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眼】印度衰微的農業與自殺的農民
2015/07/29 15:56:11 地理眼‧GeogDaily
文/王泓琦(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學生)
校稿編輯:萬宗綸
今年三月底,《哈芬登郵報》(Huffington Post)上有這麼一則故事,Bhau Kadam是一個印度的農人,他的兒子都畢業於浦那(Pune,印度第八大城),並在當地工作。隨著Bhau Kadam逐漸變老,他冀望著可以賣掉農地,跟兒子一起搬到浦那。不只是他,在印度越來越多人有此這種想法,不管如何,人們都需要吃食物,印度的農業已然面臨危機。那則故事的作者Anil K. Rajvanshi是在印度農業研究中心(NARI)工作的研究員,他相信精準農耕(precision agriculture)將會為印度帶來新的綠色革命。
印度是由一塊塊小農地所組成的,大部分的作物依賴降水,只有45%依賴灌溉,大約55%的人民依賴農業維生,因為農民沒有足夠資金,超過半數的印度農民處於負債,這也是近來印度有大批農民自殺的主要原因。若將農地賣給大地主,農民便可以擁有更多的錢,因此有越來越多的農地遭到出售,造成糧食生產可能面臨不足的窘境。
精準農耕,是指精確和正確數量的──譬如水、肥料、農藥等──在正確的時間向作物投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產率。另一方面,小農場可以使用小型農業機械和機器人,目前在印度最大的批評是機器昂貴,少有農民買得起,目前印度的解決方案為在農村地區設立農機租賃機構,印度政府也提供農民貸款,並相信高科技的精準農耕可以使得印度的綠色革命成功。
既然如此,為何印度農民自殺的現象持續攀升? 根據印度的統計數據顯示,農民自殺率比平均自殺率高出47%,其中85%為男性,約半小時就有一位印度農民自殺,比例可以說是相當高。回溯農民自殺的案件,從1990年代即開始發生類似事件,因為此現象相當嚴重,許多地方建立專責機構,面對農民自殺現象。
造成此現象的主要因素為經濟問題,農民靠天吃飯,天災的影響(最怕的是冰雹)會使得農作物毀於一旦,有時土地乾旱、降雨不確定,病蟲害、過度使用殺蟲劑,也會使得農作物歉收,如此使得許多農人壓力相當大,甚至有些農人時時刻刻守在田旁邊。其他的影響包括污染問題、逐漸乾涸的地下水、昂貴的種子(如美國孟山都)與國際農作物貿易波動,都是農作物收成的不確定性因素。
印度農民的自殺率有一個特殊的分布──即南多北少。南印度是較偏向「靠天吃飯」的地區,在缺乏資產的情況下,也無法以耕牛替代人力,需要花大量時間在耕種上,故很難有非農業收入。另有一說,南印度的政治權利運動較為活躍,女性的地位也相對提高,對家裡的男性造成了更大的壓力,也為印度農民自殺的潛在原因。
要改善此現象,政府的介入是相當重要的,除了建立專責機構外,也該從治本的角度切入,探討造成農民自殺的潛在原因,設立公共灌溉設施,並透過政府的管制,讓種子的購買能維持在一定的金額範圍。天災無法避免,但是可以透過宣導的方式,教導農民分散風險的概念,避免種植同一作物。進一步而言,政府應健全社會福利措施,給予社會救助,或者是心理層面的輔導。在越來越少農人的狀況下,要維持糧食的生產,必須引入機器設備,在如此狀況下,亦應由政府出資購買機器設備,並以便宜的價格出租給農民,讓農民能夠在機器的協助下更有效率地工作,同時也不會因為機器設備的昂貴造成其負擔。關於女性地位提高造成的農民自殺率提升,這則有賴社會風氣的提倡與性別平等觀念的推行,短期內必定會是衝擊,但若性別平等的觀念被提倡後,男性的心理負擔也應會減少,如此應可降低一些農民自殺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