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發電有譜!中山大學研究團隊成功將黑潮轉化電能

2016/ 08/ 31
中山大學教授陳陽益帶領的產學研究團隊投入「黑潮發電計畫」,歷經7年測試,今年7月底終於在屏東鵝鑾鼻海域實測成功。陳陽益說,若這套發電機模組2030年以前能在台灣黑潮流經的東海岸架設達20座,其發電效能將可支應全台發電70%電量,讓台灣朝非核家園的願景邁出一大步。
 
陳陽益31日在中山大學發表研究成果,他說,該計畫研發、施工全由台人自製,完成世界第一座深海洋流能測試系統,掛載低轉速的洋流能渦輪機,可成功利用黑潮發電,在每秒1.27公尺的流速下,達到26.31千瓦的發電功率,即使在洋流流速低至每秒0.45公尺,發電機仍可持續運轉60小時,發電技術獨步全球。
 
陳陽益表示,去年3月研究團隊先在小琉球進行模擬黑潮流速的船拖測試,以工作船拖曳洋流能發電機組產生相對流速,結果證實在每秒1.43公尺的流速下,平均發電量為32.57千瓦。今年7月中山、成大與慶富造船團隊在屏東縣東南方海域離岸18海浬、水深900公尺處建置洋流能測試系統,成功完成發電測試。
 
研究團隊之一的萬機鋼鐵工業公司表示,該公司研發的50千瓦低轉速洋流渦輪機,包括可耐海水鹽分的鋼材葉片,低轉速水下發電機等,即使遇到颱風來襲,發電機組得降至水深1千公尺處,只要洋流流速達到每秒0.5公尺,仍可啟動發電機組,相當適應台灣海域表面的洋流環境。
 
陳陽益說,因洋流發電機組經過7年反覆測試,平均一座造價上億元,就發電成本計算,一度價格在3至5元間,就永續經營的角度來說,是相對便宜又環保的發電模式。下一步將在屏東到宜蘭沿線展開流速、海底地質地形調查,以劃設出適合穩定架設發電系統的範圍。
 
在科技部經費支持下,洋流研發團隊由中山大學副校長陳陽益、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研究員許弘莒、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楊益、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副教授薛憲文、慶富造船總裁陳慶男及萬機鋼鐵工業公司董事長白俊彥等產學界人士組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