達接受中央社訪問指出,東陽到泰國設廠著眼於東南亞市場,由於在這裡市場也享受零關稅,不怕中國汽車零組件業者的競爭。
東協加一上路後,接著還有東協加三(中國、日本、韓國)也持續發展,盧峰海表示,東亞自由貿易區逐漸形成,台灣沒有參與,在出口產業的競爭力優勢將流失。
除了台灣產業憂心忡忡,東協國家也幾家歡樂幾家愁,有些獲益但有些產業則感受到中國貨的競爭壓力。
朱拉隆功大學(Chulalongkorn University)經濟系教授宋波(Sompop Manarungsan)告訴中央社,東協加中國自貿區上路正反面影響都有,中國進口的消費品、電子產品、摩托車等,將對東協業者造成威脅,不過,東協國家生產的石油、糖、稻米、棕櫚油、熱帶水果等,就有相當的競爭優勢。
對可能產生不利的產業,宋波表示,東協國家政府已有因應之道,包括敏感性產品清單,可以限制中國進口數額,或採用非關稅貿易障礙(Non-tariff barrier),設立品質標準等等。
即便如此,中國產品仍帶來威脅,但宋波強調,中國是個快速成長的市場,東協應藉此與中國共同發展區域供應鏈,銷售到歐盟與日本等市場,將負面影響轉為利基。981229
東協加一上路 ECFA空窗期可能長達1年
-東協加一專題之2(中央社記者林淑媛台北1日電)近幾年區域整合潮流風起雲湧,但台灣因「大陸因素」,造成布局全球障礙,由於推動起步太晚,經濟部官員預估,即使今年5月兩岸能順利洽簽ECFA,廠商面對空窗期可能長達1年。
2010年是區域板塊變動劇烈的一年,不僅東協在大陸市場絕大多數關稅降為零,台商卻仍需繳納5%至15%關稅,競爭力馬上大幅下降;同時,南韓在東協的貨品關稅,也有高達90%貨品降為零。
如此一來,對台商而言,不只最大出口市場大陸要面對關稅差距的壓力,連東協市場也要面對一向是強烈競爭對手南韓的夾擊。
被排除在區域整合外的後果究竟如何呢? 近來推動兩岸ECFA(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不遺餘力的經濟部國際貿易局長黃志鵬說,2005年東協與大陸FTA開始降稅,當年度大陸自東協國家進口值就首度超越台灣。
從統計數據上看,大陸自台灣進口金額746.55億美元,自東協進口金額則從2004年的629.54億美元,到2005年大幅增加至750.16億美元,東協加一整合對台灣產品的衝擊在開始降稅起就立即顯現。
黃志鵬說,到2008年大陸自東協國家進口值已經高達1169億美元,元旦開始東協加一整合完成,對台灣的衝擊更是難以想像。
政府自2009年第一季開始宣布推動ECFA,期間歷經內部研究等程序,進度緩慢,ECFA進度的確出現無法即時因應東協加一整合變局的問題。
今年元旦開始,台灣在大陸面對的關稅差異擴大,製造業產品平均稅差7.25%,相當不利於台灣產品與東協國家產品競爭。
這樣艱困的情勢,是否能隨兩岸於今年1月份展開ECFA正式協商可以有逐步迎刃而解的局面呢? 事實上,從整個洽簽進度來看,最樂觀的情況是,兩岸ECFA在今年5月簽署完成,在立法院爭吵2、3個月後,順利通過,最快也要等到今年10月1日,兩岸ECFA早期收穫清單才可能正式生效。
今年10月1日ECFA生效,可以說是最樂觀的期待,經濟部內部甚至有長達1年會出現關稅優惠空窗期的心裡打算;官員說,「從最近朝野對ECFA的激烈爭辯情況來看,很難有樂觀的理由」。
長達1年時間,包括石化、紡織中上游、機械、汽車零組件等台灣廠商,雖然不至於會有立即倒閉的危機,但競爭力流失的情況是可以預期的,最怕造成產業外移,失業率攀高的嚴重後果。
以機械產品為例,2010年台灣給予東協國家機械產品關稅0.07%(平均名目稅率),台灣卻仍必須繳交高達8.23%的高關稅,這一來一往間,對台灣產業的衝擊,不言可喻。990101(圖表由中央社製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