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與NASA首度聯合監測南海環境品質

為了更精確瞭解東南亞的霾害對台灣空氣品質的影響,環保署今天(2日)表示,台灣從今年起首度與美國太空總署(NASA)合作,並聯合東南亞國家的研究團隊,運用高科技的空氣監測設備,在台灣南部的屏東與東沙島進行為期4年的跨國研究與合作。

有些東南亞國家為了開墾土地,會燃燒森林開發農耕地,不過也因此會引發霾害;這些生質燃燒的空氣污染物還會跨國傳輸,影響範圍遍及全球。由於季風環流關係,台灣在每年3到5月,都會受到這類長程傳輸空氣污染的影響。

環保署為了監測這類空氣污染,從2006年起在中部的鹿林山頂設置國際級空氣品質背景測站。而為了更精確瞭解東南亞的霾害對台灣空氣品質的影響程度,環保署從今年起,聯合美國、台灣與東南亞國家的研究團隊,進行為期4年的聯合監測計畫,並首度與美國太空總署(NASA)合作,在台灣南部的屏東以及東沙島設置美方提供的國際級監測設備,分析南海地區的環境品質。環保署監資處處長朱雨其說:『(原音)那麼NASA這次來的儀器裡面,可以幫助我們做這樣的分析,它有所謂的粒徑的分布這些儀器等等,它可以幫助我們去瞭解說究竟這個污染物的成份,它的質是一個什麼樣子的情況。』

環保署指出,將藉由這次跨國合作,建立長期環境資料交換機制,以瞭解南海地區的環境品質,掌握東南亞地區生質燃燒污染物長程傳輸對台灣的影響;也希望藉此與國際接軌,提升台灣環境監測的技術。【取自中央廣播電台Radio Taiwan International】2010/2/2


 


環保署近年發現,來自東南亞生質燃燒等空氣污染物的跨國傳輸,嚴重影響環境品質。今年1月起環署與美國太空總署聯合監測南海地區環境品質,希望釐清長途污染的詳細情形。


環保署表示,民國95年4月在中部海拔2,862公尺鹿林山頂設置國際級空氣品質背景測站,3年多監測結果顯示,來自東南亞生質燃燒等空氣污染物的跨國傳輸,影響範圍遍及全球;因台灣位於東亞季風環流下風處,長程傳輸污染對空氣品質影響愈加顯著。

以大氣元素汞(主要來自人為排放,如生質燃燒)監測數值為例,98年底監測數據平均為每立方公尺1.82奈克,其中最低值1.1奈克出現在95年7月;最高值2.49奈克出現在98年5月,整體趨勢呈現春季高、夏季低。比對分析氣流軌跡顯示,春季可能是受到來自中南半島的生質燃燒長程傳輸影響,而因夏季氣流來自於海洋,相對較為乾淨。

環保署表示,這次聯合監測計畫,聯合美國、東南亞國家及國內各研究團隊進行觀測,將針對東南亞、南海地區,人為生質燃燒、污染物長程傳輸、自然界大氣化學特性、全球氣候變化等議題,進行環境監測,為期4年(2010至2013),以長期蒐集長期環境背景資料。

目前環署也於98年啟動南海地區環境品質調查及監測,針對南海東沙島、南沙太平島等地區,進行空氣品質、海域水質環境品質調查作業。環署表示,將逐步建立南海地區環境品質資料,了解南海地區環境品質。未來會持續參與國際性聯合監測合作,掌握東南亞地區生質燃燒污染物傳送情形,釐清長程傳輸污染對台灣的影響。【取自台灣立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