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粗放用水 祈雨成功也沒轍

 

水情嚴峻,農水署請託大甲鎮瀾宮辦祈雨法會,即使老天賞臉下雨,對水資源的觀念不改,未來還是得常常祈雨。

台灣實際上是水源豐沛地方,糟的是豐枯不均;豪雨來,逕流入海,利用水量不到二成。先賢知道利用水庫蓄豐濟枯,但環保觀念興起,水庫推動遇到極大阻礙。其實大壩雖影響動物溯溪,但可設魚道,而水庫控制流量穩定,避免枯水期斷流。沒有高壩的高屏大湖、曾文越引等都還擱淺,原有水庫加高,也有反彈。水利人員只能喟嘆,專業規畫若有其他政策考量而不執行,奈何?


工業用水近幾年增加快速,乾旱時移用農業用水更飽受批評。但工業區、科學園區編定,不是政府主導嗎?挽留科技大廠投資台灣不是政績嗎?廠商獲利繳更多稅,不是福國利民嗎?況且自來水價是累進費率,用越多單價越高,為何還要有「耗水費」?為何同樣用自來水,水情不佳時,就要被強制減用?我相信工業用水大戶也有滿腹不平。

農業用水也有辛酸。水稻用水量大但產值低,但能改種就改種?水稻收益或許不高,但有保障,況且豐水期水量大,不用白不用,不用甚至可能影響未來水權展延,況且灌溉渠道漏水嚴重,也不是個人的事,長久粗放用水,哪能一下子節約?乾旱時為何總要先停灌?


大家都要用水,卻想要經濟、環保、沒人反對的「完美」方案,可能嗎?「天若不雨,人就無步」,台灣至少還有超過一千五百毫米的雨量,雨水貯留、增建水庫人工湖、水庫加高,都是珍視「天賜」的方法;若能慎選區域,抽地下水、開發伏流水也還有空間,方法一定比祈雨更有效,但每種方法都有代價,沒有免費午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