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研討會邀請來自六個國家十位知名或在社區運動經驗豐富的國外學者專家參加,廣泛地深入地引介國際相關案例經驗。尤其是近年國際保育社會尊重原住民族傳統權利的實務個案經驗還有富有強烈草根民主內涵的社區治理做法,如尼泊爾的社區保育、社區林業,馬來西亞沙巴的內陸漁業保育、澳洲的原住民保護區、日本橫濱市舞岡公園里山保育和永續農業發展實踐的經驗探討;還有國內從事社區保育研究或從事實務行動者的分享如貢寮水梯田的植物多樣性及其保育價值的生態學基礎、結合里山倡議目標的社區本位環境教育行動研究、環境資源經理中的風險溝通─以宜蘭縣無尾港野生動物保護區之社區監測為例 、蘭嶼水芋田作為社區保育區之經濟可行性評估、花蓮阿美族部落吉哈拉艾社區保育、屏東魯凱族霧台部落社區保育等。
這次研討會常繞著『里山倡議』來討論。「里山」一詞源自日文,發音為satoyama。傳統上來說指的是如定期輪伐的橡樹林、松樹林、竹林等次生林,以及可作為覆蓋屋頂、牲畜的飼料與堆肥等用途的草地。『里山倡議』是由日本提出。里山倡議主張促進符合生物多樣性基本原則(例如生態系做法)的活動,它的願景在於實現社會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按照自然過程(naturalprocesses)來維持、開發社會經濟活動(包括農業與林業),亦即塑建一個人類與自然的正面關係。透過永續的自然資源管理和使用以及生物多樣性的妥善維持,讓現今以及未來的人類都可以穩定地享受各種從自然中獲得的惠益。主旨是為現今世界建立對半自然環境的價值認同,並為人類發展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永續農村社會模式。
里山的定義
作者:李光中(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呂宜瑾(陽明大學生理學研究所碩士)
在里山地景內,許多不同種類的樹林、草地與濕地混合在一起,形成錯綜複雜的鑲嵌圖案,因此成為眾多野生動物的棲地,其中有許多是瀕危物種,另外也有助於防災、集水區保護及其他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
里山倡議以世界上類似日本里山地景的複合式農村生態系為對象,它是因人類的生活方式與大自然長時間的交互作用所形成。倡議的願景是謀求兼顧生物多樣性維護與資源永續利用之間的平衡。
日本常見的里山地景類別
里山地景是由人為經營的環境所組成,因當地的居民從事農耕及林業而產生並維持之。日本常見的里山地景類別有:次生林地、稻田、灌溉用的池塘和溝渠、牧場和草原等。這些也是台灣和許多亞洲國家常見的農村地景。(一) 次生林地
次生林地由定期輪伐的矮林與其他人為管理的林地組成,包含大多適於當作薪材及木炭的樹種,例如︰橡樹和松樹。每十~三十年仔細地砍伐樹林,讓林地保持空曠及通風,因此成為許多野花理想的生長地點,例如︰紫羅蘭、百合、龍膽與蘭花。
(二) 稻田
日本人以稻米為主食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稻田景觀的季節變化深深地勾起日本人的回憶。此外,春夏時節稻田裡充滿水,有些地區冬季又會再次灌水,因此稻田成為大片的溼地,為各種不同的野生動物提供了重要的棲地。
(三) 灌溉用的池塘和溝渠
水是水稻耕作的必要條件。冰冷的春水在透過複雜的灌溉渠道送入水田之前,先集中在小池塘裡並讓它的溫度升高。這些池塘和溝渠也成為水生植物與昆蟲的棲地,例如︰蜻蜓和豆娘。青蛙、蠑螈以及青鱂魚這類的小魚在這裡繁殖。
(四) 牧場與草原
次生草原包含飼養牲畜的牧場與大片的芒草或日本矮竹,它們可當作屋頂、籬笆圍欄以及各種不同的器皿的材料。草原的管理包括年伐與燒除,能為各種不同的野花、昆蟲、鳥類及小型哺乳動物創造出適合生存的棲地。秋天的景觀特色是大片的芒花在陽光下閃耀,成為里山地景經典的主題之一。
日本里山地景的利用與管理
(一) 傳統的矮林管理管理方式包括夏季割去下層的灌木叢,冬季收集落葉做堆肥。伐木的週期為每十~三十年,但新的嫩芽立刻從樹樁長出。近年來木材燃料的需求減少,所以許多矮林被遺棄,林地因而恢復成茂密的灌木叢,導致生長在林底層的野花與其他需要開闊生存環境的物種消失。為維護生物多樣性,在兼顧人類活動與大自然的平衡下,適當地管理里山是非常重要的。
(二) 稻田—豐富的溼地生態系統
稻田在生態上的功能是季節性溼地,它提供各種水生昆蟲、甲殼動物、魚類與兩生類棲息的環境,這些小動物轉而成為水鳥和其他掠食者重要的食物來源。位於狹窄山谷內和陡坡上的小水田因靠近林地,所以生物多樣性特別豐富,許多必須林地與水邊兼得的物種得以生存。然而人力短缺或無生產效率,使得這些小水田常被遺棄。近來認為必須保持與恢復豐富的水田溼地生態系的意識逐漸抬頭。
里山倡議的行動架構:社會-生態-生產地景的適性經營
里山倡議的核心概念是「社會-生態-生產地景」,係指人類與自然長期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生物棲地和人類土地利用的動態鑲嵌斑塊(馬賽克)景觀,並且在上述的交互作用下,維持了生物多樣性,並且提供人類的生活所需。世界上許多這類地景已持續了幾個世紀,並可視為文化遺產。一些研究也顯示這類地景的經營符合生態系統方法和永續利用的管理,可以成為實施2010年後生物多樣性公約目標的一種途徑。這類地景中,自然資源在生態系統的承載力和回復力的限度下,得以循環使用,當地傳統文化的價值和重要性也獲得認可,有助於在維持糧食生產、改善民生經濟和保護生態系統等三者之間取得最佳平衡。社會-生態-生產地景分佈在世界許多地區並賦予各種名稱,比如:中國的田園,菲律賓的木詠(muyong)、 烏瑪(uma)和大巴窯(payoh),韓國的毛爾(mauel),西班牙的德埃薩(dehesa),法國和地中海國家的特樂裡斯(terroirs),馬拉威和尚比亞的其特美內(chitemene),日本的里山(satoyama, 圖1)和里海(satoumi, 圖2)等。
