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的各方外交 造就俄烏之戰

 

俄羅斯烏克蘭開戰,可說是各國外交作為的大敗筆。從外交觀點看,這場俄烏之戰,是連串荒腔走板的外交作為造成。如果各國外交作為正確,這場戰爭根本不會發生。

外交工作指導原則,是廣結善緣,創造雙贏。凡事以和為貴,以柔克剛。不但要維護本身利益,也要顧及對方處境。外交行為的最終目的,就是避戰。但俄羅斯與烏克蘭衝突事件發展,與外交工作基本原則背道而馳。

首先,烏克蘭外交政策錯誤。蘇聯解體後,烏克蘭獨立自主,與俄羅斯維持良好關係。可是出現親美政權後,與俄漸行漸遠,甚至謀求加入歐盟及北約組織。由於烏克蘭與俄羅斯接壤,一旦加入北約,將對俄國國家安全造成極大威脅。

烏克蘭可以親美,但是不應仇俄反俄。烏克蘭近年積極推動「去俄國化」,並以武力鎮壓烏東親俄勢力,引起俄羅斯的猜忌與反感,使俄烏關係急轉直下,終引爆正面衝突。如果烏克蘭採取適當外交政策,與俄國及美國維持等距外交,必能左右逢源安然無恙。

其次,美歐外交作為失當。俄國準備對烏克蘭親近北約舉動採取反制時,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盟國非但沒有以外交作為調解俄烏間緊張氣氛,反而火上加油。一方面斥責俄國並發出威脅,另一方面鼓舞烏克蘭對抗俄羅斯。使烏克蘭誤判,認為萬一戰事發生,北約盟國將強力支援。

第三,法德外交斡旋選錯對象。法國總統與德國總理曾與俄羅斯總統普亭磋商,但普亭立場不但明確堅定,且不無正當性。因此,法德勸說對象應該是烏克蘭總統。如果能夠成功規勸烏克蘭自我節制,就不會真的引爆戰火。

第四,美歐對俄羅斯祭出經濟制裁,更治絲益棼,使局勢更混亂。美國宣布第一輪制裁包括凍結俄羅斯大型銀行以及俄國重要人士在美資產;切斷俄羅斯進口半導體晶片等高科技商品和技術。第二輪制裁將俄國銀行排除在SWIFT支付系統之外。日前又宣布第三輪禁止俄羅斯石油及天然氣出口。

但是制裁似沒有收到預期效果,俄軍仍在烏克蘭作戰。俄國與烏克蘭已舉行三次談判,也毫無具體結果。

經濟制裁其實是以暴制暴,針鋒相對。完全無法創造和平友善氛圍。尤其是經濟制裁牽連甚廣,在世界經濟全球化情況下,不但被制裁者遭損傷,制裁措施也必將損及第三者的經濟利益,甚至反噬制裁者。


美國禁止俄國能源出口,必將衝擊俄國能源主要進口國,進而引發通貨膨脹,直接影響世界經濟成長。因此歐洲國家表態不願跟進此項制裁。

近日又傳出,美歐正籌畫協助烏克蘭建立流亡政府。倘如是,就表示俄烏之戰難有止境,烏克蘭人民將繼續飽受戰火蹂躪,和平之日遠在天邊。西方國家坐視烏國人民流離失所,卻無意採取積極正確的外交作為,充分顯現美歐國家的虛假及愚蠢。


然而,民進黨執政以來,依稀走烏克蘭式外交政策,聯美反中。以「仇中」心態進行「去中國化」,使兩岸敵意不斷升高。國際間盛傳「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並非憑空想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