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俄烏戰爭改變全球經濟形勢

 

 自2月24日開打的俄烏戰爭仍在持續之中,戰況一日數變,但整個形勢的主要脈絡還是有一些輪廓可供觀察研判:一是美歐已宣布祭出所謂「金融核彈」的SWIFT制裁,將俄羅斯的銀行剔除在SWIFT系統之外,並對俄國央行採取限制性措施,凍結包括6,000億美元外匯儲備在內的俄國央行資產。這就意味著俄羅斯既無法銷售商品,也很難買到他國的商品,就是有錢也花不出去;這種金融核彈對被制裁者產生一種窒息效果。在俄國之前,只有伊朗跟朝鮮被制裁過。二是以美歐為主體的西方社會基本已形成了統一立場、統一口徑,從輿論到行動,全面封殺俄羅斯,但就是堅持不出兵,以避免北約與俄國直面衝突。三是迄目前為止,戰火僅及於俄、烏雙方,換言之,俄、烏雙方特別是烏克蘭將是戰火下的最大受害者。於是,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們可以嘗試對這場區域性戰爭及戰爭結束後的全球經濟新形勢作一些初步的觀察與分析。

首先,這場戰爭對全球供應鏈的衝擊相當明顯而且嚴重。特別是在糧食、能源及稀有氣體三個方面。烏克蘭是全球葵花油最大生產國,俄國第二,兩國合起來占全球總產量60%;另外,兩國小麥總出口量也占全球29%。戰爭爆發以來,近日芝加哥市場麥價已漲到14年來最高點。能源方面,俄羅斯是全球第二大原油出口國,供應量占全球一成;至於天然氣,歐盟對俄國的依賴度達39%。考慮及此,目前SWIFT網開一面,將能源排除於制裁範圍之外,但西方一眾買家為避免受牽連一樣不願跟俄國交易,這就讓俄國石油和天然氣「實際上」被禁運。在稀有氣體方面,烏克蘭是主要供應者,將影響到全球半導體製造業,進一步影響到包括汽車在內的眾多製造業。


農產品、天然氣、石油、稀有氣體等價格目前均呈大幅上漲之勢,未來走勢當然視戰爭情況而定,如短期內不能停止漲勢,則對當前各國均已面對的通膨,無異火上澆油。美國1月CPI同比增長已高達7.5%,美國聯準會(Fed)主席鮑爾表示,俄烏戰爭將推高通膨,這對原本預期物價壓力將在未來數月減緩的Fed是大打擊。如果Fed果斷地採取高強度的緊縮貨幣政策,那麼,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經濟將無可避免地迎來一場停滯性通膨。


其次,近年來全球經濟從美國川普總統的退群與反全球化,到新冠疫情爆發對全球供應鏈的衝擊,再到此番俄烏戰爭同時對供應面及需求面造成的緊縮效應,可謂雪上加霜。上世紀由美國主導推動的全球化到了此刻,幾已面目全非,各國作為因應,早已各自三三兩兩,呼朋引伴,組建或大或小的區域合作框架。俄烏戰爭之後,相當範圍的既定經貿關係和秩序又被打破,新的經濟秩序亦將重新探索,如何形成,值得關注。這其中,在歐俄關係中斷之後,中俄關係及中歐關係甚至中海(海灣國家)關係會如何發展,尤其令人關切。


與此同時,從美國角度看,藉俄烏之戰衝擊歐元的戰略目的應已初步達成。但另一面,卻似乎又給了人民幣一個意想不到的契機。戰爭爆發以來,人民幣匯價明顯升值,意味著人民幣正在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的新避險貨幣;不僅如此,由於美歐以SWIFT制裁俄羅斯,使得俄羅斯包括石油及天然氣在內的所有出口都可能因買方擔心而棄用美元及歐元,或也有可能,俄國為報復美歐而限定與俄交易不得使用美元及歐元,凡此,都有可能給人民幣一個很好的機會發展成為國際貿易的結算貨幣,加速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果真如此,就不啻為中國古語「鷸蚌相爭」增添了新的注解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