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難民潮:大國的算計,小國的悲劇

聯合/歐洲難民潮:大國的算計,小國的悲劇

2015-09-19 02:38:5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美國知名的政治學者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在其《大國政治的悲劇》一書中說:大國為了獲取利益,注定要犧牲他國的利益;因為在面對災難時,它總是在推卸責任、袖手旁觀。無疑的,最近這波二次戰後最大的難民潮,正是大國姑息主義造成的小國悲劇。
從歷史脈絡看,自二○○一年開始,美國便打著反恐的大旗,在中東及南亞地區發動戰爭,並藉機挑起「茉莉花革命」,在中東、北非掀起第三波民主浪潮。然而,民主轉眼成空,這些國家便陷入了動亂的深淵。大國強權的呼風喚雨,換得的是小國人民的恐懼與犧牲。
問題在,大國通常雖有挑起戰爭的實力,但卻欠缺保持政局穩定的能力和耐心。美國在推翻海珊、格達費及塔里班等獨裁政權之後,卻因厭戰及隨之撤軍,只能坐視當地政治、社會動亂再起,伊拉克、利比亞及敘利亞頓時成為難民之國。美國既無法推翻敘利亞獨裁的阿塞德政府,對伊斯蘭國的崛起與殘暴也束手無策,以致歷經多年戰火下,敘利亞有超過四百萬人流離失所,流竄四鄰及歐洲。
美國無疑是這場難民潮的始作俑者,而英法德等歐洲國家無條件支持美國的中東政策,多少也是這場難民潮的幫凶。誰也沒想到,在地緣政治的助燃下,這場難民潮的大火最後竟然反燒向了歐洲,如今歐盟陷入收容難民與否的人道困境,追根究柢,應是悔不當初的姑息主義失誤。
這波難民潮,在美國、歐洲都引發人道主義與民族主義的論戰。德國總理梅克爾極力呼籲各國收容難民的苦心孤詣,讓人刮目相看;但與此相對的,卻是其他國家的猶疑和冷漠,民族主義聲浪壓過人道主義的救贖。
向以自由主義及人道主義自居的美國,這次的表現異常冷漠。自敘利亞內戰爆發至今四年多來,美國僅收容了一千五百位該國難民,與土耳其及黎巴嫩兩國收容上百萬難民相比,實在名實不副。這次美國原想置身事外,直到歐盟敦促各國公布難民收容額度後,歐巴馬才鬆口明年將收容一萬名難民。美國對中東難民興趣缺缺,主要原因是擔心伊斯蘭國組織分子混在難民群中湧入,讓美國本土受到恐怖攻擊的威脅。
反觀德國,總理梅克爾為體現接納難民的人道精神,決定撥款六十億歐元收容八十萬難民,大批難民潮便經由各種途徑湧入德國;光是南方大城慕尼黑,近兩周便收容將近七萬名難民。在過去四年,德國已經收容將近八十五萬名難民。但是大批新移民的湧入,也激起德國內部民族主義的矛盾,迫使德國不得不再次管制邊境,並宣布難民不能挑選東道主。
這場難民潮也在歐盟內部,掀起富國與窮國之間的論戰,各國對經濟利益及安定的考量似乎已大過共同體的精神。歐盟當初的成立,是基於「共同體」的精神,在歐盟旗幟下,歐洲國家不分大小或窮富,拋棄彼此的成見,享有相同的權利,肩負共同的利益,這是馬斯垂克條約的基礎,也是申根條約的精神。然而,這次我們卻看到英國及西班牙大設圍籬,匈牙利及保加利亞在邊境築起高牆,彷彿柏林圍牆鬼魅再現。
因應這次的難民潮,德法等西歐先進國家希望透過接納大批難民,來解決國內勞力短缺的問題,以提升國內的經濟發展;而波蘭、匈牙利等東歐後進國家,則視收容難民為沉重的經濟負擔,深怕拖垮搖搖欲墜的經濟。也因此,東歐國家仍執意進行邊境管制,並強力反對歐盟指委會強制分配難民配額。從歐盟內部意見的分歧,可以看出各國的政治盤算。
這些情景,反映出各國處理難民問題理想主義的色彩稀薄,而現實主義的氣氛濃厚。在大國的政治下,人道主義的神主牌擋不住現實的盤算;而在歐盟內部的矛盾下,許多國家排外的情緒反而激化。這波敘利亞難民的大出亡,正是大國政治出手與縮手間製造的人間悲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