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科中心107年度教學資源研發暨種子教師培訓第一場次
一、日期:107年05月05日(六)~107年05月07日(一)
二、主辦:教育部地理學科中心(臺中市立台中女中)
三、地點:臺東地區自然地景實察
107/05/05(六)
9:00左營高鐵站集合
10:20-11:50 佳冬塭豐村(魚塭、地層下陷、海堤、離岸提)
11:50-13:00 楓港午餐
13:20-15:20 伊屯(離堆丘)、金崙大橋(扇洲、沒口溪)
16:20-17:20 利吉(外來岩塊、泥岩惡地)
18:00-19:00 晚餐
19:30-20:30 台東(交流討論)
二、主辦:教育部地理學科中心(臺中市立台中女中)
三、地點:臺東地區自然地景實察
107/05/05(六)
9:00左營高鐵站集合
10:20-11:50 佳冬塭豐村(魚塭、地層下陷、海堤、離岸提)
11:50-13:00 楓港午餐
13:20-15:20 伊屯(離堆丘)、金崙大橋(扇洲、沒口溪)
16:20-17:20 利吉(外來岩塊、泥岩惡地)
18:00-19:00 晚餐
19:30-20:30 台東(交流討論)
東港-楓港海岸
本段海岸一重要地形表現為海底溺谷(drowned valley)。
高屏溪與東港溪於河口附近合流後,在海底呈顯著的曲流向西南方流出,其谷口位於離海岸 30 公里外 1,000 公尺深的深海中,而其間於深 400 公尺及深 1,200 公
尺兩處各有遷急點。同樣之溺谷,亦可由內寮溪下游之海底找到,稱為枋寮峽谷。
溺谷是一種由於地殼下降引起的自然景觀。海濱或湖濱處的河谷或山谷,由於侵蝕基準面上升或地殼下降,或由於海水面上升時被海水淹沒而形成的漏斗形的狹長三角灣,是為溺谷。
此類海底地形,林朝棨(1957)以其河道蜿蜒曲折,狀似陸上河流之曲流,並且有合流及分流,故不得視為波浪、潮流所造成,而以陸上河谷因地盤相對下降沈
沒海中來解釋;但到底是由於海準變化抑由於地殼變動引起,則尚無一致看法。
Yu(2003)則認為是重力流(濁流)侵蝕海床所形成。不過,因為溺谷的存在,
這一帶的溪口淤積範圍數十年來不但未見增加,溪口寬度反而變大。其南側東港
沙嘴所圍之大鵬灣(後塭子)潟湖,並無臺南一帶顯著之陸化作用,潟湖面積日
漸增廣,林邊溪口的塭豐村一帶近年更有嚴重的地盤下陷現象,是否意味著本區除了超抽地下水之外,地盤的沈水活動仍在不斷進行,成為西部離水海岸的一個例外。
本段海岸南段(枋寮、楓港間)因逼近中央山脈西麓,較大的河流如率芒、
枋山、楓港等溪,於其谷口、河口形成圓弧狀扇洲,沿岸有狹小的礫灘。
獅子鄉伊屯
伊屯部落座落在台九線(南迴公路)旁。屏東縣獅子鄉丹路村,以排灣族為主。伊屯部落來自數個家族(全、詹、周、石、侯、柳)由台東paqaluqalu遷徙,經過多次遷徙後來到伊屯定居下來。另外幾個家族(洪、江、何、勝、阮、林、王)是從舊內文,經多次遷徙後也來到此地定居。
獅子鄉於北回歸線以南,氣候炎熱,地勢險峻,多山少平地,秋冬籠罩在季節風(落山風)砂塵侵襲下,土地乾燥貧瘠,因此農產品種類甚少,僅草埔、內文兩村均在海拔五○○公尺以上,夏季涼爽,冬季多雨,通宜造林及溫帶作物生長。本鄉主要河川為枋山溪及楓港溪,此為全境兩大主流,並為獅子鄉、枋山鄉兩鄉主要飲水灌溉水源。
伊屯(離堆丘)
環流丘,又稱離堆丘、離堆山,是描述地形的一種地理學名詞;指河流在發育過程中所形成的曲流地形,使得在河道的轉折處會在兩側產生一側為堆積坡、一側為攻擊坡,河流的侵蝕營力會隨著時間往攻擊坡方向不斷側向侵蝕,當河流的掘鑿作用逐漸使曲流的幅度變大時會產生曲流頸,最終被河流給貫穿其地形,這樣的截彎取直就會對曲流中心給包圍,面臨新河道有水流通過、舊河道有殘存河跡的現象,曲流中心如此地演變成為一座「殘丘」,這座殘丘即稱為環流丘。簡單而言,就是受新舊河道包圍的山頭,但不一定是受有水流的河道所包圍。
恆春丘陵分布於楓港溪以南的恆春半島東大半,其西緣為恆春斷層,恆春
斷層經恆春平原之東緣達至南灣海岸;東緣則為中央山脈斷層(位在花東縱谷
西側)南方延長之斷崖海岸。本丘陵在地層上多屬未變質之砂、頁岩,與中央
山脈大部分之地層(變質岩)不同,但地形上屬中央山脈南延之尾閭,故併入
「中央山脈」中敘述。
中央山脈高度在恆春半島漸降至 1,000 公尺以下,200~1,000 公尺之紅土緩
起伏面(LH 面)廣大,佔恆春半島之大部分。於主分水嶺上較高(600~1,000
公尺),逐漸向東或南緩傾,至海岸附近遂降至 200~300 公尺,南迴公路最高
點壽 一帶,高度大致為 500 公尺左右。
楓港溪埋積盛,僅見 1 段低位河階,伊屯西北方有一離堆丘,與舊河床比
高 23 公尺。
離堆丘是最常見的環流丘類型,河川曲流如果切斷了曲流頸,三面環河的「凸岸」土地好像就離開了原本相連土地,「離開」了那一堆山,所以被稱為離堆丘,其外形是獨立山丘與河岸同側的山地不相連
恆春的落山風主要是冬季季風自東海岸沿著中央山脈三千公尺的高山由北向南流動,由於愈往南山脈高度愈低,到了恆春半島高度已降為一千至 4 百公 尺之間,再加上背風面的低層大氣較暖,空氣密度較小,氣壓較低,因此來自 迎風面密度較大、較重、較冷的氣流乃翻越中央山脈順著山谷直瀉而下,造成落山風。不過,不論迎風或背風坡的居民均稱之為落山風。
離堆丘是最常見的環流丘類型,河川曲流如果切斷了曲流頸,三面環河的「凸岸」土地好像就離開了原本相連土地,「離開」了那一堆山,所以被稱為離堆丘,其外形是獨立山丘與河岸同側的山地不相連
恆春的落山風主要是冬季季風自東海岸沿著中央山脈三千公尺的高山由北向南流動,由於愈往南山脈高度愈低,到了恆春半島高度已降為一千至 4 百公 尺之間,再加上背風面的低層大氣較暖,空氣密度較小,氣壓較低,因此來自 迎風面密度較大、較重、較冷的氣流乃翻越中央山脈順著山谷直瀉而下,造成落山風。不過,不論迎風或背風坡的居民均稱之為落山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