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中學SDGs教育 學生研究專題推動「校車減量」

親子天下 賓靜蓀 

高中生的研究專題和行動方案,不僅促成實際的改變,又轉化為最寶貴的教育內涵,榮獲2020國家永續發展獎的台中明道中學如何做到?

2019年,台灣大部分中小學都還不認識 SDGs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正值建校50周年的台中明道中學,就宣布以 SDGs 為未來願景,並希望將 SDGs 融入教育和校園生活。2020年明道更榮獲國家永續發展獎,是該年唯一的中學代表。

明道校園是教育部的永續校園。除了陸續建置的各種永續設施,如風力發電、太陽能、二氧化碳濃度測試、排水防洪設計、綠建築節能、雨水回收系統等,整個校園也是紫斑蝴蝶園。但明道更重視的,是學生用行動促成改變,也和全球推動 SDGs 同調。

2021年4月通車的台中第一條捷運,2019年還在興建中,就成為明道「校車減量」的契機。汪大久校長和地理科老師團隊發現,大眾運輸網對應 SDGs 第11個目標「永續城鄉」,開始帶領學生動起來。

從捷運起點高鐵台中站出發,第三站九德站距離明道最近,僅需步行十分鐘就到校。對習慣便捷大眾交通網的台北人,搭捷運加上十分鐘步行的路程是生活一部分,但對於「到對街買個東西都要騎機車」的台中人來說,卻需要被說服的理由和更多友善的規劃。 

明道的校車服務一向主打 GPS 定位、學生安全、家長安心,但全校每天有近110輛校車,接送來自台中、彰化、南投4,000多位學生,上下學時間不僅造成周邊交通打結,放學校車全數開出要花四十幾分鐘,也一直困擾著校方。 要改變家長、學生的習慣談何容易?但這歷程就是一個最好的專題研究主題。

學生專題行動 促成「通學廊道」、200人棄校車改搭捷運

在地理科陳柔羽老師的鼓勵下,當時高一的陳紀伶、黃茂凱、陳茗凱展開「九德捷運站人行步道」專題研究。

他們透過問卷調查,發現方便和安全才能促成改變。「若捷運站和住家/學校之間,有短程接駁工具(例如公車或 iBike)」,近七成原本搭校車、開汽機車到校的師生,就願意改搭捷運。結合地理資訊系統(GIS)實地探勘,學生們分析學校附近車流量和交通事故的關聯,確定有增設友善人行道的必要。設計人行道路線時,又發現「九德站外多為狹小巷弄,且違規停車數量多」,進而提出增設停車場的解決方案。

這個專題充分與真實世界結合,受到台中市政府重視。「我們南征北討做了很多簡報,去捷運公司、交通局提案,也跟里長溝通,希望居民不要把車停在門口擋住巷道,」現就讀高三的陳紀伶回憶,「一條『通學廊道』真的成形了,從沒想過高中生可以影響市政。」市府不僅在校門口交通繁忙的省道中山路口畫上斑馬線,還在明道第二校門設置 iBike。專題小組成員都放棄校車,改搭還不是太方便的大眾交通工具,「逼自己做這件事,用行動才能說服更多人,」 他們相信。

捷運通車後,有近200位學生棄校車改搭捷運,2021年暑假過後的新學期,因為疫情家長對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有疑慮,但校車數量近三年還是從110輛降到104輛。研究捷運的專題也傳承給學弟妹,會繼續進行下去,且研究範圍從「明道生活圈」,擴大為「烏日生活圈」。

共讀共想 App  推動 SDGs 閱讀計畫

「SDGs 是知難行易,」汪大久校長說。他在2019年全國高中校長會議上,第一次聽到教育部宣布 SDGs 是當年國家的重大政策,並聽了一場台中科技大學通識中心何昕家助理教授(明道校友)的演講,之後去美國參加世界童軍大露營又聽到類似的話題,感受到 SDGs 的重要性。「回來後想想這其實就是明道一向在做的,只是還沒有跟 SDGs 連結。」

SDGs_明道中學

▲ 明道中學地理課,觀察校園的永續設施。黃建賓攝

例如,減少一次性用品。從106年起,由學生推動「餐盒行動」,明道學生餐廳全面改用環保餐盒,並鼓勵師生自備餐具,一年減少60萬個餐盒。

又如,背誦知識不如起而採取行動。明道十年前就開始舉辦「新世紀青少年高峰論壇」,鼓勵全台高中生用在地行動改變家鄉和世界,由明道家長會提供圓夢獎金,「通學廊道」專題也是獲獎行動方案之一。今年吸引全台百組高中團隊參加,彼此競合、互相學習。而在 SDGs 成為學校願景後,明道更鼓勵學生自己舉辦校內的 SDGs 高峰會,強調「The future is now!」並立下永續宣言。三年來有國、高中、技職部學生報名,提出達到優質教育、性別平權、消除不平等、氣候行動等目標的行動方案。

為將 SDGs 內化到全校7,000位學生、五百多位老師的生活中,明道鼓勵閱讀。林雯琪副校長建議利用原有的明道 App,推動「共讀共想」 SDGs 閱讀計畫。「閱讀素養人人重視,但閱讀需要好內容,」林雯琪說,明道請全校各科老師輪流選文(支付選文費),每周從台灣各大媒體、演講活動等,精選一篇 SDGs 相關的文章或報導,並設計閱讀測驗。「這就是素養題,因為 SDGs 相關文章基本上都是有觀點的思辨型文章,學生可以繼續進行閱讀認證,若想發表看法,還可以投稿明道文藝,培養反思能力。」汪大久解釋,「SDGs 的每一篇文章都取得刊登版權,也歡迎其他學校共同閱讀。」

SDGs 和108課綱 考驗校園文化、培養學生觀察力

明道更看見 SDGs 和108課綱的密切關聯。地理科陳柔羽老師表示,地理本來就該和生活結合,國中階段培養觀察力(校園走讀),高中到校外實查觀察、加上分析應用。「聽到校長講聯合國在推 SDGs,會覺得跟公民課比較有關,一翻資料發現,那不就是我們一直在地理課程裡講的東西嗎?這樣一來地理學就會變成顯學了!」她笑著說。 

作為舊課綱最後一屆老師,陳柔羽正好利用 SDGs 開發新課綱中多元選修、自主學習課程。她指導學生做通學廊道專題,一屆傳一屆,技職部學生則可學習規畫步道兩旁是否適合開店。做不完的題材,成果還可以嘉惠到附近的國中小學生。對於附近沒有捷運或永續校園的其他學校,陳柔羽建議,「只要用心,每位老師都能就地取材,每位學生都能在 SDGs 中找到可發揮的題材。」 

SDGs 和108課綱都需要開創性教學力,其實更考驗校園文化。不論是支持老師創新教法、賦予學生更多自主參與的時間和能力、開啟對話,明道行政團隊都全力以赴。現在高三的黃茂凱在通學廊道專題過程中,感受到學生參與公共事務的力量,「我們不只是學校政策的接受者,我們的想法會被採納,讓很多人覺得自己的意見有用。一個政策下來,學生和校方不是對立,而是協力。」 

因為 SDGs,明道中學的師生多了練習公民對話的機會,也有自信用數據理性對話。更因加入全球70多個國家、1,000多所 SDGs Global School 行列,明道也和世界連結。在下一個五十年,明道希望每位師生都展現身為地球公民的決心與毅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