(a:定期輪伐的林地,提供薪材與木炭 b:針葉林 c:赤松林 d:住家旁的林地 e:竹林 f:草地 g:水田 h:牧場 i:灌溉渠道 j:灌溉池塘 k:小村落 l:牲畜(牛與雞) m:野菜與蕈類 n:草原火耕o:維護灌溉渠道 p:管理定期輪伐的林地與竹林 q:管理針葉林 r:收集落葉林地的樹葉製成堆肥 s:燒炭 t:椎茸(shiitake mushroom) u:神社 v:蒼鷹 w:日本山椒魚x:魚狗 y:農夫與護林者 z:健行者)
(a:河川 b:海灘 c:潮埔地 d:珊瑚礁 e:藻場 f:各種的魚類及蝦蟹貝類 g:浮游生物 h:營養物質與沙 i:牡蠣水產養殖 j:漁村 k:松樹 l:漁夫 m:海水浴 n:採集貝類 o:垂釣者 p:自然觀察 q:市區 r:里山)
里山倡議的願景是實現社會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為了讓以永續利用與管理土地和自然資源的地景得以受到保護與重建,里山倡議建議運用圖3的三摺法(a three-fold approach),包括願景、方法及關鍵行動面向。
(一)土地利用策略是依據複合式生態系統架構
亞洲農村景觀的特徵是各種不同的森林和溼地等次生環境以鑲嵌式的空間結構與當地的地形緊密地結合,此土地利用方式創造出複雜的生態系統,得以保存該區的生物多樣性,並且為當地居民提供十分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例如︰集水區保護、防災、病蟲害防治、食物、燃料與木材。但是傳統鑲嵌式的土地利用方式轉變為單一作物連作後,複合式生態系統為人類帶來的益處消失或變質了。因此未來土地利用的策略必須建構在認清複合式生態系統的重要性之上,力圖兼顧生產與保護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服務之間的平衡。在目標區建立一份物種清單是擬定土地利用策略方向的第一步。
(二)永續的資源利用是依據環境的承載能力與自然的恢復能力
永續的資源管理及土地利用策略應考慮每個區域個別的環境承載力與自然恢復力,設定在合理的範圍,否則會造成當地樹林和水資源的耗竭、土壤性質惡化與侵蝕、喪失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服務。生態農業、生態林業以及輪替的土地利用方式是永續策略中不可或缺的概念,再加上建立及監測環境指標。
(三)聚焦於當地社區的決策並以多方權益關係者的共識為基礎
永續經營管理策略的規劃、執行與評估應以共識決策方式為基礎。以當地社區為主體,但也積極徵求更多的權益關係者投入,例如︰當地政府、非政府組織和生態系統服務所有的受益者,包括市區內的企業和消費者。以社區林業的概念為例,它提倡成立管理委員會,分區以達到利用、保育與更新三者間的平衡,以及提供環境教育。
(四)開發與保育取得平衡
永續經營管理策略解決農村貧困與開發的問題不能失敗。根據估計全球75%的貧困者居住在農村,貧困及地景遭受破壞的惡性循環打亂了維持他們生計所需的生態系統服務,若不先中止這個循環更遑論保護生物多樣性。推廣生態旅遊以及創造當地對生物多樣性友善之產品的價值有助於農村的發展;在此同時,現代科技和科學與傳統知識及智慧結合以制定保育與經濟雙贏的策略。
里山倡議與國際關係
2010年10月於日本名古屋舉辦之聯合國第十屆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中,日本政府與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UNU-IAS)提議《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網絡(The 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the Satoyama Initiative)》,主旨是為現今世界建立對半自然環境的價值認同,並為人類發展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永續農村社會模式。建立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網絡的目的,是透過收集世界各地自然資源永續管理的案例,並加以分析,建立系統資料庫的核心,接著找出這些案例共通的重要原則,利用廣泛的專業技術與經驗,建立每個特定區域永續經營管理策略的規劃、執行與評估的操作指南。希望透過操作指南發展具體行動計劃,並擴展到全球的層次。
里山倡議內容與近年國際間討論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育、傳統知識保存以及鄉村社區發展等議題密切相關,且不僅著眼全球重要性之農業文化地景,更關注所有國家一般鄉村社區之生產、生活和生態之永續性,該倡議已成為第十屆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通過之重要決定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