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主權爭議/中俄冰上絲路 搶先插旗北極

  廖士鋒/綜合報導

中俄冰上絲路 製表/大陸中心

中俄冰上絲路 製表/大陸中心

大陸交通部長劉偉表示願同俄方「攜手保障北極航行安全,推動極地船舶建造取得新進展」。會議通過「北極航道分委會條例」,並確定共識及2025年重點工作。

在全球暖化、北極通航價值日益顯現之際,中國大陸與俄國已形成制度化合作機制。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指出,去年「北方海路」貨運量達到創紀錄的3800萬噸,這條航線亦稱「東北航道」,去年經此輸往中國大陸的俄國石油,較前年成長了3分之1。

全年通航時間4個月

目前中國大陸已和俄國開通「中俄集裝箱班輪北極航線」、「北極快線一號物流線路」等,每年航期約為7月到10月底。

新華社曾指出,從江蘇連雲港到丹麥,走東北航道需時25天,可以節省12天、320噸燃油。

從已知訊息,中俄合作開發北極航道目前仍聚焦商業範疇,雙方也各自有與其他國家的合作計畫,例如俄羅斯正邀請越南、日本加入航道開發;與印度研究合造冰船。

中國大陸也與芬蘭、冰島設站進行北極科考研究。俄羅斯駐挪威大使科爾丘諾夫近日並強調,俄中在北極的合作不針對第三國,也不涉及軍事領域。

由於北極航道自然環境複雜、通航限制多,復以周邊的俄國、加拿大各自認定航線屬於「內水」,各方爭議幾乎未曾停歇,根據西北政法大學教授王澤林、遼寧大學教授謝春光等大陸學者研究,諸如國際海事組織、北極理事會都無權介入航道爭端。換言之,各方在北極活動,比拚的關鍵實為航行與後勤能力。

受惠於中華民國政府在1925年加入「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取得挪屬北極地區科考權,大陸官方廿餘年來積極使用這項權利,除在當地建立「黃河站」,也研發極地環境船舶。

2018年1月26日,大陸國務院發布「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就提到,北極問題已超出北極國家間問題和區域問題的範疇,涉及北極域外國家的利益和國際社會的整體利益,攸關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共同命運,具有全球意義和國際影響;而有關北極的事務是由「聯合國憲章」、「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等國際條約和一般國際法予以規範的。

中國大陸現有四艘科學考察破冰船,且早有傳聞將建造「核動力」破冰船。

中國船舶集團公司第七○八研究所首席專家吳剛去年底接受中新社訪問時透露,未來有望攻克「重型破冰船」技術,屆時將可全年在北極考察,到達從未抵達的區域。

3 則留言:

  1. 普20512
    中國與俄羅斯在北極航道的合作逐步深化,尤其在航運、能源設施建設及科考領域。隨著全球暖化影響,北極航道的商業價值越來越明顯,然而涉及的爭議仍需各方協商處理。

    回覆刪除
  2. 普20509
    隨著全球暖化的影響,北極的冰開始溶化北極航道的商業價值也開始顯現,各個國家的爭議從未停歇。台灣因為簽訂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能夠在北極進行科考活動,讓我們跟上國際的腳步。

    回覆刪除
  3. 大陸交通部長劉偉表示願同俄方攜手保障北極航行安全,推動極地船舶建造取得新進展。
    普20409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