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難民生活窘迫 旅以港人:巴國只會花錢買武器

2019/02/13
去年是以色列立國70周年,同時亦代表以巴之爭已糾纏70年。中東局勢總離不開以巴衝突,烽煙四起的背景前,是否只有受害者與加害者?主流傳媒上出現的畫面,又是否只有拋擲著燃燒車胎、荷槍勇武的小孩,或正在驅逐示威者的軍人?香港《蘋果》的記者,跟著專營以巴政治旅行團的猶太人導遊Fred Schlomka,實地了解以巴問題背後種種因素,體會以巴邊界人民的生活不便。
巴勒斯坦國雖號稱擁有約旦河西岸和加薩走廊,但是實際能掌控的範圍,僅有整個以色列的8%。香港《蘋果日報》提供
巴勒斯坦國雖號稱擁有約旦河西岸和加薩走廊,但是實際能掌控的範圍,僅有整個以色列的8%。香港《蘋果日報》提供

Fred在英國長大,20年前回以色列成立Green Olive Tour,帶遊客深入認識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希望為以巴和平出力,但此舉卻被高舉復興故土旗幟的以色列人視為叛國,「如果你是猶太人,但不是復國主義者,大部份以色列人都會對你反感。我決定回來的原因,是覺得自己有責任,讓世界各地的人看到真正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 

有旅以港人認為,主流媒體醜化了以色列政府,因為加薩走廊會攻擊以色列,甚至有人認為:「巴勒斯坦接受了很多捐款,早就可以建國了,只是都把錢拿去買武器,沒有建設。」然而對於被以色列官方視為敵對的巴勒斯坦人來說,很多人其實只能感受到,兩國隔離的諸多不便和困苦,他們只想無拘無束的生活,期望著和平的到來。 

2002年起,以色列開始沿1967年「六日戰爭」前以巴邊界修建700公里的隔離牆,把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自治區與耶路撒冷完全區隔開。我們走到屬於東耶路撒冷的Anata邊境,第一次親眼看見這道8米高牆。「沒有圍牆,人們可自由進出Anata,城牆外的Anata村莊是巴勒斯坦自治區,阿拉伯人偶爾會到隔離牆抗議,或襲擊以色列士兵。」約4年前,以色列在這邊境設了永久哨站,Fred說以色列可能會把它作為商業貨物中轉站。 

東耶路撒冷景象跟耶路撒冷舊城是天淵之別,這邊肅靜如死城,偶爾有沉默的阿拉伯人低頭走過。「你能想像忽然把牆建在一個社區中間有多可怕嗎?城牆把許多家庭分隔,以前這邊有間學校,牆另一邊的孩子在這裏返學,現在不行了, 因為他們拿的是巴勒斯坦身份證,不能再踏入這區,只能轉校。」圍牆把生活社區瓦解,也活生生地把人與人的聯繫截斷。境內城牆一片狼藉,跟境外西岸伯利恒城牆塗鴉斑斕的牆面不同,牆內的人能享有自由,牆外的人卻一無所有,巴勒斯坦人只能把卑微心聲畫在隔離牆上。 
將巴人分藍綠 以政府大開猶太殖民區
以色列主要有三種證件,除了可享有國籍的以色列身份證,更有藍卡和綠卡。六日戰爭後,以色列佔領東耶路撒冷,讓原本住在當地的阿拉伯人選擇,如想待在東耶路撒冷,就可申請以色列居留證,即是藍卡;不接受以色列管治的就搬去西岸區,取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綠卡。Fred解釋:「城牆內居住的阿拉伯人,只要沒參與過暴力活動,都可以取得國民身份證,有以色列國籍。在東耶路撒冷,大部份阿拉伯人因為政治原因而不申請,只取居民藍卡也能工作、交稅、有醫療保障、治安等福利。」此外,住隔離牆外入來工作的阿拉伯人,則只能以工作證明申請入境許可證,每早就需要3至4時起床,經過重重以色列軍事哨站才能返工。 

為擴大耶路撒冷的領土,以色列自六日戰爭後一直興建猶太殖民區,「以色列控制了西岸60%土地興建殖民區,他們搶奪了巴勒斯坦住的村莊農地,建立屯墾區讓以色列人遷入,巴勒斯坦人被趕走,禁止在佔領地耕作。」我們跟Fred來到西岸最大的殖民點Ma'ale Adumim,恍如走進高尚住宅區,區中住了37,000人,住屋、商場、公園、停車場等一應俱全,四周種滿花草樹木,而且坐擁美麗山景。耶路撒冷樓價高企,以色列政府故意以殖民區房屋優惠政策吸引以色列人遷入,資助他們買樓,大部份殖民社區也有公路連接耶路撒冷,只需15分鐘便開車返回城市。「這就是過去50年一直在發生的事,以色列不停搶奪土地,阿拉伯人越來越少。」 

三教聖城希伯侖 關卡重重

以色列政府規定以色列人不能進入巴勒斯坦,翌日由巴勒斯坦導遊Yamen帶我們到以巴衝突地標希伯侖(Hebron)。考古學家認為希伯侖有5,000年歷史,是巴勒斯坦第二古老城市,巴勒斯坦人已住了幾個世紀。因為諸教先知亞伯拉罕及其後人的墓地也在這裏,因此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也視它為繼耶路撒冷後的聖城。「舊城中易卜拉欣清真寺(Ibrahim Mosque)是世界上第四個重要的清真寺,因為亞伯拉罕在寺下的麥比拉洞,安葬了妻子撒拉,後人以撒、利百加、雅各和利亞也埋葬於此。」 

六日戰爭後,以色列佔領希伯侖,本來1993年簽訂的《奧斯陸和平協定》把西岸分成A、B及C三區,希伯侖原則上屬於A區巴勒斯坦管治,但以色列繼續佔領舊城區。1994年,一名以色列猶太人在清真寺內亂槍掃射,29名巴勒斯坦人當場死亡,事後以色列政府把清真寺一分為二,猶太人及巴勒斯坦人各佔一半,並於1997年將希伯侖分為H1和H2兩部份,設立猶太人定居點及多個士兵哨站。穿過死城般的舊市集,抵達進入舊城中心的關卡,所有巴勒斯坦人也要排隊,逐一推過鐵閘接受安檢,再由士兵查看證件。 

沒有想像中的戰火畫面,步行進城也不見特別抑壓凝重,直至跟當地人一起排隊過關,每通過一個人,鐵閘上也發出那種安檢有問題才會出現的巨響,上面打了紅色交叉,通過後拿出證件給軍人檢查。這就是他們每天的日常,每次回家也得經過重重障礙,那刻我只覺荒唐。Yamen一臉無奈說:「舊城有1,500名軍人,只為保護550猶太定居者,每三米就有一名士兵。」 

巴勒斯坦人不恨 和平才是心中正解

易卜拉欣清真寺就在關卡的左方,通過大路後有另一軍事哨站,哨站前不足十米是一家紀念品店,便是店主、阿拉伯人穆罕默德的家,土生土長的他,生在軍事佔領的世界,27年來每天也對著眼前的哨站生活。 

穆罕默德細述他們佔領生活之苦,更曾有澳洲籍猶太人出價100萬美金,買下他們的店和住宅,希望他們離開希伯侖。世人都認為他們都有足夠理由互相仇恨,穆罕默德卻說:「我不會因膚色、宗教、種族而憎恨任何人,我痛恨他們做的事,但我不恨他們。暴力會令問題更複雜,爭取和平要利用腦袋,不是拿著AK47亂槍掃射。我們只想和平共存。」(香港《蘋果日報》╱提供)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