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他鄉-高更 於北美館盛大開展

高更來了!台灣首次舉辦大型特覽


東森新聞 更新日期:2010/11/27 14:48








在台灣也能親自目睹印象派大師高更的大作了!這次大規模的展覽以「永遠的他鄉-高更」為主題,在北美館盛大展出,展出包括高更與受其影響的學派作品共86件。


法國印象派大師高更的創作終於來到了台灣,這次大規模的特展,一件件作品都是由北美館以台灣為角度,主動向歐洲、美國、日本等九國,十九所的美術館借來展出的。


光是油畫、版畫等創作就有五十八件,其中最受矚目之一就是高更晚年拋下一切 到大溪地追求原始心靈桃花源的作品,像是「三個大溪地人」就是代表作之一。 除了高更之外,還有廿八件受到高更啟發或是影響的學派藝術家作品,展場八十六件作品,從油畫、雕刻、木刻等等大作,就可以從中一窺高更這位印象派大師傳奇的一生。


 



永遠的他鄉-高更 於北美館盛大開展


中時 更新日期:2010/12/04 03:00 台北訊



中國時報【台北訊】



《永遠的他鄉—高更》係台灣首次自行策劃後印象派大師高更之大型展覽,本展由北美館、環球策展股份有限公司以及環球印象國際有限公司共同主辦,計將展出高更作品58件,類型含油畫、版畫、銅雕、木刻、陶藝與紙上作品等,以及28件由16位受高更啟發與影響的藝術家作品,藉由當時與後世追隨者的創作演變,進一步瞭解高更對20世紀現代藝術的影響與貢獻;展品分別借自歐洲、美國、日本等9國、共19所美術館、基金會及私人藏家等,籌備聯繫之規模浩大。



進入展場即見四面全藍色牆面,以地圖呈現高更自法國遠赴大溪地的航海旅程,以及年表事紀。作品分佈依創作媒材分為繪畫、雕塑、版畫三區,另將阿凡橋派與那比派藝術家作品獨立一區展示。同時,為加深觀眾了解高更的藝術歷程,展場出口處前規畫影片區播放實景拍攝短片,介紹高更的傳奇一生,旁設閱讀區提供十餘本原文圖錄,予觀展民眾翻閱參考。



高更於1848年出生於法國巴黎,童年在南美洲秘魯度過,之後曾做過商船水手,回到巴黎後,於證券交易所任職一名股票經紀人。1882年法國證券市場崩潰,高更自此辭去股市工作,專職從事藝術創作。1886年起高更數度前往布列塔尼的小漁村阿凡橋作畫,被該區特有的原始人文特色所吸引,逐漸擺脫過去受印象派畫風的影響,中間亦曾前往法南與梵谷於阿爾短期生活創作。直至1891年,前往大溪地居住,將人生最後一段歲月追尋心中野蠻冒險的呼喚,1901年他航行至馬貴斯群島,1903年逝世並永遠安息於該地。



本展自2010.11.27至2011.2.20於臺北市立美術館盛大展出,歡迎對經典畫作有興趣的民眾一同攜伴參觀。


「永遠的他鄉-高更」展 展覽介紹


HiNet /  2010/11/24




高更為後印象派之代表人物,他擺脫了前期印象派瑣碎的光影和固定的短暫意象,將造型簡化,使用鮮豔具象徵性的色彩,以平面與裝飾性的構圖作整體的描繪,開創了綜合主義畫風,對後世藝術影響甚遠。有人認為他開啟了之後的象徵主義流派和超現實主義,也影響了二十世紀初的野獸派和表現主義,在西方藝術史中佔有極重要之地位。



高更、梵谷及塞尚合稱「後印象主義三傑」,高更雖被譽為梵谷的精神對手,但創作數量相較稀少,現存高更作品分散於世界各地之博物館或為私人所收藏,商借實屬不易,此為首次來台展覽。此次展覽共展出八十餘件作品,共由歐美十餘所美術館和收藏家所提供,尤其難能可貴。其中更有高更名畫代表作《三個大溪地人》(Three Tahitians),為高更在大溪地巔峰時期所繪,以及《阿爾風景》( Landscapes from Arles),為高更與梵谷共同生活時所創作的佳作,讓國內民眾一睹高更的精彩創作。



