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科大設平台串聯小農賺碳權 為友善農產加值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李育琴 屏東報導

「有機耕作的小農,有碳權可交易嗎?」、「家中閒置的空地拿來種樹,可以申請碳權嗎?」15日屏科大社區林業中心和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舉辦線上說明會,邀集關心碳權交易的農友和相關單位,了解農林地的碳匯,及農民碳權量測與取得的機制。

屏科大森林系教授陳美惠表示,為呈現友善農產品的碳匯價值,將成立平台串聯小農,結合企業ESG專案,將永續生產過程所產生碳匯轉換成碳權,為友善小農帶來更多收益。

透過自然解方,採用永續友善耕作,可增加土壤的生產力,也能增加碳匯。攝影:李育琴

透過自然解方,採用永續友善耕作,可增加土壤的生產力,也能增加碳匯。攝影:李育琴

生多所完成農田生態系碳循環量測 慣行農法農田成碳源

農業部生多所副研究員王經文表示,生多所為了解台灣各生態系服務功能,與全台農業改良場、農業試驗所合作,進行了農田生態系的碳循環量測,經由兩次量測農田生態系一整年的光合作用與溫室氣體排放,取得農田生態系是碳匯(碳儲存)或碳源(碳排放)的數據。

實際量測的結果,使用慣行農法或除草劑的農田都是碳源,因為無時無刻排放二氧化碳。而有機農法、草生栽培、水稻田節水栽培、肥料減量、雜糧及綠肥輪作等,則可以增加碳匯或減少碳排。

王經文說明,自然碳匯的「黃碳」,就是土壤中的有機質,在農事操作過程中,土壤有機質增加,生物多樣性能量高,生產力好,代表生態系服務功能好,能增加碳匯。

農業部生多所完成農田生態系的碳循環量測,水稻田採友善耕作、間歇性灌排,每公頃一年可有5噸碳匯。攝影:李育琴

農業部生多所完成農田生態系的碳循環量測,水稻田採友善耕作、間歇性灌排,每公頃一年可有5噸碳匯。攝影:李育琴

農業碳匯有多少?平地造林一年固碳量最多15噸

透過量測兩個不同時間點的農田生態系,再加上讓農田增匯或減量的外部性操作,取得增加碳匯或減少碳排的數據,就可轉換為所謂的碳權,未來可進行碳抵換的交易。

不過,農業部門實際的碳匯和可抵換的碳權有多少?根據環境部所做的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台灣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達到3億噸,其中農業約占1%,有300萬噸。此外,林業每年有7%的碳儲存量。

王經文指出,以農地而言,旱作若採用草生栽培,每公頃每年約可產生0.5噸碳匯,水稻田節水栽培,每年有0.5~1噸,若採間歇性灌排,可達5噸。樹木是最佳固碳標的,平地造林一年的固碳量約10~15噸,竹林有10~12噸。

個人無法申請碳權 只有法人可進行碳抵換

在碳權交易的討論熱度下,出現了許多教授碳盤查的課程,甚至誇大農地碳權交易的潛力。王經文說,「市面上的詐騙集團很多!」目前碳交所提供的碳抵換,只有法人可以進行交易,必須透過企業、農會、農民合作社、社區發展協會或基金會等,才能進行碳交易,跟一般人買賣股票不同。

而實際發給碳權的是環境部。依據《氣候變遷因應法》所定的方法學,農林地採用外加性操作,例如原本慣行農法,改成草生栽培、有機栽培,或增加種樹等等,以此取得增加碳匯或減少碳排,經由符合MRV機制[1]的驗證,取得碳抵換額度。

王經文指出,碳抵換的MRV機制,與目前農地有機驗證幾乎一樣,在全國驗證基金會(TAF)的管轄之下。一旦主管機關公告的方法學確定,法人團體即可提出申請碳權驗證。

王經文提出,友善小農結合企業ESG取得碳權,對農產運銷和農業發展更有效益。圖片來源:王經文簡報

王經文提出,友善小農結合企業ESG取得碳權,對農產運銷和農業發展更有效益。圖片來源:王經文簡報

碳抵換效益低 與企業ESG合作才能增加農產價值

王經文表示,農林地的自願性減碳效益沒有想像中的多,必須累積一定面積才有足夠的量。例如焚化爐一年排放6萬噸CO2,水稻田的友善耕作操作面積必須達到1.2萬公頃,才能抵換。此外,平地造林以2000年為基線,在此之前種的樹也不列入計算。

在農林業取得的碳權額度不多下,實際上要進行碳抵換交易效益不大。王經文認為,農業碳匯的推動,應朝向與企業ESG結合。

首先,應鼓勵農民採用友善耕作,取得增匯減量的效益,並進一步取得低碳農產品標章,產生產品的市場區隔。第二步,要求企業支持友善農產品,讓企業以取得碳權和ESG,加入永續友善農產品的生產。這樣的農林地碳權推動方向,除了淨零排放,對於農產運銷和農業發展更有效。

屏科大長期協助山村小農進行友善環境耕作和農產品生產,將進一步推動小農碳權結合企業ESG專案。(資料照)攝影:李育琴

屏科大長期協助山村小農進行友善環境耕作和農產品生產,將進一步推動小農碳權結合企業ESG專案。資料照。攝影:李育琴

屏科大社區林業中心推動社區林業和里山倡議,帶動許多社區和小農從事友善環境的耕作與農產品生產。在淨零排放帶動碳經濟的前景下,農林地碳匯具有潛力,陳美惠表示,將成立平台串聯友善小農,朝向結合企業ESG專案的構想,為友善小農賺減碳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