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分類
由於各種氣候分類的目的不同,使用的分類指標也不一致,區分出來的氣候類型不盡相同。根據對人類生活和產業活動影響較大的氣溫和雨量,並參酌緯度高低、植物分布、海陸分布和地形起伏等,將全球氣候分為熱帶濕潤氣候、溫帶濕潤氣候、寒帶氣候、乾燥氣候、高地氣候和季風氣候等六種類型。
世界氣候的分類
氣候類型
|
分類
|
特徵
|
寒帶氣候
|
極地氣候
|
全年低溫
|
副極地氣候
|
年溫差最大
| |
溫帶氣候
|
(緯度30度~40度的西岸)溫帶地中海型氣候
|
夏乾冬雨
|
(西岸沿海)溫帶海洋性氣候
|
年溫差小、全年有雨
| |
(東岸內陸)溫帶大陸性氣候
|
年溫差大、雨量集中夏季
| |
熱帶氣候
|
熱帶莽原氣候
|
乾、溼分明
|
熱帶雨林氣候
|
終年高溫多雨
| |
高地氣候
|
氣溫、植被隨高度呈現垂直變化
|
3000m以上
|
乾燥氣候
|
溫帶乾燥氣候
|
位居內陸、背風側
|
熱帶乾燥氣候
|
副熱帶高壓壟罩
| |
季風氣候
|
溫帶季風
|
日本較為暖溼
|
副熱帶季風
|
雨量集中夏季
| |
熱帶季風
|
印度東北的迎風坡,雨量最多
|
■ 世界三大人口稠密區
熱帶濕潤氣候
分布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低緯區。其特徵為陽光終年接近直射,全年高溫,降雨充沛,年雨量約750毫米以上。因雨季長短不一,植被型態有異,又可分為熱帶雨林氣候與熱帶莽原氣候。
熱帶莽原氣候區位於熱帶雨林氣候區的外側,年溫差較雨林區大,降雨受間熱帶輻合區南北移動影響,形成夏雨冬乾的特徵。例如,北半球夏季時,間熱帶輻合區移到本區,帶來降雨;冬季時,太陽直射南半球,間熱帶輻合區向南移離,副熱帶高壓帶亦隨著南移到本區附近,形成明顯的乾季。
溫帶濕潤氣候
分布在回歸線至緯度60˚的中緯區。其特徵為氣候較溫和,四季分明,年雨量約500毫米以上。因各地氣溫和雨量隨緯度高低與距海遠近而有差異,故又可分為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地中海型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和夏雨型暖濕氣候。
溫帶海洋性氣候區位於緯度40˚~60˚之間的大陸西岸,氣候深受西風和暖流影響,夏涼冬暖,年溫差小,終年降水豐富且冬雨較多。
溫帶地中海型氣候區位於緯度30˚~40˚之間的大陸西岸及環地中海地區,夏熱冬暖,年溫差不大;降水主要受行星風系季移與涼流的影響,夏乾冬雨。
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大致位於回歸線至緯度60˚的大陸中部到東岸的廣大地區。由於距海遙遠或位在背風區,氣候受海洋影響較小,大陸性顯著,夏暖冬寒,年溫差大;降水以夏季為主,多對流雨。
夏雨型暖濕氣候大致位於緯度25˚~35˚間的大陸東岸,因緯度較低,附近有暖流經過,夏熱冬暖,年溫差小;降水量多,雨季以夏季為主。
寒帶氣候
主要分布在高緯區。氣溫低,無真正的夏季,蒸發微弱,降水量也少。由於範圍廣大,各地氣候仍有差異,可分為副極地大陸性氣候、極地苔原氣候和極地冰原氣候。
副極地大陸性氣候大致分布於歐 亞大陸和北美洲50˚N~65˚N之間的地區。主要特徵為冬季長而嚴寒,夏季短而溫暖,年溫差甚大,最暖月均溫10˚C以上,可生長森林;降水量集中於夏季,蒸發弱,相對濕度高。
極地苔原氣候主要分布於歐 亞大陸和北美洲的北部邊緣及格陵蘭部分沿海。主要特徵為全年低溫,全年只有1~4個月的月均溫為0~10˚C;降水量少,蒸發微弱。