高更簡述(Gauguin bio)



保羅‧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出生於法國巴黎,得年五十五歲。幼年跟著父母遠渡重洋至祕魯,三歲到六歲都住在祕魯的首都利馬。在南美洲的童年,異國的美景與人民,成了高更腦海中永恆的美麗畫面,也是他後半生持續追尋異鄉之美的根源。



高更六歲時跟隨母親回到法國,後來進入商界,任職於股票證券公司,與來自丹麥的梅娣‧蓋德結婚。原本擁有穩定優渥的工作和幸福美滿的家庭,高更開始欣賞藝術收藏,認識了印象派畫家畢沙羅,進而開啟他的藝術之路。



高更初期與印象派團體往來密切,且受畢沙羅影響尤深,關心光線和筆觸。他在藝術創作上投入的心力逐漸增加,在現實生活與理想的抉擇中,高更選擇了理想。他離開職場,專心投入藝術創作,放棄家庭,開始他的漂流生涯。此時他的畫風開始轉變,不再保有前期的優雅寧靜,遠離了當時流行的藝術潮流,轉而趨向「原始」的風格。



高更開始尋找童年夢境中的記憶,他到過法國西部的布列塔尼、西印度群島的馬丁尼克、南法的阿爾,最後歸根南太平洋的大溪地。他在世界角落的土地上看到自然豐富的色彩和居民樸實的生活,未遭主流藝術淹沒的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影響著他的畫筆。高更擺脫了前印象派的細小光影,轉而強調「色彩」的重要性,讓色彩本身成為一種語言。有人指他具叛逆文明的傾向,其用色和線條都甚粗獷濃烈,是繼印象主義之後,在法國畫壇上產生重要影響的藝術改革者,在現代藝術史中,他一直被世人拿來與梵谷相提並論,被譽為梵谷的精神對手。



高更與梵谷(Gauguin and Van Gogh)



一八八六年,高更認識了梵谷,兩人持續通信討論在繪畫上的實驗,把對方當作知己,彼此激盪出創作的火花。梵谷狂熱地希望與高更共同生活與創作,並?高更準備房間,甚至手繪牆壁上的裝飾,在此期盼下,高更於一八八八年十月到了法國南部的阿爾與梵谷共同生活。但過近的距離卻妨礙了面對自我的獨立空間,勢必干擾創作。此時兩位傑出的畫家都在全力衝刺的時刻,梵谷狂熱亢奮,高更則內斂平和,相同的主題與風景,觀看與表現的方式卻截然不同。他們互相衝突,梵谷的激情讓高更感到恐懼,高更的疏離則使梵谷不安。終於在一起生活兩個月後,梵谷拿刀割去耳朵,高更匆匆地離開阿爾。不過之後兩人仍然互相通信,彼此鼓勵,雖然了解創作的路上必須是完全孤獨的,但他們仍是彼此最佳的知己。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梵谷博物館至今收藏著高更為梵谷所繪的畫作。



永遠的他鄉 (Gauguin Elsewhere)



高更在一八九一年到達大溪地,明媚的陽光沙灘和沉穩閒適的原住民,讓高更獲得久違的平靜與休息。他不希望自己只是遊客,而想改變自己歐洲白人殖民者的身分,從內在轉變成大溪地人。於是他開始學習當地語言──毛利語,與當地人一起生活,了解他們的宗教和習俗,毛利語的拼音也出現在他的圖畫中。他蓋了自己的小屋,陸續和數位毛利少女同居,並產下子女,高更希望能藉此讓自己真正轉變為大溪地人。



大溪地成了高更宿命的故鄉,他在此創作了無數傑出的作品。他的畫作主題之一就是原住民女性的肉體,沒有任何文明的裝飾,姿態自然平靜,感覺卻如此富有而滿足,高更以此挑戰歐洲文明世界的束縛和矯情。他越來越貼近大溪地的原始信仰,走向荒野與原始,有別於歐洲傳統繪畫的技巧,作品不管顏色或構圖都充滿象徵性,簡化的形狀和鮮明的單一色彩,無陰影的光,素描與顏色的抽象化,超脫自然,這就是高更所發現和創立的藝術風格。雖於大溪地被當代譏為野蠻人的畫作,但在藝術形式上是重大的突破,影響了西方近代藝術的發展流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