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干老店不分家 原來多了家的味道

2016年11月25日
國片《再見瓦城》描述緬甸華人偷渡到泰國打工,劇情寫實,強勢入圍今年金馬獎。電影裡對底層移工的生活描述,是大時代的縮影,而位於桃園龍岡的知名老店「阿美米干」,正是一家人為脫離泰緬生活的窮苦,一家人齊心打拼出來的成果。位於桃園中壢、平鎮、八德交界的龍岡地區,聚集了台灣最大的雲南後裔族群,數萬人的集體鄉愁,融合成充滿民族特色的雲滇料理。其中由家族經營的「阿美米干」,賣的不只是家鄉味,更是一家人齊心奮鬥的味覺記憶。
 


「我的童年圍繞著米干,三餐吃米干,還有舅舅、阿姨、姊姊不斷蒸米干…。」36歲的阿美米干第3代王恩寧回憶:米干製作是把生米浸泡、磨漿後,一瓢一瓢倒進圓盤搖勻,蒸好再晾到竹竿上放涼,「1片米干1斤重、只能做2碗,1天賣300斤,要蒸300次,想到手都痠了!」當年一碗米干12元,一家子汲汲攢聚不只為了生計,更是為了接回留在泰北山區的親人。「接1個人過來要花10來萬,賣的積蓄捨不得花,還要上會、標會才接得回來!」王恩寧的父親王根深說。王根深是緬甸華僑,跟隨國軍打過游擊、後轉任情報工作,1979年才撤回台灣。妻子「阿美」李詩梅則是孤軍後裔,一家人跟著岳母饒八妹落腳龍岡忠貞新村,夫妻倆的微薄薪資卻難養活包括妻舅、小姨在內的一家人。為貼補家用,饒八妹趁著過年擺攤賣米干,「第1天賣了1200元,之後每天也有500~600塊,隔年再做一次也不錯,就覺得可以做。」當時,眷村裡的米干店不過4~5家,口味簡單純樸,但饒八妹在湯頭上用心,「一開始婆婆覺得我們口味沒有人家香,還去偷翻別家店垃圾,看他用什麼香料。」王恩寧笑說。後來有客人自帶雞蛋加料,讓他們窺見商機,開始在米干中加入豬肝、肉片,售價也得以提升。「原本只是單純湯和麵,接著加賣小菜,再放冷氣,大家當然來!」只不過生意漸穩,他們卻依舊刻苦,因為外婆、媽媽惦念留在滇緬的親人,「山上落後窮苦,有鞋穿就算不錯,雖然舅舅、阿姨不是外婆親生,但媽媽賺到的任何一毛錢,都用在接弟妹來台唸書。」這也讓家族成員分外團結,王恩寧說:「眷村內比我們家好吃的店很多,但只有我們可以企業化,不會有人出去開店!」多年來,阿美米干歷經轉型、改造,成為知名觀光店,1個月可以賣出18000碗米干,更另外拓出「七彩雲南」、「云滇」及「版納傣味」等品牌。家族成員掌店經營,關係緊密,就連王恩寧的英國姊夫也幫忙規劃POS系統,「這是外面請不到的!」王恩寧大笑說。她笑言:「爸媽不是刻意栽培我們姊妹接家裡生意,而是我們的生活、話題就圍繞著這家店。」即便叛逆的她曾反骨出走,一度跑去賣靈骨塔,但血緣情感拉著她回歸,10年來逐漸接下管理工作,更要把家族生意拓向企業化,讓這碗雲南家鄉味生根百年。(郭美懿/桃園報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