極地冰原氣候主要分布於格陵蘭、南極大陸和北極海的一些島嶼。其特徵是全年嚴寒,時有風暴,各月均溫都在0˚C以下;降雪量少,但長期累積形成冰原。
乾燥氣候
分布在緯度約20˚~30˚之間的熱帶地區及緯度約30˚~50˚之間的溫帶地區。其特徵為降水量稀少且雨量變率極大,年蒸發散量大於降水量,降水以夏季為主,多為對流雨形式;除沿海地區受海洋調節,溫差較小外,其餘地區的年、日溫差均大。依年雨量多寡,又可分為250~500毫米之間的草原氣候和250毫米以下的沙漠氣候。
熱帶地區乾燥氣候的共同成因是:終年受副熱帶高壓帶籠罩,氣流下沉,不易降水;有些地區又處於信風帶的背風側,水氣含量少,如南非 喀拉哈里沙漠;有些地區沿海有涼流經過,降水機會少,如南美洲 智利北部的沙漠。
溫帶地區的乾燥氣候,有的因深居內陸,周圍有高山屏障,使水氣難以到達,如新疆 塔克拉瑪干沙漠;有的則位於西風帶的背風側,水氣含量少,如美國西部內 陸沙漠;有的位在西風背風側而沿海又有寒流經過,降水機會更少,如阿根廷巴塔哥尼亞沙漠。
高地氣候
主要分布在熱帶及溫帶的高山、高原。因地勢高聳,氣溫、氣壓與降水隨高度而有明顯變化,如臺灣的高山、中國大陸的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等。
高度愈高,不僅氣溫愈低,氣壓也愈低,如海拔高度6,000公尺的氣壓僅及海平面的一半。山地迎風坡降水量比平地多,但超過某一高度後,空氣中水氣含量已少而降水量漸減。高山、高原頂部,空氣稀薄,水氣、塵埃少,日照強烈;而且地形對氣流的阻擋作用小,易出現局部強風。
季風氣候
世界上季風區域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南部,以及西非洲的幾內亞灣沿岸。亞洲季風的成因,和大範圍海陸性質的差異有關。
冬季時,亞洲內陸出現強烈的高氣壓,海洋上氣壓較低,氣流由內陸吹向太平洋及印度洋,形成乾冷的冬季季風。受地球自轉影響,30˚N以北吹西北風,30˚N附近吹北風,更南則吹東北風。夏季則正好相反,亞洲內陸形成低氣壓,而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氣壓較高,風由海洋吹向內陸,形成暖濕的夏季季風,30˚N以南吹南風或西南風,30˚N以北吹東南風。
依緯度的高低,亞洲季風又可分為熱帶季風氣候、副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區大約分布在北回歸線以南到10˚N之間,全年高溫,年雨量豐富,夏季為主要雨季,乾濕季分明。副熱帶季風氣候區大致介於北回歸線以北到35˚N之間,夏熱冬暖,夏季雨量豐沛,冬季常有冷鋒經過帶來一些降水,故乾季較不明顯。溫帶季風氣候區大約分布在東亞35˚N以北,夏熱冬寒,年溫差大,夏雨冬乾,乾濕季分明,雨季較熱帶季風氣候區短。
西非洲的季風,則是間熱帶輻合區的南北移動所致。冬季時,間熱帶輻合區南移,本區盛行由撒哈拉沙漠吹來的東北風,形成乾季。夏季時,間熱帶輻合區北移,來自南大西洋的東南信風越過赤道,轉為西南風,為本區帶來豐富的水氣,形成雨季
氣候與生活
氣候和人類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氣溫、風和降水的長期交互作用,能夠改變地形,影響土壤和植被的性質。例如,乾燥地區降水量不多,天然植被呈現草原景觀或只有少數沙漠植物散布。氣候也影響人類的生活方式,例如,降雨或降雪豐富的地區,傳統住屋多為斜頂式建
築;華南地區與臺灣的街道旁多留有騎樓(亭仔腳),供行人遮陽避雨;南美安地斯山的居民,則隨氣候的垂直變化而種植不同的作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