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看天吃飯又賣價隨人?活用國外經驗打破困境

 鬼谷子/屏東縣民2022/03/13

自美中貿易戰及新冠疫情影響,國際貿易數量大受波動,包括石油、半導體,供不應求致生負擔;而農產品的貿易甚至國際間只能互相取暖,例如立陶宛蘭姆酒被中國拒絕進口,最後輾轉來到台灣販售。我國受限農業規模,成本高、產量低,甚至因為不同農作受歡迎程度不一,有的明星農產業相對吃香、有的悲情農作則受盡嘔氣;早期台灣就有米糖相剋問題,時至今日則有包括鳳梨等熱帶水果產量不受控,肇生市場價格崩盤等情形,顯見在台灣農業發展不僅「看天吃飯」還「賣價隨人」。

【增加作物抗病害、耐環境能力】

台灣除了傳統稻作以外,還有許多的經濟作物,包含了玉米、蔥蒜水果等,也曾因蘭花享譽國際;宜蘭三星蔥、苗栗大湖草莓,充滿地域特色的產物一時蔚為所知,更是「自己為自己代言」的明星產品。但是農作環境隨著緯度越往下,威脅作物的病害卻也越發囂盛,屏東車城洋蔥就在短時間內遭遇炭疽病,影響之大甚至可能血本無歸。同時大量造成生態浩劫的外來種也正在破壞南部的自然環境,紅火蟻、綠鬣蜥、福壽螺等都成了教科書等級的範例;屏東正首當其衝的面臨這些問題。

許多人知道法國人善做精品,東西賣得越貴賣越好,農產品當然不例外。透過國家制定的AOC規則,像是產銷履歷一般的界定了不同農產品之間的生產規則,當中包括了葡萄酒、橄欖油等。香檳作為最知名的葡萄酒款之一,當地對於釀造工藝、葡萄的種植與收成都十分講究並且成制度。每年都會約定契作收購多少價格與數量的葡萄、在漫長的葡萄結果的日子裡,刻意地透過修剪枝葉與果實,確保果實得到最大的「風土」表現;這樣繁多的工法,造就了葡萄的少產與換來的質精,也使香檳價值歷久彌新。葡萄品種也是葡萄酒產業重要的一環,上個世紀歐洲葡萄其實曾經歷一場浩劫,嚴重的病害讓歐洲葡萄樹死了大半,最後僅存的葡萄品種透過嫁接法保留了下來,形成現代葡萄酒的品種與酒款,當然新的葡萄品種也一直在開發與抑制;一方面保護容易產生變異的嬌貴品種,一方面尋求更抗病害、耐環境的品種。

【計畫生產、掌握病害、育種改良】

如何藉外國例子學習,並且活用到我國農業上?務農人口不斷降低,勞動力下滑,除了持續提升機械能,也可以透過計畫生產,或是大數據結算市場所需產量,減少農作物生產的壓力,也穩定供應量與價格。更重要的是積極且迅速的掌握諾做環境的病害威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同時育種與改良品種也是必要進行式,包含了台東釋迦、番石柳或是棗子,甚至是鳳梨,改變果肉少、果籽大或是咬舌的特點,讓她們也能像奇異果、櫻桃等「舶來品」一樣有更精緻的形象。

包含了「松青」、「Jasons」等主打高品質、精緻農產品的生鮮通路的併購與結業,顯示了過去台灣精緻農產的困境;沒人買、也沒東西賣。無論如何,更好的將優質的農產品呈現在消費者面前,前景仍然看好;包含了「里仁」等通路都能很好的為消費者聚焦產品。未來有冷鏈等通路技術,農產品的出口可預期將成長。而屏東做為農業第一大縣,持續尋求事業合作夥伴,創造經濟價值同時盡量避免突發災害的損失,無疑重要萬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