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邵帆 | 風傳媒 – 2017年2月22日 上午9:52
社會或教育改革總是領先全球的芬蘭,2017年1月起正式推出「無條件基本所得」實驗:由政府選定2000名25到58歲的失業人士,2年內每月發予560歐元(約合新台幣1萬8千元)的基本所得,即使受試者找到工作也不中斷,並以此取代所有的失業補助款。政府希望失業者不必在擔心救濟金因為打零工被收回,可以安心工作、積極進修甚至準備創業等。究竟芬蘭政府這場實驗的可行有多高呢?
不用工作就有收入,聽起來相當瘋狂,但其實不只芬蘭,「基本所得」的概念在世界各地都有擁護者,其中不乏政商界名人: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前柯林頓政府的勞動部長雷奇(Robert Reich)、擁護社會主義的法國左派總統候選人阿蒙(Benoît Hamon)和南韓總統候選人李在明等。英國第四大城格拉斯哥(Glasgow)也在16日宣布開始研擬自己的基本所得計畫。
芬蘭經濟困境
現在來看看芬蘭。隨著國內通訊業巨人諾基亞(Nokia)式微,芬蘭的經濟與財政狀況也陷入危機,近年都在經濟危機邊緣掙扎,曾經被譽為「北歐神話」的社會福利制度也在搖搖欲墜。芬蘭的社福制度最初構想近似於「失業保險」,讓勞工在擁有差事時繳納保費,在暫時失業時則有個應急的財源,但如今卻是那些薪水不足以支撐家庭的人在領取補助,因此為社福制度添加門檻勢在必行。
社福制度束縛多
社會政策智庫RSA主任潘特(Anthony Painter)形容社福門檻有多嚴苛:「你去大學上課,但職訓中心覺得這堂課不適合你,就可以扣你的補助;你趕不上和職訓中心預約面談的時間,也可以扣你的補助......而且補助常常遲發,讓你被債務、積欠的房租追著跑。」潘特認為,為了防範濫用而加上的種種繁雜限制,反而讓真正需要補助的人根本沒有時間和閒錢尋找正當工作,因此難以脫離貧窮困境。
潘特認為,只要實施「普遍基本所得」一切就會改觀,雖然每年4000歐元(約合新台幣13萬元)的補助款不足以根治貧窮,但該制度創造了彈性,讓人們得以在有收入的狀況下,接受職能訓練或是等待一份更有前景的工作,而不是被逼得看見任何工作就撲上去。芬蘭政府和潘特就是持相同立場,社福與健康部長瑪提拉(Pirkko Mattila)指出,繁瑣的政府制度需要簡化,也希望接受補助的受試者能減輕負擔,可以去做短期工作或自行創業、經營小本生意等。
自動化衝擊 人類大量失業
芬蘭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自動化帶來的衝擊,越來越多高效率的機器人投入生產行列,人類享受高度便利的同時,也意味著更多人失去經濟來源,不被工作束縛、可以盡情享受人生的神話根本無法實現。牛津大學馬丁學院(Oxford Martin School)學者佛瑞(Carl Frey)和奧斯朋(Michael Osborne)2013年就曾預測,再過十幾年或二十幾年,美國47%的工作可能將被機器人接手。
前美國勞動部長雷奇認為,「無條件基本所得」某種程度上能夠解決自動化衝擊的問題,在未來,萬能的機器人會搶走大量工作機會,而這個制度能夠把資源從科技擁有者的手中拿回,重新分配給普羅大眾。而這項計畫如果能夠成功,最終也將開放讓所有成年公民無條件領取。
羊毛出在羊身上...
這項政策雖立意良善,但關鍵來了,誰願意買單?報導若真要實行這個政策,每年需要耗資180億歐元(約合新台幣6千億元),這還是將基本所得稅率提高3%後才能得到的金額,一般民眾自然不願意負擔,歐洲一項民調曾顯示,64%的成人願意支持「普遍基本所得」的構想,但是如果把問卷問題換成「請問你是否願意增稅來支持這個政策」,支持率就沒有這麼高了。
失去努力動機?慣老闆變本加厲?
除了財源之外,「普遍基本所得」也招致其他批評,社會安全專家加夫尼(Declan Gaffney)認為,現存的補助制度雖然不夠好,但不能成為「普遍基本所得」的正當理據。加夫尼認為,「普遍基本所得」可能讓接受補助的人失去找工作的動力,而導致他們長期失業。
此另一家智庫「Parecon Finland」的創辦人賈西亞寧(Antti Jauhiainen)更認為,「普遍基本所得」會造成另一種剝削,惡質雇主可能會變得更「精打細算」,只願支付更少的薪水,因為他們知道受雇者每月都領取政府發放的基本所得。最後,企業只顧壓低人事成本以求獲利,卻把應盡社會責任丟給政府負責。就業市場恐將更為惡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